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我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07983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学考试我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自学考试我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自学考试我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自学考试我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自学考试我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自学考试我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自学考试我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自学考试我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自学考试我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自学考试我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自学考试我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自学考试我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自学考试我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自学考试我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自学考试我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自学考试我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自学考试我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自学考试我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自学考试我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自学考试我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学考试我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全.docx

《自学考试我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学考试我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全.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学考试我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全.docx

自学考试我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全

1、内外服制:

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

“外服”诸候国统治的区域,其范围由王畿向四面八方延伸。

2、三公宰相制:

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

汉武帝时代以中外朝制架空相权,揭开了汉代宰相制度改革的序幕,三公宰相制起到分散相权的作用。

3、二府三司制:

是宋代的中央行政体制。

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后人称之为“两府”,另设独立执掌全国财政的三使司,又称“计相”。

二府三司制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过分集权于皇帝影响了国家机关整体职能的发挥。

4、北面官制:

是辽代统治者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族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

担任北面官的一般均是契丹贵族,且其核心一直是宗室和外戚。

因此,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的权力重心所在,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政府。

5、中央设计局:

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防最高委员会为有效行使职权、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根据“行政三联制”的原则设立的决策技术系统。

6、简述清朝“百日维新”期间行政执行遭遇的主要阻力?

(1)最高决定权的二元化。

尽管光绪名义上已是“权归于一”的皇帝,但慈禧太后几十年垂帘听政所形成的最高决策者的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

由于最高决策权不统一,政令往往前后相左,使下级执行起来无所适从,行政效率自然低下。

(2)改革缺乏军事力量的保证。

当时清政府的军事大权被慈禧的亲信荣禄所掌握,光绪仅仅靠几个没有实权的维新派推动改革,显然是难奏其效的。

(3)顽固派的顽强抵抗。

慈禧先是迫使光绪将支持改革的大学士翁同和开缺回籍,后是规定新授二品以上官员须向太后谢恩,再后来是怂恿后党官员多方掣肘改革,致使新政令难以落实。

(4)地方官员的敷衍塞责。

在地主,除湖南巡抚陈宝箴外,其余督抚或借诩推诿;或粉饰应付。

7、简述南京临时政府行政建制的特点?

(1)机构的设置比较合理和集中。

实际设置的机构非“因人而立”,而是根据客观需要,将能合在一起的机构尽量归并。

(2)实行总统垂直领导制。

总长直接受总统指挥,次长也由总统“简任”,总长、次长各为1人,形成总统—总长—次长三层独任制的领导方式,避免了副职过多,纠缠不清的矛盾。

(3)行政各部建制的顺序适应了当时形势的要求。

由于受时代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建制并不很完善,权限划分也比较粗放。

当然,与历代封建王朝的六部建相比,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化的中央行政体系。

8、保持中国封建社会行政体制系统稳定的因素主要包括哪几方面?

(1)中国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一套管理官员的制度是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延续和遭到破坏后得以再生的组织保证。

中国封建社会官员的管理制度与中央集权管理管理体制的需要相适应,这一套管理制度既控制官员本身,又为专制统治服务,封建统治者以之来调节封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矛盾,弱化社会内部的摩擦,使官僚队伍按封建统治的要求形成合力。

(2)监察机关的人事监督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全。

监察制度为维护封建秩序和保证中央政令的执行以及整个封建国家的正常运转起到了一定作用。

(3)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

9、禅让制:

尧舜时代部落联盟领导集团通过民主推选军事首长的制度。

10、人民委员会:

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行政机关,在行政组织系统中居于最高领导地位。

11、简述秦汉时期的官员考课制度?

(1)对各级中央政府主管官员的考核。

两汉时期,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

在皇帝不亲政事的情况下,由尚书代皇帝行使考核权,并交皇帝核准。

(2)对地方郡国长官的考核。

通常由丞相、御史三府通过上计形式进行。

上计考课分为常课和大课。

(3)郡对县的考课。

(4)对各级官府的非主管官员,由各部门主管官员负责考核。

(5)考课完成后,按官员政绩和品德分别作出结论并给予奖罚。

12、简述唐代的行政决策形式?

