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77407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通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南通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南通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南通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南通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南通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南通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南通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南通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南通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南通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通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doc

《南通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通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通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doc

南通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默认分类2009-01-2021:

39:

00阅读6评论0字号:

大中小订阅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开局良好

  2006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锐意进取,奋力拼搏,较好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巩固提升了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态势,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经济增长速度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发展质态持续提升。

全市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58.3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7%,增幅连续两年全省领先。

财政总收入217.57亿元、增长27.1%,占地区生产总值12.4%、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2.53亿元,增长28.5%,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9.6∶56∶34.4,二、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9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7%,增幅居全省第二;工业经济效益指数增幅、工业产销率均居全省首位。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7%,2003年以来首次达到地区生产总值增幅。

科技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超过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20%。

耕地总量连续15年实现占补平衡。

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3%和6%。

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南三县(市)持续在高平台上较快增长,北三县(市)总体保持发展速度领先优势。

南通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综合竞争力排名由上年第14位前移至第7位。

  

(二)江海联动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大交通新格局加速形成。

江海联动开发26项重点工作基本完成。

新增沿江港口岸线3.5公里。

狼山港三期2个10万吨级通用散货泊位投入试生产。

南通港货物吞吐量1.04亿吨,跻身全国沿海亿吨大港行列。

沿江装备制造业等临港新兴产业加速形成。

中远川崎二期、熔盛造船、振华港机等39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醋纤四期、扬子高丽钢线、绿山集成电路等42个重点项目竣工或部分竣工投运,总投资158.3亿元的王子制纸项目获国务院批准。

洋口港开发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陆岛通道接岸引堤工程通过验收,黄海大桥全面开工,江苏液化天然气项目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核。

如东风电一、二期10台机组并网发电,填补江苏空白。

江海旅游业加速发展。

江海联动开发推动了有效投入的持续增长和投资结构的优化。

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48.9亿元。

其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增长35.1%,规模以上服务业投入增长33.5%,分别高于全社会规模以上投入增幅5.7个和4.1个百分点。

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苏通大桥全面进入主桥主跨合龙施工阶段,崇启大桥项目建议书通过国家发改委批准,崇海大桥立项工作启动,南通火车站主站房建设基本完成,南通至南通东铁路完成铺轨前期工程,沪通铁路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三)外资民资再攀新高,发展活力和动力不断增强。

成功举办港洽会等系列重大招商活动,开放型经济实现历史新突破。

利用外资连续4年“撑杆跳”,全年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69.39亿美元,增长123.2%;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7.44亿美元,增长79.1%,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利用外资前十强;利用外资质量明显提升,新批超千万美元项目293个,其中近亿及超亿美元项目8个,新批项目平均单体规模647万美元,比上年提高27.4%。

进出口总额100.62亿美元,增长18.1%。

完成对外劳务承包营业额7.39亿美元,连续11年居全省第一。

各级各类开发区主要指标在全省开发区中的排位大幅前移。

民营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

个体工商户净增7100家,累计25.17万家、为全省第一。

私营企业净增2.34万家,累计9.39万家;注册资本净增485亿元、比上年多117亿元,累计1432亿元、列全省第二。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45.1%,民资投入占全社会投入75.3%,分别比上年提高2个和3.4个百分点。

争创“名企、名品、名人”工作成效突出。

新增中国名牌产品9个,居全省第二;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个。

建筑业完成施工产值1098亿元,增长29.1%;新增特级资质企业6家,累计12家、占全省一半。

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业绩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

市属社会公益型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

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

各金融单位年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233.25亿元,比年初增加208.79亿元。

境内外上市企业新增2家,4家上市公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

行业协会、商会有序发展。

接轨上海工作深入开展。

  (四)围绕“民富、村美、风气好”目标,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高效农业规模化“133行动计划”开始启动。

亩净收益2000元以上农田占比为24.5%,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占比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农业标准化工作、农产品质量建设取得新成效。

