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729801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docx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docx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纲要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全册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兴华公学小学部

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

设计教师

适用年级

一年级下册

总课时

60课时左右

设计日期

2012.2.21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从学生方面来看: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是很牢固,有少部分学生,由于知识脱节,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运用也欠灵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粗心,计算方面还有待加强提高,解决问题还需个别辅导。

从学生习惯来看,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检查的习惯。

从学习内容来看: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位置,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以《标准》为基本依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丰富的知识。

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注意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

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实施内容

课时安排

位置

4课时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2课时

图形的拼组

2课时

100以内数的认识

8课时

人民币的认识

4课时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

15课时

认识时间

3课时

找规律

4课时

统计

3课时

总复习

5课时

课程实施

教学方式:

通过主动探索、观察体验、小组交流、班级展示、运用操作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实施对策:

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2.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重视口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和优化。

4.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重视复习整理能力的培养。

5.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6.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别辅导;每个知识点落实到位。

有效性评价

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1.利用课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2.利用信息交流平台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特性与家长定期进行交流。

3.收集有关资料、合作完成一次实践活动。

4.单元学习进行整理复习,及时互评。

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1.卷面测试:

计算平均错误率5%以内,速度每分6—8题;空间与同行错误率10%以内,综合运用解决问题错误率在20%以内。

2.进行一次计算能力测试。

3.进行一次作业展览,对作业的错误率加以控制;对规范书写,认真作业的好习惯加以检测。

4.学生自评和互评和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兴华公学小学部

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

设计教师

适用年级

一年级下册

总课时

4课时

设计日期

2012. 2.21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从学习内容来看:

1.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儿童体验空间方位。

2.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从学生方面来看:

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

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左、右”则要引导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标志为中心进行辨别。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实施内容

课时安排

上下

1课时

前后

1课时

左右

2课时

课程实施

教学方式:

直观演示、启发讲解、师生互动交流、组织游戏等。

学习方式:

自主探索、体验观察、小组交流等学习方法。

实施对策:

1.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2.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3.采用4课时进行教学。

有效性评价

1、利用课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2、进行一次合作性的实践活动。

3、单元学习进行复习整理,及时评价。

 

人教版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兴华公学小学部

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

设计教师

适用年级

一年级下册

总课时

9课时

设计日期

2012. 2.27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从学习内容看: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

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有“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

从学生角度看:

本单元教材在第一册集中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集中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教材是按先讲十几减9,再讲十几减几的顺序编排的。

这样使退位减法的规律更突出,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用加算减得计算方法。

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假发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实施内容

课时安排

十几减9

2课时

十几减几

3课时

综合运用

2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课程实施

教学方式:

情景演示法、讲授法、练习法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索法、推理法

实施对策: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5、引导学生吧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有效性评价

1、评价学生能否正确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除结合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外,还可通过观察学生个体进行口算情况,可以作出判断。

2、评价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可通过第19页例3的方式进行。

人教版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兴华公学小学部

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

设计教师

适用年级

一年级下册

总课时

2课时

设计日期

2012.3.2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从学习内容看:

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如:

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

从学生角度看: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了

1、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并会用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探索等活动,经历图形拼、组、折、剪的过程,初步感知所学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3、欣赏利用图形拼组的美丽图案或图形,感受数学美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实施内容

课时安排

平面图形的拼组

1课时

立体图形的拼组

1课时

课程实施

教学方式:

引导法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法、操作法

实施对策:

1、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不能拔高学习要求。

2、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和平面图形间的关系。

有效性评价

1、评价学生对所学平面图形特征的体会,可通过例1进行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评价学生目标达成度。

2、评价学生初步感知对所学图形间的关系,除结合过程性评价外,可通过例2和例3进行结果性评价。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兴华公学小学部

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

设计教师

适用年级

一年级下册

总课时

6课时

设计日期

2012.3.8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从学习内容来看:

数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是重要的数学概念,而作为第二阶段的数概念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它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从学生情况来看:

在儿童步入小学校门的第一个学期,就组织他们学习20以内各数的认识,这是认数学数订的第一阶段;儿童步入小学校门的第二个学期,将认数范围由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数数方法。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学生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3、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4、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实施内容

课时安排

数数、数的组成

1课时

读书、写数

1课时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

1课时

多些少些

1课时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1课时

摆一摆、想一想

1课时

课程实施

教学方法:

实际操作演示、讲授法、引导法、师生共同交流法等。

学习方法:

观察、动手操作、讨论法等。

实施对策:

1.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

2.突出基本原理的教学。

3.继续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4.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数具体事物的数量—说出数的组成—在计数器上用算珠表示数—数的读写来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

有效性评价

1.利用课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2.单元学习进行复习整理,及时互评。

3.进行一次计算能力检测。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兴华公学小学部

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

设计教师

适用年级

一年级下册

总课时

3课时

设计日期

2012.3.22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从学习内容来看:

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它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让一年级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认识,学习、认识人民币。

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基础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学生情况来看:

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的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一年级儿童还是有的。