唐代的行政决策既是一种专制的个人决策形式,同时又是一种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群体决策方式,把这两种截然对立的决策形式融为一体的就是皇帝在行政决策过程中掌握最后裁定之权。

体现出群体决策特点的是唐代的各种丰富多彩的会议形式,大体有以下几种组织形式:

(1)大臣廷议。

可以分为皇帝主持的朝会和尚书省集议两种方式。

(2)宰相以及高级文臣武将参与决策会议。

一般在朝会结束后,宰相留下来与皇帝就朝会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最高决策权属于皇帝,故无论是哪种决策辅助手段,一旦形成意向性决策意见后,都须按一定程序形成诏敕,方能具有法律效力。

13、简述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1)在行政机构方面,加强变法的决策机构,删改则例,裁汰冗员,取消闲散重迭机构。

(2)在人事行政方面,改革保举人才条件,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3)在行政动作方面,提倡上书言事,严格办事规程。

14、试述元代的行政监察制度?

(1)元代监察机构组织相当完整,有中央御史台、地方行御史台和各道肃政廉访司三级。

形成一个以御史台为中心,行御史台为重点,各道肃访司为经纬的严密监察网络,纵横交错,覆盖全国,使封建监察体系趋于完备。

(2)御史台是元代最高行政监察机构,其作用和地位均高于宋、金旧制,处于和中书省、枢密院三足鼎立的地位。

(3)在地方行政监察上,元代分全国为几个大监察区,京都附近由御史台直接监察,其它大监察区由行御史台负责监察。

行御史台受中央御史台节制。

(4)元代监察制度较前代的一个重要发展是监察法规的制定,使行政监察规范化,保证了监察机构的正常运转。

(5)元代监察体系的弊端也十分突出。

首先,主要监察职务被蒙古贵族垄断,严重影响了监察机构作用的发挥。

其次,蒙古贵族享有特权,有受监察法规的制约,监察机构无权对一些特权机构,如宣政院、大宗正府、皇宫事务机构等进行监察。

15、试述苏区工农民主政权的特点?

工农民主政权是由工农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政权,特点有:

(1)采取“议行合一”的管理体制。

苏区所建立的各级苏维埃政权机关是议事机关,又是行政管理机关,议决并执行各该区域内的一切事宜,行使立法和行政等一切职权。

实行议行合一的管理体制,一方面有利于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另一方面又便利人民选出的政权机关及时、有效地开展管理活动,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2)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一方面,人民有选举代表参加国家管理的权利,并对不称职者有权撤回。

另一方面,工农民主政权实行高度集中。

建立在劳动群众直接选举基础上的苏维埃政权拥有高度的权力,能够集中处理国事。

政府之间,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力戒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现象发生。

(3)贯彻精简和效能的原则:

一、精简行政机构。

二、严格编制定员。

三、减少副职,不设虚位。

16、战国时期的郡县制:

是战国时期各国推行的一种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其特点:

一是其郡县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免,而非分封世袭之贵族;二是郡县以下的行政机构是以乡里为基层行政单位,国君可以通过郡县长官把自己的权力一直延伸到社会的底层。

这一制度萌芽于春秋时期。

17、节度使:

最初是唐代设于边区的军事长官,职权以领军为主,并无监察地方政务的职能,也无固定辖区;安史之乱后,掌握地方政治、军事和财政大权,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高级行政长官。

18、军机处:

是清朝自雍正年间设立的中央机构。

军机处初设时,其职权仅限于军事方面,但以后事权逐渐扩大,最后发展成为总揽军政大权的中枢决策机构。

19、简述春秋时期各国赋税改革对行政体制的影响?

春秋时期各国的赋税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土地关系和赋税财政制度的根本变革,它不仅影响到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而且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引起上层建筑国家职能的变化,赋税制度的改革对国家行政体制的变革有巨大的影响。

20、为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隋唐时期主要在哪些方面对前代制度进行调整?

