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77433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部审计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内部审计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内部审计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内部审计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内部审计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内部审计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内部审计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部审计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doc

《内部审计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部审计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部审计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doc

内部审计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王春兰

在世界范围内,随着对公司责任、财务报告准确、透明和道德实务要求的日益关注,大量新法规对内部审计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内部审计已经从传统的监督检查,上升为一种综合性的工作,关注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过程,为提高组织的价值而努力。

如何通过评价内部审计自身的业绩,从而有益于整个组织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试图建立一套体系和指标,对内部审计的业绩进行评价和计量,不断改进内部审计自身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作用。

一、开展内部审计业绩评价的必要性

1.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

目前,越来越多的组织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

内部审计是组织控制框架的一个组成部分,扮演着组织内部独立的监督与评价、保证与咨询等多重角色。

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内部审计不仅仅面对被审计对象,简单地以监督者身份出现;更为重要的是,外部审计要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的效率与效果不断提出新要求,审计提出的建议要由管理层落实,内部审计还面临业务外包的挑战等等。

因此内部审计必须具有自己的控制框架,以监控内部审计部门是否履行职责,是否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

内部审计自身的效率与效果的提高对整个组织是有益的,也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要求。

2.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要求

中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指出,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制定并实施系统、有效的质量控制与程序负总体责任;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内部自我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机构应通过持续和定期的检查,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考核和评价。

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也要求,内部审计执行主管要制定和维持一套覆盖内部审计活动所有方面的质量确认和改进程序,并不断监督其有效运行,这些程序应当帮助内部审计部门增加组织价值,改善组织运营,并帮助内部审计部门遵守内部审计准则。

在实践中,为落实审计准则的要求,实现对质量的控制,必然要解决内部审计业绩评价问题。

公正评价内部审计的业绩,能够规范内部审计的行为,使内部审计工作的程序、过程控制规范化,使审计结论更加客观、公正、有效,更好地为组织发展服务。

3.业绩评价对内部审计行为具有激励作用

内部审计准则将内部审计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其质量控制,而未对审计人员个人业绩评价作详细说明,但是在制订培训计划、人员加薪、晋职等情况下,衡量和评价内部审计人员的个人业绩就显得比较重要。

业绩评价和计量信息作为一种反馈信息,对指导下一步工作是十分有用的,同时也是部门、人员考核的重要依据。

业绩评价体系通过系统地对内部审计的业绩量化,使内部审计人员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工作成绩,并以此作为制定奖励制度的参照标准,达到对员工的激励作用。

定量业绩评价还使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尝试捕捉和计量内部审计成功的关键因素。

二、内部审计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

1.评价的主体和原则

业绩评价是内部审计机构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性内容,首先应由内部审计机构做出。

同时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外部审计师也会从不同的角度对内部审计业绩进行评价。

因此,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要考虑通用性,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

由于审计工作内容繁杂、覆盖面大,业绩评价本身很复杂且尚在起步阶段,评价应本着成本效益的基本原则,以及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内部与外部评价相结合、部门整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长期与短期指标相结合、总量与比率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偏重于对结果的评价,也要考虑评价客体在投入方面做出的努力。

2.评价的方法和过程

评价的主要方法有:

向管理层发放调查问卷,开展审后调查,要求其对审计范围、审计情况、审计质量等进行反馈;利用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正式会议上的反馈,或召开小型座谈会进行面谈;书面检查有关的文件与资料,如审计报告;利用外部审计人员的报告等,采取量化计分或指标比较法。

采取以上方法,取得的评价信息来源于多个方面,既有来自于审计项目管理人员的评价,又有组织高层或外部评价,也有来自公司内部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的评价。

这种立体的、全面的考核与评价必然对内部审计工作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形成内部审计在新的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下不断寻求自我发展与创新的动力。

3.评价的内容和指标

内部审计的业绩主要包括对组织风险的降低,组织运作效率的提高,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结合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设计评价内容还要与审计日常管理模式相适应,既要简便易行,便于基础数据的收集;又要有所突破创新,改进现行考评内容的不足之处。

业绩计量是业绩评价的基础性工作,如果没有对内部审计的整个过程及其行为进行计量,就无法实现对内部审计的评价与管理,难以对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人员进行有效的激励。

针对内部审计的工作特点,围绕评价内容,以内部审计为主体,从审计成本、审计覆盖范围、审计计划、审计报告、建议提供、人际关系、其他机构的评价、人员和培训等8个方面对内部审计工作业绩进行计量,每一个总指标下又分为不同的指标。

