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19290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提纲人教版.docx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提纲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重点

1.中国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国家。

2.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

3.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4.我国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最东端在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5.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我国的陆上邻国有14个。

6.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

读图:

第7页,中国政区图,记住一些主要省区位置、轮廓、简称,比如北回归线穿过哪些省,课堂上画过的省区等;

7.我国人口增长的突出特点什么?

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中国人口分布呈东多西少分布,分界线是黑河到腾冲。

8.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主要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

 17页活动题,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9.第24页“我国地形分布”:

将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落实到图上,结合所属的阶梯;第26页“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图;

10.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和第三极阶梯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地势对我国的影响:

①气候: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富的降水;

②河流: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了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

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

11.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夏季气温最低地方在青藏高原,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

12.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

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另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温度带与主要水果的对应;

13.热带:

云南、海南、广东、广西、台湾。

14.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5.四大干湿区植被:

森林——湿润区;森林草原——半湿润区;草原——半干旱;荒漠——干旱区

16.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国家之一,其主要原因海陆位置。

17.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18.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很明显,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夏季;非季风区受海陆位置、地形等制约,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稀少。

19.季风气候典型特征:

雨热同期,对植物生长有利。

季风气候的最大优点雨热同期,是但它会带来一些灾害性天气如水旱灾害、台风、寒潮。

20.冬夏季风的特点:

结合书中38页的图记住;

源地

风向

特点

直接后果

冬季风

蒙古-西伯利亚一带

西北风、东北风

寒冷干燥

造成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

夏季风

东部和南部的海洋(太平洋、印度洋)

东南风、西南风

温暖湿润

带来夏季丰沛的降水

关于秦岭——淮河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1.   我国一月份0℃等温线

2.      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3.      我国农业水田和旱田分界线

4.      我国半湿润区和湿润区分界线

5.      我国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

6.      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7.      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不结冰,以北的河流冬季结冰

一、普通经纬网的判读

例一:

见右图。

1.写出A、B、C、D的地理坐标:

A:

、  B:

  C:

、  D:

2.A点位于C点的方向;B点位于C点的方向。

3.A、B、C、D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位于南半球的是,位于东半球的是,位于西半球的是。

(填代号)

4.A、B、C、D四点中,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四季分明的是,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答题说明:

这是一个最简单的经纬网地图,概括了所有和经纬度有关的题目。

(1)第一步(题):

判断东西经与南北纬代号(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判断依据:

看数字,往东越来越大的是东经(E),往西越来越大的是西经(W),往北越来越大的是北纬(N),往南越来越大的是南纬(S)。

如图:

做法:

箭头指示法

图示说明:

按照经纬度数字的变化规律,从小到大绘制箭头,箭头指向就是相应的经纬度。

A:

140°E、80°N  B:

140°W、40°N  C:

140°E、20°N  D:

140°W、20°S

第二步(题):

判断方向

方法:

要判断A点位于C点的什么方向,则在C点标出东西南北,然后看A点界于两个方向之间,那么A点就在C点的什么方向。

如图可以看出,A点在C点的N坐标方向,即A点在C点的正北方向。

B点在C点的东北方向。

第三步(题):

根据经纬度判断东西南北半球

难点:

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

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是20°W和160°E。

判断东西半球口诀:

经度小于20度,全在东半球;经度大于160度,全在西半球;经度在20度和160度之间,东经度在东半球,西经度在西半球。

南北半球的判断:

北纬在北半球,南纬在南半球。

答案:

A、B、C、D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A、B、C,位于南半球的是D,位于东半球的是A、C,位于西半球的是BD。

(填代号)

第五步(题):

关于五带的特点: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四季分明,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判断依据:

根据纬度判断五带:

0-23.5度为热带,23.5-66.5度为温带,66.5-9。

度为寒带。

答案:

A、B、C、D四点中,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C、D,四季分明的是B,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A。

二、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的判读

例二:

读右图,完成下列习题。

(1)用箭头在图中标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2)填注图中每条经线和纬线的度数;

(3)写出图中A、B两点的经纬度。

A.    、    ;

  B.    、    。

以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的判读,是学生作题时最头疼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地图,最关键的是方向或南北极的判断。

判断依据:

地球自转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半球上空俯视)

  北极为中心的自转方向:

逆时针方向

  南极为中心的自转方向:

顺时针方向

反过来,根据地球自转方向也可以判断该图是北极还是南极为中心。

第一步(题):

标出自转方向。

该题是北极,故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在标的时候建议在箭头首尾标出方向,如图:

顺延:

这是非常有用的箭头,面对任意一点都可以通过延长这个箭头判断东西方向,箭头指向始终向东,反方向为西,进而成为解题的依据。

下面根据这个箭头解决第二题。

第二步(题):

东西经与南北纬的判断。

(1)经度的判断:

图中已有0度和180度,根据经度的分布规律,很容易就可以填出度数,如图:

(2)东西经的判断:

这里就要用到地球自转的箭头了,我们继续应用例一的技巧,按照经度从小到大的方向绘制箭头,如图:

左边箭头逆时针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重合,说明指向东,应为东经,右边自然就是西经。

(3)纬度的判断:

北极点90度,最外围为0度,中间两个纬线圈的度数分别为北纬30度和北纬60度。

如图:

经纬度判断完毕,我这里又写又画,花时间好像很多,但你做的时候,一会就可以完成的。

(3)答案:

A:

90°E,60°N   B:

45°W,30°N

总结:

从这两个例题的解答过程,你学到了什么呢?

下面我们总结一下技巧:

1.面对普通经纬网地图:

第一步:

判断经纬度及代号。

2.面对极地为中心的地图:

关键是充分利用地球自转方向来判断方向。

然后根据方向判断经纬度及代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在每小题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前的代号填入下面表格中。

1.我国的领土大部分位于()

A.北温带

B.南温带

C.热带

D.寒带

2.我国最早见到日出的省级行政单位是()

A.新

B.黑

C.琼

D.内蒙古

3.上海的简称是()

A.粤

B.渝

C.浙

D.沪

4.下列关于我国领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陆地领土面积居世界第一位B.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C.我国位于大陆中部,是一个内陆国D.我国只有一个陆上邻国

分析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图,回答5—6题:

5.下列时期,我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A.1800年以前B.1849—1949年

C.1949—1990D.1990—至今

6.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水平降低

B.医疗水平落后

C.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D.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7.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征是()

A.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东部和中部B.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C.少数民族均匀分布于全国各地D.每个省区分别是一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8.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是()

A.西高东低B.东高西低C.北高南低D.南高北低

9.我国下列地区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A.华北地区B.东北地区C.西北地区D.东南地区

10.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

A.黑龙江的漠河B.北京C.上海D.广州

11.下列河流最终没有注入海洋的是()

A.长江B.黄河C.珠江D.塔里木河

12.黄河中游流经()

A.青藏高原B.云贵高原C.内蒙古高原D.黄土高原

13.下列属自然资源的是()

A.石油B.水稻C.水泥D.钢铁

14.下列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土地资源类型齐全B.人均耕地少

C.土地资源分布不均D.林地所占比重最大

15.下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的是()

A.长江中下游地区B.东北地区C.华北地区D.东南沿海地区

16.下列用水方式,符合节约用水原则的是()

A.经常用水解冻食物B.用漫灌方式灌溉小麦

C.大量使用清洁剂洗碗D.洗菜的水用于浇花

17.右图人物所代表的民族是()

A.回族B.朝鲜族

C.蒙古族D.维吾尔族

18.第二亚欧大陆大陆桥的起点和终点是()

A.北京、莫斯科B.连云港、鹿特丹

C.上海、巴黎D.天津、鹿特丹

19.我国四大工业基地都分布在()

