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暑假作业10.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714449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高一暑假作业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暑假作业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暑假作业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暑假作业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暑假作业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暑假作业1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暑假作业1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暑假作业1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暑假作业1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暑假作业1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暑假作业1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暑假作业1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暑假作业1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暑假作业1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高一暑假作业10.docx

《人教版语文高一暑假作业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高一暑假作业10.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高一暑假作业10.docx

人教版语文高一暑假作业10

人教版语文高一暑假作业(10)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成为一场现象级的文化盛宴,像一道清流直入人心,浸润心灵。

  中国诗词,是中国人的精神礼赞。

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近现代经典诗词……这些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篇章,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唤起了每个人心中的诗歌情怀,让观众在触摸中国诗歌的宏伟版图之时,油然地生长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如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对接?

《中国诗词大会》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在诗词大会中,竞猜、“飞花令”等对抗性安排,增加了节目悬念;超大演播室、水舞台、大屏幕意境展示等全新舞美设计,增加了节目观赏性;手机摇一摇等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大大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诗歌与传媒、文化与科技的有机结合,为传统文化搭起了一个最大的、最接地气的课堂。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落幕,古典诗歌的热潮却再次兴起。

这不是偶然,而是先贤诗人几千年的智慧与情感的集结,是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长期热爱与广泛积累。

(摘自217年2月1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中国诗词大会》系列节目从传统诗词中挖掘时代内涵,通过对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的背诵,引发了全民读诗的热潮,做到了综艺节目不仅有意思,而且有意义。

优秀的综艺节目激活了很多人的文化心、诗心。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引人关注,正在阔步融入世界的中国日益显现着自己的文化自觉,而网民对综艺节目的选择度以及文化内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节目播出以后,许多孩子家长发出了呼声:

我们远离传统文化太久了,带着孩子一起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很有意义。

小孩子现在不一定能完全理解这些诗词的意思,但浸润在古诗词里,对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滋养。

在网络文化流行的今天,学习古诗文能够提升审美素养,提高语言表达层次,对抵御粗鄙的网络语言发挥积极作用。

  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如今歌舞类、亲子类综艺节目泛滥的市场下,以传统文化作为内核去进行综艺节目的改革,也许会是一个好的方向,用诗书去抵制烂俗,进一步引领观众,促进新媒体市场下电视综艺节目市场的健康发展。

(摘自2017年2月14日《中国艺术报》)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在春节期间热播,然而,思想界随即引发了关于背诵古诗词是否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的争论。

一些评论者认为机械地背诗比的不过是记忆力,与一个人的古诗鉴赏能力无关。

  平心而论,《中国诗词大会》推广传统诗词文化的成效有目共睹。

观众在春节期间远离了牌桌和酒席,坐在电视机前欣赏选手的精彩对决。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古人培养诗词修养同样从背诵开始,牙牙学语的童生在启蒙阶段背诵古诗词,大多“少年不识愁滋味”。

这无妨诗词文化的浸润,待到年岁增长,涉世渐深,自然明白“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悲戚。

  古诗词传播的最大挑战是其本身缺乏现实活力。

这也是很多类型的传统文化在传播中遭遇的共同尴尬。

对多数普通人来说,背诵古诗词最大的“用处”,是回答中小学语文考试的诗词填空。

  要让传统文化在更广阔的范围生机盎然,就必须让其在更现实的层面产生影响。

诗歌仍然是有生命力的文体,现代诗依然有较多受众。

将古诗词元素融汇于现代诗中,或许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好方法。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要写诗成为诗人,古诗词欣赏能力也未必与背诵能力成正比,但在日常文字表达中化用古诗词,足以让一个人在精神上雍容起来。

  在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要避免一种倾向——传统文化成为独立的、与现实隔绝的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不能脱离现实文化格局,在渐进中重拾濒临丢失的文化元素。

  美国唱作人、艺术家和作家鲍勃•迪伦获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后,评委会公布的获奖理由是“用美国传统歌曲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

作为一名流行歌手,鲍勃•迪伦继承了美国的传统文化,其文学造诣获得专业领域认可,可见传统文化也能在公共流行中获得现实生命力。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说明《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主要是因为节目富有悬念、观赏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也最接地气。

