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的发展[1].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7689656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PPT 页数:146 大小: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心理的发展[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6页
幼儿心理的发展[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6页
幼儿心理的发展[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6页
幼儿心理的发展[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6页
幼儿心理的发展[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6页
幼儿心理的发展[1].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46页
幼儿心理的发展[1].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46页
幼儿心理的发展[1].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46页
幼儿心理的发展[1].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46页
幼儿心理的发展[1].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6页
幼儿心理的发展[1].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6页
幼儿心理的发展[1].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6页
幼儿心理的发展[1].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6页
幼儿心理的发展[1].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6页
幼儿心理的发展[1].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6页
幼儿心理的发展[1].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6页
幼儿心理的发展[1].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6页
幼儿心理的发展[1].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6页
幼儿心理的发展[1].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6页
幼儿心理的发展[1].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6页
亲,该文档总共1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心理的发展[1].ppt

《幼儿心理的发展[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心理的发展[1].ppt(1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幼儿心理的发展[1].ppt

1,第六章幼儿的心理发展,2,主要内容,第一节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第二节幼儿的游戏第三节幼儿言语的发展第四节幼儿认知的发展第五节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与社会性发展,3,幼儿期的界定,幼儿期指儿童从3岁到6、7岁这一时期这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叫做幼儿期又因为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时期,所以又称学前期,4,第一节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一、大脑结构的发展:

脑重、皮质结构、脑电波二、皮质抑制机能的蓬勃发展,5,

(一)脑重量继续增加,6,

(二)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

(1)神经纤维的增长儿童脑重量的增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值的结果,而是由于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分支增多,长度伸长。

(2)神经细胞的髓鞘化神经纤维的髓鞘化逐渐完成幼儿神经兴奋的传导更加精确、迅速,7,3-6岁儿童额叶的发展十分迅速注意、对行为的计划和组织大脑左右两半球发展速度不同,大多数幼儿左半球的活动特别活跃,然后趋于平稳;右半球的活动直到儿童中期都持续活跃,8-10岁有一个小高峰大脑半球的单侧化持续进行,8,9,

(二)脑电波的变化,脑电频率是脑发育过程中重要参数几种常见的脑电波:

波、波、波,10,波,频率为每秒0.5-3.5次,振幅为20-200微伏成人只有在深睡的情况下才可记录出这种波一般在颞区与枕区引出的波较明显,11,波,频率为每秒47次,幅度为20150微伏成人在困倦时常可记录出此种波波的出现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状态的一种表现一般在顶区与颞区引出的波较明显,12,波,频率为每秒813次,幅度为20100微伏波是正常成人脑电波的基本节律,在清醒、安静、闭目时即可出现在头部任何部位都可记录到波,但以在枕区及顶区后部记录到的最为明显,13,在4-20岁之间,脑电发展存在两个明显的加速期,第一次在5-6岁左右,表现为枕叶波与波斗争最为激烈,波逐渐超过波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儿童大脑皮层各区的成熟程度是由后往前分别进行的,其成熟程序是:

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14,二、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1、幼儿内抑制的发展2、幼儿兴奋过程的发展,1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兴奋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抑制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16,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皮质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使反射活动更精确更完善,使脑细胞得到必要的保护3岁以前发展很慢,4岁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皮质对皮下的控制和调节作用逐渐加强,17,抑制过程的加强有何意义?

使幼儿可以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冲动性,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提供了条件抑制机能的发展也促进了幼儿精确的认识事物能力的发展,18,幼儿兴奋过程增强:

表现在儿童的睡眠时间逐渐减少,清醒时间相对延长新生儿20小时以上1岁14-15小时3岁12-13小时5-7岁11-12小时,19,尽管幼儿的兴奋和抑制机能都在不断增强,但是相比之下,抑制机能还是较弱对幼儿过高的抑制要求,往往会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的紊乱,20,第二节幼儿的游戏,21,一、游戏的理论二、游戏的种类和发展,22,一、游戏的理论,

