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内容及说明1228.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749682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内容及说明122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内容及说明122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内容及说明122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内容及说明122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内容及说明122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内容及说明122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内容及说明1228.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内容及说明1228.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内容及说明1228.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内容及说明1228.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内容及说明1228.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内容及说明1228.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内容及说明1228.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内容及说明1228.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内容及说明1228.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内容及说明1228.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内容及说明1228.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内容及说明1228.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内容及说明1228.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内容及说明1228.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内容及说明1228.docx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内容及说明122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内容及说明1228.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内容及说明1228.docx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内容及说明1228

附件1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内容及说明

(征求意见稿)

一、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内容

审核项目

审核要素

审核要点

1.定位与目标

1.1办学定位

(1)学校办学定位及确定依据

(2)办学定位在学校发展规划中的体现及落实

1.2培养目标

(1)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及确定依据

(2)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及适切性评价

1.3培养标准

(1)专业培养标准的制定与执行

(2)课程教学标准的制定与执行

1.4教学中心

地位

(1)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

(2)保障教学中心地位的措施与效果

2.师资队伍

2.1数量与结

(1)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

(2)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队伍发展态势

2.2教育教学

水平

(1)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

(2)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与效果

(3)学校教书育人氛围

2.3教学投入

(1)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2)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与教学基本建设

2.4教师发展

与服务

(1)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的措施与效果

(2)教师关怀与服务

3.教学资源

3.1教学经费

(1)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

(2)学校教学经费逐年增长趋势

(3)教学经费分配合理性与使用效益

3.2教学设施

(1)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情况

(2)教学设施的完好率与利用率

3.3课程资源

(1)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

(2)课程的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

(3)教材建设与选用

3.4专业设置与调整

(1)专业建设规划与执行

(2)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

(3)优势专业与新专业建设

 

4.培养过程

4.1培养方案

(1)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

(2)培养方案的执行

4.2第二课堂

(1)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与保障措施

(2)社团建设与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及育人效果

(3)学生国内外访学及第二校园经历

4.3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

(2)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设与实验室开放

4.4教学改革

(1)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保障措施

(2)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5.学生发展

5.1生源数量

与质量

(1)学校总体生源数量与质量

(2)各专业生源数量与质量

5.2学生指导

与服务

(1)学生指导与服务的形式、内容及效果

(2)学生指导与服务的组织与制度建设及保障措施

5.3学风与学习效果

(1)学风建设的措施与效果

(2)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表现

(3)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

5.4毕业生就

业与发展

(1)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2)毕业生职业发展及社会声誉

6.质量保障

6.1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学校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结构

(2)质保体系的组织、制度及人员落实情况

(3)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6.2质量监控

(1)质量监控的内容与方式

(2)质量监控的实施效果

6.3质量信息

(1)质量信息统计与分析

(2)质量信息反馈机制

(3)质量信息公开

6.4质量改进

(1)质量改进的途径与方法

(2)质量改进的效果与评价

二、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内容说明

为了准确理解审核内容,对审核要素作出内涵说明和支撑性数据要求。

每项支撑性数据至少应提供4个数据,即上次评估当年数据和近三年(以学校自评年度为准)的年度数据。

1.定位与目标

1.1办学定位

内涵说明:

办学定位是指学校要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的潜力,找准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位置,确定学校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体目标、层次、类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的潜力,是学校定位的依据。

学校要从实际出发,主动服务国家、地区(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办学定位要充分体现在学校的发展规划中,并应在人才培养中得到全面落实。

1.2培养目标

内涵说明:

培养目标包括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两个层面。

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总目标,制定每一专业具体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要与学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定位相符合,要与国家、社会及学生的要求与期望相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应包括学生的毕业要求,能反映学生毕业后一段时间(例如5年后)在社会与专业领域的预期发展;专业培养目标应体现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3培养标准

内涵说明:

培养标准是人才培养的行动准则。

培养标准应符合培养目标,满足培养标准意味着能够达到培养目标。

学校应坚持多样化的人才观和多元化的质量观,确定符合自己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的、反映自己培养特色的科学合理的培养标准。

培养标准包括专业毕业要求(或与此相当的质量标准)和课程(包括各主要教学环节,下同)教学要求(或与此相当的质量标准)两个层面。

学校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相应专业的毕业要求,再根据专业毕业要求制定相应的课程教学要求,由此形成学校本科培养的标准体系。

要在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毕业要求以及课程教学要求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全体学生和任课教师都应清楚这种对应关系。

