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高分子材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37808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功能高分子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功能高分子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功能高分子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功能高分子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功能高分子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功能高分子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功能高分子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功能高分子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功能高分子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功能高分子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功能高分子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功能高分子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功能高分子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功能高分子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功能高分子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功能高分子材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功能高分子材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功能高分子材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功能高分子材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功能高分子材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功能高分子材料.docx

《功能高分子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功能高分子材料.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功能高分子材料.docx

功能高分子材料

二、功能高分子的设计与制备

1、材料的功能:

向材料输入某种能量或刺激,经过材料的传输和转换,再作为输出或反馈提供给外界环境的一种作用。

一次功能:

当向材料输入的能量和从材料输出的能量属同种形式,材料只能起到能量传送部件的作用,这种功能称为一次功能。

(如导电、导热)。

二次功能:

当向材料输入的能量和输出的能量是不同形式时,材料起能量转换部件的作用,这种功能称为二次功能。

(如压电功能)

2、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可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

功能性小分子材料的高分子化;已有高分子材料的功能化;

多功能材料的复合;已有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功能扩展。

3、活性聚合:

不存在任何使聚合链增长反应停止或不可逆转移副反应的聚合反应。

活性聚合最典型的特征是引发速度远远大于增长速度,并且在特定条件下不存在链终止反应和链转移反应,亦即活性中心不会自己消失。

活性聚合对高分子设计的意义:

1)通过控制单体与引发剂浓度之比,合成指定分子量的聚合物。

分子质量可控,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很窄。

2)按顺序加入不同单体,合成指定结构的嵌段共聚物。

3)利用活性端基制备含有特殊官能团的高分子材料。

4、可控聚合:

虽存在链转移反应和链终止反应但宏观上类似于活性聚合的聚合反应为“可控聚合”。

5、阴离子活性聚合基本特点:

(P28-30)

1)聚合反应速度极快,通常在几分钟内即告完成;

2)单体对引发剂有强烈的选择性;

3)无链终止反应;4)多种活性种共存;

5)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很窄,目前已知通过阴离子活性聚合得到的最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指数为1.04。

6、高分子的化学反应的定义:

聚合物分子链上或分子链间官能团相互转化的化学反应过程。

7、高分子化学反应的类型(根据聚合度和基团的变化):

1)聚合物基团反应:

聚合度及总体结构基本不变的反应,只是侧基和端基变化,也称之为相似转变。

许多功能高分子也可归属基团反应。

2)聚合度增大的反应:

如交联、接枝、嵌段、扩链等

3)聚合度变小的反应:

如降解,解聚

8、将聚醋酸乙烯酯转变为聚乙烯醇的反应

聚苯乙烯的相似转变

可用于在聚乙烯醇结构中引入活性基团的反应

9、

聚氯乙烯的功能化改性

三、高分子分离材料

1、离子交换树脂的定义:

离子交换树脂是一类带有功能基的网状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它由不溶性的三维空间网状骨架、连接在骨架上的功能基团和功能基团上带有相反电荷的可交换离子三部分构成。

离子交换树脂由三部分组成:

1)交联的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网络骨架

2)在骨架上连接由许多功能基团

3)功能基团上吸附着可进行交换的离子

2、离子交换树脂按树脂的物理结构分类:

凝胶型离子交换树脂、大孔型离子交换树脂、载体型离子交换树脂

3、1)凝胶型离子交换树脂:

凡外观透明、具有均相高分子凝胶结构的离子交换树脂统称为凝胶型离子交换树脂。

不足:

在无水状态下,凝胶型离子交换树脂的分子链紧缩,体积缩小,无机小分子无法通过。

所以,这类离子交换树脂在干燥条件下或油类中将丧失离子交换功能。

2)大孔型离子交换树脂:

大孔型离子交换树脂外观不透明,表面粗糙,为非均相凝胶结构。

即使在干燥状态,内部也存在不同尺寸的毛细孔,因此可在非水体系中起离子交换和吸附作用。

4、1)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

绝大多数为聚苯乙烯系骨架,通常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树脂,获得的球状共聚物称为“白球”。