(一)早期的游戏理论(P189-190)精力过剩说娱乐放松说种族复演说生活预备说机能快乐说成熟说

(二)当代的游戏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知动力说、学习理论,23,1、精神分析理论,在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中,精神分析学派是最重视游戏问题的一个派别发泄论(补偿说)掌握论,24,

(1)发泄论(补偿说),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主要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也有潜意识的成分,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游戏能使儿童得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紧张、拘束,为儿童提供了一条安全的途径来发泄情感,减少忧虑,发展自我力量,以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冲动和欲望,使心理得到补偿,25,

(2)掌握论,代表人物:

埃里克森(E.H.Erikson)主要观点:

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游戏对自我发展具有作用。

帮助儿童的人格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使人格获得理想的发展,26,2、认知动力说,代表人物:

皮亚杰(J.Piaget)。

主要观点是:

试图在儿童智力发展的总背景中来考察儿童的游戏,认为游戏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27,当顺应作用大于同化,表现为模仿;当同化作用大于顺应,表现为主体完全不考虑事物的客观特性,只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愿望与需要去改造现实,这就是游戏,28,他还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儿童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在感知运动阶段,练习游戏,如反复去碰玩具让它发生声响在前运算阶段,象征性游戏,他能把眼前不存在的东西假象为存在的具体运算阶段,真正的有规则游戏,29,3、学习理论,代表人物:

桑代克主要观点:

游戏是一种习得行为,游戏遵循“效果律”效果律强调强化会增加一种反应出现的可能性,而惩罚则会减少他出现的可能性,30,(三)朱智贤的游戏观,朱智贤认为,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方法,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方式,31,二、游戏的种类及其发展,按照游戏进行的目的性分类皮亚杰根据认知发展阶段进行的分类美国心理学家帕腾按照儿童社会性发展进行的分类,32,1、按照游戏进行的目的性分类,

(1)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建筑游戏表演游戏

(2)教学游戏(3)活动性游戏,33,34,35,36,2、皮亚杰的分类,练习游戏阶段(0-2岁)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规则游戏阶段(7-11、12岁),37,

(1)练习游戏阶段(0-2岁),练习游戏也称机能性游戏、感觉运动游戏游戏的形式以抓、摸、拿等动作为主,对孩子来说这是感知、动作训练反复地摇哗啷棒,不断地抓、丢玩具,绕着房间四周跑,是这种游戏的典型表现,38,

(2)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学前儿童在象征性游戏中可以脱离当前对事物的知觉,以表象代替实物做思维的支柱,进行想象,并会用语言符号等进行思维,39,40,象征性游戏是儿童能够在虚拟的情境中满足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和要求,因此它具有了解儿童内心状态的诊断和治疗上的意义,41,(3)规则游戏阶段(7-11、12岁),这是两个以上的孩子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往往具有竞赛性质的游戏规则游戏是以规则为中心摆脱了具体情节,用规则来组织游戏规则游戏的发展,标志着游戏逐渐失去了具体的象征性内容而进一步抽象化,42,3、帕腾的分类,美国心理学家帕腾按照儿童社会性发展把游戏分为六种:

(1)无所用心的行为

(2)旁观者行为(3)独自游戏(4)平行游戏(5)联合游戏(6)合作游戏,43,

(1)无所用心的行为,这是一种无目的的活动,例如儿童在一旁发呆或乱跑、闲荡,只在房间里走动、张望而不参加游戏等,44,

(2)旁观者行为,儿童长久地站在“游戏圈”外看别人活动,关注着他人的游戏,但自己不参加。

虽然偶尔也发表些口头意见,但总是不加入到游戏中去。

45,(3)独自游戏,儿童不与旁人发生关系,不参加别人的游戏,专心于自己的活动,独自一人玩,46,47,(4)平行游戏,儿童在一起玩,所用玩具和游戏方式大体上相同,但相互之间不交往,彼此互不联系,不设法影响或改变同伴的活动,各自的游戏内容间也没有什么联系,形成各种游戏同时并存的状态。