(1)对地方行政层级进行调整。

(2)削弱地方政府的自主权。

21、简述抗日民主政权行政管理的独创性经验?

(1)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充分发挥政权机关的积极性。

(2)按照“三三制”原则组成行政机关,吸收各阶层人民参加行政事务的管理。

(3)实行民主决策,重视征询和采纳各方面人士的意见了建议。

(4)实行精兵简政和逐级负责制,提高工作效率。

(5)建立相对完善的监督体系。

(6)严格干部标准,加强干部的教育和考核奖惩,干部的福利待遇以不高于熟练劳动者的所得收入的俸以养廉的原则。

22、简述晚清时期的行政监督制度?

(1)都察院行政监督功能的强化。

一、改革都察院内部机构;二、简化监督程序;三、改革御史推荐办法。

通过整顿,都察院的行政监督功能有所加强。

(2)资政院、咨议局通过议事权、咨询权和纠核权来实现行政监督。

(3)弼德院的行政监督:

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并用以制约内阁。

(4)行政裁判院和审计院的筹建,是近代中国行政管理中的大事,它说明了行政监督的法制化已是大势所趋。

由于清政府很快就被辛亥革命推翻,上述两个行政监督机构也就胎死腹中了。

23、试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达到了实现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的目的。

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中央集权制下君主权力远比分封制下的君主权力要大。

(2)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奠定了封建中央集权体制的经济基础。

(3)变法运动中,各国先后颁布法律,出现依法治民的倾向。

(4)废除世卿世禄,实行官僚制。

官僚制是一种和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制度。

24、试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行政执行的基本趋向和行政执行混乱的原因?

基本趋向:

一、决策能否执行往往以掌权军阀的意志为依归。

二、决策能否执行往往以掌权军阀的实力消长为依归。

混乱原因:

一、体制混乱,权限不清。

二、政出多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三、内阁派系复杂,互相牵制。

四、内阁更迭频繁,政局动荡。

25、宗法制:

核心是通过血缘亲疏及长幼辈分的血族观,保证嫡长子继承王位。

宗法制度不仅解决了嫡长子王位的问题,为统治集团提供了权力的继承和更迭规则,降低了权力转移时政治振荡的频率,起到了稳定整个王朝统治秩序的作用。

26、京察:

是明代朝廷对京官定期朝廷的考察,后被清代沿用。

对京官的考察每六年一次。

四品以上京官的考察由皇帝亲自主持;五品以下京官的考察由吏部和都察院共同主持,然后呈报皇帝批准。

27、清代旗盟制度:

是清代在蒙古族聚居区实行的管理体制。

旗是行政单位,若干旗组织成盟,设正、副长各一名,盟长不是旗的上级行政单位,而是旗上的监察机构,盟长将会盟诸事上报理藩院。

盟旗长官均由蒙古王公担任,职务世袭。

皇帝的特派大员掌握各有关地区的军政大权,盟旗官员必须接受他们的监督。

28、简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提高军事委员会地位的措施?

(1)改变领导体制。

抗战开始后,取消了副委员长和常务委员,只设委员长1人,由陆海空军大元帅兼任,行使‘统率陆海空军’职权。

(2)进一步扩大编制。

军事委员会堪称国民政府直属机关中最庞大的机关。

(3)进一步加重职权。

抗战开始后,军事委员会不仅是最高军事机关,而且是统辖全国军民作战的大本营,还控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人事安排和调动。

可见,军事委员在抗战期间也发展成为国民政府中地位最高、权势最重的机关,它名义上直属国民政府,但实际权力远在国民政府之上。

29、侨州郡县:

是东晋时期在地方设置的特殊行政区。

在人流集中之地按他们原籍的名称侨置州、郡、县。

这样,一方面照顾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也使其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成为合法;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

但侨州郡县与南方原州郡县并置一处,造成地方行政管理上的混乱。

30、九寺五监:

是唐代设置的独立的中央职能部门。

它和尚书六部在职级上基本处于平等地位,无法定隶属关系,但职权重迭之处甚多,存在着分工和制约的复杂关系。

六部主管政令,九寺五监则分别负责某一方面的具体事务。

31、达鲁花赤:

乃元朝官职名称,通常由蒙古人担任,其地位高居同级行政长官之上,被称为‘监临官’,掌印办事,握有实权。

32、考满:

是明代针对每一个任职到一定期限的官员进行的一般性考核,主要是考核官员的从政资历和政绩,办法是三年一考,三考为满,考满之日,由有关部门量其功过,分成上、中、下三等,以此为据决定其升降去留。

对京官的考满按被考官员的品级不同而有不同的方式。

地方官考满主要由地方官员之间相互掌握。

33、临时约法:

为了用法律形式把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确立下来,临时参议院根据孙中山的指示精神制定,于1921年3月11日以临时大总统名义正式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是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采取责任内阁制。

34、简述秦汉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体制?

(1)在杂居区,采取郡下设道的方法。

道相当于县,采取的是既直接统治,又在一定程序上承认其内部特殊的管理方法。

(2)在南方归附地区,采取虽置郡县和汉人长官,但对归附少数民族首领仍赐侯、王印,保持内部原有统治方式的双轨制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方式当是一种高度内部自治的方式。

(3)对内属迁入边郡的北方少数民族,一方面保留原有的国号和建制,称属国,另一方面,朝廷直接派出官吏加以监督。

(4)持节护官。

这是汉政府对北部叛服无常的少数民族派出的进行羁縻的一类武官,这些武官对各少数民族政府政权只采取武装护而不干预其内部事务。

35、简述中国工农民主政权创造的行政管理经验?

(1)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各级代表大会,由代表大会选举或任命行政机关领导成员,实行议行合一的管理制度。

(2)行政机关贯彻精简廉洁的原则,实行首长职数限额制和大体平均的供给制。

(3)实行中央和地方适当分权,调动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

(4)贯彻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干部政策,严格挑选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5)实行调查研究、典型试验、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等工作方法。

36、简述苏区行政监督主管部门监督所采取的主要形式?

(1)由中央政府发布命令,规定统一时间和要求,各自进行自上而下的工作检查。

(2)上级领导机关的主要负责人深入基层,实地检查和指导下级政府的工作。

(3)下级行政机关按时间向上级领导机关报告工作。

37、试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在行政执行方面采取的改进措施?

(1)在国防最高委员会中设立执行委员会,保证决定执行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推进行政三联制。

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将一切工作过程分为计划、执行、考核三个阶段。

国防最高委员会是将三者统一和联系起来的最高指挥机关。

国防最高委员会利用中央设计局和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一方面严格控制各级政府的施政计划及预算,另一方面监督其计划的执行。

(3)实行分层负责制。

即将各机关人员分成若干层级,明确规定各层级的职责权限,使各级人员都明确责任,做到职责专一,功过分明,便于查核。

(4)推行幕僚长制。

将机关工作分为政务工作和事务工作,主管长官负责政务工作,常务次长等官吏着重负责事务工作。

这些负责事务工作的长官就称为幕僚长。

提倡幕僚长的目的,是要各级幕僚长负起责任,不要事事推给主管长官,妨碍主管长官对重要政务的筹划和处理。

(5)改进公文处理办法。

强调文书处理“贵在快捷”,要求各机关切实做到“层层节制”,“级级负责”。

38、总理衙门: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又称“总署”或“译署”,是一个既有买办性又有近代性的行政管理机构。

39、简述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执行的基本情况?