将干燥的白球用二氯乙烷或四氯乙烷、甲苯等有机溶剂溶胀,然后用浓硫酸或氯磺酸等磺化。

通常称磺化后的球状共聚物为“黄球”。

含有-SO3H氢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其中H+为可自由活动的离子。

由于它们的贮存稳定性不好,且有较强的腐蚀性,因此常将它们与NaOH反应而转化为Na型离子交换树脂。

Na型树脂有较好的贮存稳定性。

2)弱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

弱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大多为聚丙烯酸系骨架,因此可用带有功能基的单体直接聚合而成。

其中,-COOH即为交换基团

 

3)强碱型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

5、离子交换树脂和吸附树脂的功能:

离子交换功能、吸附功能、脱水功能、催化功能

6、离子交换树脂的应用

水处理包括水质的软化、水的脱盐和高纯水的制备等。

7、1)膜是指能以特定形式限制和传递各种物质的分隔两相界面。

膜在生产和研究中的使用技术被称为膜技术。

2)膜分离技术:

利用膜对混合物中各组分的选择渗透性能的差异来实现分离、提纯、和浓缩的新型分离技术。

典型的膜分离技术有微孔过滤(MF)、超滤(UF)、反渗透(RO)、纳滤(NF)、渗析(D)、电渗析(ED)、液膜(LM)及渗透蒸发(PV)等。

3)膜分离法的特点:

①过程无相变(渗透蒸发膜除外);低能耗、低污染、低成本;

②一般常温进行;尤其适用于对高温敏感的物质(如生化试剂);

③装置简单,操作容易,制造方便,应用范围广,无二次污染。

4)膜分离过程的推动力:

混合物的分离过程是自发混合过程的逆过程,不能自发完成,需外界推动力:

浓度差(渗透压,化学能)、压力差(机械能)、温度差(热能)、电位差(电能)

5)对膜的要求:

(1)分离效率高,分离速度快;

(2)抗微生物;(3)柔韧性好、足够的机械强度;(4)抗污染、使用寿命长、适用pH范围广;(5)运行操作压力低;(6)制备简单;(7)耐压致密性好,化学稳定,能在较高温度下应用。

6)按膜的分离原理及适用范围分类:

微孔膜、超过滤膜、反渗透膜、纳滤膜、渗析膜、电渗析膜、渗透蒸发膜

8、渗透与反渗透:

把相同体积的稀溶液(如淡水)和浓液(如海水或盐水)分别置于一容器的两侧,中间用半透膜阻隔,稀溶液中的溶剂将自然的穿过半透膜,向浓溶液侧流动,浓溶液侧的液面会比稀溶液的液面高出一定高度,形成一个压力差,达到渗透平衡状态,此种压力差即为渗透压。

反渗透:

反渗透又称逆渗透,一种以压力差为推动力,从溶液中分离出溶剂的膜分离操作。

因为它和自然渗透的方向相反,故称反渗透。

电渗析:

直流电场作用下,由于离子交换膜的阻隔作用,实现溶液的淡化和浓缩,推动力是静电引力。

 

四、导电高分子材料

1、导电高分子的定义:

导电高分子是由具有共轭π键的高分子经化学或电化学“掺杂”使其由绝缘体转变为导体的一类高分子材料。

2、材料的导电性是由于物质内部存在的带电粒子的移动引起的。

这些带电粒子可以是正、负离子,也可以是电子或空穴,统称为载流子。

载流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沿电场方向运动,就形成电流。

可见,材料导电性的好坏,与物质所含的载流子数目及其运动速度有关。

材料

电导率/Ω-1·cm-1

典型代表

绝缘体

<10-10

石英、聚乙烯、聚苯乙烯、聚四氟乙烯

半导体

10-10~102

硅、锗、聚乙炔

导体

102~108

汞、银、铜、石墨

超导体

>108

铌(9.2K)、铌铝锗合金(23.3K)、聚氮硫(0.26K)

3、导电高分子的类型:

按照材料的结构与组成,可将导电高分子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结构型(本征型)导电高分子,另一类是复合型导电高分子。

1)结构型导电高分子:

高分子本身具备传输电荷的能力。

这类聚合物经掺杂后,电导率可大幅度提高,其中有些甚至可达到金属的导电水平。

2)复合型导电高分子: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是在本身不具备导电性的高分子材料中掺混入大量导电物质,如炭黑、金属粉、箔等,通过分散复合、层积复合、表面复合等方法构成的复合材料,其中以分散复合最为常用。

4、结构型导电高分子:

一般认为,四类聚合物具有导电性:

高分子电解质、√共轭体系聚合物、电荷转移络合物和金属有机螯合物。

其中除高分子电解质是以离子传导为主外,其余三类聚合物都是以电子传导为主的。

1)共轭聚合物的电子导电

具有本征导电性的共轭体系必须具备两条件:

第一,分子轨道能强烈离域;第二,分子轨道能互相重叠

实践证明:

导电高分子都具有交替的单键、双键共轭结构共同特征。

在共轭聚合物中,电子离域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共轭链中π电子数和电子活化能的关系。

理论与实践都表明,共轭聚合物的分子链越长,π电子数越多,则电子活化能越低,亦即电子越易离域,则其导电性越好。

2)共轭体系的导电机理:

在有机共轭分子中,σ键是定域键,构成分子骨架;而垂直于分子平面的p轨道组合成离域π键,所有π电子在整个分子骨架内运动。

离域π键的形成,增大了π电子活动范围,使体系能级降低、能级间隔变小,增加物质的导电性能。

具有本征导电性的共轭体系必须具备两条件:

第一,分子轨道能强烈离域;第二,分子轨道能互相重叠。

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共轭体系聚合物,便能通过自身的载流子产生和输送电流。

5、掺杂的作用:

在聚合物的空轨道中加入电子,或从占有轨道中拉出电子,进而改变现有π电子能带的能级,出现能量居中的半充满能带,减小能带间的能量差,使得自由电子或空穴移动的阻碍力减小因而导电能力大大提高。

掺杂的定义:

因添加了电子受体或电子给体而提高电导率的方法称为“掺杂”。

6、复合型导电高分子的定义:

以普通的绝缘聚合物为主要基质(成型物质),并在其中掺入较大量的导电填料配制而成的。

组成:

聚合物的基料、导电的填料

与本征导电高分子的区别:

基料本身不导电,主要起粘合剂作用

高分子的作用:

将导电颗粒牢固地粘结在一起,使导电高分子有稳定的导电性,同时它还赋予材料加工型。

7、复合型导电高分子的导电机理:

当导电填料浓度较低时,填料颗粒分散在聚合物中,互相接触很少,故导电性很低。

随着填料浓度增加,填料颗粒相互接触机会增多,电导率逐步上升。

当填料浓度达到某一临界值时,体系内的填料颗粒相互接触形成无限网链----导电链。

这个网链就像金属网贯穿于聚合物中,形成导电通道,故电导率急剧上升,从而使聚合物变成了导体。

显然,此时若再增加导电填料的浓度,对聚合物的导电性并不会再有更多的贡献了,故电导率变化趋于平缓。

在此,电导率发生突变的导电填料浓度称为“渗滤阈值”。

目前用作复合型导电高分子基料的主要有:

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环氧树脂、丙烯酸酯树脂、酚醛树脂、不饱和聚酯、聚氨酯、聚酰亚胺、有机硅树脂等。

此外,丁基橡胶、丁苯橡胶、丁腈橡胶和天然橡胶也常用作导电橡胶的基质。

常用的导电填料有金粉、银粉、铜粉、镍粉、钯粉、钼粉、铝粉、钴粉、镀银二氧化硅粉、镀银玻璃微珠、炭黑、石墨、碳化钨、碳化镍8、影响含炭黑聚合物导电性的因素

(1)导电性对电场强度的依赖性

含炭黑聚合物的导电性对外电场强度有强烈依赖性。

炭黑填充聚乙烯在低电场强度下(E<104V/cm),电导率符合欧姆定律,而在高电场强度下(E>104V/cm),电导率符合幂定律。

研究发现,材料导电性对电场强度的这种依赖性规律,是由它们在不同外电场作用下不同的导电机理所决定的。

(2)导电性对温度的依赖性p147

在低电场强度时,电导率随温度降低而降低,而在高电场强度时,电导率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原因?

