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处理0吨活化次氧化锌粉和锌浮渣增密脱除有害杂质新技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696964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9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处理0吨活化次氧化锌粉和锌浮渣增密脱除有害杂质新技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年处理0吨活化次氧化锌粉和锌浮渣增密脱除有害杂质新技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年处理0吨活化次氧化锌粉和锌浮渣增密脱除有害杂质新技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年处理0吨活化次氧化锌粉和锌浮渣增密脱除有害杂质新技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年处理0吨活化次氧化锌粉和锌浮渣增密脱除有害杂质新技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年处理0吨活化次氧化锌粉和锌浮渣增密脱除有害杂质新技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4页
年处理0吨活化次氧化锌粉和锌浮渣增密脱除有害杂质新技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4页
年处理0吨活化次氧化锌粉和锌浮渣增密脱除有害杂质新技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4页
年处理0吨活化次氧化锌粉和锌浮渣增密脱除有害杂质新技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4页
年处理0吨活化次氧化锌粉和锌浮渣增密脱除有害杂质新技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4页
年处理0吨活化次氧化锌粉和锌浮渣增密脱除有害杂质新技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4页
年处理0吨活化次氧化锌粉和锌浮渣增密脱除有害杂质新技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4页
年处理0吨活化次氧化锌粉和锌浮渣增密脱除有害杂质新技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4页
年处理0吨活化次氧化锌粉和锌浮渣增密脱除有害杂质新技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4页
年处理0吨活化次氧化锌粉和锌浮渣增密脱除有害杂质新技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4页
年处理0吨活化次氧化锌粉和锌浮渣增密脱除有害杂质新技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4页
年处理0吨活化次氧化锌粉和锌浮渣增密脱除有害杂质新技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4页
年处理0吨活化次氧化锌粉和锌浮渣增密脱除有害杂质新技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4页
年处理0吨活化次氧化锌粉和锌浮渣增密脱除有害杂质新技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4页
年处理0吨活化次氧化锌粉和锌浮渣增密脱除有害杂质新技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4页
亲,该文档总共9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年处理0吨活化次氧化锌粉和锌浮渣增密脱除有害杂质新技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年处理0吨活化次氧化锌粉和锌浮渣增密脱除有害杂质新技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处理0吨活化次氧化锌粉和锌浮渣增密脱除有害杂质新技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9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年处理0吨活化次氧化锌粉和锌浮渣增密脱除有害杂质新技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年处理0吨活化次氧化锌粉和锌浮渣增密脱除有害杂质新技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年处理20000吨活化次氧化锌粉和锌浮渣增密脱除有害杂质

新技术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1

一、项目概况1

二、业主简介1

三、编制依据及主要内容2

四、简要结论3

五、主要技术经济指标4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市场分析5

一、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状况5

二、我国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存在的问题6

三、次氧化锌综合利用现状8

四、锌浮渣和烟尘利用现状9

五、次氧化锌粉资源状况9

六、销售市场分析10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2

一、发展资源综合利用的必要性12

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14

三、有利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16

四、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16

第四章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18

一、项目选址18

二、自然条件18

三、水文地质条件19

四、工程地质条件20

第五章原材料及燃料供应21

一、原材料供应21

二、能源供应21

第六章技术、设备及工程方案22

一、主要设计原则22

二、技术方案22

二、设备方案27

三、工程方案30

第七章节能34

一、设计依据34

二、设计原则34

三、主要节能措施34

第八章劳动安全卫生39

一、设计依据39

二、设计原则39

三、劳动安全卫生措施40

四、劳动安全卫生管理41

第九章消防43

一、设计依据43

二、消防设计43

三、消防评价44

第十章环境保护45

一、设计依据45

二、主要污染物及防治措施45

三、环保评价48

第十一章人力资源配置49

一、组织结构49

二、人力资源配置49

第十二章项目进度计划及招投标51

一、项目进度计划51

二、招投标方案51

第十三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53

一、投资估算范围53

二、投资估算依据53

三、建设期53

四、项目总投资54

五、资金筹措55

第十四章财务评价58

一、评价原则、依据及参数58

二、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58

三、成本费用估算59

四、盈利能力分析61

五、企业偿债能力分析62

六、财务生存能力分析62

七、不确定性分析63

八、财务评价结论65

第十五章风险分析84

一、项目主要风险因素识别84

二、风险评估85

三、风险防范对策86

第十六章社会及经济效益评价87

第十七章结论及建议89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年处理20000吨活化次氧化锌粉和锌浮渣增密脱除有害杂质新技术项目