1.4教学中心地位

内涵说明: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

高等学校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了培养人。

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都应服务于人才培养,都要有利于人才培养功能的发挥。

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因此,教学工作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

学校应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

支撑性数据:

(1)学校领导每年专题研究教学工作的次数;

(2)学校领导每年听课次数。

2.师资队伍

2.1数量与结构

内涵说明:

教师是人才培养最重要的资源,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是教学工作的基本保障。

学校专任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三支队伍的数量应满足教学要求。

师资队伍要在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等方面结构合理,符合学校的定位,适应教学的需要,适应专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学校应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根据专业与学科发展需要,对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进行合理规划,并能得到有效落实。

支撑性数据:

(1)学校的生师比;

(2)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

(3)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2.2教育教学水平

内涵说明: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教师应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包括两方面:

教育水平和教学水平。

前者主要是教师的师德师风,后者主要是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

支撑性数据:

(1)教师队伍中高水平教师的人数(如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和省教学名师、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2)教师队伍中获得国家和省优秀教师的人数(含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等);

(3)学校拥有的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数。

2.3教学投入

内涵说明:

学校不仅要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教育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而且教师要能够自觉履行教师育人的基本职责,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并能自觉地将科研资源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将最新研究成果及学科前沿知识带进课堂。

支撑性数据:

(1)学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副教授分别占教授、副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

(2)教授、副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比例。

2.4教师发展与服务

内涵说明:

办学以教师为本。

学校应重视教师职业发展,加强教师管理,满腔热情地关心教师、服务教师,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为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创造良好环境。

支撑性数据:

(1)教师每年外出学习、开会的次数,境内次数,境外次数;

(2)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人数。

3.教学资源

3.1教学经费

内涵说明:

教学经费是教学资源建设和日常教学运行的基本保障。

学校应优先保障教学经费投入,保障教学经费满足教学改革、建设及日常运行的需要。

支撑性数据:

(1)学校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2)学校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

(3)学校生均本科实验经费,生均本科实习经费。

3.2教学设施

内涵说明:

教学设施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设施、课堂教学设施和辅助教学设施等。

实践教学设施主要包括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课堂教学设施主要包括教室、语音室、计算机房等,辅助教学设施主要指与教学有关的公用设施,例如图书馆、校园网、体育场馆等。

学校的教学设施应满足教学要求,并得到有效利用。

支撑性数据:

(1)学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2)学校生均实验室面积;

(3)学校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4)学校生均纸质图书册数,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种数。

3.3课程资源

内涵说明:

课程是教学的基本单元。

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教材以及网络资源、学科与科研资源等辅助教学资源。

这是进行课堂教学及其他教学活动的“软”基础。

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建成一批优秀课程与教材等,形成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内容丰富的高水平辅助教学资源。

支撑性数据:

(1)学校开设的课程总数;

(2)学校主要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外语等)的班型情况如何(30人以下、30—60人、60-90人、90-120人,120-150人,150人以上等);

(3)学校教师编写正式出版的教材数,其中国家规划教材数。

3.4专业设置与调整

内涵说明: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托。

学校应根据办学定位制定专业建设规划,提出明确的专业设置条件,调整并优化专业结构,形成学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

支撑性数据:

(1)学校专业总数,新专业数,各学科门类的专业数;

(2)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数。

4.培养过程

4.1培养方案

内涵说明:

专业培养方案(简称培养方案)是学校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基本依据,是培养过程的“蓝图”。

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主要教学环节及其安排,学制或学分要求等。

培养方案应符合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应建立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审批程序,以及监控和评审制度;应确保培养方案得到全面落实;应将培养要求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保障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达到教学要求。

支撑性数据:

(1)各学科门类的培养方案中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大类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

(2)培养方案调整的次数。

4.2第二课堂

内涵说明:

第二课堂是指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主要教学环节以外的其他教育教学环节。

学校应高度重视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并完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支持各种类型健康向上的学生社团和俱乐部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应注重建设美丽的校园环境和浓郁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感染、熏陶和激励;应加强德育教育体系建设,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德育教育优势;应充分利用学科和科研资源,为学生提供学术环境,支持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应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国内外跨校和跨文化学习交流的机会。

支撑性数据:

(1)最近一年学校用于第二课堂建设和活动的经费;

(2)学校学生社团统计(名称、主要活动内容、参与学生数、活动周期、组建时间等),最近一年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和课外科技活动,本科生发表论文、获得专利以及获得科技竞赛奖项数;

(3)最近一年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学生比例;

(4)近三年出国交流和国内交流访学学生的比例。

4.3实践教学

内涵说明:

创新人才培养知识是基础、思想是关键、实践是根本。

实践是根本的原因在于:

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应用、发展和验证;思想源于思维,而思维过程就是一个实践过程;能力在实践中形成,又由实践表现与衡量;品德在实践中养成,也由实践表现与衡量。

创新人才四种基本素质——知识、思想、能力和品德,都离不开实践。

高校应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理念,强调“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强调“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思”;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建立与理论教学密切结合的实践教育体系;应大力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改革,增强实践育人效果。

支撑性数据:

(1)学校实验开出率;

(2)有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的课程的比例;

(3)开放的实验室占实验室的比例。

4.4教学改革

内涵说明: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研究。

学校应将教学改革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推动力,应将教学改革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应将教学改革与研究变成广大教学工作者的自觉行为。

学校应大力推进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支撑性数据:

(1)教师承担的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数;

(2)学校最近一次获得的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项数;

(3)教师发表的教学论文数。

5.学生发展

5.1生源数量与质量

内涵说明:

招生工作是人才培养工作的起点,生源质量是培养质量的起点。

生源数量与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

学校应高度重视招生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秀考生,提高生源质量。

支撑性数据:

(1)学校每年在所招生的地区(省或直辖市等)录取最低分数线与当地控制线的差值:

(2)学校每年各专业在所招生的地区(省或直辖市等)录取最低分数线与当地控制线的差值;

(3)学校每年各专业报到率和第一志愿录取率。

5.2学生指导与服务

内涵说明: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人才培养要以学生为本。

学校应关心每个学生,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学生指导与帮扶体系,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指导,关爱学生。

支撑性数据:

(1)学校专职辅导员人数与学生的比例;

(2)学校专任教师参与学生指导的比例。

5.3学风与学习效果

内涵说明:

学风是学校学生群体或个人在对知识、能力的渴求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带有倾向性、稳定性的治学态度、学习方法和行为,是学生内在学习态度和外在学习行为的综合表现。

学风是一种无形力量,它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学风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反映学校教学工作质量、体现学生素质的重要标志。

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风建设,形成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勤奋学习、刻苦钻研。

学习效果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结果,具体体现为德、智、体、美等方面。

支撑性数据:

(1)学生获国家、省、校奖学金数量及比例;

(2)考试违纪学生所占比例,受处分学生数量及比例;

(3)应届本科生毕业率,学位授予率;

(4)学生的体质测试达标率。

5.4毕业生就业与发展

内涵说明:

毕业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情况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窗口。

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被社会的认可度。

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反映。

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合理性、人才培养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等,最终由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来检验。

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主要指学生毕业后一段时间(例如5年后)在社会与专业领域的发展情况。

支撑性数据:

(1)当年学生的一次就业率;

(2)当年学生的考研率。

6.质量保障

6.1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内涵说明: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指学校以提高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结构,把学校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严密组织起来,将人才培养和信息反馈的整个过程中影响培养质量的一切因素控制起来,形成的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

只有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6.2质量监控

内涵说明:

质量监控是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职能之一。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对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监控;应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督导队伍,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应建立完善的评教、评学制度;应定期开展课程评估、专业评估和学校二级学院(系)的教学工作评估。

支撑性数据:

(1)学校本年度发生的教学事故数;

(2)本年度教师调课次数;

(3)学生评教所反映的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

(4)参加认证或评估的专业数。

6.3质量信息

内涵说明:

质量信息的统计、分析及反馈,是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建立质量信息公开制度,是高等教育质量接受社会监督和评价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建立制度,对能反映教学质量的信息进行跟踪调查与统计分析,例如:

生源质量、在校学生学习状况、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毕业生社会满意度等,以及对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机构与个人。

学校有责任向政府报告和向社会公开人才培养质量信息,接受监督与评价。

应该让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等各利益相关者能够及时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6.4质量改进

内涵说明:

质量改进是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并对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持续改进,达到持续改进质量的目的。

学校应针对质量监控和质量分析中发现的质量司题、以及提出的质量改进建议等,制定纠正与改进措施;配备必要的资源,进行质量改进,并对纠正与改进措施的有效性适时进行评价。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引导性问题

为了指导学校和专家做好审核评估工作,对每个审核要素设计了若干引导性问题。

审核要素所选择的引导性问题,一般围绕学校“在做什么?

在如何做?

效果如何?

问题如何?

如何改进?

”五个方面展开。

审核要素的引导性问题起示范性作用,不具有限定性,可针对学校的具体情况结合学校特色,选择不同的引导性问题。

1.定位与目标

1.1办学定位

(1)学校的办学定位是什么?