为方便实际操作,每个评价指标还包括建议使用频率、指标的简要说明(见表1)。

序号

评价内容

使用频率

说明

1

成本

1.1

单个审计项目成本

季度

单个项目的成本在预算10%范围之内变动

1.2

成本

年度

对比实际成本与计划或预算成本,在年度预算5%之内变动

1.3

平均每天审计成本

每3年

与其他提供者比较平均每天审计成本,该指标要与当地市场价格可比,市场价格可通过市场调查或了解获得

1.4

提供服务的成本

每3年

提供服务的成本与类似机构相比,该指标要与类似机构有可比基础

2

审计覆盖范围

2.1

项目投入天数

季度/年度

对比项目实际投入天数与计划天数,所有重大变动(大约10%)均需向审计委员会解释

2.2

覆盖领域

年度

对比实际覆盖领域与计划领域,年度计划至少完成90%,未完成计划部分需向审计委员会解释

2.3

审计项目按期完成情况

季度/年度

至少90%的项目是在计划日期的两周范围内完成

2.4

完成审计项目的时间

季度/年度

完成审计项目的时间与计划时间相比,单个项目的时间在预计10%的范围之内变动

3

审计计划

3.1

审计计划编制的及时性

年度

审计计划应当按期编制,并在项目开始前提交审计委员会

3.2

审计计划的内容及有效性

年度

对有效性的评语来自管理当局满意度调查中

4

审计报告

4.1

按期出具审计报告初稿

季度/年度

90%的审计报告初稿能够按期出具

4.2

在外勤工作结束15日内出具审计报告初稿

季度/年度

90%的审计报告初稿能够在外勤工作结束15日内出具

4.3

审计报告终稿在接到管理层反馈后10日内签发

季度/年度

90%审计报告能够在接到管理层反馈后10日内签发

4.4

审计报告的质量

季度/年度

该指标含部分主观评价,应包括以下方面的管理当局的评价:

事实准确、清晰,有后续程序及控制改进

5

建议提供

5.1

提供重要建议的数量

季度/年度

不要提出引起歧义的建议,要避免不重要建议的大量存在

5.2

重要建议被管理层认可的数量

季度/年度

所有重要建议背后的原则应当双方认同一致,80%的重要建议被认可

5.3

重要建议被按期实施的数量

季度/年度

所有(或至少75%)重要建议要在目标日期内实施

6

人际关系

6.1

高级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的看法

季度/年度

来自于管理层满意度调查或通过审计委员会会议上的直接反馈,对内部审计工作要有90%的满意度

6.2

经营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的看法

季度/年度

来自于管理层满意度调查,要有90%的满意度

7

其他机构的评价

7.1

其他审计师或检查者对内部审计的依赖程度

年度

外部审计管理建议书中对内部审计范围、充分性的评价,以及他们所能依赖的程度

7.2

外部检查者对内部审计的评价结果

适当时间

依据外部检查机构对内部审计的评价结果

8

人员和培训

8.1

具有相应资格人员时间使用比例

年度

至少80%的审计时间由具有资格的人员完成

8.2

发表论文或在年会宣读论文数量

年度

每年至少两篇

8.3

提供对审计人员后续职业培训

年度

持续职业发展培训平均每年10天/人

8.4

使用专家(如IT)情况

年度

保证内部审计有使用专家工作的条件

8.5

审计人员的连续性

年度

年度流动率低于10%

8.6

内部审计人员空缺率

年度

年度空缺率低于5%

三、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1.做好基础性工作

为保证业绩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内部审计机构要做好基础性工作,对完成的审计及相关服务项目要定期归档,收集、归类、整理,核实与业绩有关的各类信息,要能通过评价促进内部审计的管理水平提高。

2.合理使用评价指标

业绩评价最终要能够激励审计人员和审计小组保持其独立性和客观性,为组织增加价值,运用于内部业务管理过程。

评价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要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为此,要合理使用评价体系,防止机械套用,过分追求满足指标,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长期发展。

3.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和客观

从以上指标中可以看到,内部审计的业绩可部分地通过审计完成后被审计对象对审计人员的评价来确定,审后调查或类似的方法可能会引发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人员之间的利益冲突,审计人员为了从被审计者处得到更好的调查结果,可能会改变他们的建议或意见。

如果审计人员的业绩评价或报酬是以这些调查为基础,更会引起利益冲突。

为避免利益冲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至关重要,否则就偏离了审计的本质属性。

这种以业绩为基础的激励是否会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产生影响,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观察和研究。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规范[M].北京: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168.174.

[2]王光远等译.内部审计思想[M].北京: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OO61168—169.

[3]卢益群.开展审计机关内部业绩评价的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3):

41-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