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7674523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doc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doc

200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一、河南警察感动全国

王百姓,男,55岁,中共党员,全国知名排爆专家,现任河南省公安厅治安管理总队调研员,三级警监,高级工程师。

曾荣获“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从1969年参军至1985年转业到河南省公安厅至今,已经在爆破、防爆和排爆这个令人肃然的岗位上工作了37年。

从事排爆工作35年来,先后“摆平”各类炸弹1.5万多枚,排除爆破装置和哑炮1100多个,处置大小爆炸现场无数,是公安系统唯一没有伤残、排爆没出过一次差错的全国劳模。

他创立的有关爆破理论和爆破方法填补了国内空白,为侦破案件及处理事故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他参与的“爆破治黄”等重点工程业务指导工作,有力地服务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由于丹、阎肃、张瑞敏、易中天等43名专家、学者以及知名人士组成的组委会这样描述对王百姓的感动印象:

10年时间1.5万颗炸弹,专门与危险打交道。

谁能不害怕,平常人只有一次遭遇炸弹,已经够惊心动魄的了,而他和我们一样,有家有妻有娃,只不过头顶上有警徽,警徽上有国徽,所以他才把家人的担忧,战友的期盼,一肩担起。

王百姓时时命悬一线,老百姓才能天天平安。

他是本届评选中河南省唯一当选者,也是全国公安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公安民警。

  【颁奖辞】十年时间拆除15000颗炸弹,专门与危险打交道。

谁能不害怕,而他和我们一样,有家、有妻、有娃,只不过头顶上有警徽,警徽上有国徽。

二、丁晓兵:

“独臂英雄”

丁晓兵,武警8722部队政治委员,入伍20多年,曾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2次,武警部队“拥政爱民先进个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干部标兵,被国家人事部和中国残联授予“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

   在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中,身为侦察大队“第一捕俘手”的丁晓兵,在敌人阵地生擒一俘虏回撤途中,为掩护战友和俘虏,抓起敌人投来的手雷向外扔的

刹那间,手雷突然爆炸,右臂被炸得只存一点皮肉。

为了把任务完成到底,他以惊人的毅力用匕首割下残臂,扛着俘虏,冒着炮火翻山越岭4个多小时才与接应分队碰上头。

而就在此时,他一头栽倒在地,战友们以为他牺牲了,含泪为他化妆,紧紧抱着迟迟不忍就此让他而去。

路过的前线医疗分队被这个场面深深感动,切开腿部动脉血管强行压进2600CC血浆。

死神就这样与这位独臂英雄擦肩而过。

以“中国兵”为题宣扬他的英雄事迹强烈地震撼着“中国心”。

他因此荣立一等功,荣获为他特设的第101枚“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章。

他是独臂英雄,更是一位常人;他是一名党员干部,更是一名党的形象代言人。

2003年,部队在淮河流域抗洪抢险,丁晓兵一只胳膊不能挖土,就扛包运土;不能打桩,就潜到水里垒围堰。

其身如令,其势似锋,18天时间,他就是这样在抗洪一线表现他的人格官品。

二十多年来,他把对党的忠诚、对国家的热爱、对部队的责任,全部倾注于他军人生涯中的每一个细节,付诸于部队生活中的每一个举动。

284面奖牌证书见证了他以残缺之躯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的不平凡历程。

【颁奖辞】一条臂膀,也能撑起血染的军旗,他是真的勇士。

 

三、华益慰:

人民的好军医

华益慰,著名医学专家、北京军区总医院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常务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专长为普通外科:

胃肠道、乳腺、甲状腺疾病的外科诊断治疗。

华益慰同志从医56年来,始终忠诚实践党和军队的根本宗旨,自觉恪守人民军医的行为准则,以高超的医术救治了众多患者,以高尚的医德温暖了千万人的心,书写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壮丽篇章,为医生这个神圣职业树起了一座道德丰碑,为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称号增添了光彩。

他不愧是共产党员的优秀楷模,不愧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胡主席充分肯定了华益慰同志为医疗卫生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精辟概括了华益慰同志先进思想的本质内涵和时代价值,要求全国全军卫生战线深入开展向华益慰同志学习的活动。

华益慰同志1933年3月出生,1953年3月入伍,1956年10月入党。

曾任我院外一科医师、副主任、主任,主任医师、专业技术四级。

先后2次荣立三等功,被军区评为“育才有功专家”,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30多次被上级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学雷锋标兵”和“医德医风先进个人”。