有时儿童互相模仿,但无意支配别人的活动,48,49,50,(5)联合游戏,这是一种没有组织的共同游戏,游戏的儿童间发生交往,互相借用玩具,有说有笑,从事类似的活动,但游戏者之间没有为同一目标而分工合作,各自根据自己的愿望做游戏,51,这几个孩子正在沙盘上做着玩具交易,还彼此评论着真正的社会互动游戏,52,(6)合作游戏,这是一种有组织、有规则,甚至有首领的共同活动儿童在一个组织起来的小组里游戏,服从首领的指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分工合作,有共同计划的活动和达到目的的方法,53,54,55,游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游戏内容逐渐丰富、深刻游戏活动的组织形式日益复杂,集体性逐步增强游戏中的计划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逐步提高,56,思考,游戏对幼儿心理的发展有何作用?

57,游戏在幼儿身体发展中的作用游戏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作用游戏在幼儿情感发展中的作用游戏在幼儿个性形成中的作用,58,第三节幼儿言语的发展(P195-198),一、词汇的发展二、语法的掌握三、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59,第四节幼儿认知的发展,60,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和随意性初步发展在这一时期幼儿大脑结构和内抑制机能的发展、言语和实践活动的发展在幼儿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61,一、记忆的发展二、思维的发展,62,一、记忆的发展(P199-208),幼儿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记忆容量的增加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形象记忆与语词记忆的发展记忆策略和元记忆的形成,63,二、思维的发展

(一)幼儿思维的特点

(二)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究(三)当前关于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四)最初概念的掌握(五)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64,

(一)幼儿思维的特点,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65,1、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具体形象思维:

是指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来进行的幼儿计算时并非对抽象数字进行分析综合,而是依靠头脑中再现的实物表象,如5个皮球加上2个皮球,或计数自己的手指才算出7来,66,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派生出思维的经验性、表面性和拟人化特点闹钟小人在推动,67,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只是刚刚发展,在幼儿经验范围内,并且对幼儿来说又是熟悉的事物,儿童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68,3、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最初只是行动的总结,然后能够伴随行动进行,最后才成为行动的计划。

与此同时,思维活动起初主要依靠行动进行,后来才主要依靠言语来进行,并开始带有逻辑的性质,69,柳布林斯卡娅的研究探讨了不同年龄幼儿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动作和语言的关系,她要求幼儿把小图块拼成一张图,并在拼图前说出将要拼什么,拼完后在说明是怎样拼的。

70,小班做完说中班边说边做大班做前说,71,

(二)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究,皮亚杰认为27岁儿童的思维属于“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主要是表象性思维,思维的基本特点是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和刻板性。

皮亚杰用一系列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72,1、三座山测验,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前运算思维的基本特征是自我中心,即从自我的角度去解释世界,很难想象从别人的观点看事物是怎样的皮亚杰设计了“三座山测验”用来评价儿童能否采用别人的观点,73,74,让儿童坐在桌子的一边,桌子上放着这个模型。

实验者把一个娃娃放在桌子周围的不同位置,问被试,“娃娃看到了什么?

”幼儿很难回答在第二个试验中,向儿童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三座山”的照片,让儿童挑出娃娃所看到的那张照片第三个实验则给儿童三张硬纸板,让儿童按娃娃所见把三座山排好。

结果,8岁以下儿童一般不能成功。

大多数6岁以下儿童选择的照片或搭建的模型,与他们个人的观察角度一致,而不是娃娃的,75,由此,皮亚杰认为幼儿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能采纳别人的观点但是,一些研究者重新修订了皮亚杰的“三座山测验”,使其容易被儿童理解结果发现,当场景是儿童熟悉的,问题也容易让儿童理解时,幼儿是能够考虑到别人的观点的,76,博克的研究设计出农场景观模型。

