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节水灌溉规划.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712481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13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节水灌溉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全国节水灌溉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全国节水灌溉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全国节水灌溉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全国节水灌溉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全国节水灌溉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4页
全国节水灌溉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4页
全国节水灌溉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4页
全国节水灌溉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4页
全国节水灌溉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4页
全国节水灌溉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4页
全国节水灌溉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4页
全国节水灌溉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4页
全国节水灌溉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4页
全国节水灌溉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4页
全国节水灌溉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4页
全国节水灌溉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4页
全国节水灌溉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4页
全国节水灌溉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4页
全国节水灌溉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4页
亲,该文档总共9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节水灌溉规划.docx

《全国节水灌溉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节水灌溉规划.docx(9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节水灌溉规划.docx

全国节水灌溉规划

 

陇川县节水灌溉规划报告

 

陇川县水利局勘测设计队

二○○九年十月

 

批准:

核定:

审查:

校核:

编写:

概算:

参加工作人员:

 

目录

1综合说明1

1.1项目背景1

1.2编制依据1

1.3项目规模和内容1

1.4资金筹措2

1.5综合评价结论2

1.6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2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

2.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4

2.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错误!

未定义书签。

3项目区概况错误!

未定义书签。

3.1自然概况错误!

未定义书签。

3.2社会经济状况错误!

未定义书签。

3.3水利基础设施错误!

未定义书签。

4水资源状况及供需平衡分析错误!

未定义书签。

4.1水文地质条件错误!

未定义书签。

4.2水资源状况错误!

未定义书签。

4.3作物需水量分析错误!

未定义书签。

4.4水量平衡分析结论错误!

未定义书签。

5项目建设内容及节水工程技术方案错误!

未定义书签。

5.1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和目标错误!

未定义书签。

5.2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错误!

未定义书签。

5.3工程总体布置错误!

未定义书签。

5.4节水工程技术方案设计错误!

未定义书签。

6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错误!

未定义书签。

6.1投资估算错误!

未定义书签。

6.2资金筹措错误!

未定义书签。

7效益分析错误!

未定义书签。

7.1国民经济评价错误!

未定义书签。

7.2敏感性分析错误!

未定义书签。

7.3财务分析错误!

未定义书签。

7.4效益分析错误!

未定义书签。

7.5生态环境效益错误!

未定义书签。

7.6社会效益错误!

未定义书签。

7.7综合评价错误!

未定义书签。

8项目建设管理与施工组织错误!

未定义书签。

8.1项目建设管理错误!

未定义书签。

8.2施工组织设计错误!

未定义书签。

8.3建筑材料错误!

未定义书签。

8.4施工导流错误!

未定义书签。

8.5施工队的选择错误!

未定义书签。

8.6施工总进度错误!

未定义书签。

9建后管护措施错误!

未定义书签。

9.1项目管理机构错误!

未定义书签。

9.2工程运行管理错误!

未定义书签。

10结论和建议错误!

未定义书签。

10.1结论错误!

未定义书签。

10.2建议错误!

未定义书签。

1综合说明

1.1基本情况

陇川县节水灌溉规划区位于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境内,陇川县位于云南省西部,介于东经97°39′~98°17′,北纬24°08′~24°40′之间,东邻潞西,南连瑞丽,北接梁河、盈江,西与缅甸毗邻。

全县东西最大横距42km,南北最大纵距51km,国土面积1931km2,国境线长50.899km。

陇川县城距省会昆明911km,距芒市131km。

陇川县属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8.9℃,温度最低的一月份平均气温为11.2℃,5~9月份各月平均气温都大于22.0℃,最高的七月份,月平均气温为23.4℃。

全年无霜期337天,日平均气温≥10℃的活动积温6812.1℃,年日照时数2316h,日照率55%。

多年平均降雨量1676mm,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山区多、坝区少,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干旱少雨。

