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对策(初稿).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77444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3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对策(初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对策(初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对策(初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对策(初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对策(初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对策(初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对策(初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对策(初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对策(初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对策(初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对策(初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对策(初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对策(初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对策(初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对策(初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对策(初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对策(初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对策(初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对策(初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对策(初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对策(初稿).docx

《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对策(初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对策(初稿).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对策(初稿).docx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中文题目:

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对策

外文题目:

AnAnalysisontheStrategiesofNon-performingAssetofCommercialBank

学号:

08991987

姓名:

李博

年级:

2008级

专业:

金融学

系别:

金融学系

指导老师:

王旭丹

完成日期:

2012年02月20日

1

摘要

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以及由之引起的金融动荡是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自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后,各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受到了严峻挑战,究其原因,威胁银行的主要风险仍然是不良贷款,银行的不良资产和脆弱的银行体系是爆发此次危机的根源。

尽管我国和国外银行由于经营模式不同,此次金融危机并未对我国银行业造成直接冲击。

但是由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的联动性已成事实。

所以,在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之下,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不良贷款的处置应该防患于未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如何防范和化解这个问题迫在眉睫。

本文主要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出发,针对我国银行业现有的信贷风险控制机制存在种种缺陷,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彻底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的原因。

在处置对策方面,不仅要吸取国外混业经营模式的教训,还要结合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发展方向来努力防范和化解本国的金融风险。

关键词:

金融危机,不良贷款,风险控制机制,处置对策,防控措施

Abstract

Badloansandthearousedfinancialturbulenceareauniversalproblem,especiallyaftertheAmericansubprimemortgagecrisissetoffaglobalfinancialcrisisandseriouslythreatenedthestabilityofthebankingsystemworldwide.Basically,thehostofproblemsbanksarefacedwithhavetheiroriginsinnon-performingloan,anditisnon-performingassetstogetherwiththefragilebankingsystemthatprovestobethedirectcauseofthiscrisis.Duetothemagnitudeoftheglobalfinancialcrisis,agravesituationispresentedtotheChinesegovernment.Meanwhile,itshouldbenotedthatnon-performingloanisakeyfactorforthestabilityanddevelopmentoftheoveralleconomy.InordertoensurethesmoothgrowthofChina’seconomyagainstaglobaleconomicdownturn,howtoavoidandsolvetheproblemshasbecomeanessentialtask.

Giventhatthenon-performingloanofChina’sfinancialbanksoriginatesfromauniquehistoricalbackground,andthatfallaciesdoexistintheriskmanagementmechanismofbankloan,itissuggestedthatinwardandoutwardreasonsshouldbetakentoanalysisthemanagementofnon-performingloanofChina’sfinancialbanks.Inaddition,acomprehensiveremediationshouldbeadoptedandthegovernmentshouldincreasetheeffortstodisposeofbadloans.

Keywords:

Financialcrisis;Badloans;Causes;PreventionandControl

目录

一、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概述 1

(一)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界定及分类方法 1

(二)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影响 2

二、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及特点 3

(一)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3

(二) 不良贷款所呈现的特点 5

三、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 6

(一) 商业银行外部原因及问题 6

(二) 商业银行自身内因及缺陷 8

四、 国外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经验 9

(一) 各国不良贷款的处置对策 9

(二) 国外处理银行不良贷款成功经验的启示 10

五、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整治措施 12

(一) 不良贷款的处置措施 12

(二) 不良贷款的防范措施 14

六、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iii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概述

(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界定及分类方法

1.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界定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贷款合同规定在约定期限内按合同规定的还款方式偿还的、可能给商业银行造成一定损失的贷款。

由于未来不确定因素存在的客观性,商业银行是不可能准确地预测到全部贷款风险的,无论商业银行在贷款风险控制方面多么的谨小慎微,不良贷款总是难以避免的,贷款中总会有一定比例发生损失。

不良贷款的界定是建在贷款分类基础之上的,但迄今为止,国际上还没有形成一套被各国普遍接受的贷款分类办法。

目前各国银行的贷款分类办法大体上有以美国为代表的“五级分类法”和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两级分类法”。

两级分类法把贷款划分为正常贷款和受损害贷款两类。

在两级分类法中,一般将受损害贷款界定为不良贷款。

实行五级分类法的国家和地区较多,美洲及东南亚多数国家和东欧转轨国家都已把五级分类法正式纳入到信贷管理体系之中。

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分类方法及标准

2002年,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在我国各类银行全面实行“五级贷款”的贷款风险分类管理。

该分类方法,以风险管理为主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等五类,而次级、可疑、损失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贷款风险分类的核心标准是贷款偿还的可能性。