1998年退休返聘为我院专家组成员后,仍然战斗在临床一线,因积劳成疾,于2005年7月被查出胃癌晚期,目前生命垂危,正在全力救治之中。

华益慰同志一辈子忠诚于党,始终把组织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

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期间,他品学兼优,在同班同学中第一批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0年,由南开中学保荐入协和医院燕京大学医预系;1953年调往军医大学学习。

1960年,部队组建支援西藏医疗队,他多次向组织提出申请,被批准后他感到无尚光荣和自豪,在给父母的信中这样写道:

“我怀着极度兴奋的心情,向你们报告一个好消息,经组织批准,我已成为支援西藏医疗队中的一名成员,我非常感谢党的关怀和信任,坚决完成好任务,以此来回报党。

”在援藏整整一年的时间里,从藏西北到藏西南,在海拔5000公尺以上的雪域高原,在杳无人烟的“无人区”,华益慰和战友们一起经受了异常恶劣的环境考验,战火与疾病的生死考验。

从而,使他的思想得到升华,意志得到磨练。

这一段经历,成了华益慰受益一生的精神财富。

直到今天,他还经常对周围的同志讲:

“在西藏的一年,使我深深体会到,什么叫吃大苦耐大劳,什么叫奉献,知道了党的伟大,军人的光荣。

”正是有了这种对党、对事业的忠诚和热爱,每当遇到急难险重任务,他都争着上,冲在前,把组织的需要视为自己的最高选择。

唐山大地震,他告别身患重病的妻子,赶赴抢险救灾一线。

他连续十年担任医院野战医疗所所长,多次参加军事演习、边防巡诊等重大活动。

他年过七旬每年还做100多例手术,直到自己被查出晚期胃癌住进病房的前一天,还坚持为患者做完了最后一例手术。

华益慰同志一辈子勤勉敬业,始终把精益求精作为行医治学的毕生准则。

从一名普通军医到知名专家,始终对工作一丝不苟,对病人极端负责,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管好每一位患者,查好每一次体征,做好每一台手术,写好每一份病历。

他每做一例手术,都坚持做到术前反复研究病情,术中精细操作,术后严密观察,手术数千例,诊治上万例,从未发生一起医疗事故。

他的同行和患者都说:

“华主任不仅是用手术刀在为病人做手术,而是在用心来解除患者的痛苦”。

他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国内较早开展了早期乳腺癌保乳术。

他勤奋好学,善于总结,参与编写的《手术学全集》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华益慰在军内外普通外科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13届常委,第三军医大学教学医院兼职教授,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临床教授。

1996年应邀与吴孟超、黄志强院士等5位专家教授赴台参加学术交流,并于1997年共同倡议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普通外科学术交流会”,在海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

华益慰同志一辈子廉洁行医,始终坚守着医生的职业操守。

他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无数患者点燃了生命之火;他视病人为亲人,处处为病人着想,无论白天黑夜,随叫随到,与患者心相通、情相连;他体恤患者的不易,尽量为患者节省每一分钱;他廉洁行医,拒收红包、拒绝吃请、拒拿回扣,固守清贫,从没做过一件对不起病人的事,时刻用行动维护着白衣战士的良好形象。

在他眼里,手术没有大小之分,病人没有高低贵*。

无论是下岗职工、基层官兵,还是领导干部,他都一视同仁,认真负责,精心诊治,哪怕一名普通战士做个阑尾手术,只要找到他,他都亲自上台手术,从不推诿。

16岁农村姑娘李莹,2003年因乳腺长了个肿块,破溃流出脓血,异味难闻。

父母把她送到军区总医院时,已经换好衣服准备下班的华主任,马上留下来为她做检查,小姑娘含着眼泪望着华主任:

“老爷爷,俺太脏了,你不嫌弃吧?

”华益慰慈爱地安慰她:

“没关系,爷爷不怕!

”小姑娘在住院期间,华益慰不仅亲自为她做了手术,还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怀她。

出院时,小姑娘和她的父母向华主任深深地鞠了一躬。

回家后,给华主任写了封长信,她说:

“我是农村的一个穷孩子,没想到您对我这样好,从您的身上,我感受到了人间的亲情和温暖。

”像这样的事情,在华益慰50多年的从医生涯中有很多很多。

北京医院原院长、著名外科专家吴蔚然曾这样评价他:

“华益慰同志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热爱伤病员,作风正派,医德高尚”。

华益慰同志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业务上他从不保守,始终把培养新人作为事业和生命的延续,将自己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医生。

