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复习重点临床专业适用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7195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6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复习重点临床专业适用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医学复习重点临床专业适用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医学复习重点临床专业适用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医学复习重点临床专业适用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医学复习重点临床专业适用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中医学复习重点临床专业适用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中医学复习重点临床专业适用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中医学复习重点临床专业适用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中医学复习重点临床专业适用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中医学复习重点临床专业适用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中医学复习重点临床专业适用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中医学复习重点临床专业适用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中医学复习重点临床专业适用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中医学复习重点临床专业适用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中医学复习重点临床专业适用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中医学复习重点临床专业适用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中医学复习重点临床专业适用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中医学复习重点临床专业适用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中医学复习重点临床专业适用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中医学复习重点临床专业适用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学复习重点临床专业适用doc.docx

《中医学复习重点临床专业适用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复习重点临床专业适用doc.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学复习重点临床专业适用doc.docx

中医学复习重点临床专业适用doc

中医学整理

(仅供参考)

整理by09级某潘

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Pl~2

形成:

黄帝内经——现存最早一部,分为《灵枢》、《素问》——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难经——涉及脏腑、疾病、经络、针灸等方血,一一补充《内经》不足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开创辨证论治,确定诊治基本原则和人法

神农百草经——最早药学专著——提出性味学说,确立中药理论基础

发展: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

寒凉派张子和:

攻下派

李东垣:

补土派朱丹溪:

滋阴派

温病学派:

清代叶天士、吴鞠通

——创立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与伤寒六经辨证相辅相成,成为外感病辨证论治的两大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三个基本特点:

P7~9

整体观念、恒动观点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即是中医学对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以及对人与口然相互关系的整个认识。

概括地说,就是认为人体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而人体本身则又是这一巨大体系的缩影(即人身小天地),也是一个统一的有机幣体。

恒动观点含义: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其固有属性。

内容:

一切物质都处于永恒的无休止的运动之屮。

辨证论治:

川矛盾的、整体的和运动的观点,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思想。

阴阳学说:

P18(老师说重点是定义,但曾经考过阴阳之间相互关系的名词解释)

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ft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插o

阴阳Z间的相互关系:

⑴阴阳的对立制约:

是指口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其阴阳两个方面都存在着相互斗争和相互抑制的关系,称为阴阳相反

⑵阴阳的互根互川:

是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为川的关系,称为阴阳相成。

⑶阴阳的消长平衡:

是指相关事物或现象矛盾对立的双方,始终存在于减弱或增强的运动变化之屮。

⑷阴阳的相互转化:

是指事物或现彖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口相反方向变化的运动形式。

五行学说:

p23

概念:

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运动变化。

五行可定义为金木水火土五种五种物质及与Z相关的不同事物Z间的联系和变化。

五行学说是前人认识世界,解禅世界现彖,探求大口然规律的一种口然观和方法论。

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考过名解和问答)

五行相生规律:

促进、助长、滋生的作川——母子关系

五行相克规律:

抑制、约束、削弱的作用——克我与我克,所胜与所不胜

五行制化规律:

制化:

五行之间生屮有制,制屮有生,相互生化,相互制约的生克关系。

规律:

木克土,土牛金,金克木;火克金,金牛水,水克火;土克水,水牛木,木克土;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水克火,火主土,土克水。

五行相乘规律:

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多,出现的异常相克的现象。

p33(老师说:

五脏是巫点,其余带着看)

五行相侮规律:

由丁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対原來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

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脏腑内容:

五脏:

肝、心、脾、肺、肾

六腑: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

形体官窍:

五体、五官、九窍

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心(君丄Z官)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

有心主血和心主脉两层含义

心主神明

心的系统连属:

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心与小肠相表里

•肺(人臣之官)的生理功能

肺主气,司呼吸

肺朝百脉

肺主宣发:

排出浊气、输布精微和津液、宣发卫气。

肺气向上升腾和向外丿制布散作用

主肃降:

吸入清气、输如精微和津液、清肃异物。

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作用

肺主行水

肺的系统连屈:

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昂

•脾的生理功能

脾主升清:

指水谷精微借脾气上升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升清是指脾的运化功能特点,以上升为主,是与胃的降浊相对而言的。

维持腹腔内脏位置的恒定,也由于脾•气的升发,才能使机体内脏不致下垂。

脾主运化:

运化水谷:

将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将水谷精微吸收并向全身传输。

运化水液(运化水湿):

脾对水液的调节作用。

脾丄统血

脾(汗天Z木)的系统连属:

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观的牛理特性:

脾立升则健

脾喜燥恶湿

脾•气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肝(将军之官)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

是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1)调节精神情志

(2)促进消化吸收:

协调脾胃的气机升降、分泌排泄胆汁。

(3)维持气血运行

(4)调节水液代谢

(5)调节生殖功能:

调理冲任、调节精室

肝藏血

叶的系统连属:

肝主筋,其华在爪

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开窍于日肝胆相表里

肝的生理特性:

1.肝喜条达而恶抑郁2.肝为刚脏3.肝体阴而用阳4.肝气与春气相通应

•肾(先天Z木)牛理功能

肾藏精,主牛长发育与牛殖

肾主水液

肾主纳气

肾的系统连属:

肾主骨,生髓,充脑,其华在发

肾在志为恐肾在液为唾

(注意与什么五脏互为表里)

开窍于耳,司二阴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心理功能:

受盛和传化水谷

生理特性:

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胆——与肝互为衣里

1,贮存和排泄胆汁2,主决断

胃——为脾互为表里

1,主收纳,腐熟水谷2,主通降,以降为和

小肠——与心互为表里

1,主受盛和化物2,泌别清浊大肠一_与肺互为表里

传化糟粕,并吸收多余的水分。

膀胱——与肾互为表电

贮尿,排尿

三焦一一与心包互为表里通行原气,运行水液。

奇恒之腑(名解,高频):

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六种组织器它。

从外形看,它们多似腑,但其生理功能却类似脏,藏精气而不泻。

气血津液:

(注意气血津液名解)p48

1.气,是人体内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故基本的物质。

如水谷之气、呼吸Z气等。

是指脏腑的各种功能活动。

如心气、肺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筹。

气的來源:

先天Z精气一一禀受于父母;

后天之粘气—水谷Z梢气;

肺呼吸之清气

气的功能

(1)推动作川

(2)温煦作川(3)防御作川(4)固摄作川(5)气化作用

气的分布与分类:

1,元气:

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主要山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化生,通过三焦而循行全身,内置脏腑,外达肌肤滕理,无所不在。

功能为推动人体的牛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筋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运动。

2,宗气:

积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气海,宗气是以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牛成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化牛而成。

功能为走息道以司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

3,营气:

行于血脉中具有营养作用Z气。

来口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

主耍功能:

化牛血液,营养全身。

4,卫气:

具有防御作川而行于脉外之气。

由水谷粘气化生而成。

功能:

护卫肌表,温煦脏腑,调节肌滕的开合。

2.血:

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的液态物质。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木物质之一。

3.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津:

性清稀流动性大,主要布散丁•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等部位,并渗入血脉,起滋润作用。

中医学的病理观P64

(老师说很重要,主要涉及小题)

液:

性稠厚,流动性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器官,起濡养作用。

一、病因

「六淫:

风、署、湿、燥、寒、火V

"外毀致病因素{3[疫辰

病因七IS:

喜、怒、忧、恩、悲、恐、惊门

'内伤致病因素]饮食,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卩

劳选,过劳和过选•

其他致病因素:

外伤、烧烫伤、冻伤、虫兽伤P

‘病理产物致病因素:

痰饮、瘀血、结石“

图4-1-1中医病因的分类・

六淫(每•种应该也都可以出问答题的说)

六淫(名解):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淫是反常的六气。

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

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

病气

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3特异性强,症状相似。

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对外界事物和现彖的反应

七情致病的特点:

1•与梢神刺激有关

2.直接伤及内脏

3.影响脏腑气机:

气机——气的运动,形式有升降出入四种。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七情与脏腑气机的关系

与脏腑关系

对脏腑的影响

对气机的影响

心在志为昌

喜伤心

喜则气缓

肝在志为怒

怒伤肝

怒则气上

肺在志为忧

忧伤肺

脾在志为思

思伤脾

思则气结

悲则气消

肾在志为恐

恐(惊)伤肾

恐则气下

肾在志为惊

惊则气乱

4.情志变化,影响病情

痰饮:

病因学含义:

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痰饮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

质地稠浊者为痰,质地淸稀者为饮。

病证含义:

水液代谢障碍,停积于某一部位而导致的一类病证的统称。

特点:

⑴可随气而行全身内外上下无所不至⑵临床症状复杂,分痰证和饮证⑶重浊粘滞的特性。

二、基本病机(我们没上,但是划重点的老师说这很重要,会涉及小题)

概念:

在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棊木原理。

疾病的发牛、发展、变化与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有密切关系。

一、邪正盛衰

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致病邪气Z间相互斗争屮所发牛的盛衰变化。

(一)虚实的基本原理: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1.实:

邪气盛而正气未虚,以邪气盛为才厉主要方而的i种病理变化。

2•虚:

正气不足,抗病能力减弱,以正气不足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变化。

(二)虚实错杂

疾病过程中,邪止斗争,邪盛与止衰同时并存的病理变化,包括虚中夹实和实中夹虚。

虚屮夹实:

以虚为主,乂兼夹实候的病理变化。

实川夹熄:

以实为主,乂兼夹虚候的病理变化。

(三)虚实转化

疾病过程中,邪止斗争,在一定条件下所发生的由实转虚和因虚致实的病理变化。

(四)虚实真假

疾病过程中,邪正斗争,所出现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真实假虚和真虚假实的病理变化。

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

真虚假实一一至虚有盛候

二、阴阳失调

机体阴阳消长失去平衡的统称。

指在疾病的发主、发展过稈中,由于治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火去相

对的平衡,形成阴阳的盛衰、互损、格拒、转化或亡失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一)阴阳盛衰

1•阴阳偏盛

——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O

(1)阳盛则热,阳盛则阴病

(2)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

2•阴阳偏衰

——人体阴精或阳气亏虚所引起的病理变化。

(1)阳虚则寒

(2)阴虚则热

(二)阴阳互损

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

1•阴损及阳2.阳损及阴

(三)阴阳格拒

阴盛至极或阳盛至极而壅遏于内,使阴阳二气相互阻隔不通的病理变化。

包括:

格阳:

1.阴盛格阳(真寒假热)戴阳

2.阳盛格阴(真热假寒)

(四)阴阳转化

1.由阳转阴

2.由阴转阳

(五)阴阳亡失

机体的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的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变化。

包括:

亡阴和亡阳

1.亡阳:

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的脱失,而致全身机能突然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变化。

2•亡阴:

由于机体阴液发主突然性的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亜衰竭的一种病理变化。

阴液耗竭

三、气血失调

(一)气失调:

由于气的牛成不足或耗散太过,气的运行失常,以及气的主理功能减退而导致的病理变化。

包括•气虚和气机失调。

1•气虚:

元气不足,功能失调,脏腑机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变化。

气虚的形成原因

各脏腑气虚的特点

气虚和阳虚的关系

2.气机失调:

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气陷、气脱、气滞、气逆和气闭等病理变化。

(1)气陷:

以气的升举无力,应升反降为主耍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

(2)气脱:

气虚至极而有脱火消亡Z危的一种病理变化。

(3)气滞:

某些脏腑、经络或局部气机郁滞的病理状态。

以胀、闷、痛为临床特点。

中医学诊法(老师说望诊、闻诊、脉诊比较重要)望诊:

目察——病人全身、局部、神、色、形、态变化。

闻诊:

耳听——声咅的异常变化。

鼻嗅一一气味的异常变化。

问诊:

口问——病人(或陪伴)一一了解疾病发牛、发展、诊疗等情况。

切诊:

切按——脉象——了解疾病的变化情况。

触按一一皮肉筋骨、经络及全身各部,了解疾病变化情况。

1、诊法的基本原理(名解)

司外揣内:

通过观察外表的现彖,推测内脏的变化,认识病理本质,并解释外在的征候,即司外揣内。

见微知著(考到频率较高):

指通过局部或微小的变化识知整体。

「h于机体的局部变化,蕴含着整体的牛理和病理信息。

知常达变:

诊病时熟知正常,通过比较发现异常,以了解疾病的本质及变化情况。

2、望诊

望神(InspectionofVitality)(注意各神的名解)

观察点

得神

少神

失神

假神

形色

形色如常.肌肉不削.面色明润.含体态自然

面色少华,动作迟缓.气短懒言

形羸、色败.大肉消削.而色晦暗、暴爲

夹然额赤如妆

眼神

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

反应迟钝

反应迟钝.目无精彩.目暗睛迷.瞰神呆滞

目光突然转亮

神志

不乱.语盲清晰.动作如常.表情自然.

