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7065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docx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1、双亲性分子〔amphipathicmolecule〕:

是指由磷脂的磷脂酰碱基构成亲水极性头部和脂肪酸链构成疏水非极性尾部的分子,是膜脂的主体。

2、内在膜蛋白〔intrinsicmembraneprotein〕:

它贯穿膜脂双层,以非极性氨基酸与脂双层分子的非极性疏水区,互相作用而结合在质膜上,内在膜蛋白不溶于水,占膜蛋白总量的70%-80%,如膜上的受体蛋白与通道蛋白。

3、外在膜蛋白〔extrinsicmembraneprotein〕:

外在膜蛋白约占膜蛋白的20%~30%,分布在膜的内外外表,主要在内外表,为水溶性蛋白,靠离子键或其它弱键与可以暂时与膜或内在膜蛋白结合的蛋白质,易别离。

4、脂锚定蛋白〔lipidanchoredprotein〕:

质膜外侧的蛋白质通过糖链连接到磷脂酰肌醇上,形成“蛋白质—糖—磷脂〞复合物,或质膜胞质侧的蛋白质通过脂肪酸链共价结合在脂双层上,这种蛋白即称为脂锚定蛋白〔GPI〕。

包括:

细胞粘附分子、免疫球蛋白超家族、Src、Ras蛋白。

5、被动运输〔passivetransport〕:

通过简单扩散或协助扩散方式实现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的跨膜转运,顺物质浓度梯度,不需消耗能量。

6、简单扩散〔simplediffusion〕:

质膜转运小分子物质时,不需膜蛋白的帮助,可以顺物质浓度梯度从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方向进展,它不需消耗能量,属于被动扩散。

以简单扩散方式运输的物质为:

脂溶性小分子、非极性的小分子。

7、载体蛋白介导的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

物质穿越膜时在膜上载体蛋白的介导下,不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将溶质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势梯度进展转运,这种运输方式称易化扩散。

部分载体蛋白;非脂溶性物质。

属于被动运输的范畴。

8、主动运输〔activetransport〕:

指由载体蛋白介导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化学梯度〕的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消耗能量的跨膜运输方式。

主要包括离子泵:

直接水解ATP供能;协同运输:

间接消耗ATP。

9、协同运输〔coupledtransport〕:

一种物质的运输依赖第二种物质的同时运输。

这种运输需要先建立离子梯度,在动物细胞主要是靠Na+泵、在植物细胞那么是由H+泵完成的。

10、胞吐作用〔exocytosis〕:

又称外排作用,指细胞内某些物质通过囊泡转运到质膜下方,小泡膜与质膜交融后,把物质排出细胞外的过程。

11、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receptormediatedendocytosis〕:

细胞通过受体的介导摄取细胞外专一性蛋白质或其它化合物的过程,在细胞膜的有被小窝上,特定受体与相应配体结合,引发形成有被小泡而实现选择性快速吞入某物质的过程。

12、胞饮作用〔pinocytosis〕:

细胞吞入大分子溶液物质或极微小颗粒物的活动。

所形成的小囊泡的直径小于150nm。

通过胞饮作用进入细胞内部的物质,形成胞饮体或胞饮小泡;根据胞饮作用的方式,分为二种类型:

液相内吞:

非特异的固有内吞作用;吸附内吞:

有一定特异性的内吞作用。

13、吞噬作用〔phagocytosis〕:

细胞内吞入较大的固体颗粒或分子复合物等物质的过程。

摄入的大分子颗粒物质的直径大于>250nm。

形成的吞噬体一般较大。

过程:

被吞噬的颗粒物质吸附于细胞外表;接触部分区域细胞膜变形;质膜内陷形成囊或形成伪足;颗粒物质被包裹;进入细胞质与溶酶体交融,吞噬物被分解。

14、细胞外表〔cellsurface〕:

是细胞与细胞外环境的边界,是一个具有复杂构造的多功能体系。

在构造上包括细胞外被、细胞质膜和细胞溶胶等。

细胞外表是细胞质膜功能的扩展,它保护细胞,使细胞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负责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并通过外表构造进展细胞识别、信号接收与传导、进展细胞运动,维护细胞的各种形态等功能。