这种分类方法重视借款人的真实还款能力,对货款的分类是建立在对贷款风险程度和按期还款可能性进行综合判断的基础之上,对每笔贷款的判断都通过综合评价各种因素而取得,包括审查贷款的基本情况以及对借款人的现金流量、财务分析、信用支持以及非财务因素分析等。

因此,这种分类方法较之两级分类法能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不良贷款的真实情况,更具科学性。

其次,贷款风险分类法覆盖了贷款从发放到帐面消失的整个生命周期,无论贷款是否逾期,都要受到监控,因此具有预警作用。

显然,这不仅有利于银行正确认识自身贷款质量的真实情况,而且还有利于银行及早发现并采取措施化解引起不良的贷款的各种风险,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影响

巨额的不良贷款是聚积银行风险的引擎,处理不好会引发银行体系内的系统性风险,以及更大范围内的财政风险和宏观风险。

1.银行系统性风险

有学者分析,我国的银行业在技术上已经破产,但目前银行体系还能保持稳定,主要依靠存款规模的增长和中央银行的再贷款来解决有危机银行的流动性问题。

中国目前是整个银行体系普遍存在着严重的不良贷款问题,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有绝对比例,这是系统性风险,而非个别风险。

在经济环境出现恶化时,中国银行体系内的这种系统性风险极易导致信贷紧缩、支付或信心危机,从而对经济稳定与增长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2.财政风险

货币政策是推动我国经济继续增长,抵御金融危机的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但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需要以健全的银行体系为基础。

在未来的改革当中,我们既面临改革银行体系困难,同时又面临保持信贷增长,维持经济增长速度的任务,保证总需求的增加。

银行的不良贷款会在这两者中成为制肘,处理不好的话,会使金融与经济的循环出现负效应。

此外,由于中国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的国有性质,决定着政府财政将是银行和企业最终损失的承担者。

因此,当金融体系出现严重问题时,对金融体系的救助都将转化为对财政资金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时间短、金额大,很容易引发财政风险。

政府财政不仅要为处置不良贷款提供过桥资金,还要承担银行和企业最终的处置损失。

3.宏观风险

国有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还表现在很可能会诱发宏观风险上。

如何处置不良贷款实质上是与国有企业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紧密相连的,国有企业要建立和完善新机制的目标,同银行提高不良贷款回收率的压力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冲突,而且国有企业改革必然会遇到人员分流、破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在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应尽量降低对国企改革造成负面的影响,防止诱发宏观风险。

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在结合我国银行发展方向的前提下,积极借鉴国外银行业的发展经验,采取必要的措施改革银行体系是应对世界银行竞争的唯一出路,但大量的不良贷款会成为银行改革的制约因素。

国有商业银行包袱过重,使得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加强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实施必要的银行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都会困难重重。

如何制定金融开放的政策,尤其是银行开放的政策,直接与银行不良贷款的化解程度息息相关。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及特点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银行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不良贷款,但是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不良贷款数量发展的趋势呈下降趋势。

表1.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及准备金情况(2007-2010)

单位:

亿元、百分比

项目/机构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

不良贷款余额

12,701.9

5,635.4

5,066.8

4,336.0

4279

次级

2,192.3

2,640.0

2,112.0

1,619.3

1725

可疑

4,626.2

2,419.1

2,320.5

2,052.2

1883

损失

5,883.3

576.2

634.3

664.5

670

不良贷款率

6.1

2.4

1.6

1.1

1.0

次级

1.0

1.1

0.7

0.4

0.4

可疑

2.2

1.0

0.7

0.5

0.4

损失

2.8

0.2

0.2

0.2

0.2

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金

6,029.6

7,801.4

8,750.5

10,308.1

11898

拨备覆盖率

41.4

116.6

153.2

217.7

278.1

据中国银监会初步统计,2010年年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336亿元,比2009年初减少730.8亿元;不良贷款率1.1%。

根据中国银监会2011年年报,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279亿元,不良贷款率1.0%,比2010年同期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278.1%,比2009年初上升60.4%。

表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指标情况表

单位:

亿元、百分比

时间

2010年

2011年

项目

四季度

一季度

二季度

三季度

四季度

不良贷款余额

4336

4333

4229

4078

4279

其中:

次级类贷款

1619

1665

1663

1536

1725

可疑类贷款

2052

2004

1910

1867

1883

损失类贷款

664

663

656

675

670

不良贷款率

1.1%

1.1%

1.0%

0.9%

1.0%

其中:

次级类贷款

0.4%

0.4%

0.4%

0.4%

0.4%

可疑类贷款

0.5%

0.5%

0.5%

0.4%

0.4%

损失类贷款

0.2%

0.2%

0.2%

0.2%

0.2%

贷款损失准备

9438

9973

10526

11038

11898

拨备覆盖率

217.7%

230.2%

248.9%

270.7%

278.1%

而根据中国银监会最近公布的2011年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的信用风险指标中显示,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继续呈小幅下降。