所以在讲授时,尽量创设一些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在日常生活中的购物问题。

4、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实施内容

课时安排

认识人民币

1课时

简单的计算

(一)

1课时

简单的计算

(二)

1课时

课程实施

教学方式:

讲授法、游戏法、操作演示法

学习方式:

实践活动法、游戏法、小组合作学习

实施对策:

1、为学生提供本单元学习用的模拟钱币

2、设计好学生的实践活动

3、关于物品单价的教学

有效性评价

1、利用课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2、合作完成一次实践活动

3、本单元学习进行复习整理、及时互评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兴华公学小学部

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

设计教师

适用年级

一年级下册

总课时

15课时

设计日期

2012.3.28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从学习内容看: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另外,还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从学生情况来看: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是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学习的好坏,将对以后计算正确和迅速程度有直接产生影响。

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仅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会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实施内容

课时安排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3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4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6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课程实施

教学方式:

情境演示法、讲授法、练习法、师生共同交流法

学习方式:

自主探索法、动手操作、观察、讨论、小组合作

实施对策:

1、让学生在生动的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组织好练习,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初步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有效性评价

1、利用课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2、进行一次计算能力检测,看学生是否能运用数学计算的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运用合理的计算策略正确的进行计算

3、单元学习进行复习整理,及时评价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兴华公学小学部

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

设计教师

适用年级

一年级下册

总课时

3课时

设计日期

2012.4.6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从学习内容看:

本单元主要教学认识几时几分,教材分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第二层次是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再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

与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的,这样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平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

从学生情况看:

本单元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1、能认识钟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实施内容

课时安排

认识时间

2课时

小小商店

1课时

课程实施

教学方式:

直观演示法、引导法、讲授法、师生互动交流法

学习方式:

自主探索法、动手操作法、观察体验法、小组合作交流

实施对策:

1、尽可能的联系生活实际,使用钟表模型等学具、教具,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

2、充分利用学生对时间的概念已有的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3、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更多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掌握知识。

有效性评价

1、利用课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2、进行一次能力检测,看学生是否能正确辨认几时几分。

3、进行一次作业展览,对作业的错误率加以控制。

4、进行复习整理,及时评价。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兴华公学小学部

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

设计教师

适用年级

一年级下册

总课时

4课时

设计日期

2012.5.18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从学习内容看:

本单元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在单元开始安排的学生举行联欢会的情景:

装饰的东西是有规律排列的,学生们又规律地围成圈跳舞等。

另外,还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

有些题目的设计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去找规律,进一步展示了数学的魅力,渗透了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从学生情况看:

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正确地识别一般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现在在正确认识这个“形”的基础上,转变为对这个“数”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学字符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得意识和能力。

实施内容

课时安排

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1课时

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1课时

简单的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

1课时

稍复杂的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

1课时

课程实施

教学方式:

直观演示法、引导法、讲授法、师生互动交流法

学习方式:

自主探索法、动手操作法、观察体验法、小组合作交流

实施对策:

1、尽可能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规律。

2、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更多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掌握知识。

有效性评价

1、利用课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2、进行复习整理,及时评价。

3、进行一次能力检测,看学生是否掌握本单元内容。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兴华公学小学部

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

设计教师

适用年级

一年级下册

总课时

6课时

设计日期

2012.5.18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从学习内容看:

本单元内容的选择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兴趣,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内容的编排注意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使学生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了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从学生角度看:

学生已有一定的统计知识,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要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实施内容

课时安排

统计

6课时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

教学方式:

引导法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索法

实施对策:

1、引导学生经历统计过程,从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

2、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统计数据的意识,说说经过统计知道些什么,想到些什么。

有效性评价

1、合作完成一次实践活动。

2、利用课堂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3、对本单元学习进行复习整理,及时互评。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兴华公学小学部

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

设计教师

适用年级

一年级下册

总课时

5课时

设计日期

2012.6.11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从学生方面看:

所复习知识学生已学过,在复习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引导下,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地学习习惯,“位置”、“认识时间”、“图形”和“统计”等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复习过程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从学习内容来看: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

复习共分为六部分,100以内的数,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元、角、分、几时几分、位置与图形、统计、本册第八单元“找规律”的内容属于扩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

1、回顾所学主要知识,在实际问题中加深理解。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实施内容

课时安排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课时

100以内的读写法、加减法

1课时

元角分的认识、时分的认识

1课时

位置与图形、统计

1课时

总复习

1课时

课程实施

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集体备课的优势,采用师生互动交流,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习方式:

自主探索、小组交流、班级展示、运用操作等学习方式。

实施对策:

1、复习前,应根据学生平时学习的情况,制定适合本班实际的复习计划,以使复习更有针对性。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既要全面复习,又要突出重点。

本学期的重点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要使学生切实掌握好,“位置”、“认识时间”、“图形”、“和统计”等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复习过程中要拿足够的重视。

有效性评价

1、利用课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2、利用信息交流平台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特性与家长定期进行交流。

3、进行归类复习整理,及时互评。

4、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评价方式应当多种多样,既可用书面考试、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