(二)项目建设地址:

(三)项目业主单位:

(四)项目性质:

技术改造

(五)项目建设内容

本项目利用原有场地,新建车间5245平方米,购置设备25台(套),达到年处理20000吨活化次氧化锌粉和锌浮渣增密脱除有害杂质的能力。

(六)项目建设期

本项目建设期拟定为2年,即2008年10月至2010年9月。

(七)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项目总投资为5000万元,申请补助资金450万元。

2.资金筹措

全部由企业自筹。

二、业主简介

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再生铅和铅合金冶炼企业,主要从事铅及铅合金系列的开发、研制和生产,占地面积67956平方米,年生产能力达10万吨(其中再生铅5万吨、合金铅3万吨、电解铅2万吨)。

各种产品主要用于铅酸蓄电池、有色金属冶炼、焊料及电缆等,其质量全部达到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公司信奉“以敬业之人为本,以保护环境为先,以高科技立业,以高质量取胜,以高效率服务于用户”的企业理念。

公司投入巨额资金,应用多项高新科技成果,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改造,实施先进的无污染冶炼工艺进行生产,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德国进口斯派克M7(SPECTROLABM7)型直读光谱仪和瑞士ARL3460型直读光谱仪进行产品质量控制。

公司的各种产品现已达到国际、国内同行业一流水平,在铅酸蓄电池行业用户中享有极高的信誉。

银行信用等级良好,为AA级。

表1-1近三年企业经营情况

企业经营情况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销售收入

17821

24174

33179

利润总额

1247

1337

1332

税金

470

700

972

三、编制依据及主要内容

(一)编制依据

●《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2009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备选项目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08]2692号);

●《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工作的重点》;

●《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个五年规划》;

●《铅锌行业准入条件》;

●《节约能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业主提供的相关基础资料;

●国家和重庆市其它相关规定和要求。

(二)主要内容

本报告主要研究处理次氧化锌粉和锌浮渣增密脱除有害杂质技术,并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工艺和设备,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循环利用资源的意义和现状,项目的技术、设备及工程方案的合理布置,项目建设节能措施及环境保护措施的分析,项目建设进度的拟定,项目建设投资分析、社会效益分析等方面。

报告对项目的可行性、必要性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得出合理、正确的结论,为项目业主及审批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并作为开展下一阶段工作的基础。

四、简要结论

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节能降耗、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使工业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能降耗和加强环境保护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对建设节能降耗、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项目的建设正是在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的主要步骤,对公司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主要经济指标见表1-2。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据

备注

1

项目总投资

万元

5000

 

1.1

其中:

建设投资

万元

2876

 

1.2

建设期利息

万元

0.0

 

1.3

铺底流动资金

万元

2124

 

2

资金筹措

万元

5000

2.1

其中:

企业自筹

万元

5000

企业自有资金

2.2

银行借款

万元

0

3

年销售收入

万元

7000

正常年份

4

总成本费用

万元

4877

正常年份

5

所得税

万元

518

正常年份

6

年净利润

万元

1553

正常年份

7

所得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

%

36.13

8

所得税前财务净现值

万元

6668

9

所得税前投资回收期

5.2

含建设期

10

所得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

%

28.72

11

所得税后财务净现值

万元

4369

12

所得税后投资回收期

5.9

含建设期

13

总投资收益率

%

41.40

正常年份

14

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

%

31.05

正常年份

15

盈亏平衡点(BEP)

%

47.59%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市场分析

一、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状况

自1985年国务院批转原国家经委《关于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国发[1985]117号文)以来,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显著成绩,资源综合利用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九五”期间,在国家一系列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的方针政策指引下,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显著成绩,规模不断扩大,利用水平逐年提高。

5年间,全国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实现产值1247亿元,年均增长16.4%。

在工业废渣产生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率由2002年的43%提高到2007年的52%,年综合利用量达到3.55亿吨,其中,煤矸石综合利用量由2002年的5600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6600万吨,利用率由38%上升到43%;粉煤灰综合利用量由2002年的5188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7000万吨,利用率由43%上升到58%。

