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7000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docx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docx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复习目标:

1、会写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排布式、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价层电子排布式。

2、元素电离能、电负性、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并会解释。

3、分子空间构型的判断4、杂化方式的判断5、化学键类型的判断,键的极性非极性、分子的极性非极性的判断、σ键π键数目的判断。

6、氢化物的稳定性、熔沸点高低比较、酸性比较并解释(键长、键能)。

用分子间作用力及氢键解释物质的熔沸点、溶解性。

(缔合分子)

7、会判断含氧酸酸性相对强弱及会解释酸性强弱的原因(含氧酸的通式)

8、等电子体原理的应用

9、配位化合物(中心原子、配体、配位数、配离子的电荷数)、配合物的杂化类型及简单空间构型。

10、掌握P42(2-2)实验的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会写反应方程式。

11、电子云及电子的运动状态。

12、晶体类型的判断及熔沸点高低比较(分子间作用力、氢键,阴阳离子所带电荷、半径、晶格能,键长、键能)

13、每种类型的晶体的典型代表,根据晶胞图计算晶胞完全拥有的微粒数、化学式,某一微粒的配位数,微粒间的距离、密度

14、金属晶体的堆积方式及代表物及空间利用率。

 

复习目标:

1、掌握原子结构及微粒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掌握元素、核素、同位素、同位异形体的关系与区别。

3、理解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及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4、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5、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及包含的内容

6、掌握微粒半径大小比较

7、掌握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

8、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及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9、了解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分界线。

10、掌握元素周期表中隐含的关系式。

11、掌握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本质和形成条件。

12、掌握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及判断。

13、掌握电子式的书写及步骤,会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14、掌握极性键、非极性键的概念及判断。

15、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及化学反应的本质。

16、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一、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1、已知元素R的原子,形成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mRn。

晶体中一个R微粒的核外电子数是a,核内中子数是b,则该原子的符号是()

A.

B.

C.

D.

 

2、核内中子数为N的R2+离子,质量数为A,则ng它的氧化物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

A.

(A-N+8)molB.

(A-N+10)molC.(A-N+2)molD.

(A-N+6)mol

 

3、同温同压下有等质量的H2、D2、T2三种气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密度之比为1∶2∶3②质子数之比为6∶3∶2③中子数之比为0∶6∶8④体积之比为6∶3∶2

A.①②③④B.只有①②

C.只有③④D.只有②④

二、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区别:

19、下列是同位素的是()

A.H2和D2B.H2O和D2O

C.金刚石和石墨D.D和T

 

复习目标:

1、掌握原子结构及微粒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掌握元素、核素、同位素、同位异形体的关系与区别。

3、理解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及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4、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5、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及包含的内容

6、掌握微粒半径大小比较

7、掌握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

8、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及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9、了解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分界线。

10、掌握元素周期表中隐含的关系式。

11、掌握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本质和形成条件。

12、掌握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及判断。

13、掌握电子式的书写及步骤,会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14、掌握极性键、非极性键的概念及判断。

15、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及化学反应的本质。

16、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20、例:

3517Cl的质量是5.808×10-26Kg,丰度=75.77%,相对原子质量是:

34.97,3717Cl的质量是6.139×10-26Kg,相对原子质量是:

36.96丰度=24.23%,

则:

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34.97×75.77%+36.96×24.23%≈35.5

 

21、硼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8,自然界中B有105B和115B两种同位素,求:

①105B和115B的原子个数比为?

②105B的丰度?

③105B的质量分数?

 

22、硼有两种天然同位素105B、115B,硼元素的原子量为10.80,则对硼元素中105B质量分数的判断正确的是()

A20%B略大于20%C略小于20%D80%

 

23、已知自然界氧的同位素有16O、18O,氢的同位素有H、D,从分子的组成来看,自然界的水一共有()

A.3种B.6种C.9种D.12种

 

24、已知碳有三种同位素12C、13C、14C,氧也有三种同位素:

16O、17O、18O,由这六种微粒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中,其相对分子质量最多有()种A.18B.6C.7D.12

 

复习目标:

1、掌握原子结构及微粒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掌握元素、核素、同位素、同位异形体的关系与区别。

3、理解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及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4、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5、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及包含的内容

6、掌握微粒半径大小比较

7、掌握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

8、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及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9、了解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分界线。

10、掌握元素周期表中隐含的关系式。

11、掌握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本质和形成条件。

12、掌握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及判断。

13、掌握电子式的书写及步骤,会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14、掌握极性键、非极性键的概念及判断。

15、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及化学反应的本质。

16、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四、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7、在短周期元素中,推断下列元素:

①、某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则该元素为()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则该元素为()

②、某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则该元素为()

③、某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与电子层数相等。

则该元素为()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2倍,则该元素为()

④、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

⑤、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

 

复习目标:

1、掌握原子结构及微粒之间的关系。

2、掌握元素、核素、同位素、同位异形体的关系与区别。

3、理解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及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4、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5、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及包含的内容

6、掌握微粒半径大小比较

7、掌握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

8、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及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9、了解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分界线。

10、掌握元素周期表中隐含的关系式。

11、掌握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本质和形成条件。

12、掌握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及判断。

13、掌握电子式的书写及步骤,会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14、掌握极性键、非极性键的概念及判断。

15、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及化学反应的本质。

16、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五、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①、先看微粒的电子层,一般,电子层数越多,微粒半径越大。

②、当电子层一样多时,比较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

③、同种元素形成的微粒: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阴离子半径。

 

32、下列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A.Na+

B.S2->Cl->Na+>Mg2+

C.Na

D、K+>Na+>O2->F-

 

