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第二课时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714742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第二课时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第二课时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第二课时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第二课时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第二课时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第二课时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第二课时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第二课时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第二课时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第二课时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第二课时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第二课时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第二课时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第二课时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第二课时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第二课时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第二课时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第二课时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第二课时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第二课时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第二课时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第二课时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第二课时_八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在上一节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本节课深入研究课文语言,写法上的特点,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并从徐霞客的精神闪光点中汲取营养,提高我们的思想修养。

(一)明确目标

1.分析精要语段,体会描写的作用。

2.用比较法体会本文的写法特点。

3.学习徐霞客的伟大精神。

(二)整体感知(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请三位同学分别读课文第3段、4段、6段,然后提出以下问题,同学思考:

(1)第3段、4段对徐母进行了哪些描写,你感觉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2)第6段与《徐霞客游记》的成书过程,作者如何描写成书的艰难?

(3)你怎样评价徐霞客?

请说出根据。

此问题的设置,从浅入深,有一定的坡度。

第1题是复习第二册有关人物描写塑造人物的知识,学生可思考后自行解决。

第2题又扩展到除人物描写以外的环境等方面,引导学生全方位的分析问题,归纳答案。

在前两个问题的引导之下,第3题锻炼学生从书中的描写中综合分析人物性格,理解.写作内容对于问题的处理。

第1、2题要求学生答准,第3题应互相补充答全。

答案:

(1)第3、4段对徐母进行了语言行动描写,“身为男子,应该志在四方”,可以看出徐母是一个胸襟开阔、与众不同的妇人。

她叫儿子陪她游荆溪和勾曲,表明她善解人意,处事巧妙。

总之,徐母是一位可敬的母亲,正是有了她的不断鼓励,使徐霞客毫无顾虑的走上旅途,坚持信念,取得成就。

(2)主要通过环境险恶,条件艰苦来突出徐霞客.写作游记的艰难。

第7~8句写出游历自然环境的危险,第9句写途中人为的艰难。

第10~11句则如特写镜头,描绘出徐霞客夜宿山野,挑豆燃草坚持.写作,突出了他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感人形象。

(3)徐霞客是一个不慕世俗,志存高远,有恒心、有毅力、有着不懈追求,无畏探险精神的智者勇士。

文中对徐霞客的描写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些性格。

第3段写他不愿读“经书”,“最喜欢涉猎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对科举不感兴趣”,即说明他不与世俗合流,有自己的观点和人生追求。

从他顾念母亲表明他不是私己莽撞的人。

从他坚持30多年游历,并坚持写出游记,克服种种艰难险阻,从不退缩,表明他有着非凡的勇气和巨大的毅力,值得敬重。

小结:

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研究,我们充分了解了徐霞客可敬的品格。

古人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能做到这样,激励我们利用现在优越的条件,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肯付出努力、不畏惧艰难险阻的人。

同时,我们也充分认识到,本文中体现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形象是通过描写的方法达到的。

文中以恰当的语言、行动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衬托,塑造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然而本文的描写与小说的描写又有一定的区别。

小说的描写是作者头脑中想像出来,虚构出来的,是现实生活中人物的综合与升华。

而本文中的描写则是真实的,是在现实基础上,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刻画出生动的个性鲜明的形象,从而再现人物的经历,因此这两种描写是截然不同的。

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人物生活经历,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本文与我们刚学的两篇传记有明显不同,这也是我们需研究的一个重点。

下面,我们组织同学进行比较学习,把我们学过的三篇传记放在一起比较,求同存异,从而更好的把握不同传记的不同写法,更深入的理解有关传记的知识。

(幻灯出示下表,学生明确讨论方向。

篇目

相同点

不同点(结构、思路、语言、写法等)

《鲁迅自传》

《哥白尼》

《徐霞客和》

对此表,应组织讨论,发动学生集思广益,不要求面面俱到,可抓一个方面进行讨论,但无论研讨哪一点,都应以课本为依据,不凭空想像。

答案:

相同点:

①这几篇文章都是传记,所以.写作素材都是真实的,没有文学作品中的虚构和夸张。

②选材都是典型的,《鲁迅自传》中多选择体现鲁迅生活中反抗封建教育,追求新学,爱国奋斗的材料。

《哥白尼》一文只选择哥白尼研究地动学说的事件记述,而对其他多方面的成就均未涉及,内容统一而不庞杂。

本文则重在选择徐霞客爱自然,坚持旅行,研究自然,艰难著书,对其他生活事件、家庭情况均未涉及。

③谋篇布局方面均注意了布局严密,构思巧妙。

《鲁迅自传》一文突出时间顺序:

从幼年、青年到工作,将零散的事件串编在时间这根主线之上,线索明晰,条理分明。

《哥白尼》一文。

从哥白尼创立地动学说的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入手,详细记述学说创立和经过几个世纪的斗争最终被承认,战胜神权的过程,正是按照地动学说的创立过程来.写作,逻辑非常严密。

本文则从徐霞客的家庭影响,母亲支持,写到一生游历四方,及至书写游记,前后部分因果相承,层层铺衬,浑然一体,完整和谐。

④表达方式均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方法。

传记不是一般的文学作品,它需客观记录人物生平经历、成就或失误,也应以客观公正的笔墨给人物的恰如其分的评价。

所以应采用叙议结合的方法。

《鲁迅自传》一文记叙多,评论言简意赅,如“不好的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语言虽简却也画龙点晴,表明了作者的态度、观点。

《哥白尼》一文第3、4段大笔墨评价地动学说的巨大价值和影响,第5、6段夹叙夹议歌颂科学家撼卫真理的勇气和献身精神,点明全文的主旨。

本文对徐霞客的伟大精神多含于描写之中,但结尾对《徐霞客游记》的评价则大段议论,高度评价,体现传记的客观性。

不同点:

①三篇文章结构虽均巧妙,又各有独到的风格。

《鲁迅自传》一文的时间为线,如大事年表,一目了然。

《哥白尼》一文和本文则注重事件原因条件的交代,事迹的清楚叙述,结果明确,按照事件发展顺序成文,.写作更丰满。

②《鲁迅自传》一文语言简洁,直述事实,不过多评论,且多处用语谦逊平易,体现了自传的特色。

《哥白尼》一文夹叙夹议,不论是记叙还是议论,态度鲜明,语言明确,客观公正。

文中虽有引文,但不直接描写人物,构织情节,属历史性的介绍,本文多运用描写,如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把对徐霞客的赞颂揉人到描写之中,有极强的文学性。

③就写法而言,《鲁迅自传》一文用到了暗语和反语句式,较隐诲的表达作者对当时反动人物、反动势力的不满和谦虚的态度。

《哥白尼》一文用到对比,天动与地动的对比,科学与愚昧的对比,使传记人物的性格更鲜明。

本文用到铺衬,以其父的影响,母亲的鼓励来映衬徐的坚定,别具匠心。

通过比较学习,不仅使学生对三篇文章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使传记文章的特点、写法更明确起来,全面起来,借此归纳.总结有关传记的文体知识。

(幻灯打出以下概念)

传记:

一种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一般由别人写,自己写的称“自传”。

传记可分两类:

①历史性传记。

以记述历史事实为主,包括史传、纪传、传略、年谱等,多属历史或学术著作,其中也有的富于浓厚的文学色彩,如《史记》的纪传体作品。

②文学性传记。

以历史事实为根据,采用形象化的手法,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刻画出生动的个性鲜明的形象,从而再现人物的经历。

它既具有史料价值,又富于艺术感染力。

(四).总结、扩展

.总结:

通过《徐霞客和》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丰富了传记类文学作品的知识,也领略了一位伟大的古代旅行家、地理学家的风采。

我们要学习他志存高远的品格,不懈追求的精神,持之以恒的作风。

我们目前的学习、建设,也如一座座高山险峰,等待我们去攀缘探险,古人尚能拼搏,我们更不甘人后,我们要效仿古人,更要超越前人,我祝愿同学们勇攀知识的高峰,创造辉煌的业迹。

扩展:

到今天为止,我们学习了三篇传记,较全面的掌握了传记的知识,归纳起来无外乎一句话:

以典型材料展现人物鲜明特点。

今天,我们进行一次课堂口头作文,题目为《XX小传》,要求用较生动的语言描述发生在某人身上的一件或几件典型事件,体现本人某一方面特点。

文章可先不露姓名。

等说完之后,大家猜一猜这个人是谁,从而评价一下,小作者的选材是否典型,特征抓的是不是准确。

此活动不超过10分钟,可先做2分钟构思准备,然后口头表述,活动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练习选典型材料和抓人物特点的能力,也锻炼快速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此外猜谜是学生所喜爱的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布置作业

1.小作文题,选择自己曾亲身去过的一处风景区,回忆其景色、古迹,写一篇200字的导游稿。

并要求,以后如有机会外出旅游,应养成写

旅游笔记的习惯。

2.课后练习第一题。

答案:

本文以歌颂徐霞客志存高远,不懈追求,持之以恒的精神为中心结构全文的。

课文写徐父母是对徐霞客外出游历展现其精神的铺垫。

是有了徐父不慕世俗,淡泊名利的影响和其母热情的鼓励和支持,才会使徐霞客抛开顾虑,走上旅途,这些是后文的前因。

 

课题《奇妙的克隆》(第一课时)课型精读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探究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课前学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

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二、课文学习

(一)1、导入: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

那么克隆是什么呢?

它奇妙在哪里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2.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

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问题,供小组讨论。

问题:

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明确:

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

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

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d.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

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

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e.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三)内容研读:

1、明确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

(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出示幻灯片:

“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

”“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

2、讲解说明方法:

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

“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

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探究:

(1)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2)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

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

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

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四)布置作业:

1、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2、字词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研讨练习

课题《奇妙的克隆》(第二课时)课型精读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在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有关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课文内容拓展深入方面的学习。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探究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

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二)复习:

研读第一小节“克隆是什么?

”思考:

a.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

b.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c.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d.这一小节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2.请找出这两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找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明确)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

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提示:

1、第二小节为第三小节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说明顺序。

2、句子见课文。

3、有举例子、列数字等,各举例说明。

4、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

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

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

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

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四)拓展延伸:

分组辩论:

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

(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

”的辩题展开讨论。

2.组织辩论。

辩论的要求:

(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五)小结:

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

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

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取。

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出示幻灯片)“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这篇课文里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也是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

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六)布置作业:

将课堂小结“我学到了……”写成书面文字;从网上、报上、书籍中查询科学前沿的新兴技术。

附板书设计

奇妙的克隆

谈家桢

植物界的克隆:

动物界的克隆:

鱼类

两栖类

哺乳类一“多利”的诞生

利与弊:

备注

作者邮箱:

sszly@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5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目的:

  1、阅读课文,感受青海湖的粗犷、自然而质朴的美。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学习作者观察及表达的方法,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

  3、激发学生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1、阅读课文,感受青海湖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及表达的方法,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青海湖风光录象

  教学方法:

启发法朗读感悟法自主性学习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导语:

我国地域辽阔,有无数的名胜美景。

在我国青藏高原的青海省东北部有一处令人向往的湖泊——青海湖。

齐读课题《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找出文中与题目照应的句子。

理解“梦幻”。

(因为青海湖美,作者欣赏过后,有如在梦境中的感受。

   2、默读交流,文中分几个方面表现青海湖的美?

   3、师生交流板书:

湖水清,环境美,鸟多。

   4、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段落,写出段意。

  三、熟读课文,质疑问难。

   1、通读全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2、师生互相交流解答问题。

  四、小结

    师:

我们了解到作者从三个方面来介绍青海湖的美。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青海湖是祖国大地上最大的内陆湖,也是一个咸水湖。

它四面环山,景色奇特。

这节课我们去领略青海湖的风光。

  二、学习全文,想象品味。

   1、分组研读,协作讨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组织小组学习,要求找到有关句子。

    读读想想,从那些描写中读到了美?

为什么?