  项目农业完成投资51.5亿元,增长31.7%;农业利用外资实际到帐2.1亿美元,列全省第一。

各类农民经纪人发展到1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增8.04万人。

农村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完成并率先通过省验收;“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和小康示范村建设有效实施;道路通达工程、农民健康工程等“农村新五件实事”完成阶段性任务。

  (五)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编制完成。

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市区通富大桥、滨江大桥等68项工程全面开工,其中通京大道等40多项工程顺利完工,城闸大桥主体部分基本完成,全年完成城建投入45亿元,为历年最多。

新区建设快速推进,体育会展中心按期建成并作为省十六运主会场投入使用,园艺博览园开工建设。

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市区新增绿地280公顷,绿化覆盖率41.8%;濠河综合整治与历史风貌保护工程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我市获“全国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称号。

市区新增日供水能力20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7.5万吨。

继续推进“五城同创”,建立综合整治城市违法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市区百日环境整治771个项目全部按时完成。

我市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在“五城同创”中率先突破,并被授予“保护臭氧层示范市”称号。

统筹推进中心城市与城镇建设,县(市)城、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城市化率48%,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六)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科教事业取得新成绩。

12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列全省第一;专利授权量实现倍增,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教育现代化工程大力推进,76%的乡镇通过验收;合格学校建设加快,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初中四项配套工程建设任务;基础教育水平保持全省领先,高考总、均分等12项指标列全省第一;60%的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建成特色学校;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3所高职院校通过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人才特区”试点工作全面启动,人才环境不断优化。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程加快,农村以行政村为单位基本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乡镇卫生所规范化建设提前完成。

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开展,“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

文化产业发展、历史文化保护取得新成绩。

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拓展,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18万户,居全省首位。

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全面启动,60%的行政村达到省标准;省运会获得金牌数首次跻身前三甲。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人口连续9年负增长。

全市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全面启动。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如皋“爱心邮路”被作为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重大典型、全国首家政府命名“无红包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先进经验在全国推广。

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加快。

政务公开范围进一步扩大。

“市长热线”、“市长信箱”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基层民主建设得到加强。

“四五”普法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

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信访总量、集访批次双下降。

深入推进新一轮“平安南通”建设。

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和社会治安大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类纠纷调解成功率97.6%,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98.6%、居全省第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社会治安安全市”称号。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得到加强,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强化。

国防教育、征兵、民兵预备役、“双拥”、优抚安置、人防、国家安全工作取得新成绩。

外事、侨务、台湾事务、民族、宗教、审计、统计、机关事务管理、气象、防震、无线电管理、档案、保密、新闻出版、哲学社会科学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以一流精神面貌、一流城市形象、一流组织服务、一流参赛成绩,成功承办了省运会历史上规模最大、设置项目最全、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体育盛会。

筹办省十六运中激发出的“举市一致、团结拼搏,高点定位、争创一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勤奋敬业、无私奉献,文明向上、和谐奋进”的精神,将激励我们加速推进全面小康、全面腾飞宏伟事业。

  (七)富民进程继续加快,社会保障得到强化。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58元、增长13.5%,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6100元、增长11%,城乡居民收入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73.4亿元,增长15.3%。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7%。

城镇新增就业6.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低于全省水平。

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市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现当期收支平衡。

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均得到提高。

城乡低保继续全覆盖。

农民工工资和被拆迁、被征地农民补偿款全部发放到位。

社会救助不断强化,各级财政普遍增加了助困、助学、助老、助残投入,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全面启动;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55.7%,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5年实现双下降。

老龄事业持续发展,职工权益维护、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关心下一代、老区开发、见义勇为、红十字和慈善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八)认真办好实事项目,既定任务全面完成。

⑴全年提供就业岗位22万个,其中市区11.8万个,超出计划的83.3%和195%;免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4万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0.8万人、创业培训1.7万人,均超出年度计划。

⑵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91.3%,高出计划6.3个百分点。

⑶全市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秋季入学全部免收学杂费,为7.1万名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为1.1万名寄宿生补助生活费191万元。

