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开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育类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02150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3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开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育类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重庆市开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育类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重庆市开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育类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重庆市开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育类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重庆市开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育类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重庆市开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育类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重庆市开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育类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重庆市开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育类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重庆市开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育类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重庆市开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育类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重庆市开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育类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重庆市开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育类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重庆市开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育类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重庆市开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育类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重庆市开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育类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重庆市开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育类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重庆市开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育类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重庆市开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育类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重庆市开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育类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重庆市开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育类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开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育类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docx

《重庆市开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育类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开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育类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市开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育类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docx

重庆市开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育类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

2015年7月4日重庆市开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育类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

(总分:

100.00,做题时间:

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共80小题,每小题0.5分,共40分)

(总题数:

80,分数:

40.00)

1.智力的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是(  )。

(分数:

0.50)

 A.男优于女

 B.女优于男

 C.大致相等 √

 D.中国人优于外国人

解析:

智力的性别差异体现在男性在空间能力上有优势,女性在言语能力上有较大的优势,但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规律是(  )。

(分数:

0.50)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

 C.均衡发展

 D.先慢后快又慢

解析: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3.我们在操作技能形成的(  )阶段,动觉控制起主导作用。

(分数:

0.50)

 A.操作模仿

 B.操作熟练 √

 C.操作整合

 D.操作定向

解析:

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操作熟练阶段,动觉控制增强,不需要视觉的专门控制和有意识的活动,动觉控制起主导作用。

4.临近期末时,不少学生处于焦虑状态,常见的焦虑反应是(  )。

(分数:

0.50)

 A.考试焦虑 √

 B.生活焦虑

 C.经济焦虑

 D.前途焦虑

解析: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5.每个人健康就是幸福,人的健康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  )。

(分数:

0.50)

 A.健康的习惯

 B.健康的生活

 C.健康的心理 √

 D.健康的人格

解析: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6.你认为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是(  )。

(分数:

0.50)

 A.心理关系

 B.道德关系

 C.工作关系 √

 D.个人关系

解析:

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一种是由教和学的活动联系起来的工作关系。

它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关系。

师生之间良好的工作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目标上的协调一致,具体为以下三方面:

①师生在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②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③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

7.你认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  )。

(分数:

0.50)

 A.以身作则

 B.遵纪守法

 C.热爱学生 √

 D.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解析: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

8.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  )。

(分数:

0.50)

 A.关注学生成绩提高

 B.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C.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D.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

解析:

全面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出评价的过程性。

9.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

(分数:

0.50)

 A.过程性

 B.开放性

 C.综合性 √

 D.问题性

解析: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能让学生从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其特征有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开放性、问题性等。

10.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

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技能和情感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分数:

0.50)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

 D.①③④

解析:

新课程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1.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

(分数:

0.50)

 A.《学记》 √

 B.《大学》

 C.《春秋》

 D.《离骚》

解析: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教育专著,最早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

12.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

(分数:

0.50)

 A.主动性

 B.长期性

 C.复杂性

 D.示范性 √

解析:

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教师的言行举止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13.追求个人特有潜能的充分发挥以及理想和人的价值的完美表现属于(  )。

(分数:

0.50)

 A.尊重需要

 B.安全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

 D.爱的需要

解析: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需要层次中最高层次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需要。

题干所述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

14.“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这句俗语为人格的(  )特点做了最好的诠释。

(分数:

0.50)

 A.独立性

 B.独特性 √

 C.稳定性

 D.整合性

解析:

人的内心世界各不相同,就好像他们的面貌各不相同一样。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为人格的独特性做了最好的诠释。

15.早晨的学习效果一般较好,这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习不受(  )的影响。

(分数:

0.50)

 A.单一抑制

 B.双重抑制

 C.倒摄抑制

 D.前摄抑制 √

解析:

前摄抑制是指之前学习过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早晨学习效果好,是因为不受前摄抑制的影响。

16.—个人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这是(  )气质类型的特点。

(分数:

0.50)

 A.多血质

 B.抑郁质

 C.胆汁质 √

 D.黏液质

解析:

胆汁质以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为特征。

多血质以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为特征。

黏液质的人稳重,但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抑郁质的人以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为特征。

17.受过去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是(  )。

(分数:

0.50)

 A.迁移

 B.定势 √

 C.原型

 D.原型启发

解析:

定势是受过去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迁移是指二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原型。

18.地方人民政府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拖欠教师工资或者侵犯教师其他合法权益的,应当(  )。

(分数:

0.50)

 A.给予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B.责令其立即改正

 C.责令其限期改正 √

 D.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对违反本法规定,拖欠教师工资或者侵犯教师其他合法权益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

19.“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  )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分数:

0.50)

 A.遗传

 B.主观努力

 C.环境 √

 D.教育

解析:

蓬昔生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也会跟它一起变黑,比喻好的人或物处在污秽环境里,也会随着污秽环境而变坏。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20.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以(  )为主的教育方法。

