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炫耀性消费 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720088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抑制炫耀性消费 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抑制炫耀性消费 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抑制炫耀性消费 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抑制炫耀性消费 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抑制炫耀性消费 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抑制炫耀性消费 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抑制炫耀性消费 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抑制炫耀性消费 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抑制炫耀性消费 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docx

《抑制炫耀性消费 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抑制炫耀性消费 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抑制炫耀性消费 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docx

抑制炫耀性消费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

抑制炫耀性消费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

  内容摘要:

炫耀性消费是指那些以追求虚荣效用为主、以追求物质效用为辅的消费行为。

炫耀性消费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引发社会关系的紧张。

炫耀性消费的产生与中产阶层尤其是特富阶层的形成有关,也与消费文化的变化、消费政策体系不完善有关。

抑制炫耀性消费,既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更要解决制度和政策层面上的问题。

关键词:

炫耀性消费,中产阶层,消费政策

近年来,炫耀性消费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并广受非议。

炫耀性消费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引发社会关系的紧张。

抑制炫耀性消费,有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本文试图在理性认识炫耀性消费的危害性及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抑制炫耀性消费的政策建议。

一、炫耀性消费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引发社会关系的紧张,必须加以抑制

炫耀性消费是美国经济学家托尔斯坦·凡勃伦在他的《有闲阶级论》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概念。

简单地说,炫耀性消费是指那些以追求虚荣效用为主、以追求物质效用为辅的消费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炫耀性消费主要表现为拥有豪华住宅、轿车、购买高级饰品、举办超常盛宴等。

从学理上说,炫耀性消费不是一个内涵和外延界定非常清晰的范畴。

所谓“豪华”、“高级”和“超常”者,是相对的,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涵义;在不同的国度,也有不同的内涵。

在当今的中国,究竟何谓“炫耀性消费”,恐怕也难以给出准确的范围。

由于没有严格的定义和完整的统计,炫耀性消费的严重程度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到底如何,目前尚不能加以定量分析。

但从定性方面说,虽然不可否认炫耀性消费在拉动内需增长方面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但炫耀性消费的整体影响是负面的。

归纳起来,炫耀性消费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第一,浪费自然资源,增大生态环境压力。

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产品是有限的。

严格地说,超过人类生理和心理正常需要的物质消费都是对资源和财富的浪费。

炫耀性消费远远超过人类生理和心理正常的物质需要,因而是对社会财富的浪费。

还要看到,炫耀性消费在消耗资源的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

我国人均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生态环境容量相对不足,不容许进行炫耀性消费。

第二,浪费社会财富,减弱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财富有了巨大的增长,2004年,GDP排在全球第七位。

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依然是物质财富极其匮乏的国家,同年,人均GDP不足1300美元。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国家,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依然需要巨大的物质投入,以扩大物质生产能力,改善城乡基础设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转型。

在总量一定的条件下,财富过多地用于消费,必然会降低整个社会生产能力扩张的速度。

炫耀性消费超越了我国的发展阶段。

第三,加剧社会心理失衡,引发社会关系紧张。

随着居民收入的普遍增长,我国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目前,在极少数人富可敌国的同时,仍然有2600多万的农村居民年均收入不足700元。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01年,仍有2亿多的人口日均消费不超过1美元,有近6亿的人口日均消费不超过2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把巨额的资金用在炫耀“富有”上,会加剧社会心理的失衡,导致社会关系的紧张,吞噬社会和谐的基础。

第四,破坏社会公正,威胁社会和谐。

在有些情况下,炫耀性消费者,除了通过高额消费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外,还以炫耀性消费去编制各种各样的关系网。

中国是一个重关系、讲人情的社会,正处于体制转轨时期:

政府官员还握有土地、矿产等公共资源配置的重要权力,国有企业尤其是金融、电信、交通等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尚存在缺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制尚不完善。

在这种背景下,以炫耀性消费为媒介的关系网,如果有握有公共权力的人员参与,就容易滋生寻租和腐败行为,引发社会问题。

即使从经济层面上看,它的存在,也会产生较强的负外部性。

因为,编制这种关系网,虽然可以创造商业机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交易成本,但也容易导致竞争的不公平、不规范,造成整体经济效益的损失。

二、炫耀性消费的产生与中产阶层尤其是特富阶层的形成有关,也与消费文化的变化、消费政策体系不完善有关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崇尚节俭的社会。

尽管在不同的时代,都有追求奢靡生活的士绅、官僚和商人,但是,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有责任感的思想家都对之保持高度的警惕,主流文化也非常鄙夷这种行为。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也进行了数十年的艰苦朴素教育。