但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资源消耗高、浪费大、利用率低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如,矿产资源总回采率仅为30%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对共生、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的只占1/3,综合回采率不足20%。

2002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约为7.8亿吨,累计堆存量超过70亿吨,占地约5万多公顷。

据估算,每年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可利用而未被利用的资源价值达250亿元,可再生利用而没有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300亿元,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巨大。

近几年虽然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和措施,但至今没有一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国家法律,资源综合利用管理还没有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综合利用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存在的问题

纵观近年来的实践可以看出,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入市场经济体制后,我国的废物回收利用无论从组织形式、运作方式、管理体制和认识观念上都未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变革,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非产业化的运作模式上,与新的形势和发展要求格格不入,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规范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不系统不配套,特别是废物回收的责任、废物拆解利用应遵循的规范、废物回收利用的特许经营制度、对废物回收利用的监管机制、对无利用价值废物无害化处理的技术标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缺乏。

由此导致了废物回收利用的无序化,既造成资源的浪费,又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特别是在废旧汽车、废旧轮船、废旧电子产品及家用电器、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等大宗废旧物的回收分解利用活动中,都不同程度存在着秩序混乱的问题,甚至还出现了违法犯罪行为。

二是由于法律规范不健全,行政监管不到位,废物回收利用的无序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使得人们普遍对废物回收利用产业发展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发展废物拆解利用会严重污染环境,故对其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特别是对进口废物进行拆解利用更是口诛笔伐,有时甚至上升到政治高度进行指责。

这种不向青红皂白,不论具体情况,反对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态度也不同程度地阻碍了这一产业的正常发展。

一方面是国外废物通过非正常渠道进入国内拆解,得不到有效监管,处于失控状态,这种情况在东部沿海省份比较突出。

另一方面,正规的再生资源产业受片面认识的阻碍发展不起来,或者不能顺利发展,一些企业想做这方面的工作也得不到明确的政策指导、法律规范和舆论支持。

三是对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缺乏战略性的筹划,不是按照回收、拆解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处置这三大系统来建立社会化的废物回收利用产业体系,而是停留在过去民间松散型的“检破烂”“拾垃圾”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为主要形式的个人行为基础上,要么缺乏废物回收系统,要么缺乏废物无害化处置系统。

四是激励和引导废物利用产业发展的政策不健全,现有的一些激励政策缺乏系统性、配套性和可操作性,难以全面实施,对废物回收利用产业发展的激励作用有限。

另外,对政策的激励对象和主体以及激励的方式缺乏科学-l生的比较和研究,比如政策是激励生产者、还是激励消费者?

是应激励废物再生技术的应用、还是激励再生产品市场的扩展?

是减免税激励、还是征收税激励等等,都还缺乏系统的研究。

再加上有些地方对国家的激励政策落实不到位,也使激励的力度大打折扣,从而挫伤了企业进行废物再生利用的积极性。

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扰乱了市场,使这一产业难以正常发展,另一方面又使无序的废物回收利用活动得不到有效的监管和控制,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要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循环型社会的建立,就必须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为再生资源产业的健康发展扫清障碍,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次氧化锌综合利用现状

我国冶金工业资源消耗高,二次资源利用率低,有相当大一部分可利用资源变成了污染物,炼锌工业废渣次氧化锌渣是其中一种。

次氧化锌渣的主要组成是锌、铅、砷、锑、银、铟等元素的化合物,次氧化锌中铟的含量约为0.0l%~0.3%,锌含量在15%~40%之间,锑含量在l%~l0%之问、砷的含量在5%~20%之间。

铟是高新技术中应用广泛的稀散元素之一,被称为高新技术的支柱材料,常用于制备透明电极、荧光材料、半导体材料等,大量的铟用于生产ITO靶材(用于液晶显示屏);锌的用途广泛,用量与铜、铅相近;锑应用于生产各种阻燃剂、玻璃、涂料、半导体元件、医药及化工产品;砷可应用于有机农药、木材防腐剂以及玻璃行业日前,将次氧化锌渣转化为可二次冶炼的锌焙烧矿工艺尚未成熟,在实际生产中的经济价值得不到体现;但随着近年来次氧化锌的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需求量增长,锌的市场紧俏,价格飚涨,人们开始注重次氧化锌这种废渣资源。

