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一二模说明文汇总.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751287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一二模说明文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考一二模说明文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考一二模说明文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考一二模说明文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考一二模说明文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中考一二模说明文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中考一二模说明文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中考一二模说明文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中考一二模说明文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中考一二模说明文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中考一二模说明文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中考一二模说明文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中考一二模说明文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中考一二模说明文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中考一二模说明文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中考一二模说明文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中考一二模说明文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中考一二模说明文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中考一二模说明文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中考一二模说明文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一二模说明文汇总.docx

《中考一二模说明文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一二模说明文汇总.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一二模说明文汇总.docx

中考一二模说明文汇总

2009年中考一二模说明文汇总

(2009年中考一模北京·昌平)

(二)阅读《神秘大湖为何来去匆匆》,完成19-22题。

(共8分)

神秘大湖为何来去匆匆

  ①八年前,一场暴雨过后,山谷变成“高山平湖”;八年后,湖水却奇迹般地消失,仅仅七天时间便湖底见天,留下鱼虾在泥塘中挣扎。

  ②神秘大湖为何来去匆匆?

湖水究竟到哪里去了呢?

③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一个原本宽400多亩的大湖突然干涸,意外消失的大湖位于忻城县遂意乡江村容屯,当地村民将其称为“吨湖”。

④据当地村民说,今年3月9日深夜约12时,吨湖方向传来“轰隆隆”的闷响将人们从睡梦中惊醒,而随后发出的“呜呜”声一直持续到天亮。

村民跑到湖边一看,原来在湖中央和西南角水面上,有几个巨大的旋涡在往下旋转,并且还发出“呜呜”的声音,而这时湖水已经下降大概1米多了。

之后吨湖的水位继续以每天两到三米的速度下降,到14日下午,85%左右的湖底裸露。

16日,偌大的山湖基本见了底,只留下鱼虾在泥塘中挣扎。

湖底虽然已经没有了水,但是仍然能听见流水的声音。

  ⑤仅仅7天,湖泊骤然消退直至干涸,这件事不仅令当地村民感到惊诧不已,而且也引起了当地媒体的关注。

据当地记者探访后得知,原来湖泊不仅“去”得奇怪,而且“来”得也很奇怪。

⑥吨湖所在地原本是个大山谷,8年前的一场暴雨让山谷变成了湖泊。

暴雨过后,山谷里的水猛涨起来,比以往任何年份涨得更猛、更快,山谷里的水一下就深达20多米。

雨季过后,水也没像往年一样消退,这个山谷从此变成了一个宽广浩淼的“高山平湖”,并且水面长期保持在400亩左右。

突然间形成的湖泊还带来了成群的鱼虾。

⑦专家认为,湖泊的形成跟喀斯特地形地貌有关。

据介绍,广西是我国喀斯特地形地貌分布的主要省区之一,位于自治区中部的柳州忻城地处大石山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

地下暗河密布、溶洞很多,石块间多有缝隙,极易引起塌陷而生成塌陷湖。

吨湖的形成是因为地壳运动,流经吨湖下面的暗河被塌方的石块或淤泥堵住了下游通道,暗河水无法按原来的通道流下,于是便顺着溶洞或石缝冒出地面,淹没山谷形成了吨湖。

依据连通器原理,此时吨湖的水位和地下河上游的水位应该是持平的。

  ⑧这个飞来的山湖和鱼虾到底从何而来?

A

  ⑨传说毕竟是传说,是不可取信的。

那么,天外为何会飞来吨湖,它又为何骤然消失呢?

B

  ⑩原来,吨湖形成后,巨大的水压和水流依然不断冲击地下的岩石缝隙,寻找泄流通道。

同样,在地质变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暗河上游和下游突然贯通,水压迅速下降,湖水于是顺着来路快速消退下去。

于是就发生了吨湖突然消失的一幕。

这种现象多半发生在“峰丛窪地”。

所谓“峰丛窪地”的地貌,就是在各式各样的塔状与锥状溶峰之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圆洼地,这些封闭的洼地地表土层浅薄,没有径流,洼中有“漏水洞”,因而也被形象的称为“溶蚀漏斗”。

  

C南方降水较多,平时地表水就从漏水洞里面流走了。

但当漏水洞被从上游冲下来的树枝、石块、泥沙堵住的时候,水就无法流走,于是积水成湖。

但很可能由于某种原因,被堵住的漏水洞又被冲开,水便又会漏下去流走,形成的湖就会消退。

D

  

专家表示,吨湖现象很有可能跟漏水洞被堵有关。

他表示,如果条件成熟的话,吨湖可能将会重新出现。

19.文章第④段画线词语和加点词语意在说明什么?