15、细胞外被(cellcoat):

细胞外表与质膜中的蛋白或脂类分子共价结合的低聚糖侧链伸向质膜外外表。

16、有被小泡〔coatedvesicle〕:

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形成的特殊构造的内吞泡。

小窝逐渐向内凹陷,然后同质膜脱离形成一个有被小泡。

17、同向运输〔symport〕:

两种物质的运输方向一样。

动物细胞葡萄糖和氨基酸就与Na+同向协同运输。

18、对向运输〔antiport〕:

两种物质的运输方向相反。

H+与Na+的反向协同。

19、构造性分泌途径〔constitutivepathwayofsecretion〕:

蛋白在RER上合成之后,以运输小泡转运至高尔基体,经修饰、浓缩、分选形成分泌囊泡,随即被运送到细胞质膜,并立即进展膜的交融,将分泌囊泡中的蛋白质释放到细胞外。

该分泌过程不需要任何信号的触发,它存在于所有类型的细胞中。

持续不断地进展。

有:

分泌蛋白、细胞外可溶性蛋白、胞外基质蛋白等。

20、调节性分泌途径(regulatedpathwayofsecretion):

指细胞内大分子合成后被贮存在特殊的分泌囊泡内,只有当细胞承受细胞外信号物质的作用后,引起细胞内的一系列生化变化,分泌囊泡才与细胞质膜交融将内含物释放到细胞外。

21、内膜系统〔endomembranesystem〕:

细胞内在构造、功能及其发生上互相亲密关联的膜性构造细胞器之总称。

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核膜及各种转运小泡等。

22、微粒体〔microsome〕:

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组织匀浆中别离出的100nm直径的亚显微颗粒,是由内质网膜或其他膜性碎片断裂形成的封闭小泡。

分为粗面微粒体和滑面微粒体。

23、信号肽〔signalpeptide〕:

信号肽是由mRNA链上5’端的一段信号密码编码的肽段,一般长16-30个氨基酸残基的序列,含有6-15个带正电荷的非极性氨基酸。

信号肽的作用是它经由SRP携带,将游离核糖体引导到内质网膜的外表,并与之结合,继续蛋白质的合成。

24、信号识别颗粒(SignalRecogenitonPartical,SRP):

由6个多肽亚单位和一个小的7SLRNA分子组成。

能识别并结合信号肽和核糖体A位点,形成SRP-核糖体复合体,导致蛋白质合成暂停,将核糖体引导至RER膜。

之后脱离结合,蛋白质在内质网膜上继续合成。

25、移位子〔translocationapparatus〕:

由Sec61p组成的蛋白复合体,当核糖体结合ER膜时那么开放,协助新合成的多肽进入内质网。

26、初级溶酶体(primarylysosome,内体性溶酶体,endolysosome):

直径约0.2-0.5um,膜厚7.5nm,内含物均一,无明显颗粒,PH为5.0左右,是高尔基体分泌形成的。

刚形成的成熟溶酶体,不含底物,为前溶酶体。

含有多种水解酶,但没有活性,只有当溶酶体破裂,或其它物质进入,才有酶活性。

27、次级溶酶体〔secondarylysosome〕:

由初级溶酶体融入来自细胞外或细胞内消化底物而形成,是将要或正在进展消化作用的溶酶体,内含水解酶和相应的底物。

28、三级〔终末〕溶酶体〔剩余小体〕〔tertiarylysosome,telolysosome,residualbody〕:

吞噬性溶酶体到达末期阶段时,由于水解酶的活性下降,还残留一些未消化和不能分解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电子密度,这种溶酶体称为剩余小体。

它们有的可通过胞吐作用排出细胞外,有的那么蓄积在细胞内,并随年龄增加而增多。

29、吞噬性溶酶体〔phagolysosome〕:

是已经进展消化活动的溶酶体,内含酸性水解酶和相应底物以及消化产物的溶酶体。

30、多泡小体〔multivesicularbody〕:

初级溶酶体和吞饮体交融而成。

31、自噬性溶酶体(autophagiclysosome):