A.沿边地区B.沿江地区C.沿海地区D.内陆地区

20.我国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主要的农业生产部门是()

A.种植业B.畜牧业C.林业D.渔业

二、综合题(共60分)

21.读我国人口分布图,回答有关问题。

(10分)

 

(1)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以西人口分布的不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至少写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都的人口密度是_________人/平方千米,成都是____________省的省会城市。

(3)拉萨的人口密度是_________人/平方千米,拉萨是_____________自治区的行政中心。

(4)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是_____________,人口密度是_________人/平方千米。

22.读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回答问题。

(7分)

 

(1)季风区内一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有规律地改变。

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_______(南或北)风,冬季盛行来自亚欧大陆内部的偏________(南或北)风。

(2)非季风区能否受到夏季风的影响?

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季风区的降水主要是由________(夏或冬)季风带来的。

(4)季风区与非季风在降水量方面存在怎样的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我国地形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3分)

(1)将图中序号与其表示的山脉名称对应连线。

①天山

②秦岭

③台湾山脉

④大兴安岭

⑤太行山

⑥巫山

⑦南岭

⑧喜马拉雅山

(2)将图中序号与其对应的高原或盆地名称对应连线。

⑨塔里木盆地

⑩青藏高原

⑾准噶尔盆地

⑿云贵高原

⒀四川盆地

24.读下面四地气温变化曲线图,分析回答问题。

(8分)

(1)四幅图中表示广州的是图______,表示武汉的是图______,表示北京的是图______,表示哈尔滨的是图______。

说说你是如何判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地7月气温相差______(大或小),1月气温相差______(大或小)。

25.读黄河水系略图,回答问题。

(8分)

(1)黄河是我国第________长河。

(2)黄河丰富的水能最主要集中于________游。

(3)①和②分别是黄河的重要支流________河和________河,该河段黄河含沙量大增的原因主要是这一河段及其支流大部分流经____________高原,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4)黄河在孟津以下河段为什么被称为“地上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何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治理黄河泥沙问题的根本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读我国人均耕地变化图,回答问题。

(6分)

(1)我国人均耕地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要加强耕地保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强耕地保护有哪些措施?

(至少写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下图中的A、B、C三地,A为城市中心区,B为城市郊区,C为远离城市的地区。

居住在B、C两地的农民面临如下两种选择:

①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②种植蔬菜,发展肉、乳、禽、蛋生产。

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8分)

(1)B地应选择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地应选择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自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社会经济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地理模拟练习(人教版)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D

B

C

C

B

A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A

D

C

D

D

B

C

A

二、综合题

21.

(1)这条线以东地区人口密度大(多为100人/平方千米以上),以西地区人口密度小(多为100人/平方千米以上)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地形、气候等)、经济发达、交通便利

(2)400人以上四川(3)10—100人西藏(4)哈尔滨100—400人

22.

(1)南北

(2)否距海洋远(海陆位置),地形(山脉)阻挡(3)夏(4)季风区降水丰富,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23.

(1)①大兴安岭②太行山③巫山④台湾山脉⑤南岭⑥秦岭⑦天山⑧喜马拉雅山

(2)⑨青藏高原⑩云贵高原⑾四川盆地⑿塔里木盆地⒀准噶尔盆地

24.

(1)DCBA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的纬度是由高到低,其1月平均气温是由高到低,由图中气温曲线可判读出来

(2)大小

25.

(1)二

(2)上(上、中)(3)汾渭黄土(4)泥沙沉积,河床抬高,高出两岸地面暴雨季节,河水猛涨,两岸河堤一旦决口,洪水泛滥成灾

26.

(1)逐年减少

(2)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减少(3)耕地是养活我国众多人口的物质基础,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将危及国家生存发展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禁止乱占耕地,立法保护,加大宣传等

27.

(1)②距市区近,市场需求量大,运输成本低

(2)①离城市远,地价低,地势低平,水源充足,灌溉条件好(3)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市场交通(技术等)

(注: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