可以说,在改革开放之前,非但炫耀性消费不会受到欢迎,就连正常消费也受到了抑制。

在生产力不发达而国家又需要迅速工业化的情况下,抑制消费有相当程度的合理性。

但是,从持续发展的需要来看,抑制消费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首先,消费是国民经济循环的关键环节,没有消费,经济循环将受到阻碍,经济发展将难以持续。

其次,消费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前提,没有消费,劳动者的体能难以恢复,技能难以提高,整个社会也因之难以进行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因此,在改革开发之初,中国便调整了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强调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提出要“走出一条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的新路子”。

在这种战略的指导下,居民消费得到了迅速增长,既补偿了历史的欠账,又在新的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丰富了内容,提高了质量。

与1978年相比,2004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了2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了18倍;城镇居民家庭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个百分点。

应当说,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是必要的;总体上说,这种调整也是成功的。

近年来出现的炫耀性消费是在经济发展战略调整过程中出现的,但是,不能认为,它是战略调整逻辑和必然的结果。

调整后的经济发展战略,只是更加重视了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并没有鼓励炫耀性消费的政策宣示。

作者认为,炫耀性消费的出现主要与如下因素有关

(1)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特别富有的阶层(外延不甚确定。

按照一般的理解,当属私营企业主中最富裕的那一部分。

)。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和基本上实行的是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居民普遍处于贫困状态,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生存甚至连生存也难以维持,炫耀性消费没有任何社会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传统分配制度的式微,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然而,由于1992年之前的改革重在增量领域,个人财富的积累主要靠体力和智力投入,增长比较缓慢,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虽有一些特别富有的人,但这些人尚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阶层。

那时,炫耀性消费的社会基础比较薄弱。

1992年之后,随着改革从增量领域向存量领域的拓展,随着土地、矿产等资源的资本化,在股票热、开发区建设热、房地产热和国有资产重组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经济制度不完善所造成的巨大的寻租空间和税收体系不健全所留下的多种税收漏洞,社会迅速形成了一个特富阶层。

按照凡勃伦的观点,这个阶层整体上先天具有炫耀性消费的倾向。

尤其是,这个阶层中那些利用政策法律漏洞、非法聚敛巨额财富的极少部分人,因为担心政策变化,或者觉得财富“得来全不费功夫”,更倾向于进行炫耀性消费,一来可以有“先花为快”的感觉,二来可以编制更大、更安全的保护网。

另外,在特富阶层形成的同时,中国也形成了一定人口规模的中产阶层由于定义不同,这个阶层人口规模到底有多大尚不能完全确定。

有人估计中产阶层人数占全国人口的20%~50%,有人估计只占全国人口的%。

他们虽然并不十分富裕,但在特富阶层炫耀性消费的示范下,其中也有一部分人偏好炫耀性消费,如:

有些人不顾物质条件限制,盲目跟进国际、港台和国内消费流行趋势,热衷于消费外来产品,以致债台高筑也在所不惜。

消费主义的全球传播。

消费主义(consumerism),是一种崇尚和追求过度占有及消费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观念体系和行为实践。

消费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进入相对过剩时代的产物。

在相对过剩时代,生产严重地依赖于消费增长,消费的状况如何,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决定着经济运行的态势。

于是,刺激消费不仅成为企业商业运作的必要手段,而且,也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成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

在这种背景下,消费主义逐渐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

在消费主义的支配下,西方国家的一些消费者,过分追求自我需要的满足,不顾及这种满足给自然界、社会和人类造成的后果。

由于消费主义带来了一系列资源和环境问题,在西方世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判。

遗憾地是,消费主义不但没有终结,而且呈现出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扩散的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也受到了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西方各种思潮的涌入,消费主义在中国赢得了一批为数可观的信奉者。

消费主义是炫耀性消费的思想基础。

  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之下,社会舆论中出现了一种欣赏炫耀性消费的倾向。

作为社会的人,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不完全是内生的,而是受外在因素影响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可以说,除了收入水平外,社会舆论是消费行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如果社会舆论欣赏节俭,那么,消费行为整体上就会趋于理性;反之,如果社会舆论推崇奢靡,那么,消费行为整体上就会趋于非理性。

改革开放以来,在摈弃禁欲主义的同时,社会舆论中出现了一种欣赏物欲主义的倾向。

其最主要的表现是,一些媒体热衷于渲染富豪、影星、歌星、体育明星以及其他社会名流的奢华生活,将能够享受这种奢华生活作为社会所谓“成功人士”的主要标准,使他们的言行举止逐渐成为公众心中优雅、高贵、时尚、品味的象征,成为被效仿的对象,以致形成了一股奢靡之风。

消费及其相关的政策体系不完善。

首先表现为资源和能源价格偏低。

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水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2004年,国内汽油、柴油出厂价格比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市场进口到岸完税价格平均水平低791元/吨、837元/吨。