B.材料二指出《中国诗词大会》让孩子们分享了诗词之美,感受到诗词之趣,理解了诗词意思,滋养了精神世界。

C.材料三认为传承古诗词的最大阻力是其缺乏现实活力,在现代诗中融入古诗词元素是传承古诗词的一个好方法。

D.鲍勃˙迪伦坚守美国传统,创新诗意表达,因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说明传统文化存在当下可拥有现实活力。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

A.三则材料都提到《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及其对传承传统文化的贡献,都认为传统文化需要与现代接轨,以及《中国诗词大会》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B.材料一认为中国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和中国人的精神礼赞,能唤起民族自豪感;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古诗词有利于提升素养,小孩子应该背诵古诗词。

C.对当下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分析,材料三的报道较为详尽,比较全面,体现出新闻客观真实的特点,而材料一和材料二只从某一个方面来报道,不够客观。

D.三家媒体都报道了《中国诗词大会》,说明三者都关注文化热点,关心社会时事;都强调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能提升我们的文化自觉。

E.第一则材料重在传统与现实的对接,第二则材料重在《中国诗词大会》与其他综艺节目的差别,第三则材料重在探求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中国诗词大会》在央视热播,对于我们弘扬传播传统文化有怎样的启示?

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门,门,门

谭谈

  送走了不知第几批客人,谢宏志制教授再次背起行装,准备出门。

  他刚则走到门边,还没有伸手去开门,门就被人敲响了。

  门开了。

门口,毕恭毕敬地站立着一个穿民警制服的中年人。

他仰头看看副教授,谦恭地笑了笑,很礼貌地问道:

  “这是谢主任家吗?

  “对,对。

  中年人悬着的心落下来了。

自己这两天在报批户口的报表堆里翻出的救命菩萨,终于找到了。

看来,儿子这回升大学,有门了。

  总不能就这样对着客人站在门口说话吧,副教授不得不再次放下背起又放下、放下又背起的行装,谦和地道:

  “请屋里坐。

  “您就是……”

  “我老谢。

  “您就是谢大救授,谢大主任啊!

我真是有幸,有幸啊!

  “你……”

  “我是公安局户籍科的。

  客人的目光,在屋里扫视着,似乎在寻找什么。

副教授想,客人该看到自己刚放下的行装,客人该早就发现自己正有事要出门。

心里着急,嘴上却又道:

  “有事情,请说,没关系的!

””

  “您夫人呢?

”客问。

  “上班去了。

”主答。

  “您母亲呢?

  来客这话一出口,副教授不由得奇异地看了对方一眼,一时没有作答。

  客人在沙发上坐下了。

接着,很谨慎地又颇激昂地抨击起当今的时弊来。

  “唉,现今这‘公文旅行’,这机关的办事效率,真是害死人啰!

你看,您三年前为老母亲申报户口的报告,左转右转,直到最近才到我手里。

我看了报告,完全符合条件嘛,早就该解决嘛!

像您这样有贡献的中年知识分子,尤其应该……”

  “请喝茶。

”制教授给客人递过来一杯热腾腾的香片茶。

  “谢谢。

”客人欠起身,双手接茶,“谢主任,是这样,办户口,有那么一些条条框框。

我特意来,是想见见您母亲,看她身体如何,看是不是符合…….当然啰,这些框框条条,也是由人去掌握的!

  “她不在……”

  “回老家去了?

  副教授举目望着窗外,一时无话。

  “那没关系,就算我已经看到了她老人家就是。

  “你……还有事吗?

  “你们系,可是全国有名的啰!

最近又被评为全国教育战线的红旗单位,你不知道,高考的许多考生,都希望进你们这样的名牌系深造啊!

比如我那儿子,想要进你们系都快想疯了!

  “他成绩如何?

总分多少?

”副教授顺口问道。

  “五百一十九。

  “不错呀。

  “上是上了重点大学的分数线,可你们学校要求更高呀!

我不知道……”

  “他叫什么名字?