    师巡回指导,随机参与学生的讨论。

   2、课堂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3、朗读体味,想象描画。

    

(1)学生再次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写青海湖美的句子,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A小组为单位练习朗读,看谁读得最美。

     B学生自主选择,自由读给全班听,师生评议。

    

(2)一小组为单位共同描绘一张青海湖的风景画,要求画出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景色。

     A学生自己作画。

     B展示作品,并配以解说词。

    (3)欣赏青海湖风光录象。

  三、.总结升华,迁移增效。

   1、假如你正面对青海湖,你会对它说什么?

   2、作者写青海湖美,表达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4、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湖 水 蓝

                      环 境 美

                 青海湖  鸟(世界)  如梦境

                      鱼(天堂)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统筹方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统筹方法的简单原理,认识统筹方法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2.学习本文下定义、举例子、画图表的说明方法的使用。

3.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统筹方法的初步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学本文重点在第2—15段,难点则是将统筹方法用于社会实践中去。

应引导学生多设例,并将这些例子绘制成图表示意,掌握画图表这一说明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2.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设想:

由生活中的一个例子入手,讲解生活中其实很需要科学合理的运用时间的好办法,引出统筹方法这一概念,再介绍作者华罗庚,了解作者;了解什么叫统筹方法,想想作者是怎样来说明统筹方法的应用和应用价值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劳动中,或是工业、农业以及各行各业工作过程中,无一不想节省时间、提高效益。

如何才能少费时、少费事、多干活、干好活呢?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写的《统筹方法》就是专门解决这一问题的,我们认真研究,肯定会大有裨益。

二.介绍作者华罗庚。

华罗庚,我国现代著名的数学家。

他在数学理论的研究上有卓越的贡献,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生前曾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

为了使数学更好地为祖国的工农业生产建设服务,他致力于研究并推广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使小、数学在工农业生产实践中发挥巨大威力。

他重视实用数学的普及工作,为了使文化水平不高的广大生产者了解有关数学原理,并懂得其原理在生产中是怎样运用的,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下了《统筹方法平话》、《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优选法平话》等科普读物。

以为外国数学家曾感叹说:

“我们从来没有见过一位数学家和群众有这样的关系。

”这说明了华罗庚致力于科学普及工作的突出成就。

三.理解什么是统筹方法。

1.课题为“统筹方法”,讲的是一种方法,因此它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那么,什么是统筹方法呢?

请大家找出课文中严谨、科学地说明这一概念的语句。

(理解“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学生思考,很容易地找到第一段的第一句话:

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2.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学生能知道这是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教师讲析“下定义”的特点:

定义=内涵+外延。

在这儿,安排工作进程是统筹方法的内涵,本质属性,数学方法是精确地计算(时间或路程)的方法,并非其他方法,这是它的所属,是外延,两者合在一起准确而简明地指出统筹方法的性质特点。

3.作者为什么开篇即用下定义的方法说明“统筹方法”?

学生能想到:

这是使读者对这种数学方法的性质和内涵有所了解,以便于下文具体说明。

4.第一段还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

统筹方法的应用范围,正因为运用范围广泛,所以才有研究、介绍、普及的必要。

四.理解作者是怎样通俗、生动地把这一数学方法介绍得清楚、明白的。

“统筹方法”既然如此有用,那“如何应用呢”?

这是读者最关心的问题,最能引起兴趣,因此作者在第二段用一个“设问句”开头,在结构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可以由老师步步设问,学生跟着回应,启发学生的思考。

1.问:

那么,作者是怎样说明统筹方法的应用的呢?

请学生通读全文,思考回答:

举例子:

“泡茶”。

举出实有的例子,用以证明自己要讲的道理或事实。

或假设例子,但这种设例很有广泛性和代表性,也可以用来证明自己要讲的道理。

2.

(1)问:

烧水泡茶这件事有几道工序?

有几种办法?

哪种办法最省时?

为什么?

(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种来)

学生能找到:

(2)例举“泡茶”的例子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泡茶是常见的生活现象,以此为例通俗易懂;而且使读者了解合理安排工序的重要性,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