(分数:

0.50)

 A.情感陶冶

 B.探究活动 √

 C.直观感知

 D.实际训练

解析:

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

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21.西汉时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  )。

(分数:

0.50)

 A.相对独立性

 B.继承性 √

 C.历史性

 D.永恒性

解析:

教育的历史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

西汉时期的文教政策是教育历史性的表现。

22.这次考试你成功了是喜事,“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

(分数:

0.50)

 A.热情

 B.心境 √

 C.激情

 D.应激

解析:

题干所述的情绪状态是心境。

心境是指一种比较微弱而又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因此当人处于某种心境时,他往往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一切事物。

2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  )原则。

(分数:

0.50)

 A.自主性

 B.巩固性

 C.启发性 √

 D.因材施教

解析: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意思是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

它要求教学必须遵循启发性原则。

2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  )。

(分数:

0.50)

 A.主动性

 B.主体性

 C.长期性 √

 D.连续性

解析:

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培养、世界观的确立,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反映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25.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是(  )。

①自我反思   ②取长补短   ③同伴互动   ④专业引领(分数:

0.50)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

 D.①②④

解析: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

26.在教学中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  )特点。

(分数:

0.50)

 A.示范性

 B.长期性

 C.连续性

 D.创造性 √

解析:

创造性是指教师必须根据教育规律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特点创造性地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进行教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

27.甲、乙两生中考成绩预期是甲生600分,乙生700分,结果都考了650分。

甲乙二生的心理挫折比较(  )。

(分数:

0.50)

 A.甲生=乙生

 B.甲生>乙生

 C.乙生>甲生 √

 D.无法判定

解析:

甲生的最终成绩高于预期,乙生的最终成绩低于预期,所以甲生的心理挫折小于乙生的。

28.对当代教师崇高职业操守的概括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为师的含义是(  )。

(分数:

0.50)

 A.培养创新精神,传授知识

 B.传道、授业、解惑 √

 C.爱岗敬业,奋力拼搏

 D.培养优生,发挥特长

解析:

29.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

(分数:

0.50)

 A.阶段性

 B.稳定性

 C.不均衡性 √

 D.可变性

解析:

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发展关键期。

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

30.课外校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  )。

(分数:

0.50)

 A.延伸

 B.深化

 C.必要补充 √

 D.变革

解析:

课堂教学完全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课外校外教育正好能弥补这一缺陷,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31.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

(分数:

0.50)

 A.孟子

 B.荀子

 C.孔子 √

 D.庄子

解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意思是说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

3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分数:

0.50)

 A.课程教学

 B.素质教育

 C.应试教育

 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解析:

我国教育目的蕴含着全面发展的要求,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3.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

(分数:

0.50)

 A.坚实基础

 B.道德意志

 C.重要环节

 D.根本出发点 √

解析: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34.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

(分数:

0.50)

 A.道德意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

解析:

道德行为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一个人的品德只有通过道德行为才能体现,因此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品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35.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  )。

(分数:

0.50)

 A.布鲁纳 √

 B.斯金纳

 C.卢梭

 D.华生

解析:

20世纪60年代初,在布鲁纳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美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以“中小学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运动。

36.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

(分数:

0.50)

 A.法国心理学家

 B.英国心理学家

 C.苏联心理学家

 D.俄国心理学家 √

解析:

伊凡•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是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曾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奖。

37.由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  )。

(分数:

0.50)

 A.需要学习动机

 B.隐蔽性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

 D.外部学习动机

解析:

内部学习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

例如/啤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改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愿望等内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38.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环境是一种人为设计的问题情境,它与现实问题情境(  )。

(分数:

0.50)

 A.不同

 B.有一定联系

 C.相类似 √

 D.没有必然联系

解析:

情境教学是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因此在情境教学中,人为设计的问题情境与现实问题情境相类似。

39.有的教师在安排学生座位时,将成绩差的排在最后,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

(分数:

0.50)

 A.无影响

 B.有影响 √

 C.对差生有影响

 D.对优生无影响

解析:

有研究表明,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有影响,不同的座位对于不同要求的学生学习的影响不同。

40.—个班级的好坏,与该班教师有关,因为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教学有(  )。

(分数:

0.50)

 A.间接影响

 B.直接影响 √

 C.无影响

 D.较弱影响

解析:

教师的领导风格有权威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

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直接的影响。

41.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  )。

(分数:

0.50)

 A.内容

 B.途径

 C.基础 √

 D.关键

解析: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起新的品质的过程。

42.“教育心理学”这个术语最早由(  )提出。

(分数:

0.50)

 A.格拉泽

 B.加涅

 C.桑代克 √

 D.安德森

解析:

桑代克创立了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使教育心理学从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他的《教育心理学》使教育心理学真正独立于心理学科之林。

43.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

(分数:

0.50)

 A.学生的活动

 B.教师的活动

 C.认识活动 √

 D.课堂活动

解析:

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44.“狼孩”的故事说明遗传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  )。

(分数:

0.50)

 A.不起决定作用 √

 B.不起作用

 C.起决定作用

 D.决定人的发展

解析: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起决定性作用。

45.班主任在班集体的发展中起(  )。

(分数:

0.50)

 A.主要作用

 B.主导作用 √

 C.主动作用

 D.能动作用

解析: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班集体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6. 教师的劳动价值主要体现在教育劳动的(  )。

(分数:

0.50)

 A.个体价值

 B.主体价值

 C.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

 D.创造价值

解析:

教师劳动本身具有创造性,但因教师的劳动成果不是一般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而是符合一定社会需求的人,所以教师的劳动价值主要体现在教育劳动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上。

47.(   )是教科书编写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

(分数:

0.50)

 A.课程资源

 B.课程目标

 C.课程标准 √

 D.课程计划

解析: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也是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

48.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满足于“授人以鱼”,更要做到“授人以渔”,这说明应该重视(  )。

(分数:

0.50)

 A.知识的传授

 B.培养学生个性

 C.培养良好品德

 D.发展学生能力 √

解析: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能力,“授人以渔”就是要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49.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特点的要求。

(分数:

0.50)

 A.公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

 D.未来性

解析:

终身教育强调学习的开放性和终身性,“活到老,学到老”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5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  )。

(分数:

0.50)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

 D.学科课程

解析: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

校本课程是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

51.校本教研的主体是(  )。

(分数:

0.50)

 A.校长

 B.教师 √

 C.学生

 D.教材

解析:

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

52.(   )决定了教师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分数:

0.50)

 A.劳动内容

 B.劳动方式

 C.劳动价值

 D.对象的特殊性 √

解析:

教师教育的对象是未定型的、正在发展中的人。

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53.在教学中常用“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其实说的是学习中(  )。

(分数:

0.50)

 A.特殊迁移

 B.侧向迁移 √

 C.纵向迁移

 D.学会运用

解析:

横向迁移,也称水平迁移、侧向迁移,是先行学习向在难度上和复杂程度上大体属于同一水平并且相似又不同的后继学习发生迁移效果的现象。

54.“揠苗助长”违背了(  )教学原则。

(分数:

0.50)

 A.量力性

 B.直观性

 C.因材施教

 D.循序渐进 √

解析:

循序渐进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运动负荷等的顺序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提高,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锻炼方法。

“揠苗助长”是急于求成,违背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55.“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依据是人的身心发展的(  )。

(分数:

0.50)

 A.稳定性

 B.顺序性

 C.个别差异性 √

 D.不均衡性

解析: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

56.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  )。

(分数:

0.50)

 A.主动作用

 B.主要作用

 C.主导作用 √

 D.决定作用

解析: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57.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

(分数:

0.50)

 A.社会性

 B.方向性

 C.必然性

 D.可能性 √

解析:

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

没有这个前提条件,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58.(  )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分数:

0.50)

 A.文化发展

 B.政策

 C.生产力发展 √

 D.科技

解析: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规模和速度;决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的结构;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的发展与变革。

59.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导向和动力作用的是(  )。

(分数:

0.50)

 A.德育 √

 B.智慧

 C.体育

 D.美育

解析:

德育是各育的方向,是灵魂,对其他各育起着导向和动力作用。

60.教师职业是一种高尚的职业,(  )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分数:

0.50)

 A.奉公守法

 B.爱岗敬业 √

 C.为人师表

 D.奋力拼搏

解析:

爱岗敬业是教师处理好个人与职业关系的准尺,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61.作为教育工作者,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  )。

(分数:

0.50)

 A.爱教育事业

 B.爱人民

 C.爱工作

 D.爱学生 √

解析: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能够喜欢老师,亲近老师,才能尊敬和追随老师,老师的教育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所以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应该是相互的尊重和关爱。

6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此话出自(  )。

(分数:

0.50)

 A.柳宗元

 B.欧阳修

 C.杜威

 D.韩愈 √

解析: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出自韩愈的《师说》。

《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63. 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

(分数:

0.50)

 A.泰勒 √

 B.杜威

 C.苏轼

 D.韩愈

解析:

泰勒提出了课程目标理论,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

64.在一定意义上说,(  )是教师决定对改革的态度及其行为选择的核心因素。

(分数:

0.50)

 A.学生

 B.家长关注

 C.社会

 D.利益问题 √

解析: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利益问题是教师决定对改革的态度及其行为选择的核心因素。

如果改革能够给教师带来物质的、精神的等切身利益的提高,无疑会使教师对改革产生良好的认同。

这必将会形成巨大的驱动力,推动他们去响应、配合和积极参与改革的实践。

65.老师对学生尊重和信任的程度,在于他对(  )的界定。

(分数:

0.50)

 A.人品

 B.人性 √

 C.感性

 D.感情

解析:

老师对学生尊重和信任的程度,在于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