在哪个考区?

考卷号码是多少?

  这时,副教授由刚才的心不在焉,变得神情专注了。

穿民警制服的中年人,认真地把儿子的姓名、考卷号码、所在考区,一一报告了副教授。

副教授则扭开钢笔,打开笔记本详细地把这些记下了。

  “还有事吗?

”写罢,副教授看了看表,忍不住再次询问对方。

  “没、没了。

过几天,我就把老人家的事办、办好。

”客人恭维得有点口吃了。

“很抱歉。

那就请……我不能再待下去了,要去赶九点四十八分的火车。

  “好,我这就走,这就走。

主任,你准备去哪呀?

  “招生。

  “您亲自出马?

那、那太好了。

  副教授又焦急地看看手腕上的表,担心误了车。

他顾不得客人了,匆匆背起行装,大步跨出门去。

这位不知给他带来烦恼还是欢乐的客人,被他远远甩到了后面。

客人则面有欣慰之色,一直微笑着目送副教授远去的背影。

  一个星期以后,这位穿民警制服的中年人,又出现在刚刚招生回来的副教授的门口。

自己的儿子终于被这所名牌大学的名牌系录取了。

这自然是担任系主任的谢副教授起了作用。

他很感激,特意登门将他在收到儿子的录取通知后亲笔批的,这位副教授三年前为其母亲申报的户口送来。

这一次,副教授刚一开门,还未说声“请进”客人便一边往屋里走,一边兴奋地道:

  “谢主任,这一次,真是太感谢您了。

这是老人家的户口。

  副教授跟在客人后面进了屋。

这时突然站住,摆了摆手:

  “谢谢了!

我母亲去年就去世了。

  “……”

  副教授迈着沉重疲惫的步子,不觉返身从屋里走到门口。

(选自《人民文学》1986年第6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叙事欲擒故纵,逐层蓄势,反复写副教授急于出门的情态与民警的恭维、纠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中画线部分,主要描写了民警的心理,“悬着的心落下来了”“救命菩萨”等词语刻画出他心慌着急等心理。

C.谢副教授待人谦和有礼,爱惜人才,坚守原则;作者用较多笔墨塑造这一形象,意在揭示甘当伯乐为国选材这一主旨。

D.小说通过对话与心理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结尾出人意料,与前文构成突转,耐人寻味。

2.小说结尾写谢宏志副教授的母亲已经去世,前文中有伏笔,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3.小说以“门,门,门”为题,有什么好处?

请从情节、主题两个角度,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期多家媒体关注到一个现象:

在教育系统各种减负举动之后,很多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课内转向课外,争先恐后地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一些急功近利的培训机构迅速在全国做大。

家长们仍旧焦虑感十足,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全家总动员,不断卷入这种饥渴游戏当中,明知孩子不快乐,却又被绑缚在战车上动弹不得。

  这实在是令人尴尬的一幕。

前些年教育部门陆续出台了很多规定:

不得搞题海战术,不得节假日补课,不得分快慢班,不得多布置作业……这些规定,在校园系统内还可以“封堵”一些行为,给学生们营造一些减负空间,但在校园外,这种“加压”游戏以市场化的方式风靡,显然更加难以应对。

于是一些家长与学生不得喘息地跌入新的“圈套”当中。

如果归结为家长们的选择,显然过于简单。

校外变本加厉迅速聚合成一个“学生负担新疙瘩”,根源还在于教育的大逻辑依然没有理顺。

  所谓减负、均衡,只是做了局部的工作,并没有改变中国教育的整体框架格局。

具体来说,教育均衡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尽管目前的中高考虽有改观,增加了一些素质选拔的内容,但唯分数论未从根本上改变,家长们还是得让孩子削尖了脑袋争高分,去博取更好一点的教育资源。

中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里,整个社会的资源调度就会朝向哪里。

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许多地方体育考试分数纳入中考总分,于是乎,以前备受冷落的体育课成了学校领导关心的对象,体育活动如火如荼,不仅严抓体育课上课质量,初三一年还要牺牲早读等时间让孩子们进行体育练习。