他倾力支持年轻的同志搞科研、写论文,但在论文署名和科研成果名次确定上,却总是主动谦让。

他总是把外出学习深造的机会让给年轻人,使他们开阔视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

他诲人不倦,先后带教过200多名学生,很多都成长为学科带头人。

我院原院长施凤池,二炮总医院、武警总医院、第304医院、第307医院等11家医院的普外科主任都曾是他亲自带过的学生。

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所钟爱的医学事业,即使病情危重,想着的还是病人。

华益慰第一次手术,胃全切术后,由于食道返流,呕吐严重,非常痛苦,当他听到于聪慧主任说病房里有一位和他情况类似的患者准备手术时,他立即拉住于主任的手,认真地叮嘱他说:

“以后遇到这样的病人,能保留一部分胃则保留一部分,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会好些,如果一点胃都不能保留,宁肯不做。

华益慰同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军医,是新形势下卫生战线涌现出的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突出代表,是我们军区总医院的一面旗帜,是我们全院官兵学习的榜样,是我们的光荣和自豪。

军区和联勤部党委、首长对总结宣扬华益慰同志的先进事迹高度重视,多次专门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

联勤部党委做出向华益慰同志学习的决定。

我们一定要按照上级党委、首长的指示要求,认真学习贯彻胡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入开展我军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战斗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学习华益慰同志的活动引向深入,开拓进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广大官兵服务。

围绕实现“当名医、创名科、建名院”的目标,不断加强医院全面建设,努力提高卫勤保障能力。

【颁奖辞】他一辈子做一件事:

就是对得起病人。

爱人,知人,医乃仁术

 

四、叶笃正:

气象学泰斗

叶笃正,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近60年的科学生涯中,叶笃正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全球变化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2003年,87岁的中科院院士叶笃正代表中国人第一次获得了国际气象界的“诺贝尔奖”——“国际气象组织奖”。

叶笃正先生荣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叶笃正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开创性重大创新贡献,在全球变化领域提出了新的系统创见,对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重大原始创新贡献,也是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国际前沿的工作,并不是跟在外国人后面的所谓“同国际接轨”,而是做出了系统的原始创新成果,并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同,从而成为这些前沿领域科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是叶先生常说的,“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他先后从事动力气象、高原气象、海气关系、大气与地表面过程、全球变化等专业方向的研究工作,共发表专著6册、科学论文90余篇。

因叶笃正先生的杰出贡献,他曾于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并于1995年获得第一届何梁何利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和陈家庚地球科学奖。

【颁奖辞】风华正茂时已经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开拓者。

让外国人同我们接轨,这是一个年过九旬的大学者的大气象。

笑揽风云动,睥睨大国轻。

 

五、季羡林:

国学大师

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

季羡林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

曾在济南三合街小学、济南一中、山东大学就学。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季先生回国,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

1984年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

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等。

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

季羡林创建了东方语文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

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季老不仅学贯中西,融会古今,而且在道德品格上同样融合了中外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

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仁爱和恕道,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坚毅的气节和情操;西方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自由独立精神,尊重个性和人格平等观念,开放创新的意识;这些优秀传统都凝聚融化在季老身上。

所以,他能够做大学问,成大事业,有大贡献,他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

【颁奖辞】智者永,忍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六、孔祥瑞:

“蓝领专家”

孔祥瑞,天津港煤码头公司操作一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

1972年,孔祥瑞初中毕业后到天津港码头当了工人。

他多次放弃了深造机会,始终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将工作岗位当成课堂,将设备故障当做课题,把身边怀有一技之长的工友视为老师,努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2001年,他主持创新"门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使门机每一次作业可节省时间15.8秒,当年创效1600万元;2003年,他主持的"门座式起重机中心集电器"技改项目,被授予国家级实用型发明专利。

一名仅有初中学历的普通工人,34年创造了150多项科技成果,为企业创造效益8400多万元。

孔祥瑞在为企业创出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他所在部门的机械设备使用管理跨入同行业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水平。

【颁奖辞】150项革新,给国家带来8400万效益,这就是一个蓝领工人的成就。

在轻视铁锤的时代,工人何为?

他说:

“全世界的门吊,我都能开!