四、锌浮渣和烟尘利用现状

本项目未实施前锌浮渣和烟尘大多未加以利用,该次氧化锌烟尘富含铅、砷、锑、镉、铟、锗、氯、氟、碳、有机物等有害元素,且物料分散,不能返回炼锌系统回收,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染污。

钢铁厂烟尘经挥发富集后的烟尘,其含杂质较多,不能作为炼锌的原料,金属锌在熔铸时所产出的浮渣主要含锌、氧化锌、氯化锌,由于锌浮渣中含有一定量的氯,使锌浮渣直接返回锌冶炼系统成为十分困难的;同时,镀锌厂在镀锌时产生的浮渣与阴极锌片在熔铸时所产出的浮渣性质相同,也是一种含锌的次氧化锌粉。

五、次氧化锌粉资源状况

火法处理浸出渣和各种含锌物料,使其中的锌挥发,并以氧化锌粉尘的形态加以回收,然后再返回炼锌系统生产金属锌。

火法处理锌浸出渣和各种含锌物料,最终产品为次氧化锌烟尘。

该次氧化锌烟尘富含铅、砷、锑、镉、铟、锗、氯、氟、碳、有机物等有害元素,且物料分散,不能返回炼锌系统回收,为了回收次氧化锌粉中的锌、铅、砷、锑、镉、铟、锗,必须除去烟尘中的氯、氟、镉、砷、锑、铅和有机物(炭燃烧和汽化时产生的焦油等有机物)等有害杂质元素,因此,在利用该次氧化锌粉前,必须将次氧化锌烟尘中氟、氯、镉、砷、锑、铅和有机物在进入炼锌系统之前脱除。

因而,对这部分次氧化锌烟尘在炼锌中的应用必须设置专门的脱除氟、氯、镉、砷、锑、铅和有机物的工序。

金属锌在熔铸时所产出的浮渣主要含锌、氧化锌、氯化锌,其中以金属形态的锌是以锌珠的形态残留在锌浮渣中,锌浮渣含锌一般在70-80%,含氯在2-3%。

由于锌浮渣中含有一定量的氯,使锌浮渣直接返回锌冶炼系统成为不可能的。

同时,镀锌厂在镀锌时产生的浮渣与阴极锌片在熔铸时所产出的浮渣性质相同,也是一种含锌的次氧化锌粉。

钢铁厂烟尘经挥发富集后的烟尘,一般含锌在25~45%,其含杂质较多,不能作为炼锌的原料,这些含锌原料大多堆存在各冶炼厂。

低品位氧化锌矿经还原挥发后,得到含锌40~50%的次氧化锌,挥发过程中易挥发的物质进入次氧化锌粉中,使这部分氧化锌不能直接应用于冶金过程,在市场中这部分次氧化锌粉价值较低。

综上所述,全国每年次氧化锌粉和锌浮渣的量约为60~80万吨,因此,该项目需要的20000吨原料是不成问题的。

其它辅助原料是国内市场常见产品。

六、销售市场分析

本技术是针对次氧化锌烟尘、各其它冶金过程中产生的次氧化锌和锌浮渣进行脱氟、氯等有害杂质,旨在采用活化技术,用低成本使次氧化锌粉在进入炼锌过程前将氟、氯等有害杂质脱除,使次氧化锌粉能顺利进入炼锌系统,并很好地综合回收铟、锗和铅,同时开辟新的锌资源(原料),使炼锌整体技术和效益上一个新台阶。

国内现有锌冶炼企业金属锌生产能力为上百万吨,实际生产金属锌约300万吨,国内锌矿供给约150~180万吨(金属量),国内炼锌企业锌原料至少有120~150万吨(金属量)缺口,国内不足部分只好花大量外汇从国外进口。

所以,本项目销售是不成问题的。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发展资源综合利用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

在传统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中,社会经济运行体系主要由生产系统和消费系统构成,自然资源通过生产系统转变为产品,产品又通过消费系统变成为废物,废物最终被抛弃进入环境中,造成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这种线性的经济运行模式导致的最终结果必然是自然资源的枯竭和自然环境的破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就是要克服线性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实现废物的再生利用,使之变成再生资源,重新进入生产系统,进行新一轮的物质流传递。