⑷启海区域供水一期工程竣工,西北片区域供水工程完成投资1.2亿元。

⑸疏浚市级河道3条段、县级河道24条段、乡级河道208条段,共清淤土方2700万方,超出计划的22.7%;集中整治市区河道12条段。

⑹改建、扩建农村桥梁500座;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750公里,超出计划的114.3%。

⑺市区老年活动中心建成,市老年大学办学条件有所改善,市区新增社区老年活动场所10个。

⑻市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成;向3000名盲人捐赠盲杖,向2000名下肢残疾人捐赠轮椅。

⑼市区优化公交线路10条,新增和改造公交站台(点)67个,超出计划的34%。

⑽对市区17个老住宅片区实施以雨污分流、水系贯通为重点的综合改造,为计划的5.7倍;市区新建低价位商品房88万平方米,超出计划的46.7%;安排3020万元为市区住房困难家庭提供政策性住房保障。

⑾市区农贸市场新建和改造项目完成计划任务。

⑿市区人民公园、文峰公园、唐闸公园、滨江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坚持把推进跨越发展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强化确保“十一五”首战必胜的目标责任和关键措施,持续猛攻有效投入,重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重要民生项目建设等106项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良好。

坚持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中心环节,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以有效投入促进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以布局集中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集约,以降耗减排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着力突破体制机制瓶颈,破解发展难题。

坚持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坚持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创新服务和管理方式,优化行政审批,完善机关“三位一体”的考核机制,提高行政管理效能,营造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认真做好基础性、长远性工作,组织开展50多项系列调研,找准工作着力点,提高抓落实的成效;积极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

过去的一年,我们更加自觉地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并及时报告工作,支持政协履行职能,切实抓好人大议案、政协建议案和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满意基本满意率分别为96.7%、96.9%。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绩,是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历届政府工作的基础上,全市上下务实奋进、开拓创新的结果,凝聚着广大创业者、劳动者、建设者的辛劳和智慧。

在此,我谨代表市政府向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人民解放军、武警驻通部队官兵和公安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支持南通现代化建设的部、省驻通单位,向所有关心南通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产业层次还不高,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不够快,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的任务还很艰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城乡就业结构性压力尚未得到根本缓解;社会弱势群体生活还比较困难,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政府自身建设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政府职能转变任务还很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要进一步加强。

对此,我们将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7年工作目标与总体思路

  今年是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年,是全面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全面腾飞的关键一年。

当前国内外宏观发展环境、南通自身多年积蓄的发展基础和业已形成的强劲发展态势、江海联动开发和大交通格局即将根本改变等诸多比较优势,对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加速“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通”进程十分有利。

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环境,倍加珍惜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上下同心,乘势而上,按照省委、省政府希望南通成为全省全面达小康的新动力、建设新江苏的新优势、“两个率先”的新空间的战略要求,把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巩固好、延续好,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好、发展好。

与此同时,我们不可忽视国内外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一些突出矛盾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制约,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全力开创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省第十一次、市第十次党代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小康、推进全面腾飞的主题,更加注重扩张规模与提升质量的有机统一,更加注重适应宏观调控与化解发展瓶颈制约的有机统一,更加注重加快发展与关注民生、保护生态的有机统一,更加注重创业、创新、创优与群众增收、企业增利、财政增长的有机统一,更加注重三个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统一,保持全市经济发展速度效益全省双领先,努力实现高平台上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左右、力争突破200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左右,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3%和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注册外资实际到帐增长2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零以下。

  按照上述思路和目标,今年政府工作将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紧紧抓住大交通格局根本改变带来的历史机遇,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按照构建沪苏通金三角、建设“北上海”的战略定位和“经济增长走在江苏前列”的目标,准确把握经济国际化加速和南通工业化提升的阶段性特征,抢抓苏通大桥南北贯通、沪通铁路和崇启大桥开工、崇海大桥项目加速推进、区域枢纽地位加速形成带来的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经济国际化进程,充分放大改革率先、开放带动、江海联动优势,有效承接上海和苏南辐射,加速推进全面小康、全面腾飞,提高在全省发展中的份量和贡献,提高在长三角区域中的经济战略地位。