其中,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均呈现稳定持平态势。

表3:

不良贷款分机构指标单位:

亿元、百分比

分机构类型看,主要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559亿元,比2010年初减少132亿元,不良贷款率1.7%,比2010年第四季度下降0.30%。

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996亿元,比年初减少104亿元,不良贷款率1.1%,比年初下降0.1%;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63亿元,比年初增加11亿元,不良贷款率0.6%,比年初下降0.1%。

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39亿元,比年初增加6亿元,不良贷款率0.8%,比年初上升0.1个百分点。

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1亿元,比年初增加42亿元,不良贷款率1.6%,比年初下降0.2%。

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0亿元,比年初减少9亿元,不良贷款率1.03%,比年初降低0.19%

(二)不良贷款所呈现的特点

1.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微观特点

(1)不良贷款余额从2003年以来一直在下降,在2005年到2007年间减少的数量不明显,甚至还有上升的趋势。

但在随后的几年中,下降趋势十分明显。

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在全球漫延开来,银行信用受到巨大冲击,我国商业银行顶着巨大的压力,不良贷款余额保持一种下降的趋势,实属不易。

(2)不良贷款率从2003年以来一直在递减。

这说明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扩大,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不断增大,不良贷款的数量并没有随着贷款的数量在不断扩大。

(3)在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降”的同时,还应看到背后存在的问题。

尽管不良贷款的余额保持递减的趋势,但应看到不良贷款的数量依然是一个不小的数字,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其不良贷款的数量在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重非常高,这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不小的影响。

(4)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的结构问题也不容忽视,从表一中可以发现,不良贷款中的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并不是一直保持递减的趋势,而是在有些年份出现反弹上升的趋势。

从证监会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截至2010年2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549亿元,比年初减少424亿元;不良贷款率1.30%,比年初下降0.28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余额及比例继续保持“双降”,这也是当今我国银行业的基本特征之一。

但是,这个令业界骄傲的数据背后,其实掩盖了不良贷款“名降实增”的真相。

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改剥离”是银行贷款质量得到改善的最直接原因。

农业银行的财务重组案例尤为明显。

2008年,农业银行剥离了8157亿元不良资产,从而令银行业不良贷款大幅减少7082亿元,整个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也从6.17%下降到2.42%。

根据相关数据计算,2003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共剥离或冲销的不良贷款数额高达1.85万亿元。

如果考虑到这一因素,截至2010年第2季度末,商业银行的实际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则分别高达2.3万亿元和6.24%。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减速压力日益明显,但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经济下行周期。

如果中长期内我国经济增速显著放缓,这可能导致目前的“隐性”不良贷款在未来2年至3年内的某个时候集“显性化”。

再考虑到2009年以来15万亿元新增贷款中有相当大比例投放到了地方融资平台项目、产能过剩企业及房地产市场,经济波动给商业银行可能带来的不良贷款数额很难乐观。

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宏观特点

我国不良贷款的主要特点是大部分不良贷款来自于国有或集体企业,而这些企业有很多已经停产或倒闭,尤其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很多大型国有企业经营不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倒闭,而银行资产随之形成不良。

由于银行本身没有完整的贷款体系,加上法律尚不完善也导致许多贷款甚至没有贷款合同。

再加上部分贷款由于时间过长,已经超过诉讼时效,甚至抵押贷款的抵押物价值也流失而形成不良资产等。

不良贷款的不断积累对贷款的债权人——银行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庞大的银

行不良贷款,使得银行的资产总体质量水平下降,银行信贷风险上升。

大量贷款的无法收回使得银行一方面贷款本息无法收回,另一方面,还要负担储蓄存款的利息。

这样势必造成银行经营效益下降,甚至亏损。

纵观各国有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可以明显发现,伴随着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不断上升,银行资产收益率逐年下降。

由于国有或集体企业所占用银行资金的比重较大,所以,银行不良贷款另一方面的影响是导致银行流动能力下降,流动性风险增加。

随着这种情况继续恶化,银行就会面临被挤兑的风险。

用银行资本与银行存款的比率代表银行的流动能力,随着银行不良贷款的不断增加,国有银行的流动能力也不断下降。

三、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

(一)商业银行外部原因及问题

1.市场经济外在环境因素

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会呈现出经济繁荣和经济萧条,银行的不良贷款发生率也会随之波动。