农场有一座房子,一个小湖,湖中有小船,还有牛和马在草地上,布局类似于三座山实验。

用一个小孩都熟悉的人物美国儿童电视节目的一个主角格罗弗代替娃娃。

让格罗弗开着轿车绕农场一周,不时停下观赏农场的景色儿童的任务是指出格罗弗看到了什么,问题的形式与皮亚杰的相同被试同时也参加了三山实验结果发现,3岁的儿童可以很好完成博克的任务,而在三山测验中成绩中很差,77,休斯(Hughes)的实验“警察与小孩”(3.5-5岁)所以,许多研究者认为当任务更富有人情味,小孩更熟悉时,他们是能够考虑他人的观点的,78,2、守恒,守恒,指对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物质含量保持不变的认识。

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只能集中于问题的一个维度,注意的是物体表面的明显特征,具有中心化的特点。

几种典型的守恒实验,79,80,

(1)液体守恒,向儿童呈现两只相同的玻璃杯,杯中装有等量的液体在儿童确知两只杯中的液体是等量的之后,实验者把其中一杯液体倒入旁边一只较高较细的杯子中,液面自然升高然后问儿童新杯子中的液体比原先杯子中的多一些或少一些,还是一样多?

81,1,2,3,82,大多数3-4岁的幼儿会回答“多一些”因为他们只注意到了新杯子的高度5-6岁儿童处于守恒的转折阶段,他们似乎意识到必须同时考虑到杯子的高度和粗细,但在比较时,同时考虑两个维度还有困难皮亚杰认为儿童一般在8岁左右达到守恒,83,

(2)数量守恒,先把相同数量的纽扣(具体数量视儿童的年龄而定)一一对应排成两排,问儿童这两排纽扣是否一样多,待儿童确认一样多以后,当面将其中一排纽扣间的距离缩短或拉长然后问他们,现在这两排纽扣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幼儿仍犯同样的错误,84,(3)重量守恒,先把两个大小、形状、重量相同的泥球给儿童看,待儿童确认它们一样重后,把其中一个做成薄饼状问儿童现在这两块泥的重量是否一样幼儿犯有同样的错误,85,面积守恒:

两个等面积的纸板表草地,有一只牛在上面吃草。

草地上盖有牛舍14间。

在一个纸板上牛舍是建在一起的,而在另一纸板上是散居的。

问儿童,分别在两块草地的两头牛是否可以吃到一样多的草?

86,国内外不少人重复过皮亚杰的守恒实验,均发现达到各种守恒的年龄是不一样的我国儿童5-6岁可以对10以内的数目达到守恒,7-8岁可以理解液体守恒,而长度守恒则要更晚一些,87,3、类包含,类包含即一类物体及其子类的关系。

原则上总类中物体的数量必然大于任一子类中物体的数量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缺乏这种推理能力,不能同时想到一个子类和整个一类,88,皮亚杰设计的一个类包含问题。

给儿童呈现16朵花,其中4朵是蓝色的,12朵是黄色的。

问儿童黄花多还是花多,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会回答“黄花更多”,他们还没有意识到,黄花和蓝花是包含在花这个类别里面的。

89,(四)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Premack和Woodruff于1978年在对黑猩猩的研究中最早提出了心理理论的概念,他们认为如果个体能把心理状态加于自己和他人,那么个体就具有心理理论。

这一概念迅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90,我们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探讨,“心理理论”的界定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心理理论”的研究方法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个体差异,91,1、“心理理论”的界定,心理理论指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

通过“心理理论”,个体可以对他人的行为作出解释。

P.K.史密斯认为,把个体对他人的这种认知称之为“理论”,主要是为了强调个体对心理世界认知的两个方面:

其一、心理状态是一种主观的存在,我们无法直接触摸,因而只能从他人的言行中进行推论。

其二、理论通常是一套相互联系的观点或思想。

92,他人的心理世界同样包含一系列的相互联系的内容和方面,如情绪、欲望、欺骗、信念和关于客观世界的各种不同的信念。

而成人对这些方面的理解或认知无疑是一套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系统。

因而,可以适当地称之为一套“理论”这种心理认知的最突出特性在于认知双方的相互主观性,即个体能够认识到,作为认知对象的他人与我们自己一样拥有心理,包括情感、欲望、信念等。