5至10月为雨季,雨量丰沛,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90.7%。

陇川县水资源丰富,境内有大小河流98条,总长752.85km。

主要河流是南宛河,属伊洛瓦底江水系瑞丽江一级支流,发源于陇川县护国乡的野牛坝,自东北向西南蜿蜒贯穿陇川坝,在坝子末端南面进入峡谷后汇入瑞丽江。

河道在县境内全长65.7km,流域面积1058.7km2,多年平均产水量10.61亿m3。

麻栗坝水库位于老麻栗坝村以上约1km,水库控制径流面积294km2,多年平均径流量3.69亿m3。

1.2农田水利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农田水利现状

1.2.2存在的问题

规划区水利设施现状存在的基本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工程老化、年久失修;⑵渠系不配套、水的有效利用率低;⑶麻栗坝水库已建成且干渠已招标实施,计划在2年内完工,但麻栗坝干渠以下支渠尚未配套,不能发挥水库设计效益;⑷工程管理体制不健全,技术落后,水价偏低,工程管理运行困难。

上述存在的问题造成区内水利工程效能低下,可利用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大量的耕地得不到及时灌溉,供水保证程度偏低。

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本灌区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与本灌区在全县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极不相符,区内工程急需续建完善。

1.2.3规划的必要性

灌区所处陇川坝区是全县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土地资源丰富,光热条件充足,是陇川县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甘蔗、茶叶、热带水果等经济作物、经济林果生产基地,在陇川县占有重要的地位。

德宏州陇川县一直抓紧灌区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水利工程建成后,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灌区建设、管理经验,为灌区工程节水改造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无论从区域水资源利用上来看,还是从农田灌溉自身的要求来看,或者从推动地方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的目的来看,姐乌片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建设非常必要,亟待实施。

1.2.4规划的可行性

(1)工程技术简单,实施建设条件可行;

(2)领导重视,群众建设积极性高;(3)项目开发前景、建设效益较好。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无论在工程建设技术、项目建设领导与群众的建设积极性上来说,还是在项目区开发前景与建设效益等方面来说,都具有较为优越的条件,项目的建设与实施是可行的。

1.3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1.3.1规划水平年和设计标准

1、规划水平年

考虑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相一致,以2008年为现状基准年,2020年为设计水平年。

2、设计标准

(1)灌溉设计标准

灌区所在地属半干旱、半湿润地区,作物以水稻为主,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规定,灌溉设计保证率为75~95%,结合本灌区实际情况,灌溉保证率取P=80%。

(2)城镇、工业及农村人畜饮水供水设计标准

根据《室外给水工程规范》第3.1.4条规定,用地表水作为城市供水水源时,其供水保证率应根据城市规模和工业大用户的重要性选择,一般可采用90~97%,结合陇川县城区及工业大用户糖厂的实际情况,城镇及工业供水保证率取P=90%。

农村人畜饮水供水保证率取与农田灌溉一致,即P=80%。

(3)排水标准

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规定,排水标准为五年一遇一日暴雨,旱作物从受淹起三天排至田面无水,水田两天排至耐淹水深。

1.3.2灌区农田灌溉需水预测

1.3.2.1灌溉制度设计

1、灌区作物组成及种植比例

通过对最近三年县、乡统计资料分析,并参照《陇川县结构调整的思路调研》及《陇川县“十五”发展计划的基本思路》的构想,对照陇川县综合农业区划中种植区划的总体布局,同时考虑麻栗坝水库对生产发展的影响,由此对灌区作物组成和种植比例作如下调整:

沿河两岸坪坝区提高水稻种植比例,大力发展优质稻,减少田蔗面积,推广:

双低油菜:

良种,提高小春复种。

二级台地缓坡地带以种植甘蔗为主,适当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甘蔗面积不扩大而略缩小,通过调整品种结构,改善水利条件,以提高单产来保证总产。

早作物种植结构中考虑一部分小麦、包谷、蔬菜和薯杂,满足当地需要。

水稻以优质稻为主,不在考虑留养再生稻。

调整后的作物组成及种植比例见表4-1。

表4-1麻栗坝灌区作物组成及种植比例

南宛河沿岸坪坝区

二级台地

作物名称

现状比例(%)

规划调整结果(%)

作物名称

现状比例(%)

规划调整结果(%)

水稻

56

59

水稻

17.5

25.0

甘蔗

48.5

35

甘蔗

74.5

65.0

小麦

12

16

小麦

1.5

10.0

油菜

41.5

38

油菜

3.5

15.0

玉米

3.2

3.0

玉米

0.1

7.0

冬包谷

0.7

4.0

冬包谷

0

3.0

蔬菜

0.2

2.0

蔬菜

0.2

2.0

薯杂

0.1

1.0

薯杂

0.2

1.0

合计

170.5

196

合计

172.3

196.0

注意:

甘蔗、蔬菜和薯杂属全年生长作物,计入复种。

通过对两种类型灌区的作物组成及种植比例调整后,复种指数都调高到196.0%

2、水稻灌溉制度

水稻灌溉制度与降水、蒸发、土壤等自然条件关系密切,并与作物品种、栽培和灌溉方式有关。

陇川坝区的耕作制度是一季中稻(部分再生稻)~小春轮作,由于再生稻留养面积很小。

因此水稻的灌溉制度以一季中稻为模型进行分析计算确定水稻的灌溉用水量及用水过程,不考虑再生稻的种植及灌溉用水。

(1)水稻灌溉制度设计方法

按时历年法采用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的《灌溉制度软件》逐年计算确定水稻灌溉制度。

首先,根据彭曼法计算水稻各生育期的潜在需水量;其次,根据水稻各生育期的作物系数与潜在需水量,计算出水稻各生育期的实际需水量;最后,根据调查确定的泡田时间、定额和泡田进度,水稻移栽时间、进度,考虑田间渗漏损失,扣除降雨的有效降利用量,按水稻格田水量平衡法推求本田期的灌溉用水量。

然后将秧田期用水按比例分摊至本田,即得出历年水稻的灌溉制度。

(2)水稻生育期参数拟定

①水稻生育期划分:

水稻全生育期可划分为秧苗期和本田期两大生长阶段。

在水肥保证的前提下,水稻最佳的播种日期是四月下旬,秧期30天,拟定4月20日撒秧,五月下旬开始移栽,本田期110天。

按照水稻高产栽培模式,将本田期划分为:

移栽返青、分蘖、拔节孕穗、抽穗扬花、灌浆结实、黄熟共六个生育阶段。

②淹灌水层深度:

水稻生育期的淹灌水层深度包括适宜下限、适宜上限和降雨滞蓄深度。

麻栗坝灌区水稻生育期已进入雨季,降雨几乎连续不断,不象干旱灌区需在田间积蓄水量,而是排水防涝渍,所以田间水层不宜过深。

为利用降水并达到丰产节水的要求,各生育期水层深度按“浅水勤灌”的灌水模式,结合各生育阶段的不同要求拟定。

生育初期和末期水层较浅,中期较深。

③渗漏强度与作物系数:

水稻田间渗漏强度主要与土壤性质、水文地质条件有关,灌区内以冲积土为主,沙泥田分布较广,渗漏量较大,田间渗漏强度值参照同期降雨量及地下水位埋深取值为3.0~2.5mm/天。

作物系数为潜在需水量与实际需水量之间的换算系数,取1.1~1.3,生育初期和末期较小,生育中期较大。

④泡田定额及移栽进度:

按灌区的耕作方式,一般在移栽前十天开始泡田,泡田定额为270m3/亩。

移栽期需20天,进度为前5天20%,中间10天60%,后5天20%。

水稻生育期划分及主要参数表

项目

生育期

日期及天数

作物需水系数

渗漏强度

适宜水层深(mm)

开始日期

结束日期

天数

(mm/天)

秧苗期

4月20日

5月19日

30

3.0

移栽返青

5月20日

5月29日

10

1.15

3.0

30

20

10

分蘖

5月30日

6月18日

20

1.20

3.0

30

20

10

拔节孕穗

6月19日

7月18日

30

1.25

3.0

40

30

20

抽穗扬花

7月19日

7月28日

10

1.30

3.0

50

40

30

灌浆乳熟

7月29日

8月17日

20

1.20

2.5

20

20

10

黄熟

8月18日

9月6日

20

1.10

2.5

20

20

10

全生育期

4月20日

9月6日

140

(3)水稻灌溉制度计算结果

水稻全生育期灌溉用水量计算按照规范采用系列年法计算,并在可麻栗坝灌区研阶段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增加了1996~2001共六年资料使系列长度达到41年。