” 

七、黄舸:

感恩的人

黄舸,生于1988年10月30日,7岁时被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据医学专家介绍,这种病只能活到18岁,黄舸现在离医学界同类患者最长生命记录仅差两年时间。

一个生命就要走到尽头而只有十六岁的男孩,为了对他进行过帮助的人说声谢谢,而不顾自己的身体已经进入倒计时和父亲踏上了“感恩之旅”。

疾病早已剥夺了黄舸站或坐的能力。

每天,父亲必须小心翼翼地把他抱上轮椅,用绳子仔细地“固定”,以保证他不致滑落。

父子俩从2003年开始走遍全国寻访素未谋面的恩人。

因为没有钱,父亲用一辆三轮摩托车载着儿子黄舸走过了82个城市,行程13000多公里,向30多位当年给他们汇款的恩人当面道了谢。

黄舸说:

“坐着父亲开的三轮车,到好心人的家门口亲自说声谢谢,送上一束鲜花表达我深深的谢意,是我最大的心愿。

”这个心愿一直支持着他走到今天。

【颁奖辞】一个四肢无力的孩子,每天都在和死神赛跑。

他就像一小截被命运丢弃的蜡烛。

善良的人点亮他,他就欢快地燃烧起来。

生命的倒计时,滴答、滴答扯动人们的心弦,人生路上,他是阳光少年。

 

八、霍英东:

慈善大家

霍英东,男,汉族,1923年5月生,广东番禺人。

1953年创办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及有荣有限公司,任董事长。

霍英东先生是一生爱国的香港慈善家,过去数十年里,霍英东用作慈善的捐款超过150亿港元,在推动各地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山区扶贫、干部培训等方面,做出了许多的贡献。

霍英东一向对推动教育工作出钱又出力,过去数年巨额捐款包括先后两次向香港科技大学捐款,2003年先捐赠3000万元,两年后又向科大捐出一笔总值8亿元的巨额捐款,支持该校未来的发展,这笔捐款更创下该校十多年来接获捐款的最高额纪录。

除了对本地教育支持,霍英东对内地教育也不遗余力,尤其钟情他的家乡—番禺南沙。

过去他曾捐款予南沙建中学,拨款支持香港大学北上南沙,与内地专家合作研究科研发展,其中包括“南沙信息科技园”等项目。

霍英东曾捐赠兴建的道路、大桥、基建更是不胜其数,例如英东体育馆、泳池、医院等社会设施,另又捐资兴建洛溪大桥、大石大桥,拨款抵押建南沙大道。

二十多年来,单是在家乡已投资建设超过40亿元。

以霍英东的名字命名的“霍英东基金会”于1977年正式成立,基金会一直以捐献和非牟利投资形式,策划了数以百计的项目。

有一次,某媒体记者问霍老一共向内地捐赠了多少钱,他回答不出来,只是谦虚地说:

“我的捐款,就好比大海里的一滴水,作用是很小的,说不上是贡献,这只是我的一份心意!

霍英东,将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一生“为善莫问回报”。

他生前热爱运动,热心公益,香港和内地无数的教育机构、运输基建、地方团体都受过他的财政资助,行善多年至今捐献逾百亿元,“大慈善家”善心尽显,令人景仰。

【颁奖辞】聚散有道,义利兼能,国旗和紫荆维系他一生的光荣。

九、林秀贞:

大爱无声

林秀贞,女,1946年出生,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林秀贞30年如一日,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义务赡养了6位与自己及家庭成员无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在精神和物质生活等各方面对6位老人付出了儿女般的照料和孝道。

林秀贞学科技、学经济,带头创办个体企业,并把经营企业作为扶贫济困奉献社会的基础。

多年来,为8位残疾人传授了玻璃钢和橡胶生产技术,不但在自己的企业为他们安排就业岗位,还帮助他们解决了婚姻、疾病救治等许多生活困难。

林秀贞热心乡村教育事业,先后出资4万多元帮助乡村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

还资助本村和邻村14名贫困家庭子女步入大中专院校,收养救治了一名出生仅40天的患病弃婴。

她热心公益事业,积极为村里修路、打机井、文化娱乐队伍建设等公益事业捐资出力

【颁奖辞】富人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这等事是圣贤,官员做这等事是本分,农民做这等事是伟人。

这位农妇让九州动容。

善良在村庄流淌,她用30年的热心,去温暖世道。

 

十、微尘:

爱心群体

 “微尘”:

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

“微尘”是一个热心公益事业的群体,是一个体现爱心的公益品牌,也是展现社会精神风貌的一个缩影。

 “微尘”在印度洋海啸、湖南水灾、喀什地震以及非典时期数次向灾区捐款,多次救助贫困患病儿童和福利院孤儿。

大家都觉得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有公益心的人,不一定要有多少钱才可以,重要的是有这样的爱心。

微尘是个值得尊重的人,她不图名、不图利,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做善事,同时大家希望微尘这两个字成为青岛公益事业的一个符号。

在她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热心公益、无私奉献、关爱他人。

“微尘”已成为青岛市一个体现爱心的公益品牌,当选为2005年“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并荣获中华慈善奖。

【颁奖辞】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寻找不到,却又随处可见。

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微尘有心,微尘有情,尘埃落定,大爱无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