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06294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docx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课程结构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3)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二)课程内容

  1.课程标准的制订

  2.教材的编写

  (三)课程实施

  1.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3.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四)课程管理

  (五)课程评价

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夏代的学校除了痒之外,还增加了序、校。

  特点:

学在官府、以吏为师。

  古代的教育的特点:

  1、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

  1878年,张焕论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的出现,拉开了我国近代小学教育改革的帷幕。

  清末“新政”的小学教育废除科举制,建立近代新学制是“新政”时期教育的巨大进步。

  1986年4月12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并于当年的7月1日开始在全国正式施行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组织与运行

(一)学校管理的概念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为有效实现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二)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

  学校管理是由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

  (三)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和总务工作管理。

  (四)学校管理的过程

  学校管理的过程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四个基本环节。

  (五)学校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1.学校管理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3)民主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5)规范性原则(6)系统性原则(7)效益性原则(8)动态性原则

  2.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

  

(2)法律方法。

  (3)思想教育方法。

  (4)经济方法,即物质效益的方法。

  (5)学术方法。

  (六)学校组织机构主要职能部门

  1.校长办公室2.教务处3.政教处4.总务处5.教研室6.年级组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一)教育科学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的事实加以系统的考察,从而探索教育规律,揭示教育现象本质和客观规律的创新性实践活动。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2.教育文献检索3.提出研究假设4.制订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6.作出结论7.撰写成文

  (三)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教育观察法

  

(1)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

(2)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3)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4)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2.教育调查法

  

(1)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2)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3)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

  3.教育实验法

  4.教育行动研究法

  

(1)确定研究课题

(2)拟定研究计划(3)实施行动研究(4)进行总结评价

  5.教育叙事研究法

  

(1)教学叙事

(2)生活叙事(3)自传叙事

  6.个案法

  7.历史法

  8.比较法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心理学基础知识

(一)认知过程

  1.感觉的特性

  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有两种形式:

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三种特性;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两种特性。

  2.知觉的特性

  ①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②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③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

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④知觉的恒常性

  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3.注意

  ①注意的分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②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4.记忆

  ①记忆的分类

  记忆按其内容可分为:

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

  记忆按保持时间可分为: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

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②遗忘的规律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遗忘了。

由此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③遗忘的原因

  关于遗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学说:

①消退说②干扰说③压抑(动机)说④提取失败说。

  ④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5.思维

  ①思维的种类

  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划分:

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

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

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

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来划分:

经验思维;理论思维。

  ②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二)情绪情感过程

  1.情绪的基本分类

  ①情绪的基本分类:

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②情绪状态分类:

心境;激情;应激。

  2.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3)美感

  (三)意志过程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所以意志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行动的目的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才能达到。

  意志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2.意志的果断性3.意志的坚持性4.意志的自制性

  (四)个性心理

  1.需要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

它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要求的反映。

  2.动机

  动机是指激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量。

动机产生的条件有两个:

需要和诱因。

其中,需要是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诱因是引起动机的外部条件。

  3.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能力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5.性格

  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6.气质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

它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它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

通常称为秉性、脾气、性情,心理学叫作气质。

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

气质的类型有:

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教育学基础知识

(一)教育概述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2.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3.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4.教育的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5.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3)心理起源说(4)劳动起源说

  

(二)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主张“有教无类”,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为“产婆术”。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

  

(2)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深受人文主义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

  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是《爱弥儿》。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

第一,提出“白板说”。

第二,主张绅士教育。

  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赫尔巴特也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美国教育家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他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

第一,新三中心论:

“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第二,“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第三,主张“在做中学”。

第四,学校即社会。

第五,提出五步教学法:

创设疑难情景一确定疑难所在一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一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一验证这个假设。

  更多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思想详见教材。

  3.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的分类包括:

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2)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教育的人口功能)。

  (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①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4)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①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5)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①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②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理论

  ①宗教本位论

  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

其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②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

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指标。

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等。

  ③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的观点是:

要从个人本位本能的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

其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

  ④教育无目的论

  

(2)我国的教育目的

  ①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

  1999年6月,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

  需要;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③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第一,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各时期均强调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者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点指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

  第二,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这说明了国家对培养人才的规格和素质要求。

  第三,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④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教育制度

  

(1)义务教育的特点

  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等特点。

  

(2)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3)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1902年,我国正式颁布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该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只颁布而没有实行。

  1904年,清政府颁布并推行了“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该学制主要继承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922年,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1995年颁布《教育法》

  1995年《教育法》对我国基本教育制度做出了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小学儿童的学习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指导

  

(一)认知过程的指导

  1.观察的指导

  2.注意的指导

  3.思维的指导

  4.记忆的指导

  

(二)非认知过程的指导

  1.情绪情感的指导

  2.意志的指导

  (三)学习方法的指导

(1)领悟式指导法

(2)迁移指导法(3)点拨式指导法(4)反馈式指导法

(5)矫正式指导法(6)对比式指导法(7)兴趣式指导法(8)渗透式指导法

  二、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5.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

  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

一、小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6〜7岁至11〜12岁。

童年期的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处于相对平稳阶段。

小学生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每年增加2〜3千克,胸围平均每年增宽2〜3厘米。

从发育时间上来看,女生身体发育的高峰期均比男生提早1〜2年。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认知发展的特点

  

(1)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在小学生入学之初,小学生的感知觉已充分发展,具体表现在:

听觉和视觉十分敏锐,能准确地辨别事物的颜色形状;味觉、嗅觉和触觉也较为发达。

感知觉的发展为个体的进行学习提供了保障。

在儿童期,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迅速,其感知的准确性和系统性都不断提高。

  

(2)注意的发展特点

①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②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

③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④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3)观察力的发展特点

  ①观察的目的性较差②观察缺乏精确性③观察缺乏顺序性④观察缺乏深刻性

  (4)记忆的发展特点

  ①有意记忆逐渐增强②意义记忆迅速发展

  (5)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①有意想象增强②想象更富于现实性③想象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6)思维发展的特点

  ①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②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2.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

(2)情绪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3)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3.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2)社会性认知的发展

  三、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启示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否则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损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教育工作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1.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2.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

  3.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重视沟通,加强交往与合作能力

  5.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职前培训

  职前培训是教师从事专业工作的重要的基础阶段,是入职前的准备阶段。

在职前培训要掌握从事教师所必需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态度,形成专业素养,为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2.入职培训

  教师入职培训,是指经历过教师职前培训的人,在刚获得的教职岗位上,进一步了解、学习和掌握岗位知识与能力的培训。

  3.在职培训

  在我国,有大量的教育机构承担着教师的在职进修提高的任务,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在职学习课程。

同时,国家和地方也制定了一系列教师在职学习进修的制度,引导和鼓励教师不断地学习。

  4.自我教育

  教师的自我教育就是教师专业自我的主动建构过程。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教学反思,在实践中提升专业发展。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小学德育

一、道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通过一些对偶故事的观察实验,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种水平,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权威阶段3.可逆性阶段4.公正阶段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也译作“柯尔伯格”)把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改为道德两难故事法,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六个阶段。

他将这些阶段划分成三种道德水平:

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三、小学德育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二)疏导原则(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五)因材施教原则(六)知行统一原则(七)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八)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四、小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小学德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