其成果见表4-2。

通过计算成果排频分析,选定p=80%的典型年为1972年,其水稻灌水定额为441.18m3/亩(与麻栗坝灌区可研相同)。

多年平均灌溉定额为416.14m3/亩(比可研阶段的412.72m3/亩增加3.42m3/亩)。

表4-3水稻全生育期灌溉用水量表单位:

m3/亩

序列年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全生育期

1961

35.00

264.56

57.03

26.34

23.31

35.13

441.37

1962

35.00

260.64

27.27

39.72

15.04

48.04

425.71

1963

35.00

264.87

36.35

2.02

0

39.33

377.57

1964

35.00

267.17

43.44

9.72

25.18

21.72

402.23

1965

35.00

262.07

50.08

31.07

19.4

16.9

414.52

1966

35.00

259.22

35.69

7.5

11.2

35.01

383.62

1967

35.00

273.58

43.31

9.01

50.36

19.78

431.04

1968

35.00

262.45

20.48

30.77

49.63

22.59

420.92

1969

35.00

268.97

22.28

25.15

21.01

47.71

420.12

1970

35.00

263.24

62.8

2.71

66.83

43.23

473.81

1971

35.00

269.67

31.25

1.35

3.14

16.19

356.60

1972

35.00

261.85

52.87

10.87

37.46

43.13

441.18

1973

35.00

264.44

27.97

10.08

36.79

29.06

403.34

1974

35.00

261.37

32.35

1.01

29.06

17.1

375.89

1975

35.00

260.75

72.28

19.77

67.35

25.5

480.65

1976

35.00

260.68

20.04

16.52

33.62

55.27

421.13

1977

35.00

263.18

35.92

13.36

0

28.34

375.80

1978

35.00

264.5

22.13

10.91

40.24

25.92

398.70

1979

35.00

275.43

33.88

18.77

30.94

19.27

413.29

1980

35.00

267.45

26.88

12.16

17.01

19.92

378.42

1981

35.00

264.41

34.45

14.48

7.58

31.54

387.46

1982

35.00

261.87

20.89

10.69

30.75

12.11

371.31

1983

35.00

276.87

35.17

1.11

36.28

28

412.43

1984

35.00

263.29

41.46

0

40.02

22.68

402.45

1985

35.00

258.53

27.04

11.79

36.34

10.97

379.67

1986

35.00

275.5

37.31

2.64

25.24

17.43

393.12

1987

35.00

268.44

18.44

0

14.17

18.71

354.76

1988

35.00

259.8

72.74

31.62

10.49

15.26

424.91

1989

35.00

271.18

36.64

25.44

65.62

23.8

457.68

1990

35.00

264.31

28.73

11.51

73.75

33

446.30

1991

35.00

262.96

19.97

13.13

27.75

32.08

390.89

1992

35.00

270.65

97.34

1.19

61.91

36.16

502.25

1993

35.00

267.29

67.56

30.94

6.73

18.21

425.73

1994

35.00

269.44

48.22

20.6

44.81

15.46

433.53

1995

35.00

269.82

26.53

1.62

67.18

27.33

427.48

1996

35.00

258.96

72.23

47.57

7.17

17.65

438.58

1997

35.00

267.07

36.12

20.18

47.45

32.55

438.37

1998

35.00

259.46

33.4

1.39

7.14

30.15

366.54

1999

35.00

261.76

51.27

8.02

24.72

38.34

419.11

2000

35.00

268.73

43.52

44.2

44.81

30.9

467.16

2001

35.00

258.53

52.65

40.86

72.66

27.23

486.93

平均

165.3

265.24

40.39

15.56

32.44

27.53

416.16

3、旱作物灌溉制度

由于灌区内无灌溉需水试验资料,故旱作物灌溉制度是通过对当地农科部门的访问调查及本区丰产灌水经验,并参考我省类似灌区灌水情况,经综合分析而拟定,主要旱作物灌溉定额如下:

(1)甘蔗:

为全年生长作物,是灌区内最主要的经济作物,按本区气候特点及其生长特性,在冬、春季节需人工给水。

拟定11月~5月灌水7次,11月考虑降雨相对还多,灌水定额为40m3/亩,其余6次每次灌水定额为50m3/亩,总灌溉定额340m3/亩。

(2)小麦:

小麦一般在11月上、中旬播种,次年4月上旬收割,生育期约160天。

当地生产管理经验为“三肥五水”,拟定生育期内灌水五次,除11月灌水定额为20m3/亩外,其余4次灌水定额为40m3/亩,灌溉定额180m3/亩。

(3)油菜:

油菜作为水田复种作物,在坝区内将积极推广种植。

其生长期为11月~3月,在生长期内拟定12月~3月灌水4次,每次40m3/亩,灌溉定额160m3/亩。

(4)包谷:

包谷属大春作物,主要生长期在雨季,只在5月播种时灌一次水,灌溉定额30m3/亩。

(5)冬包谷:

冬包谷作为小春复种作物,有扩大的趋势,生长期10月中旬至次年4月上旬,拟定灌水4次,每次30m3/亩,灌溉定额120m3/亩。

(6)蔬菜:

蔬菜为全年生作物,供水主要在冬、春两季,根据各品种的用水要求,采用综合灌溉定额,11月至次年5月供水,每旬灌一次,灌水定额15m3/亩,灌溉定额285m3/亩(11、12月各灌二次),共灌水19次。

(7)薯杂及其它:

灌区内薯杂及其它作物种植较少,大、小春都有,拟定在干季11月~5月每月灌水一次,每次30m3/亩,灌溉定额210m3/亩。

上述旱作物的灌溉制度,由于耕作方式和灌溉技术没有大的变化,可以保持到近期设计水平年。

到远期设计水平年,由于耕作方式和灌溉技术有了改进,例如旱作物普遍推广薄膜栽培技术,各种作物的灌溉用水得到有效控制,喷灌、膜上灌、移动软管灌、小畦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在有条件的地方已经实施,所有这些措施都将促使灌溉制度朝着节水的方向发展。

因此拟在近期作物灌溉制度的基础上,将作物灌溉定额适当下调,从而确定远期设计水平年的灌溉制度。

近期、远期灌区各种旱作物P=80%的灌溉制度如表4-4。

表4-4主要旱作物灌溉制度汇总表(P=80%)

作物名称

生长期

(月-月)

灌水定额(m3/亩)

灌水次数(次)

灌水时间和定额(月过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甘蔗

全年

340

7

50

50

50

50

50

40

50

2.小麦

11-4

180

5

40

40

40

20

40

3.油菜

11-3

160

4

40

40

40

40

4.包谷

5-9

30

1

30

5.冬包谷

10-4

120

4

30

30

30

30

6.蔬菜

全年

285

19

45

45

45

45

45

30

30

7.薯杂

全年

210

7

30

30

30

30

30

30

30

4、万亩综合供水过程线推求

根据拟定的旱作物、水稻灌溉制度,按照规划调整确定的灌区的作物组成和种植比例,组合计算得P=80%麻栗坝灌区万亩综合灌溉用水过程线见表4-5。

表4-5灌区万亩综合用水过程线(P=80%)

月过程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合计

两岸片

40.3

42.1

41.8

48.4

163.8

31.2

6.4

22.1

25.4

0.0

19.9

41.8

483.3

二级台地

43.7

46.4

45.2

59.0

82.3

13.2

2.7

9.4

10.8

0.0

31.0

44.9

388.6

南宛河两岸片及二级台地现状耕地复种指数较低,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可以提高复种指数,并进行作物结构调整,适当提高水稻比例,降低甘蔗比例。

同时由于灌区发展节水型农业和不断改进节水的耕作方式与灌溉技术,通过各种节水措施的综合作用使作物的灌溉定额有所下降,最终达到降低万亩综合灌溉定额效果,所以万亩综合灌溉定额到设计水平年比较低。

5、灌水率

灌水率与灌区内的作物组成、种植比例、作物允许灌水延续时间、栽插进度有关。

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规定,以及各种作物每次灌水延续时间(5-10天),计算并绘制灌水率图,加以合理修正后选定设计灌水率,用以推算灌溉渠道分段设计流量。

南宛河两岸片设计灌水率为0.79m3/(s·万亩);二级台地设计灌水率为0.38m3/(s·万亩)。

灌溉用水高峰发生在五月中、下旬,此期间灌溉用水量最大。

灌区设计灌水率随着高程的提高而下降,反映了各类型区水利条件的差异和作物结构特点。

1.3.3灌区水量供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