导电机理不同。

低电场强度下的导电是由界面极化导致的离子导电引起的。

温度降低使载流子动能降低,导致电导率降低。

反之,高电场强度下的导电是自由电子的跃迁,相当于金属导电,温度降低有利于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故电导率增大。

(3)加工方法对导电性的影响

分析原因:

在高剪切速率作用下,无限网链破坏。

而聚合物的高粘度使得这种破坏不能很快恢复,因此导电性下降。

经粉碎再生后,无限网链重新建立,电导率得以恢复。

五、感光性高分子

1、感光性高分子的定义:

感光性高分子是指在吸收了光能后,能在分子内或分子间产生化学、物理变化的一类功能高分子材料。

2、光致抗蚀——高分子材料经光照辐射后,分子结构从线型可溶性转变为网状不可溶性,产生了对溶剂的抗蚀能力。

(负胶)

光致诱蚀——高分子材料受光照辐射后,感光部分发生光分解反应,从而变为可溶性。

(正胶)

3、感光性高分子材料,应具有一些基本的性能:

对光的敏感性、成像性、显影性、膜的物理化学性能等。

4、光化学定律

第一定律:

只有被吸收的光才能有效地引起化学反应。

第二定律:

一个分子只有吸收了一个光量子之后,才能发生光化学反应。

(吸收了一个光量子的能量,只可活化一个分子,使之成为激发态)

5、一个激发态分子回到基态的途径:

(a)电子状态之间的非辐射转变,放出热能;

(b)电子状态之间辐射转变,放出荧光或磷光;

√(c)分子之间的能量传递。

√(d)化学反应。

6、光增感:

光化学反应由分子或原子吸收光而引起的,但是有些化合物自身不能直接吸收光子,此时可在体系中加入一种化合物,它可直接吸收光能,然后将能量转移给感光性高分子,使后者发生反应,这种现象就叫光增高。

7、增感剂:

在光化学反应中,把光能转移到一些对可见光不敏感的反应物上以提高或扩大其感光性能的物质。

8、感光基团的种类

基团名称

结构式

吸收波长/nm

烯基

 

<200

肉桂酰基

 

300

肉桂叉乙酰基

300~400

苄叉苯乙酮基

250~400

苯乙烯基吡啶基

视R而定

α-苯基马来酰亚胺基

200~400

叠氮基

260~470

重氮基

300~400

9、具有感光基团的高分子的合成方法

①通过高分子反应在聚合物主链上接上感光基团,

聚乙烯醇用肉桂酰氯酯化,生成聚乙烯醇肉桂酸酯(感光性高分子)。

②通过带有感光基团的单体进行聚合反应而成。

10、肉桂酰氯

与含羟基聚合物的反应

11、

(1)重铬酸盐+聚乙烯醇光固化过程

光引发

光固化

(2)双重氮盐+聚乙烯醇光固化过程

光引发

光固化

(3)芳香族双叠氮化合物+含不饱和双键聚合物光固化过程

光引发

光固化

 

12、感光性高分子的分类方法:

(1)根据光反应的类型:

光交联型,光聚合型,光分解型等。

(2)根据感光基团的种类:

重氮型,叠氮型,肉桂酰型,丙烯酸酯型等。

(3)根据物理变化:

光致不溶型,光致溶化型,光降解型,光导电型,光致变色型等。

(4)根据骨架聚合物种类:

PVA系,聚酯系,尼龙系,丙烯酸酯系,环氧系,氨基甲酸酯(聚氨酯)系等。

(5)根据聚合物的形态和组成:

感光性化合物(增感剂)+高分子型,带感光基团的聚合物型,光聚合型等。

 

六、医用高分子材料

1、医用高分子材料定义

广义医用高分子材料:

涵盖所有在医疗活动中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包括药剂包装用高分子材料、医疗器械用高分子材料、医用一次性高分子材料以及高分子药物。

狭义医用高分子材料:

符合特殊医用要求,在医学领域应用到人体上,以医疗为目的,具有特殊要求的功能型高分子材料。

2、医用高分子的分类

3、对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基本要求

力学性能

长期植入体内不会减小机械强度

4、生物相容性是指植入生物体内的材料与肌体之间的适应性。

生物相容性又可分为组织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两种

组织相容性是指材料与人体组织,如骨骼、牙齿、内部器官、肌肉、肌腱、皮肤等的相互适应性。

血液相容性则是指材料与血液接触是不是会引起凝血、溶血等不良反应。

5、血栓的形成:

当人体的表皮受到损伤时,流出的血液会自动凝固,称为血栓。

实际上,血液在受到下列因素影响时,都可能发生血栓:

①血管壁特性与状态发生变化;

②血液的性质发生变化;

③血液的流动状态发生变化。

6、血栓的形成机理:

一般认为,异物与血液接触时,首先将吸附血浆内蛋白质,然后粘附血小板,继而血小板崩坏,放出血小板因子,在异物表面凝血,产生血栓。

7、影响血小板在材料表面粘附的因素

1)血小板的粘附与材料表面能有关

结论:

低表面能材料具有较好的抗血栓性。

2)血小板的粘附与材料的含水率有关

结论:

高分子水凝胶,具有较好的抗血栓性。

3)血小板的粘附与材料表面疏水-亲水平衡有关

结论:

材料的抗血栓性,并不简单决定于其是疏水性的还是亲水性的,而是决定于它们的平衡值。

4)血小板的粘附与材料表面的电荷性质有关

结论:

对带适当(电荷密度不能太大)负电荷的材料表面,血小板难于粘附,有利于材料的抗血栓性。

5)血小板的粘附与材料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结论:

材料表面光滑,可以减少血小板、细胞成分在表面上的粘附和聚集,是减少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之一。

8、改善生物相容性的途径

9、高分子材料在体内最常见的降解反应为水解反应,包括酶催化水解和非酶催化水解。

能够通过酶专一性反应降解的高分子称为酶催化降解高分子;而通过与水或体液接触发生水解的高分子称为非酶催化降解高分子。

10、影响生物吸收性高分子材料吸收速度的因素有主链和侧链的化学结构、疏水/亲水平衡、相对分子量、凝聚态结构、结晶度、表面积、物理形状等。

其中,主链结构和聚集态结构对降解吸收速度的影响较大。

七、药用高分子

1、药用高分子的定义:

药品生产和制造加工过程中使用的高分子材料。

按应用目的不同分为:

高分子药物、药用辅助材料

2、药用高分子应具备的基本性能:

1)材料本身及其分解物无毒,无致癌性

2)进入血液系统的药物,不会引起血栓

3)材料能经受消毒

4)具有适宜的载药能力和释药能力

5)口服药物用高分子可以是不被吸收的惰性材料或是生物降解材料

6)体内包埋及注射药物高分子材料必须是水溶性的、生物可降解的、能被人体吸收或排出体外、具有抗凝血性并且不会引起血栓的,以及一定的持久性。

3、高分子材料的毒性

1)单体残留

2)高分子结构:

毒性来自化学结构、分子量大小和聚集状态。

如,聚乙烯醇虽然对动物体的毒性非常小,且能渗入血液循环,而后经由肾脏排出。

但它可能积存在肾小球和肾小管中,导致变化。

3)合成和加工助剂:

聚合反应所用催化剂殘留及加工过程中添加的各种助剂,也有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

4、高分子药物:

依靠连接在聚合物分子链上的药理活性基团或高分子本身的药理作用,从而产生医疗效果或预防性效果。

按分子结构和制剂的形式,高分子药物可分为三大类:

1)高分子化的低分子药物,或称高分子载体药物。

药效部分是低分子药物,以某种化学方式连接在高分子链上。

2)本身具有药理活性的高分子药物。

3)物理包埋的低分子药物。

5、高分子载体药物有以下优点:

•能控制药物缓慢释放,使代谢减速、排泄减少、药性持久、疗效提高;

•载体能把药物有选择地输送到体内确定部位,并能识别变异细胞;

•稳定性好;

•载体高分子无毒,不会在体内长时间积累,可排出体外或水解后被人体吸收,副作用小。

6、低分子药物与高分子的结合方式

高分子载体药物包含四类基团:

药理活性基团、连接基团、输送用基团和使整个高分子能溶解的基团。

7、药理活性高分于药物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分子药物。

与高分子载体药物不同,后者是将低分子药物作为化学基团连接在高分子链上,起疗效作用的还是低分子药物基团。

而药理活性高分子则不同,它们本身具有与人体生理组织作用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能克服机体的功能障碍,治愈人体组织的病变。

8、微胶囊是指以高分子膜为外壳,在其中包有被保护或被密封的物质的微小胶囊。

世界上第一个微胶囊专利就是鱼肝油微胶囊。

9、药物微胶囊的优点:

药物被高分子膜包裹后,避免了药物与人体的直接接触,药物只有通过对聚合物壁的渗透或聚合物膜在人体内被浸蚀、溶解后才能逐渐释放出来。

因此能够延缓、控制药物释放速度,掩蔽药物的刺激性、毒性、苦味等不良性质。

此外,经微胶囊化的药物,与空气隔绝,能有效防止药物贮存过程中的氧化、吸潮、变色等不良反应,增加贮存稳定性。

10、药用高分子辅助材料:

在药剂制品加工时所用的和为改善药物使用性能而采用的高分子材料,如稀释剂、润滑剂、粘合剂、崩解剂、糖包衣、胶囊壳等。

它们本身并不具有药理作用,只是在药品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起从属或辅助的作用.