在经济繁荣的时间,借款人的获利能力普遍提高,并且有较好的预期,当期的财务状况优良,不良贷款发生率较小;而在经济萧条期则相反。

银行和其客户都处在宏观经济这个大的市场环境之中,宏观经济的各种经济政策的变化如: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汇政策等都可能引发不良贷款的生成。

例如当政府采取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时,造成企业总有效需求不足、产品滞销,财务状况发生恶化导致对应的银行不良贷款大量产生。

在商业银行机制逐步完善的今天,这些现象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是存量的不良贷款仍然困扰着商业银行的业务人员。

2.法制监控力度不强

我国现行法律监控软弱,不能有效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市场经济体制下,法律应该是维护经济秩序正常运转的外部强制力量,但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这种外部的强制力量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一定的程度上,甚至成了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保护伞”,社会信用观念淡薄的趋势得不到强有力的纠正,违约贷款长期以来缺乏刚性约束。

目前虽然各种经济、金融法法规大量相继出台,并付诸实施,但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执法人员责任心不强,以及社会公众法律意识普遍淡薄,金融诉讼法律依然缺乏强有力的保障,阻碍了商业银行结构调整和存量的盘活,降低了资产的质量和盈利水平。

日前,我国涉及银行的经济纠纷案件逐年递增,而实际结案或者能够执行案件在逐年下降。

“执行难”问题已成为我国司法领域的一大顽疾。

3.金融监管力度不够

作为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在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方面负有重要责任,由于监管体系缺陷以及经验的不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侧重于金融机构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培育,而金融监管力度不够。

央行各监管部门的职能由于缺乏界定的协调,造成一些监管职能的重复或遗漏,监管效率低。

此外,央行在监管中,存在着对机构市场准入要求不严、日常监管不及时且缺乏连续性和全面性、不注重风险监管等倾向。

由于中央银行监管不力,不能及时纠正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薄弱、贷款管理不严和违规经营等问题,造成不良贷款不断的积累和发展日趋严重的现象。

4.社会信用体系缺失

金融信用本质上是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整合。

但是,长期以来,企业(特别是国企)一直都是在国家计划调节经济中生存,人们的经济活动更是建立在执行和完成计划上,而不以信用原则为基础,许多人对金融信用缺乏认识,信用关念淡薄,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最新资料显示,在近几年全国金融交易活动中,由于各种失信行为尤其是企业和个人恶意逃废债务,造成的银行直接经济损失每年约1800亿元。

(二)商业银行自身内因及缺陷

商业银行由于内控机制不健全难以使信贷资金按照应有规律运作。

从银行经营管理角度讲,有偿性和偿还性归结为商业银行经营的原则就是“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这也是信贷资金使用的“三性”原则。

以贷款的“三性”为基础,具体到贷款的操作就是发放贷款的“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三个必须的过程。

笔者以此为基础分析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存在不足,导致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1.银行信贷管理水平存在缺陷

从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看,银行内部权责体系混乱是造成不良贷款的重要因素。

“重贷轻管”现象非常普遍,不能根据变化了的市场,及时发现贷款企业经营状况,难以建立有效的贷后退出机制。

“三查”制度(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流于形式,存在无效抵押和担保的状况。

有的贷款期限较长,但部分贷款档案资料严重短缺,有些逾期贷款已经丧失诉讼时效,给后来的追收造成很大困难。

由于银行本身的基础工作没有做到位,使银行在不良贷款的保全、回收等环节上失去了机会,也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化解,导致不良贷款的累积。

另外,金融机构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银行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人实体,难以形成科学和内在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造成贷款清收不及时,形成风险贷款,最终导致不良贷款。

2.银行管理体制反应滞后

从经营思路来看,过去不少商业银行把抓存款作为工作的第一重点,各项奖金均与存款挂钩,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不可避免地造成对信贷业务的认识和工作导向有所偏颇,即重争拉存款,轻贷款管理,出现的后果之一对新增贷款的贷前调查流于形式,产生新增不良贷款。

在贷前风险调查与贷后风险管理方面,不少商业银行也存在问题。

商业银行贷款的贷前调查是决定贷与不贷、贷多贷少、期限长短等重要问题的关键一步,需要调查人员深入企业查阅帐薄、凭证,核实相关数据,了解企业的产品、企业的管理等各种经营情况,但是信贷人员一般只是按照银行信货管理的要求做些简单的摘录、整合,表面文章,根据这样的贷前调查报告做出的结论已经使贷款失去了安全性。

另外,在贷后管理上也有放松思想。

在基层行中,信贷部门往往担负者全行主要存款指标,由于这种利益机制的驱动,信贷人员主要的精力放在了争拉存款上,而对相当多贷款企业的后续管理则放松了,这是造成贷款预警机制失灵的主要原因,失去了贷后检查的实际意义。

3.信贷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

从表面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