(1)严格办事规程,保证决策的贯彻执行。

在职责明确的前提下,直接办理各自职责范围内应办之事。

(2)改革文书制度,提高行政效率。

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南京临时政令对前清的文书制度作了一些重大改革:

①简化文书种类,统一公文程序。

②规范公文处理程序,加速公文处理。

③革除封建称谓,使用公元纪年。

(3)行政执行中的种种阻力。

一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破坏;二是临时政府内部成分复杂,意见极不统一;三是“次长内阁”难以有效动作;四是临时政府没有控制地方政权,难以将决策健全和监察贯彻下去。

40、隋唐时期行政监督有了新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监察机构的逐渐健全和监察职责的日益分明。

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为御史台、谒者台和司隶台,御史台负责监察中央官员,谒者台官员则奏旨巡行郡县,司隶台则监察京畿郡县。

唐代将隋代三台职掌合而为一设御史台,下设台、殿、察三院,其中台院掌纠弹百官,殿院掌朝仪纠察,察院职掌为分察和分巡。

(2)对监察官员任用的特殊程序。

监察官员由皇帝亲自任命,或由御史台主官委派,完全不受吏部的支配,完全不受吏部的支配,以保证监察机构的活动不受行政机构的非法干预。

(3)分道巡察和分察尚书制度的确立。

监察御史对六部、诸寺等中央政府职能部门执行政务情况实施监督,称分察。

监察御史奉旨按道巡按州县,对各地州县事务实施监督,称分巡。

这两项制度为后世所承袭和发展。

(4)参与司法审判。

隋唐中央司法机关由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共同组成,御史台负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工作,重大案件由三个部门长官共同处理。

这一制度也为所世所承袭和发展。

(5)多种地方监察形式的并存。

察院监察御史分巡州县是中央对地方实施行政监察的主要手段。

此外,为更广泛地对地方官进行监督,唐太宗以后分全国为十道察区。

总之,唐代行政监督在制度上取得很大成就,监察制度日趋完善,监察范围广泛,监察内容具体,监察方式增加,监察工作不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较前代有明显的发展。

但封建监察机构的本质决定了监察官员只是皇帝驾驭大臣的工具,因此皇帝的素质和态度以及皇帝是否能真正控制政权是监察工作能否有效进行的前提。

唐朝前期,监察系统作用较大;到安史之乱后,皇权衰落,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削弱,监察权也随之衰落。

72、试述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行政决策体系?

(1)决策的权力中心------国防最高委员会

抗战前,国民政府的决策发源机关是国民党中政会。

抗战期间,决策发源机关则是国防最高委员会,一切重大决策均由它发出。

国防最高委员会的决策表面上采取委员合议制,决策源于集体,实际上更多是委员长个人决断。

国防最高委员会会议通过的决议直接交有关部、会执行。

但由于国防最高委员长握有‘对于党政军一切事务,得不依平时程序,以命令为便宜之措施’的权力,因而,国防最高委员会的决策权力中心事实上不在常委会议或全体会议,而在委员长个人。

(2)决策的技术系统-----中央设计局

国防最高委员会为了有效地行使职权,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根据“行政三联制“的原则,于1940年冬设立了中央设计局。

中央设计局由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兼任总裁,并由总裁遴聘党政高级官员及著名专家组成审议会、预算委员会,设计委员会、政治计划委员会、经济计划委员会和调查统计处等机构。

中央设计局主持设计的机构是审议会。

该会由总裁特派7至9人组成,以总裁为主席。

设计及审议的事项包括政治经济建设计划及预算、党政制度机构及重要法规的调整、重要政策的建议、政府各机关各年度施政计划等。

(3)决策的参谋系统------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

侍从室建立之初,工作范围基本上限于军事方面。

1936年改组后,随着蒋介石个人权力的膨胀,侍从室的权力逐渐扩大到党、政、军、财、文各方面。

它的职权不再只是“办事“,而是协助蒋介石将各院、部、会权力中最重要的部分集中上来,参与策划机密要事,掌握高级官员考核任免,办理蒋介石发号施令的文电,实际权力已在各院、部、会之上。

73、征辟:

是汉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被皇帝征聘者主要是名望较高、品学兼优的社会名流,被征召者称‘征君’,是当时最尊荣的仕途。

辟除是高级官员任用属吏的一种制度,从三公至郡国守相均有辟除属吏的权力,其中被高级官员辟除的官员更是极易获得升迁。

74、军镇:

是十六国末在北方地区建立的一种完全的军事管制式的地方行政管理方式。

十六国末,北方各政权将军事要冲驻军及其家属和所管人员与一般平民分开,称为“镇民”,其辖区称“军镇”。

镇将负责军镇内的军事和民政,实行军事化管理。

北魏时期,其南北边界均设置军镇。

军镇形同一级行政区,大约与州的行政级别相当。

75、南面官制:

是遼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制度。

南面官以汉人为主,但也有大契丹人。

南面官系统不是遼政权的权力重心所在。

76、乡老人制:

是明代对乡村管理所采取的一种统治方法,“老人”由州、县地方官吏在每一乡挑选一名德高望重的老从担任,协助地方官吏统治广大乡村,负责教化乡民和处理乡民的诉讼事务,只有重大案件才诉诸官府。

77、总裁会议制:

是中华民国军政府改组后建立的一种行政体制。

1917年9月,在护法运动中成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军政府,但后来南方军阀为排挤孙中山,对军政府进行改组,选举包括孙中山在内的7人为总裁,以岭春渲为主席总裁,剥夺了孙中山的领导地位,使得孙中山愤然离职、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

改组成的军政府设总裁会议,经半数组成,每次会议轮流推1人为主席,未经国会决议或同意,总裁不得擅自决定内外政策和任命政务员,经半数以上议员决议可以弹劾总裁。

从形式上看,军政府改组后避免了个人决策的弊端,但实际上所谓“总裁合议制”不过是军阀政客联合分赃的一种工具。

78、简述皇权的主要内容?

总的来看,皇权的范围几乎无所不包,所有的行政管理都是以皇帝为轴心进行的,。

具体地说,皇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立法权,皇帝的意志就是离高的法律;

(2)最高司法权,即在司法上享有最高审判权,并有大赦权;

(3)最高军事权;

(4)行政决策中的最后决断权和对中央、地方官员执行政务情况的考察权。

79、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省制度,为隋唐成熟而定型的三省制度奠定了基础?

(1)从三省职权划分上看,这一时期三省权力虽有消长,但大体上是分别从决策、执行、封驳三个方面分割原宰相之权力,为隋唐三省制度下三省职能在行政运行中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原型。

(2)从宰相职权的演变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宰相之名者并非一定是真宰相,真宰相必须具有“开府”品级,录尚书事,为门下官,这使宰相权力最后法定于三省长官,更从体制上为隋唐确立三省制度奠定了基础。

80、简述唐代中书门下政事堂与以前正事堂在体制上有所不同,这主要表现为哪几点?

(1)唐初宰相多为兼职,除三省长官外,还以他官居宰相位,加“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目,让他们进入政事堂分任宰相之事,以削弱三省长官的权力,共同充任兼职宰相。

(2)中书门下政事堂在正厅之后设吏、枢机、兵、户、刑五房,对口指挥尚书六部,使宰相的办事机构逐渐完备,政事堂逐渐从单纯的会议场所演变为重要的办事机构。

(3)中书门下体制下存着宰相权力的分散和集中两种倾向。

中书门下体制本是一种分散相对的集体宰相制,但也有个别宰相因受皇帝宠信而擅权。

81、简述宋代的行政决策制度?

宋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较前代有较大提高,皇帝在行政决策中的独断地位亦大幅上升。

但在个体的决策程序上,宋朝皇帝还是按‘兼听’的原则,采用各种会议制度来集思广益。

故宋代决策程序基本沿袭前代,分为会议和皇帝裁决两个阶段。

(1)宋代会议制度可分为例行常朝、便殿议政和临时朝议三大类。

例行常朝由皇帝主持,其目的是疏通君臣关系,为皇帝决策提供信息。

便殿议政是皇帝在便殿召见宰相、枢密使等中枢官员商议军国大事的一种会议形式,临时朝议是皇帝就某问题临时召集会议进行商讨,向大臣征示决策方案的会议形式,主要有皇帝亲自主持的朝议和皇帝授权宰相等高级官员主持的廷议。

(2)以上各种会议形式只是为皇帝作出决断提供具体材料,起到沟通信息的任用,至多也只是提出一个供皇帝参考和选择的决策方案。

各级官员所享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