这种认知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认识到他人可能有着与自己不同的信念,93,一、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对错误信念的理解,关于儿童心理理论的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儿童对他人信念以及信念与行为之间关系的认识发展方面。

“信念”是指人们关于某事或某物是正确的思想。

从信念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看,信念是对外部世界的表征。

虽然人们都想正确地表征世界(如人们都是想表达自己对地球真实形状的看法),但是:

信念对世界的表征可能是正确的(如认为地球是球形的)正确信念信念对世界的表征也可能是错误的(如认为地球是平面的)错误信念,94,儿童心理理论领域的研究者较为一致地把达到对“错误信念”的理解作为儿童拥有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一般认为,儿童的心理理论在4岁左右开始形成。

后来,研究者对经典的错误信念任务进行修改(如改变提问问题的内容和形式、让儿童参与等),发现3岁前的儿童已达到对错误信念的理解,95,2、“心理理论”的研究方法,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目前发展心理学家关于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对他人信念以及信念与行为的关系的认知发展方面。

所采用的主要研究策略是通过儿童对他人信念的认知来考察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其中最为经典的实验任务是韦尔曼(Wellman)和普那(Perner)设计的“错误信念任务”(thefalsebelieftask)。

96,97,具体的研究方法如下:

向被试呈现两个洋娃娃,一个叫莎莉(她身边有一个小篮子),另一个叫安妮(她身边有一个盒子)。

莎莉把一个小球放到篮子里,然后把一块布放在她的篮子上就离开了。

当萨莉不在时,安妮把小球从篮子里拿出来放在盒子里了。

过了一会莎莉回来了。

这时问儿童:

“莎莉会到哪里去找她的小球?

”。

研究者发现,4岁儿童能够认识到莎莉会到她的篮子里去找小球,而3岁儿童则回答说她会到盒子里去找。

近年来,该领域的众多研究均证明,4岁以前的儿童还不能认识到他人会有错误信念。

98,3、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一般认为,儿童的心理理论在4岁左右开始形成,其标志是成功地完成“错误信念任务”的作业任务。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此之前儿童的心理理论完全处于空白状态。

从2岁左右开始,儿童对他人心理状态认知的一些基本能力逐步发展起来,这些能力的出现与发展为儿童心理理论的形成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99,研究表明,3岁儿童已能区分心理状态和外部现实,能够对物理客体和心理客体作出区分。

3岁的儿童已经初步知道,不同的人对世界有着不同的知识。

但是,直到4岁,儿童才能认识到,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物体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或观点。

这样,他们就能认识到,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表征并不一定与实际情况相吻合,他人关于客观世界的信念有可能是不准确或者错误的。

把心理表征与客观事实区分开来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但并不意味着儿童对他人心理认知发展的终结,100,4、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个体差异,解释儿童心理理论获得速度的差异,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环境因素,主要指家庭因素,如家庭背景、假装游戏、家庭交流方式等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速度的影响。

解释儿童心理理论发展质量上的差异,主要探讨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言语等)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闭症、聋哑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和跨文化研究上。

101,(四)最初概念的掌握(P214-218),1、最初的词的概括和概念的掌握2、最初实物概念的掌握3、最初数概念的掌握4、类概念的掌握,102,

(二)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由于经验的积累,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到幼儿晚期,在其经验所及的实物的范围内,幼儿开始能初步进行抽象逻辑思维演绎推理类比推理推理过程,103,104,105,结果,106,107,108,109,110,111,112,第五节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与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二、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化,113,一、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或自我意识)是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融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

由知、情、意三个方面统一构成。

“知”即自我认识,主要指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等“情”指的是自我的情绪体验,主要包括自尊“意”指的是自我控制和调节。

114,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

(二)自我评价的发展(三)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四)自我控制的发展,115,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自我概念(self-concept)就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知觉。

自我概念所表达的是人们关于自己身心特点的主观知识,所回答的是“我是谁”的问题。

幼儿如何描述自己?