依据为何?

(2)学校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3)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是什么?

(4)学校发展规划如何体现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

(5)学校教师、学生及校友对学校办学定位的认可度如何?

(6)学校在办学定位的确定及其落实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1.2培养目标

(1)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是什么?

是否符合学校办学定位要求?

(2)学校的每个专业是否都有清晰的专业培养目标?

是否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总目标相符合?

(3)教师和学生是否熟知培养目标,并清楚自己从事的活动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所起的作用?

(4)学校是是否对培养目标进行评价?

如何根据评价结果调整培养目标?

(5)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与评价是否有业界人士和学生参与?

他们是如何参与的?

作用如何?

(6)学校在培养目标制定、评价等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如何改进?

1.3培养标准

(1)学校确立了怎样的育人观、人才观和质量观?

(2)学校是否制定了每一专业的毕业要求?

依据是什么?

(3)学校制定的专业毕业要求与专业培养目标间的对应关系如何?

学生与任课教师是否都明确这种对应关系?

(4)学校是否制定了各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要求?

这些要求与专业毕业要求间的关系如何?

学生与任课教师是否都明确这种关系?

(5)学校是如何对培养标准进行评价的?

培养标准的制定与评价是否有业界人士和学生参与?

作用如何?

(6)学校的培养标准及其制定(修订)、执行、评价等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如何改进?

1.4教学中心地位

(1)学校领导每年专题研究教学工作的次数;

(2)学校领导每年听课次数。

引导性问题:

(1)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如何?

有何政策与措施保障?

(2)学校领导是如何重视人才培养工作的?

(3)学校是如何确保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的?

是否形成了重视本科教学的文化氛围?

如何体现?

(4)学校教学中心地位是如何体现与保障的?

(5)学校是如何正确处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功能之间的关系的?

(6)学校在确保教学中心地位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如何改进?

2.师资队伍

2.1数量与结构

(1)学校专任教师的数量及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如何?

能否满足教学要求?

发展态势如何?

(2)学校各专业主讲教师队伍的数量及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如何?

能否满足教学要求?

发展态势如何?

(3)学校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的数量与结构如何?

能否满足教学要求?

(4)学校以及下属二级教学单位是否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执行情况如何?

(5)学校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如何改进?

2.2教育教学水平

(1)学校主讲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如何?

(2)学校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的业务水平如何?

(3)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效果如何?

(4)学校采取了哪些奖励措施,激励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5)教师能否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6)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水平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如何改进?

2.3教学投入

(1)教师是否能将主要精力投入本科教学工作?

(2)教师是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的?

(3)教师能否将最新研究成果及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

(4)教师能否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实践?

实际效果如何?

(5)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6)学校教师在教学投入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如何改进?

2.4教师发展与服务

(1)学校是否重视教师发展?

如何体现?

(2)学校是否设置了类似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专门机构,为教师教学提供咨询、服务与帮助?

(3)学校是如何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与专业水平的?

(4)学校是如何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的?

(5)学校是否明确了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

制定了相应的聘用、考核、晋升、奖惩办法?

实施效果如何?

(6)学校是如何改革薪酬分配办法?

分配政策是如何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的?

(7)学校在关心与促进教师发展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如何改进?

3.教学资源

3.1教学经费

(1)学校是如何重视教学经费投入的?

是否建立了保障教学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

(2)学校教学经费能否满足教学资源建设和日常教学运行的需要?

(3)学校是否有专门经费支持教学改革与创新教育?

(4)学校是否将新增生均拨款优先投入实践教学?

是否将新增经费的50%以上用于实践教学?

(5)学校教学经费使用是否合理?

是否进行年度经费使用效益分析?

结果如何?

(6)学校在教学经费投入和经费使用效益上存在什么问题?

如何改进?

3.2教学设施

(1)学校的实验室建设能否满足实验教学要求?

实验场地、仪器设备以及管理模式可否满足学生进行主动实践的需要?

教学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与完好率如何?

(2)学校是否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的条件与资源能否达到教学要求?

(3)学校的课堂教学设施是否满足课堂教学需要?

能否适应课堂教学改革要求?

(4)学校的辅助教学设施能否保障服务于教学,优先用于教学,方便师生使用?

体育场馆、图书馆、校园网等能否满足教学要求?

(5)学校辅助教学设施的利用率与使用效果如何?

(6)学校教学设施的建设与使用中存在什么问题?

如何改进?

3.3课程资源

(1)学校是否制定了课程建设规划?

执行情况如何?

(2)学校是如何保障课程资源建设的?

学校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