(1分)

20.下面两段文字是从原文中提取出来的,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把它们放回原文标有A、B、C、D的哪两处的横线上合适?

(只填序号即可)(2分)

第一段:

在当地村民中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也许哪个龙王爷经过吨湖这个地方的时候,觉得这里景色不错,就在这里停留下来,于是便形成了吨湖,而且还使得当地干旱的生态环境得以改变。

可是好景不长,龙王爷在这里待腻了,要回家了,于是吨湖不复存在。

第二段:

这种情况虽然不是经常发生,但也有很多其它案例。

“大约上个世纪70年代,贵州县织金县的织金洞风景区,也曾发生过漏水洞被堵积水成湖的情况,在云南的个旧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湖。

这种湖往往不大,存在的时间也不长,但有可能反复地出现。

21.结合文章

-

段,用简练的语言解释“吨湖”形成和消失的原因?

(2分)

22.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3分)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⑴这几段文字出自哪篇课文吗?

作者是谁?

⑵这几段文字印证了文中提到的什么地形地貌?

为什么?

【参考答案】

(二)说明文阅读(共8分)

19.答案:

说明吨湖水位下降之快,令人不可思议。

评分:

本题1分。

20.答案:

第一段:

—A处第二段:

—D处

评分:

本题2分。

21.答案:

吨湖的形成是因为地壳运动,流经吨湖下面的暗河被塌方的石块或淤泥堵住了下游通道,暗河水无法按原来的通道流下,于是便顺着溶洞或石缝冒出地面,淹没山谷形成了吨湖。

吨湖形成后,巨大的水压和水流不断冲击地下的岩石缝隙,寻找泄流通道。

在地质变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暗河上游和下游突然贯通,水压迅速下降,湖水于是顺着来路快速消退下去。

评分:

本题2分,每个要点一分,意思接近,说明白即可。

22.答案:

⑴《记金华的双龙洞》叶圣陶

⑵喀斯特地形地貌地下暗河密布、溶洞很多,石块间多有缝隙……。

评分:

本题3分,⑴题1分,⑵题2分。

 

(2009年中考一模北京·朝阳)

(二)阅读《民俗文化中的牛》,完成第18~20题。

(7分)

民俗文化中的牛

①戊子鼠遁春风至,己丑牛携喜气来。

如果说人们对生肖鼠持有矛盾的心态,对于牛则几乎是一致地赞美和怜惜。

②我国自古就以农业立国,牛以其气力和血肉之躯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

牛是运输耕田的主要动力,然而牛的用途绝不止于此。

它的肉和奶是富含营养的优质食品,它的皮可以做船做衣服鞋帽,它的毛可以打绳子、擀毡毯,甚至它的粪便也是很不错的燃料。

牛就是这样满足着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需要。

③不仅如此,牛很早就被用于祭祀、宴请、婚丧等各种礼仪场合。

人们相信牛有可以主宰人间祸福的力量,牛能负得起联络亲情的责任,能担得起消灾求福的重托。

在许多民间礼仪场合,我们都能看见牛的影踪。

云南永胜普米族孩子的成年礼要煮一锅牛骨头汤让大家共享,认为该汤“贴骨至亲”,团结兴旺。

浙江一带则流行以健牛犊为陪嫁品的婚俗。

新郎牵一头健牛犊踏路开道,认为可以驱灾避邪,平安吉祥。

④人们对牛充满了感激之情,在传说故事中将它塑造成乐于助人、有情有义的感人形象。

牛郎织女传说中的老牛早已为人知晓,是它告诉了牛郎织女下凡的消息,并帮助他娶了织女为妻。

后来又是它告诉牛郎将自己的皮剥下来穿在身上,牛郎才得以飞上天空与织女相见,老牛的行侠仗义不正蕴含着人们对牛的一片深情?