可惜等孩子们一上高中,体育课又“门前冷落鞍马稀”了——无他,高考不考。

  按理说,这些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加上学龄人口的减少,中国教育面临着一次难得的机遇,可以从容一些,舒展一些,更多地考虑素质教育,考虑人的全面发展。

但如果不能将招录制度的改革做足做透,不能将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工作咬定不放松,如果任由已然形成的教育不均衡局面继续释放马太效应,学生就很难从这个大时代里获得益处。

在现实土壤与利益格局中,摆正各方的角色,还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却有大量工作需要持续不不断地推进。

(选自《人民日报》《解开“校内减负校外加”的新考题》,有删改)

1.下列关于“减负”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生参加校外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新增了课业负担,是因为教育部门推行了各种减负”措施。

B.学校“减负”后,学生的压力转向校外,这与家长选择无关,根源在于教育的大逻辑没有理顺。

C.“减负”工作任重道远,它不仅需要从学校内部加以整改,更需要加强培训机构的整顿力度。

D.教育“减负”“均衡”,虽然做了一些局部工作,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没有改变中国教育的整体框架格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些培训机构能够迅速在全国做大,原因之一是家长为博取优质资源,让学生竞相参加培训班。

B.前些年教育部门出台了很多规定,封堵了校内给学生加压的行为,但校外“加压”却难以应对。

C.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班,不仅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而且对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D.部分地方初中体育课备受重视,而高中体育课遭受冷落的原因,主要是中高考指挥棒在起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减负”是一个浸长而复杂的过程,只有多角度、多层面全面深化改革,才有可能让学生真正受益。

B.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学龄人口的减少,给“减负”工作带来一次从容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难得机遇。

C.目前教育部门在扭转教育资源不均衡局面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招录制度改革,是“减负”的有效途径。

D.如果能从“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角度,去思考对策,全面改革,则有可能真正实现学生“减负”。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俞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

父廷玉徙巢。

元末,盗起汝、颍。

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

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

通海至,大喜曰:

“天赞我也!

”亲往抚其军。

  通海为人沉毅。

治军严而有恩,士乐为用。

巢湖诸将皆长于水战,而通海为最。

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

吕珍兵暴至,诸将欲退。

通海曰:

“不可,彼众我寡,退则情见,不如击之。

”乃身先疾斗,矢下如雨,中右目,不能战,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

敌以为通海也,不敢逼,徐解去。

由是一目遂眇。

  友谅大举围南昌,从太祖击之。

遇于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战几不支。

通海乘风纵火焚其舟二十余,敌少挫。

太祖舟胶,友谅骁将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

常遇春射中定边,通海飞舸来援。

舟骤进水涌,太祖舟得脱。

而通海舟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低舰,兜鍪尽裂,仅免。

明日复战,偕廖永忠等以七舟置火药,焚敌舟数百。

逾二日,复以六舟深入。

敌连大舰力拒。

太祖登舵楼望,久之无所见,意已没。

有顷,六舟绕敌舰出,飘摇若游龙。

军士欢噪,勇气百倍,战益力。

友谅兵大败。

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友谅不敢出,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死。

是役也,通海功最多。

师还,赐良田金帛。

  从徐达平安丰,又从克湖州,略太仓,秋毫不犯,民大悦。

围平江,战灭渡桥,捣桃花坞,中流矢,创甚,归金陵。

太祖幸其第,问曰:

“平章知予来问疾乎?

”通海不能语。

太祖挥涕而出。

翌日卒,年三十八。

太祖临哭甚哀,从官卫士皆感涕。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一》)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

B.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

C.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

D.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另外祖父的父亲也称太祖。

B.金陵,即现在的南京,史上曾是吴、东晋、宋、齐、梁、陈的都城,被称为“六朝古都”。

C.“幸其第”中的“幸”特指皇帝亲临某地,“幸其第”的意思就是皇帝到他的宅第去。

D.卒,在《礼记》中指大夫的死;另外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士死称“不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俞通海擅长水战,深受太祖信任。

他归顺太祖之后,太祖喜出望外,高兴地说“天赞我出!