116,7岁之前,儿童对自己的描述仅限于身体特征、年龄、性别和喜爱的活动等,还不会描述内部心理特征。

当要求幼儿在迫选陈述中作出选择时,他们也能对自己心理方面的特征进行选择。

117,

(二)自我评价的发展,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

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

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

3.54岁,转折期5岁儿童绝大多数已能进行自我评价,118,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是:

过渡性自我膨胀,119,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还是很差的成人要善于对孩子做出适当的评价,120,(三)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自我情绪体验发生的转折年龄在4岁,56儿童大多数已表现有自我情绪体验。

幼儿的自我体验从生理性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

幼儿的愉快和愤怒往往是生理需要的体现。

委屈、自尊、羞愧则是社会性体验的表现。

121,在幼儿自我情绪体验中最值得重视的是自尊感。

儿童在3岁左右产生自尊感的萌芽,他们常用的一句话是“我自己来”。

这时儿童对各种活动都积极参与。

这些活动一旦被限制,就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

这一阶段儿童最明显的自尊表现是自夸。

3岁左右儿童很喜欢在同伴或成人面前炫耀自己、夸奖自己,以求得他人的肯定为满足。

自尊感稳定于学龄初期。

122,大部分幼儿有较高的自尊水平,他们容易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低估任务的难度。

这却有助于孩子获得新的知识技能。

123,影响自尊的因素有哪些?

外表吸引力,性别,家庭经济地位,自己的学业成就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库帕史密斯):

个体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对他的尊重、接纳和关心的数量。

以及个体成功和失败的经历,包括个体所达到的实际社会地位。

但这些因素并不直接作用于行为,而是转化为成长中的个体的价值观,以价值观为中介,再影响到行为。

124,一般研究发现:

自尊程度高的儿童比自尊程度低的儿童在幼儿园和小学表现更好,更容易成为他人的朋友自尊程度低的儿童在幼儿期和童年期更容易脱离同伴,成为一个孤独者,且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如尿床、吮吸手指、学业困难等,125,(四)自我控制的发展,自我控制:

缺乏自我控制有自我控制4-5岁5-6岁幼儿多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总的说来,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是较弱的,126,四种自我控制活动(Maccoby,1980):

(1)运动抑制:

学会停止、抑制某些活动

(2)情绪抑制:

幼儿开始能抑制自己的情绪(3)认知活动抑制:

六岁之前的儿童倾向于对难题很快做出反应,而不考虑问题的难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放慢了作出反应的速度(4)延缓满足:

为得到更大利益而学习等待,放弃眼前报酬。

幼儿往往选择即时报酬,127,二、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化,早期的性别教育刚出生的婴儿被冠以的爱称:

刚出生被包裹的襁褓:

父母们给孩子提供的衣服、玩具、设计的发型,128,

(一)性别角色认同的一般概念,1、性别认同(genderidentity)2、性别刻板印象3、性别角色认同(sexroleidentity)4、性别角色偏爱,129,1、性别认同,性别认同是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的正确标定,即理解性别。

包括:

正确使用性别标签,2-3岁理解性别的稳定性,4-5岁理解性别的坚定性,知道一个人并不因发型、服装或喜爱的玩具是异性的而改变自己的性别;6-7岁理解性别的发生学基础,知道男女生理上的差别。

130,2、性别刻板印象,3岁:

能分辨自己/别人的性别,懂得适合性别角色的活动5岁左右:

开始认识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成分8-9岁:

性别角色认识不断深化、灵活,性别刻板知识逐渐减少青春早期,性别刻板印象再次出现,131,132,为何年幼儿童性别角色期待如此刻板?

4-5岁性别稳定性形成,6-7岁性别一致性形成,年幼儿童只有具有这种性别刻板知识,他们关于性别角色的认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