灵敏

如常

神志不清•语吉动作失常.斤迷烦跺或循衣換床

突然转清.盲语不休欲吃欲郦

呼吸

呼吸调匀

少气

气短或咲促

呼吸异常

饮食

如常

纳谷不香

突然能食

临床意义

五脏精气充足.病中则正气未伤.病轻.预后良好。

正气已伤,脏腑功能不足,多见于虚证。

正气大伤.脏腑功能虚衰.病情严重,预后较差。

是阴阳离绝的危候•临终先兆

望色(InspectionofSkinColor)

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主要是而部皮肤)颜色和光泽的变化以诊察病情的方法。

色与泽的意义

“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常反映人体不同的病证。

“泽”——指荣润、鲜明而富有光泽,是反映人体精气的盛衰。

常色与病色

(1)常色(NormalSkinColor)

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颜色和光泽,是精气血充盈、脏腑功能正常的标志之一中国人正常而色为微黄,红润而有光泽。

(2)病色(DiseasedSkinColor)

人体在疾病状态时而部颜色和光泽的界常变化。

病色乂有善色和恶色Z分:

善色——色泽荣润鲜明而有光泽

表示虽病而脏腑粘气未衰,病变轻浅,疾病预后良好。

恶色——色泽晦暗枯槁

说明脏腑粘气衰败,病变深重,疾病预后差。

五色主病(DiagnosticSignificanceoftheFiveColors)

常见的病色有青、赤、黄、白、黑五色的不同(简略版如卜)

•青色主惊风、寒、痛、瘀证。

•赤色主热。

•黄色主湿、虚、黄疸。

•白色主虚、寒,失血。

•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

望舌(太多了建议看书,多见丁选择填空)

4种舌色,6种舌形,8种舌态,3种苔色,3种苔质,2种苔形

3、闻诊:

p95

>声音:

病人说话声音的强弱,可反映正气的盛衰和邪气的性质

语声高亢宏亮而多言,属实证、热证;

语声轻微低哑而少言,属虚证、寒证。

语声重浊,常见于外感或湿邪侵袭,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所致;

若声咅嘶哑,发不出咅的称失咅,新病声哑失咅多为外邪袭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所致;久病声哑失咅,常

咳嗽声垂浊有力,多属实证;

咳声低微无力,多属虚证;

咳嗽连声不断,咳停吸气带吼声,为顿咳(百口咳)。

>呃逆:

日常打呃,不属病态。

若呃声高亢,短促有力,多属实热;

呃声低沉,气弱无力,良久一声者多属虚寒;

久病出现呃逆不止,是胃气衰败的危亜Z彖。

>呕吐:

胃气上逆,

>有声有物自口而出为呕吐,有声无物为干呕,

>有物无声为吐。

>虚证或寒证,呕吐來势徐缓,呕声低微无力;

>实证或热证,呕吐來势较猛,响亮有力。

4、脉诊:

>平脉是止常人的脉彖。

古人对止常脉彖有许多描述,一般耍求达到:

其形态是三部有脉,一息四~五至,(相当于72-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并随牛理活动和气候坏境的不同而有相应变化。

>病脉: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滑脉、涩脉、洪脉、濡脉、紧脉、实脉、弦脉、促脉、结脉和代脉等14种。

浮脉

脉彖:

轻按即得,亜按稍弱。

特点是脉搏显现部位表浅。

主病:

表证。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沉脉

脉彖: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特点是脉象显现部位深。

主病:

里证。

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

迟脉

脉象:

一息脉来不足四至。

特点是脉来缓慢,每分钟脉搏少于60次。

主病:

寒证。

迟而有力为实寒证,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

脉彖:

往来流利,应指园滑,如盘走珠。

主病:

痰饮、食积、实热。

也对见于青壮年的常脉和妇人妊娠的孕脉。

瀛永

脉彖:

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特点是脉形窄,月.波动小。

主病:

诸虚劳损,又主湿。

紧脉

脉来绷急,应指紧张有力。

状如牵绳转索。

特点是脉搏动的张力人。

寒证,痛证,宿食

洪脉

脉彖:

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特点是脉形宽,口波动大。

主病:

气分热盛。

细脉

脉象:

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特点是脉形窄,口波动小。

主病:

诸虚劳损,又主湿。

滑脉

滑脉指脉来流利,按Z圆滑,如珠走盘的脉彖。

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

因痰食内滞,邪气缠盛,气实血涌而往来流利致脉来应指滑利。

妇女无病而见滑脉,可判断妊娠与否。

涩脉

脉象:

脉细行迟,往來艰涩不畅,有如轻刀刮竹。

主病:

气滞血瘀、精伤血少、痰食内停。

弦脉

脉象: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特点是脉体的硬度大。

主病:

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

促脉

促脉指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间歇的脉彖。

毎分钟超过90次以上。

促脉主阳盛实热,气血痰饮猪食停滞等证。

常见外感热病,痈肿热毒等病程中;若脉促而无力,多为虚脱的表现,常出现于心气虚损,真阳衰惫的心脏疾患促脉和结脉为相反的脉象。

二者虽都是脉律不齐的病脉,但促脉是脉率快,结脉则为脉率慢。

结脉

脉来迟而有不规则的间隙。

主阴寒偏盛,痰结,气血凝滞;阴寒偏盛,而阳气不达,气血不畅,脉气阻滞

结脉与迟脉共同点是脉的节律减慢,慢而规则为迟,慢而不规则为结。

代脉

代脉指脉来缓慢而有规则的间歇,且间歇时间较长的脉彖。

代脉主脏气衰微,风证、痛证、惊恐、跌打损伤。

由于脏气衰微,气血亏损,元气不足,致使脉气不能衔接而出现代脉。

也可山于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打损伤致使脉气不能接续而脉见间歇。

中医学的辩证体系P114(重点为八纲辨证的泄义,脏腑辨证理解)

辨证概述(高频名解)

•ffi:

主要是指单一的症状,是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一个临床表现,是病人众多主诉之一,如头痛即是症状,可出现在不同的疾病屮,也可以由多种病因引起,其病机和疾病的性质可完全不同。

症,是辨证的主要依据;如头痛、发热、汗出、鼻鸣、咳嗽等。

•ffi:

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证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止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屮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M:

对在病史上或临床表现上具有一定共同特征,不因患者和地域差异而改变的一组临床表现的病名。

它通常是从总的方ifii反映人体机能或形质异常变化或病理状态的诊断学概念。

•将四诊所收集到的患者的症状、体征、患病过程等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辨证论治的特性: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强调个体特异性;恒动变化的观点

•同病异治:

同一种病有时在不同人身上可以出现完全不同的临床表现,其证候不同,辩证治法也不相同。

•异病同治:

不同的疾病,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出现类似的证候,此时病虽不同,但在某一阶段,辩证治法可以相同。

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有:

•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八纲辨证(未列出具体的各种证可能出现在名解中,如阴虚证,血虚证,亡阳证,匸阴证,表寒证等,自己看书吧亲)

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类证候,其中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

八纲辨证是根据四诊搜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判断,按照疾病部位的深浅、病情的性质、邪止的盛衰筹方面的情况,归纳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八类基本证候,所以八纲辨证是综合性、概括性的辨证纲领。

•衣证是外邪经口鼻、皮毛侵入人体肌农所致的外感病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病情轻的特点,临床表现证候以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为主,常兼有头痛、身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里证是表示病变部位较深,病在肌腑、气血的一类证候,里证的产生可以由表邪入里侵犯脏腑所致;或由于病

邪直接侵犯脏腑以及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脏腑功能失调。

里证的范围广,临床表现复朵多样,可以是热证或寒证,也可以是虚证或实证,可以是五脏气血、阴阳的亏虚,也可以有六腑的各种实证。

特点是病程长、部位深、病情重。

即除了表证的一切证候均属于里证。

•半表半里证指既不在表乂不在里,介于表里Z间的一种证候,其临床表现如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口苦、咽干、恶心、脉弦等。

宜采用和解的方法药物治疗。

•寒证是感受寒邪、阴寒内盛、阳气虚损所致的病证。

•热证是指感受火热阳邪,或阳热亢盛,或阴虚阳亢所表现的一类证候。

热证根据病位的不同,分为表热证和里热证。

•虚证是指正气虚弱所致的病证。

多由久病、重病,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等因素形成,常导致气血阴阳的亏艰。

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多种,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

•实证是指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止气未衰而出现的病证。

实证的成因有两方而:

一是外邪侵入人体,一是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留在体内所致。

因病变范围广。

•虚实夹杂证:

许多疾病往往是既有邪实的一面,又有正虚的一血,这就是虚实夹杂证。

中医学的治疗概要(重点在治未病,正治与反治V名解〉,扶正祛邪的基木原则,以及治疗八法)

治则

1,治未病:

⑴未病先防:

调养精神情志,适应自然环境,调摄饮食起居,加强身体锻炼,药物预防和人工免疫

⑵既病防变

2,治病求本

⑴正治与反治

匸治:

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它的木质相i致是,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药物进行治疗。

“寒者热Z”“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

反治:

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时,采用与疾病的假象顺从的方药进行治疗。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3,调整阴阳

4,扶正驱邪:

基本原则是“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5,三因制宜: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八大治法概念和适应症:

1,汁法:

解表法,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來开泄勝理,调和营卫。

适应症:

⑴辛温发汗,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甚,发热轻的表寒症⑵辛凉发汗:

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湿燥,发热重,恶寒轻的表热证。

2,叶法:

也叫催吐法,是利川药物涌吐的性能,弓I导病邪或仔毒物质从口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