B.俞通海作战勇猛,身先士卒。

在胥口作战中,自己先带头迅速战斗,结果被敌军射中右眼。

C.俞通海忠心耿耿,临危不惧。

太祖在康郎山遇险,俞通海奋不顾身,全力营救太祖脱险。

D.俞通海治军严明,关爱百姓。

在攻克湖州和攻取太仓以后,秋毫无犯,当地百姓十分欢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

通海至,大喜曰:

“天赞我也!

②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

三、诗歌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遣兴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C.“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D.末尾两句写诗人仰观天空中飞翔的大雁,透露出让大雁为分散的兄弟捎信的愿望。

E.本诗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来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2.诗的第一句就说:

“我今日夜忧。

”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

四、默写题

6.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女主人公自诉婚后早起晚睡、日日辛劳,与受到氓的“凶暴”形成对比,表达内心的不满。

2.屈原在《离骚》中表示,虽然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乐趣,但他以“__________”表明自己坚持修身洁行,崇尚美好的道德情操。

3.苏轼《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___”极言生命之短暂与渺小。

五、语言表达

1.请为下面的新闻写一则短评。

要求:

观点鲜明,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80字左右。

  24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举行分组会议,审议《英雄烈士保护法(草案)》等。

《草案》规定,公安、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网信、民政、工商等部门在监管中有保护英烈名誉荣誉职责;网络运营者发现侵害英烈名誉荣誉的网络信息时,负有及时处置义务;建立对侵害英烈名誉荣誉案件公益诉讼制度,检察机关可提起公益诉讼。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的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①__________,清明“墓祭”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②__________。

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③__________,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我们认识先人,反躬自问,带动后人,从而弘扬正能量。

六、材料作文

3.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上世纪90年代北大中文系毕业生陆步轩开了家“眼镜肉店”卖猪肉谋生,2003年首次经媒体报道后,掀起了一场关于人才的大讨论。

2014年,陆步轩进入当地一档案局工作。

今年他宣称辞去公职,与北大校友陈生一起在网上卖猪肉。

材料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兴趣报告》,报告显示,初入职场的90后、95后倾向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工作,而工作多年的80后则是“个人兴趣让位于薪酬福利和发展空间”占比最高,为43%。

读了以上两则材料,00后的你,关于学历与职业,兴趣与发展有哪些思考?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七、选择题

4.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决定性瞬间”是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摄影理论的核心,是世界上为数众多的现实主义摄影家及新闻摄影记者共同遵循的金科玉律。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①认为在再小的事物上也能发现伟大的主题

②这本书集中收入了他126张摄影作品

③它讲求的是被摄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在某一时刻恰到好处地构成一幅和谐、达意的画面

④书中所有照片,都作为布列松自己实践的案例,来支撑这一摄影美学观念

⑤在该书的前言中,布列松引用“世上万物皆有一个决定性的瞬间”来阐释自己的观点

⑥这一概念最早是在布列松1952年出版的摄影集《决定性瞬间》中提出

A.③⑥②⑤①④                          B.⑥③②⑤④①

C.②⑥③①⑤④                          D.③②④⑤⑥①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科普工作需要加强专家资质与能力的审核把关,选择真正的权威专家,提高相关知识的权威性与可信度,避免杂乱甚至错误的知识给公众带来困扰。

B.目前,中国经济不仅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发动机”,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宏观经济“稳定器”,中国经济能否健康发展是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C.根据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初中学历者的压力感强度最小,研究生学历者的压力感强度最大,而研究生和本科生学历的人对压力的承受力也最差。

D.从统计数据来看,相较之前的两批督察工作,此次督察在举报案件以及责令整改、约谈、问责等处罚方面都有明显提升。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陆蠡对我们大多数青年人是陌生的,但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在文坛上却是很有名气的。

B.曹操的性格具有双重性,他的雄才大略与奸诈凶狠对于任何一个扮演他的演员来说都具有挑战性,也是个难得的表演机会。

C.王安石和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们的散文创作均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

D.纵观近一百多年来在中国流行的社会思想和思潮,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无疑是影响中华民族命运和中国社会的最重要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