其次表现为税收体系不完善,物业税没有全面开征,且水平偏低;燃油税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部分高档消费品没有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消费税结构不合理,征收环节不合适。

目前,中国仅对11种商品在生产、委托加工及进口等三个环节征收消费税,而国外则是在流通环节上征收。

这种征收环节上的差异,造成了对国外高档消费品大量需求。

第三表现为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对炫耀性消费没有明确界定,更没有明确的限制性政策和措施。

由于以上方面的不完善不合理,消费需求和结构难以得到有效调节。

三、采取有力措施,抑制炫耀性消费

炫耀性消费具有较大的危害性。

只有有效抑制炫耀性消费,才能为建成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和谐社会创造更好的条件。

抑制炫耀性消费,既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更要解决制度和政策层面上的问题。

全面认识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中,消费是最重要的因素。

尽管近年来,我国消费率呈下降之势,但至2004年,在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中,最终消费依然占50%以上,超过其他两种要素—投资和净出口的份额之和。

另一方面,鉴于经济增长面临的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采取措施,提高宏观消费倾向,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

但是,应当注意到,促进消费增长,不是促进炫耀性消费的增长。

虽然,作为总消费的组成部分,炫耀性消费对于拉动国内需求的增长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是,相对于其带来的负面作用来说,其正面意义似乎可以忽略不计。

还应该注意到,即使单纯从与国内需求增长的关系来看,炫耀性消费也未必都具有正面意义。

因为,部分炫耀性消费购买的是国外产品,这会在某种程度上抑制对国内产品的需求。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一方面要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也要抑制炫耀性消费需求的增长。

事实上,只有绝大部分社会成员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才能真正拉动国内需求进而拉动经济的增长。

拉美等国家有大批超级富豪,但社会的总消费水平仍不足以对经济增长作出实质性贡献,便是明证。

消除财富积累过程中的不公平、不规范、不合法现象

炫耀性消费者主要来自特富阶层和中产阶层。

按照中共十六大确定的收入分配制度,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都有权利索取经济剩余。

资本、技术和管理尤其是资本参与分配,必然会造就这些阶层。

在现阶段,在分配领域,抑制炫耀性消费的政策着力点,显然不在于变革这样的收入分配制度。

因为在漫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必须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还必须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当前,政策的着力点应在于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消除财富创造过程中的不公平、不规范、不合法现象上。

因为如前所言,那些财富来自于不公平竞争、不规范操作和不合法攫取的人,具有更强的炫耀性消费倾向。

杜绝财富创造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少炫耀性消费的内在需求。

营造健康的消费文化氛围

健康的消费文化应是这样一种文化,它既不抑制人类的正常消费,也不鼓励人类的非理性消费;既不欢迎禁欲主义,也不欣赏纵欲主义;既不盲目排斥外来观念,也不蔑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既不拒绝国际消费时尚,也不脱离本国的国情。

中国是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环境容量相对狭小的国家,倡导物质消费和精神享受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当是其消费文化最典型的两大特征。

营造健康的消费文化氛围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工程。

首先,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基本国情教育,增强公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其次,要在社会各阶层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倡导节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尤其是要对大、中、小学生进行艰苦朴素教育;再次,要发挥报纸、刊物、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的引导作用,鼓励大众媒体宣传科学消费、理性消费,自觉抵制消费主义的蔓延,弘扬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消费文化。

完善消费及其有关的政策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选择大都属于消费者主权范畴。

通过舆论引导,可以弱化一些人的炫耀性消费倾向,但是,要从根本上消除炫耀性消费倾向,还必须主要依靠经济手段,显着提高炫耀性消费的成本,使炫耀性消费者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

因此,抑制炫耀性消费,关键在于完善消费及其有关的政策体系。

主要包括

第一,完善价格政策体系。

要在普遍提高资源产品价格的同时,对居民消费实行阶梯水价、阶梯电价、阶梯天然气价格,对超过定额的消费收取几倍、十几倍乃至几十倍于基本价格的价格,以抑制大量耗费资源的行为。

第二,完善税收体系。

颁布符合中国国情的居民住房国家标准,对于住宅超过标准者,提高其房产税率,超过得越多,税率越高;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大幅度提高筵席和奢侈品边际税率,变消费税主要从生产环节征收为流通环节征收。

第三,建立或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炫耀性消费及相关的惩戒措施,运用法律手段,严厉制裁过度占用和浪费重要资源、尤其是过度占用和浪费土地、水等不可贸易资源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张卓元:

“深化改革,推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

〔2〕周晓虹主编:

《中国中产阶层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3〕李通屏:

《中国消费制度变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4〕陆学艺主编: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5〕威廉·布雷特、罗杰·L·兰塞姆,孙琳等译:

《经济学家的学术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3月第1版。

〔6〕编写组: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