34、已知aAn+、bB(n+1)+、cCn-、dD(n-1)-均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关于A、B、C、D四种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

A>B>C>D

B、离子半径:

D>C>B>A

C、原子序数:

b>a>c>d

D、金属性B>A,非金属性:

D>C

 

六、掌握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1)、金属性相对强弱比较的依据:

①根据与水(酸)反应置换氢气的难易上判断:

越易置换氢气:

金属性越强

②根据金属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来判断:

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③根据金属单质的还原性或其对应的阳离子的氧化性来判断。

④根据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来判断。

(2)、非金属性相对强弱的比较的依据:

①根据与H2化合的难易上判断:

越易与氢气反应非金属性越强

②根据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判断:

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③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来判断:

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④根据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或其对应的阴离子的还原性来判断。

⑤根据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来判断。

 

37、已知:

①硫酸比次氯酸稳定,②高氯酸的酸性强于硫酸,③HCl比H2S稳定,④HCl比H2S更容易由单质合成,⑤盐酸的酸性比氢硫酸(H2S)强。

⑥Cl2与铁反应生成FeCl3,而S与铁反应生成FeS⑦Cl2能与H2S反应生成S⑧还原性:

Cl-<S2-上述事实能够说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硫强的是()

A.①②③B.③④⑤⑥⑦⑧

C.②③④⑥⑦⑧D.①③⑤⑥⑦⑧

 

38、能判断F和CL非金属性轻若强弱的是()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C、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难易程度

D、单质与同浓度酸发生反应的快慢

复习目标:

1、掌握原子结构及微粒之间的关系。

2、掌握元素、核素、同位素、同位异形体的关系与区别。

3、理解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及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4、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5、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及包含的内容

6、掌握微粒半径大小比较

7、掌握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

8、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及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9、了解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分界线。

10、掌握元素周期表中隐含的关系式。

11、掌握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本质和形成条件。

12、掌握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及判断。

13、掌握电子式的书写及步骤,会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14、掌握极性键、非极性键的概念及判断。

15、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及化学反应的本质。

16、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七、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若ⅡB族元素原子序数为x,那么原子序数为x+1的元素位于()

A.ⅢB族B.ⅢA族C.ⅠB族D.ⅠA族

 

2、同周期两主族元素A和B,A在第ⅡA族,B在第ⅢA族。

若A的原子序数为x,则B的原子序数可能为。

 

3、同主族元素A和B,A在第三周期,B在第四周期。

若A的原子序数为x,则B的原子序数可能。

 

 

八、元素周期表中隐含的关系式:

①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②周期数=电子层数

③最高正价数+负价数=8

 

9、某元素气态氢化物为HnR,其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分子中含m个氧原子,则其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化学式为:

 

九、离子键、共价键、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及其判断。

 

4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离子键就是指阴阳离子间的引力

B.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可能是离子化合物

C.离子化合物中不可能含有共价键

D.共价化合物中不可能含有离子键

E.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F.金属原子与非金属原子之间也可以形成共价键

G.某元素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它跟卤素结合时所形成的化学键不一定是离子键

H、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结合生成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

 

47、下列物质中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是()

A.Ba(OH)2B.CaCl2C.H2OD.H2

 

48、下列事实能说明HCl是共价化合物的是()

A.液态HCl不导电B.HCl水溶液呈酸性

C.HCl溶于水可电离出H+和Cl-D.HCl不易分解

 

十、电子式的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1)用于连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符号是“箭号”而不是“=”。

(2)箭号左侧是原子的电子式。

箭号右侧是化合物的电子式。

(3)用弧形箭头标明电子转移方向,可省略。

(4)左边相同的原子可以合并写,右边相同的要拆开写。

49、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

O2H2OCaCl2SiCl4N2CH4CO2NH4ClMg(OH)2NH3CS2Na2O2SiH4

H2O2HClO

 

50、写出下列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CaF2

Na2S

 

复习目标:

1、掌握原子结构及微粒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掌握元素、核素、同位素、同位异形体的关系与区别。

3、理解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及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4、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5、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及包含的内容

6、掌握微粒半径大小比较

7、掌握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

8、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及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9、了解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分界线。

10、掌握元素周期表中隐含的关系式。

11、掌握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本质和形成条件。

12、掌握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及判断。

13、掌握电子式的书写及步骤,会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14、掌握极性键、非极性键的概念及判断。

15、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及化学反应的本质。

16、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1、元素A的基态原子价电子排布为nSnnPn+2。

②、元素B的原子核外的M层中只有2对成对电子。

③、元素C的2P能级上有2个单电子。

④、D元素原子的核外有3种能量不同的原子轨道,且每种轨道中的电子数相同。

⑤、E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原子的最外层P轨道成对电子数与未成对电子数相等。

⑥、F和G都是前四周期的元素,F原子的M层和N层的电子分别比G原子的M层和N层得电子数少4个和5个。

⑦、H的核电荷数小于28,且次外层有2个未成对电子。

⑧、G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占四个原子轨道。

⑨、M元素基态原子的成对电子数是未成对电子数的6倍。

⑩、N元素基态原子的L层与M层的电子数相等,且与s能级的电子总数相等。

⑾、Q元素原子核外s电子总数与p电子总数相等。

⑿、R为d区元素,其外围电子排布中有四对成对电子。

(13)、某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则该元素为()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则该元素为()

(14)、某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则该元素为()

(15)、某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与电子层数相等。

则该元素为()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2倍,则该元素为()

(16)、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

(17)、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