初级溶酶体与自噬体交融形成的次级溶酶体,消化细胞自身的组分或衰老、破碎的细胞器〔自噬体+内体性溶酶体〕。

32、异噬性溶酶体(heterophagiclysosome):

初级溶酶体与吞噬体或吞饮体交融形成,消化来源于细胞外的物质〔吞噬体/吞饮体+内体性溶酶体〕。

33、囊泡运输〔vesiculartransport〕:

囊泡以出芽的方式,从一种细胞器膜产生、脱离后又定向地与另一种细胞器膜互相交融的过程。

34、COPⅡ包被小泡〔coatmer-proteinsubunitsⅡ〕:

由粗面内质网产生,属于非网格蛋白有被囊泡;COPⅡ包被蛋白由5种亚基组成;介导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的物质运输。

〔顺向运输〕

35、COPⅠ包被小泡〔coatmer-proteinsubunitsⅠ〕:

由高尔基复合体产生,属于非网格蛋白有被囊泡,由8种蛋白亚基组成,负责回收、转运内质网逃逸蛋白,逆向运输高尔基复合体膜内蛋白,偶然也可行使从内质网到高尔基复合体的物质运输。

36、矽肺〔silicosis〕:

空气中的矽(SiO2)被吸入肺后,被肺部的吞噬细胞所吞噬,由于吞入的二氧化硅颗粒不能被消化,并在颗粒的外表形成硅酸。

硅酸的羧基和溶酶体膜的受体分子形成氢键,使膜破坏,释放出水解酶,导致细胞死亡,结果刺激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结节,造成肺组织的弹性降低,肺受到损伤,呼吸功能下降。

37、基粒〔elementaryparticle〕:

线粒体嵴上的带柄小颗粒,称为基粒。

它是由许多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分为头部、柄部和基部。

头部为可溶性ATP合酶,可催化ATP产生;柄部为对寡霉素敏感的蛋白;基部为疏水性蛋白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上,其作用是质子运输的通道,并将头柄部连接到线粒体内膜上。

38、线粒体DNA〔mtDNA〕:

存在于线粒体内的DNA,mtDNA呈高度扭曲的双股环状。

mtDNA能转录自身的mRNA、rRNA和tRNA,线粒体的蛋白质约有10%是由mtDNA编码的。

假如没有mtDNA编码的mRNA、tRNA及核糖体,细胞核DNA也无法指令构建线粒体。

39、细胞呼吸〔cellularrespiration〕:

物质在生物体内进展氧化称细胞呼吸,主要指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CO2和H2O的过程。

40、呼吸链(respiratorychain):

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2H〕通过线粒体上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响的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并偶联ATP的生成,这一系列酶和辅酶称为呼吸链。

41、氧化磷酸化(oxidativephosphorylation):

是指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2H〕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磷酸化并生成ATP,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又称为偶联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是体内生成ATP的主要方式。

42、化学浸透学说(chemiosmotichypothesis):

电子经呼吸链传递时,可将质子〔H+〕从线粒体内膜的基质侧泵到内膜胞浆侧,产生膜内外质子电化学梯度储存能量。

当质子顺浓度梯度回流时驱动ADP与Pi生成ATP。

呼吸链复合体传递时具有质子〔H+〕泵的作用,因为线粒体对质子〔H+〕不能通透。

43、细胞骨架(cytoskeleton):

是指真核细胞质中的蛋白纤维网架体系,由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三类成分组成,对于细胞的形态、细胞运动、细胞内物质的运输、染色体的别离和细胞分裂等均起着重要作用。

44、微管组织中心〔microtubuleorganizingcenter,MTOC〕:

γ微管蛋白定位于微管组织中心,MTOC空间上为微管装配提供始发区域,控制着细胞质中微管的形成、数量、位置、极性确定和细胞分裂。

MTOC包括中心体、纤毛和鞭毛的基体等。

45、γ-微管蛋白环状复合物〔γ-tubulinringcomplex〕:

由γ微管蛋白和一些其他相关蛋白构成,是微管的一种高效集结构造,在中心体是微管装配的起始构造。

46、马达蛋白〔motorprotein〕:

利用ATP水解产生的能量驱动自身携带运载物沿着微管或肌动蛋白丝运动的蛋白,为细胞内物质的运输提供轨道,完成物质运输任务。

47、动力蛋白〔dynein〕:

动力蛋白是一个由9-12个亚基组成的蛋白质复合体,具有ATP酶活性,可沿微管由正端向负端挪动,为细胞内物质运输和纤毛运动提供动力。

48、驱动蛋白〔kinesin〕:

驱动蛋白是一类以微管激活的ATP酶,以微管作为运行轨道,可沿微管由负端向正端挪动,在胞内物质运输中有重要作用。

49、中心粒〔centriole〕:

位于间期细胞核附近或有丝分裂细胞的纺锤体极区中心的圆筒状细胞器,有时移至细胞外表纤毛和鞭毛的基部,两个中心粒往往垂直穿插在一起,各由9组间距均匀的三联管组成,它和基粒构成细胞的微管组织中心,其功能与分裂细胞的纺锤体以及纤毛和鞭毛微管的形成有关。

50、核骨架〔nuclearscaffold〕:

真核细胞间期核中除核膜、染色质、核仁以外的部分,是一个以非组蛋白为主构成的纤维网架体系。

51、ARP2/3复合物〔actin-relatedprotein2/3〕:

是由肌动蛋白结合蛋白组成的一种调节肌动蛋白成核作用复合体,是微丝组装的起始复合物,可促使形成微丝网络构造。

52、核孔复合体〔nuclearporecomplex,NPC〕:

指由多个蛋白质颗粒以特定方式排列而成的蛋白质复合体,由胞质环、核质环、辐和中央栓构成,是核质间物质交换的双向选择性亲水通道,可通过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两种方式进展。

53、亲核蛋白〔karyophilicprotein〕:

在细胞质中合成,运到核内执行功能的蛋白质。

如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组蛋白、核糖体蛋白等。

54、核定位信号〔NLS〕:

亲核蛋白一般都含有特殊的氨基酸序列,保证了整个蛋白质可以通过核孔复合体被转运到细胞核内。

这段具有“定向〞、“定位〞作用的序列被命名为核定位信号。

55、核纤层〔nuclearlamina〕:

是位于细胞核内膜与染色质之间的纤维蛋白片层或纤维网络,与核内膜严密结合。

它普遍存在于间期细胞核中。

由laminA、laminB、laminC核纤层蛋白构成,核纤层蛋白还可以与核基质中的蛋白质形成联接。

与中间纤维及核骨架互相连接。

56、核小体〔nucleosome〕:

染色体的根本构造单位,是由组蛋白和200个碱基对的DNA双螺旋组成的球形小体,其核心由四种组蛋白〔H2A、H2B、H3、H4〕各两分子共8分子组成的八聚体,核心的外面缠绕了1.75圈的DNA双螺旋,其进出端结合有H1组蛋白分子。

57、常染色质〔euchromatin〕:

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染色质组分。

含有基因转录活泼部位,其DNA成分由单一序列DNA及中度重复序列DNA构成。

58、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

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高,处于聚缩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深的染色质组分,无转录活性,是遗传惰性区。

59、构造异染色质〔constitutiveheterochromatin〕:

在所有细胞中都处于异染色质状态〔凝缩〕,无转录活性,含大量高度重复序列。

60、兼性异染色质〔facultativeheterochromatin〕:

在不同类型细胞或不同发育阶段中呈凝缩状态的染色质。

由原有常染色质凝聚并丧失转录活性后转变而成,一定条件下,仍可转变为常染色质。

61、核仁组织区〔nucleolarorganizingregion〕:

位于染色体的次缢痕部位,染色程度低,是rRNA基因所在部位,与间期细胞核仁形成有关。

但并非所有的次缢痕都是NOR。

62、X染色质〔Xchromatin〕:

上皮细胞等间期核,用碱性染料染色后,在人的女性细胞靠近核膜处可观察到有一个长圆形的小体,称X染色质,或称巴尔氏小体。

是由于女性两条X染色体中有一条非活性,而异常凝缩形成的。

63、着丝粒〔centromere〕:

是指染色体主缢痕部位的染色质,由高度重复的异染色质组成。

64、动粒〔kinetochore〕:

位于主缢痕两侧特化的圆盘状构造,由蛋白质构成,是纺锤丝动粒微管的附着部位,参与分裂后期染色体向两极的迁移。

65、着丝粒-动粒复合体〔centromerekinetochorecomplex,CKC〕:

位于着丝粒-动粒区域高度有序的整合构造,有三个构造与功能构造域:

动粒构造域,中央构造域和配对构造域。

66、端粒〔telomere〕:

位于每条染色体端部,为染色体端部的异染色质构造,由高度重复的DNA序列构成,高度保守。

主要功能是维持染色体稳定,防止末端粘连和重组,并能锚定染色体于细胞核内,辅助线性DNA复制等,与染色体在核内的空间排布及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配对有关;起着细胞计时器的作用。

67、核型〔karyotype〕:

指一个体细胞中的全套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

68、基因组〔genome〕:

是单倍体细胞中的全套染色体为一个基因组,即单倍体细胞中包括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在内的全部DNA分子。

69、rDNA:

rDNA是指核DNA中编码rRNA的基因,串联排列在DNA袢环上,rDNA不会单独存在。

70、细胞的社会性〔cellsociality〕:

是指细胞在其生存环境中与其它细胞或细胞外基质以及生物分子之间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约的动态关系。

71、细胞连接〔celljunction〕:

是指在相邻细胞外表形成各种连接装置,以加强细胞间的机械联络和维持组织构造的完好性,协调性,这些相邻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在质膜接触区域特化形成的连接构造。

72、严密连接(tightjunction):

严密连接是封闭连接的主要形式,普遍存在于体表及体内各种腔道和腺体上皮细胞之间。

是指相邻细胞质膜直接严密地连接在一起,能阻止溶液中的分子特别是大分子沿着细胞间的缝隙渗入体内,维持细胞一个稳定的内环境。

73、锚定连接〔anchoringjunction〕:

是一类由骨架纤维参与,存在于互相接触的细胞之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细胞连接,其主要作用是形成可以抵抗机械张力的结实黏合。

74、黏合斑(adhesionplaque):

位于上皮基底部,是细胞通过部分黏附与细胞外基质间形成的黏合连接。

75、黏合带(adhesionbelt):

位于上皮细胞严密连接下方,由肌动蛋白纤维介导的相邻细胞之间形成的连续带状构造。

76、桥粒连接(desdosomejunction):

细胞内中间丝的锚定位点,它在细胞间形成纽扣式构造,将相邻细胞铆接在一起。

77、间隙连接(gapjunction):

是细胞间最普遍的细胞连接,是在互相接触的细胞之间建立的有孔道的连接构造,允许无机离子及水溶性小分子物质从中通过,从而沟通细胞到达代谢与功能的统一。

78、钙黏素〔cadherin〕:

是一类依赖于Ca2+的同亲型细胞黏附分子,它们在胚胎发育中的细胞识别、迁移和组织分化以及组织器官的构筑中起重要作用。

具有组织特异性。

79、选择素〔selectin〕:

是一类依赖于Ca2+的异亲型细胞黏附分子,它们能特异性地识别其他细胞外表寡糖链中的特定糖基,主要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或血小板的识别和暂时性黏附,帮助白细胞、血小板从血液进入炎症部位。

80、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

是一类分子构造中含有类似免疫球蛋白构造域、不依赖Ca2+的细胞黏附分子。

可介导同亲型或异亲型细胞黏着。

81、整联蛋白家族〔integrin〕:

又称整合素,是细胞外表依赖于Ca2+或Mg2+的异亲型细胞黏附分子,介导细胞和细胞之间以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互相识别和黏附,具有将细胞外部作用因素与细胞骨架整和的功能。

82、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etrix,ECM〕:

是由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空间,由蛋白和多糖构成的精细有序的网络构造。

不仅对组织细胞起支持、保护、营养作用,而且还与细胞的增殖、分化、代谢、识别、黏着、迁移、死亡等根本生命活动亲密相关。

83、蛋白聚糖(proteoglycan,PG〕:

是由氨基聚糖和核心蛋白共价结合形成的高分子量复合物。

蛋白聚糖有的也是质膜的整合成分,既可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结合,又可使细胞内外信息相通。

84、胶原〔collagen〕:

是细胞外基质中的骨架构造,由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成骨细胞以及某些上皮细胞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由3条α多肽链盘绕成的三股螺旋构造Gly-X-Y。

Gly:

甘氨酸,X:

脯氨酸,Y:

羟脯氨酸或羟赖氨酸。

85、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

属于高分子量糖蛋白。

纤连蛋白分子构造是由两条相似的肽链构成的二聚体,可分为①血浆纤连蛋白②寡聚纤连蛋白③基质纤连蛋白。

86、层粘连蛋白〔laminin〕:

是基膜的主要功能成分。

层粘连蛋白分子中存在的多个构造域,具有和多种物质结合的位点,如与Ⅳ胶原、硫酸乙酰肝素、肝素、脑苷脂和神经节苷脂等以及细胞外表受体〔整联蛋白〕结合的位点。

87、基膜(basementmembranes,basallamina):

存在于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基底和肌细胞与神经鞘细胞的质膜周围。

由细胞外基质成分构成的精细网络构造。

具有上皮细胞的支持垫,选择性滤过膜;维持细胞形态、极性的功能,与细胞增殖、分化、迁移有关。

88、RGD三肽序列:

是基膜的重要成分,使细胞黏附固定在基膜上,促进细胞的铺展而保持一定的形态,保持细胞间的粘连、细胞的极性及细胞的分化。

89、信号转导〔signaltransduction〕:

细胞分泌的化学信号物质通过与细胞膜上或膜内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将信号转换后传给相应的胞内系统,使细胞对外界信号做出适当反响,这一过程称为信号转导。

90、信号网络〔signalingnetwork〕:

细胞内存在多种信号转导方式和途径,彼此可穿插调控,构成的复杂网络。

91、第一信使〔firstmessenger〕:

第一信使是由细胞分泌的可以调节机体功能的一大类生物活性分子,它们是细胞间通讯的信号。

92、受体〔receptor〕:

是存在于细胞膜或胞内的特殊蛋白质,能特异识别并结合胞外信号分子,进而激活胞内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响,使细胞对外界刺激产生相应的效应。

93、配体〔ligand〕:

是与受体结合的生物活性物质的统称,包括激素、神经递质、生长因子、某些药物和毒物等。

94、第二信使〔secondmessenger〕:

是指受体被激活后在细胞内产生的、能介导信号转导的活性物质。

主要的有:

cAMP,cGMP,二酯酰甘油〔DAG)、三磷酸肌醇〔IP3)和钙离子。

95、G蛋白〔Gprotein〕:

指在信号转导过程中,与受体偶联的并能与鸟苷酸结合的一类蛋白质,位于细胞膜胞质面,为可溶性的膜外周蛋白,由三种蛋白质亚基组成。

G蛋白的主要功能是介导细胞的信号转导。

96、纺锤体〔spindle〕:

在有丝分裂前期末出现的纺锤样细胞器,由动粒微管、极微管、星体微管排列组成。

临时性细胞器。

功能是将遗传物质均等分配到两个子细胞。

纺锤体微管:

星体微管、动粒微管、极微管/重叠微管。

97、收缩环〔contractilering):

为胞质分裂过程中的一种动态构造,质膜下微丝通过α辅肌动蛋白与质膜相连,大量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Ⅱ等成分在赤道面质膜下方组装成微丝束并环绕细胞,由其不断收缩完成细胞膜交融,最终形成两个子细胞。

收缩环的位置由纺锤体决定。

98、有丝分裂器(mitoticapparatus):

有丝分裂中期,由纺锤体、星体和染色体所组成的构造称为有丝分裂器。

为一种动态构造,以保证复制和包装后的染色单体均匀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99、细胞周期〔cellcycle〕:

连续分裂细胞从前一次细胞分裂完毕开场到下一次细胞分裂完毕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它可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