  ——突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加快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

按照“科学发展走在江苏前列”的目标定位,坚持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以加快发展集约型、集群型、开放型、内生型、港口型、都市型经济为取向,好中求快、优中求进,通过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通过产业升级缓解资源环境压力,通过集聚、集中、集约实现清洁增长、节约增长、高效增长,确保完成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约束性目标,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把和谐社会建设贯穿于改革发展全过程。

按照“和谐社会建设走在江苏前列”的目标定位,把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强化利益关系调节,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大力推进公共产品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支出。

同时,把公共资源更多向经济薄弱地区、社会弱势群体和发展薄弱环节等方面配置,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更多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三、全力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从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放大规模集聚效应、强化能源资源节约入手,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良性互动发展,提高产业层次。

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持续推进工业争先进位,力争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

围绕构建“一特多强”的产业格局,重点放大船舶修造及配套产业特色,加快建设船舶配套产业集中区、海洋工程配套产业园;着力推进依托海港的电力、石化等重化工业发展,培育新的产业竞争优势;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做强做优现代纺织、轻工食品等优势产业。

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新材料、生物医药、软件等高新技术产业,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8%。

着眼产业集聚,重点跟踪和推进13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和50个工业集中区建设,重点促进20个特色经济板块发展壮大,加快推进市区企业退城进园搬迁改造。

实施重点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力争销售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达到550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35家。

综合运用规划、政策、服务、财政资金等手段,促进资源要素加速向支柱产业、优势行业、重点企业倾斜和集中。

强化工业经济运行监控,最大限度减少相关因素对工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加速打造全国一流建筑强市,培育产值超100亿元企业集团2个、超50亿元企业集团5个。

以全面提速和集聚区建设为重点,提高现代服务业贡献份额。

紧紧抓住服务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机遇,加快构筑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5%以上。

在巩固提高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

积极培育金融保险、信用担保、信息咨询等各类商务服务业,全力突破会展业。

进一步拓展旅游市场,大力发展旅游业。

积极有序发展房地产业,保持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依托中心城市、重点园区、交通枢纽,以商务区、商业区、现代物流区、休闲旅游区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强化政策引导,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围绕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抓好特色产业基地、科技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

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实施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0项。

大力培育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建设为契机,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加大科技创新创业政策的落实力度,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环境。

全力抓好省人才特区试点,加快培养引进创新人才,努力形成一支高层次、领军型科技人才队伍。

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

完善并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强化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循环、高效利用,加快形成节约型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完善能耗统计和发布制度,抓好六大重点领域、五大重点行业和百家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建立新上项目能耗审核制度。

大力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和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着力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坚决淘汰高能耗产能。

调整能源生产结构,大力发展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再生能源。

严格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加强土地、岸线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规划和管理。

推行工业用地招标挂牌出让,积极探索产业用地二次开发机制,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

完善资源能源节约激励制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指标考核比重。

  

(二)着力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全面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促进农民增收和加强农村投入为重点,以实施省“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和“农村新五件实事”为主要抓手,深入推进“民富、村美、风气好”的新农村建设。

积极争创全省高效农业规模化第一市。

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高效农业规模化“133行动计划”,确保亩净收益2000元以上农田占比提高到30%。

继续大力发展项目农业、循环农业,力争“三资”开发农业投入超过50亿元。

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提高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比重。

运用现代科技武装农业,注重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强化农业综合开发,健全农技推广体系。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扩大乡镇机构改革试点。

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提高财政投入用于农村的比重。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开展土地股份合作和农业保险试点工作。

继续加强农村经营管理,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

控制和化解镇村债务,严禁新增不良债务。

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综合服务功能。

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帮扶力度。

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优化镇村布局,统筹推进农村道路、供水和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

尊重农民意愿,按规划有序推进农民集居区和农村新社区建设。

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强化以“三清”工程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