11、高分子辅助材料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形式:

(1)填充材料

(2)黏合剂和黏附材料(3)崩解性材料(4)包衣膜材料(5)保湿性材料(6)缓释和控释性材料

 

八、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1、液体表面张力:

作用在液体表面,使液体表面收缩到最小面积的力。

表面:

液体或固体与气体的接触面称为液体或固体的表面。

界面:

液-液、固-固和液-固的接触面称为界面。

表面分子不稳定,它有向液体内部迁移的趋势,即有缩小表面积的趋势。

这个力简称表面张力。

2、荷叶上的露珠为什么是球形的?

液体表面的最基本的特性是趋向于收缩.由于表面层分子的受力不均衡,液滴趋向于呈球形,荷叶上的水珠收缩为球形。

3、某些物质能使溶剂的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称为表面活性。

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叫表面活性物质。

4、表面活性剂定义:

加入很少量即能降低溶剂(一般为水)的表面张力,改变体系界面状态,从而产生润湿、乳化、增溶、起泡等一系列作用(或其反作用),以达到实际应用要求的一类物质。

表面活性剂通常含有亲水的极性基团和憎水的非极性碳链或碳环有机化合物。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相对分子质量在数千以上且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

5、1)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优点:

(1)溶液黏度高,成膜性好,在各种表面界面有很好的吸附作用,因而分散性、絮凝性和增溶性均优于低分子表面活性剂。

用量大时,还具有强的乳化、稳泡、增稠、成膜和黏附作用。

(2)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毒性也相对较低。

2)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缺点:

在降低表面张力、界面张力、去污力、起泡力和渗透力方面比较差。

表面活性随着相对分子量的提高而急剧下降。

6、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按离子类型:

阴离子型、阳离子型、两性离子型和非离子型。

按来源:

天然、天然改性、合成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按结构特征:

无规型、嵌段型和接技型

按化学组成:

碳氢型、碳氟型、硅氧烷、含金属型

7、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1)降低表面张力:

因亲水链段和疏水链段在表面或界面具有一定的取向性,所以具有降低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的能力.但高分子表面活性剂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往往比低分子表面活性低,而且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表面活性降低.

2)乳化作用

3)分散作用

4)凝聚作用

5)泡沫稳定作用

8、阴离子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1)羧酸型典型聚合物有聚丙烯酸及其共聚物、丁烯酸及其共聚物、丙烯酸马来酸酐共聚物以及它们的部分皂化物等。

(2)硫酸酯型典型的聚合物有:

(3)磺酸型有部分磺化聚苯乙烯、苯磺酸甲醛缩合物、萘磺酸甲醛缩合物、磺化聚丁二烯等,木素磺酸盐亦是一种磺酸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典型磺酸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如:

磺化聚丁二烯

9、阳离子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大部分都是含有季铵盐的高分子

10、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不电离。

主要品种有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另外有聚乙烯醇、聚乙二醇和聚丙烯酰胺等。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中最典型的代表为OP型表面活性剂。

OP型表面活性剂是分子末端带有一个辛烷基酚的聚氧乙烯醚,常用通式OP-X表示。

其中,X代表聚氧乙烯醚的聚合度。

OP-10

11、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乳化、增溶和分散作用,在改进纸张性能,提高纸机效率等方面有着非常独特的重要作用,在造纸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2)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通过加入流动性改进剂可以改善流动性。

利用油溶性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分散性可以进一步改善流动性改进剂,防止燃料油中的石蜡在运输和储藏过程中形成沉淀。

3)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由于嵌段型和接枝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优良表面活性,使得它们在制药工业中应用广泛,可以用作药物载体、药物乳化剂和分散增溶剂、润湿剂等。

此外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在药物合成中作为相转移催化剂,在药物分析中也有较广泛的应用。

4)在纺织印染工业中的应用

聚醚类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常被用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