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的构建,主要是在传统的线性经济运行模式中,补充建立再生利用系统。

再生利用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一方面在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中形成了生产、消费、再生利用三个相互影响和互动的功能系统,实现了物流的闭路循环,弥补了线性经济运行模式中再生利用系统的缺失,克服物流循环阻断的弊端,为循环经济的建立提供了组织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三大系统的建立沟通了物流渠道,为废物的资源化排除了障碍,使物流循环得以实现,为建立循环经济提供了物流途径。

因此,目前我们建设循环经济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针对传统的线性经济运行模式中缺乏废物再生利用系统,废物不能成为再生资源进入再生产过程的缺陷,构建废物再生利用系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社会化的再生利用系统,必须遵循经济运行规律,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废旧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在促进物质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循环和循环社会的建立。

推进循环经济和循环社会的建立,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主要应该从生产系统、消费系统和再生利用系统三个环节着手。

在生产系统方面的主要措施:

从微观层面上,应在生产企业内部实施清洁生产,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推进技术进步、加强废物利用、强化生产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等措施,降低物耗和管理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质量,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以最低的资源消耗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在中观层面上,应在企业之间进行合理的布局和匹配,以技术、产品、废物、信息等为要素构建产业链,形成工业企业间的工业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实现废物的梯次利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宏观层面上,应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规划中,运用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进行统筹规划,使资源、产业、市场、人才等布局得到合理配置,使各自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并在实际工作中按循环经济的理念,进行建设项目的引进、产业的布局、资源的配置。

通过宏观调控和引导,使无序的产业布局变成有序的,互为补充的产业布局,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避免由于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而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持续利用造成负面影响。

在再生利用系统方面的主要措施:

一是要建立社会化的废物回收系统,避免零散的、无组织的、无序的废物回收对环境的危害和资源的浪费,为废物的再生利用创造条件:

二是要建立社会化的废物拆解利用系统,使一部分尚具使用功能的部件再进入消费领域,延长其产品生命周期,使不具备使用功能的部件通过资源再生进入再生产领域以实现持续利用:

三是要建立社会化的无害化处理处置系统,对无任何使用价值的真正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以避免污染环境。

由此可知,资源综合利用对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没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就不可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和循环型社会。

因此,在今后推进循环经济和循环型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把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

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

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

对于我们国家,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1、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污染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必然产物。

虽然经过多年的治理,我国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相当严重。

据统计,2008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254.9万吨,比2004年增长了15%。

在全国七大水系中,根据413个水质监测断面记录,只有41.6%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比2004年下降16.1%,长江、珠江的水质较好,海河、黄河、淮河、辽河、松花江的水质较差,各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2008年城市空气质量41.4%达到二级标准,比2004年的63.5%下降22.1%,*酸雨污染问题严重。

城市噪声扰民较为普遍,7.3%的城市处于严重或中度污染水平。

重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我国进入了一个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

2、生态恶化趋势加剧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与之发生联系的自然因素的总和,人类的活动必然对这些因素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

土地退化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全国森林面积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列世界第134位,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五省(自治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86%,乱砍滥伐现象仍屡禁不止。

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达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水生态系统失衡,2008年,全国有79个城市缺水,有2340万人口,1300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

*生物多样性锐减,野生动植物丰富区面积不断减少,乱捕滥猎和乱挖滥采现象屡禁不止。

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

因此,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已经成为一个广为接受的社会思潮,而不单单是一个口号了。

三、有利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人口增加,三因素迭加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的最大制约力。

由于国内资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我国每年要花近百亿美元进口2000多万吨各类再生资源,而且还有连年增长的趋势。

一方面是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是我国再生资源利用率远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每年大约有价值900亿元的废旧物资没有得到充分的回收利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废弃物品数量越来越大,而原生资源逐渐减少,再生资源的地位和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会越来越突出。

因此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意义重大而深远。

四、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节能降耗、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使工业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能降耗和加强环境保护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对建设节能降耗、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节能降耗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能耗、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利用工业废弃物是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和特殊必要性的。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十分有限,未来15年,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面临能源和资源短缺,同时环境保护形势更加严峻,但与此同时,大量仍有利用价值的资源被当作废物丢弃,或进行低价值的利用,这些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导致了巨大的资源浪费,甚至还造成环境污染。

因此,大力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