⑤民间还创造种种仪式以表达对牛的情义。

正月初五相传是汉族的牛生日,这天,人们对牛十分优待,喂它好吃的,不让它干活,不鞭打它,更禁止宰杀。

壮族的牛王节,家家把牛栏打扫干净,把牛牵到河边洗涮,并用艾叶水加少许米酒浇牛身,以除虱、压惊、定魂。

也有的地方,各家会杀鸡宰鸭,蒸五色糯米饭,全家围桌而坐。

由家长牵牛绕桌一周后,喂以糯米饭,配甜酒、鸡蛋汤或绿豆汤,以酬其耕作之劳。

仡佬族的牛王节,这天要让牛休息,并喂以最好的饲料,有的地方在牛王节还要放鞭炮,给牛披红挂绿,以示庆贺。

许多地区和民族都设有这样专门的牛日或“牛王节”,以示礼敬。

⑥牛兆祥瑞。

由于牛的贡献以及人对牛的情感和依赖,人们形成了种种的习俗活动,这就构成了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18.文章从哪几方面介绍了有关牛的民俗文化?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⑤段列举了一些例子,意在说明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文中的相关内容,说说民间举行下列民俗活动的目的和原因。

(4分)

链接材料:

立春日,民间有迎春、抢春等习俗活动。

预先造一个土制春牛,在立春日人们会争相摸春牛、钻春牛,春牛后来往往被打碎,人们会争相抢取牛土,称作“抢春”。

回家后将土牛置于牛栏、猪圈、灶台等处。

【参考答案】

(二)18.答案要点:

牛在礼仪场合中的使用、传说故事中的牛的形象、出于对牛的感恩形成的种种习俗活动。

(3分。

每点1分,答“牛的使用”不给分)

19.许多地区和民族都设有专门的牛日或“牛王节”,以示礼敬。

(2分。

若答“民间还创造种种仪式以表达对牛的情义”给1分)

20.答案要点:

(目的)人们通过这些方式表达自己希望庄稼丰收、牲畜平安的愿望(或:

驱灾辟邪、平安吉祥)。

(原因)因为人们相信牛有可以主宰人间祸福的力量,能担得起消灾求福的重托。

(4分。

目的2分,原因2分)

(2009年中考一模北京·崇文)

(二)阅读《雷声大雨点小?

》一文,完成第17—20题。

(共8分)

雷声大雨点小?

林之光

①“雷声大雨点小”是个常见的成语。

它形容计划很大,说得响亮,或者声势造得很大,而实际行动却很少。

②不过,从科学角度看来,“雷声大雨点小”却是不符合天气事实的。

③因为,在各种降雨天气过程中,雷雨的雨滴不仅不小,反而可以说是最大的。

原因是降雨的雨滴都是在云内上升气流中凝结生成和长大的。

因而只有在强烈上升气流云中,才可能降下大雨滴。

有气象学家2004年在马绍尔群岛和巴西观测到直径1厘米的大雨滴,并被载入《吉尼斯世界大全》。

巴西和马绍尔群岛都是热带,那里的雨基本都是从电闪雷鸣和积雨云中降下来的。

而积雨云,正是自然界中具有最强烈上升气流的云。

相反,世界上最小的雨滴———毛毛雨,则反生在上升气流最弱的云中,连最微小的雨滴也托不住就给降下来了。

④当然,成语属文学范畴,本也无需完全拘泥于事实。

而且,雷声的雨滴虽然不小,但雨滴却“不多”。

而“雨点小”和“雨点少”在数量方向上是一致的。

⑤雷雨天气主要有三个特点:

除了雷电和雷阵雨外,还有雷雨大风。

大家知道,雷声、闪电可以传得很远(有谚语说“雷响天下知”);雷雨大风是积雨云后部下沉的冷凉空气(密度大)迅速堆积到地面上时,因气压远高于周围,而向四周发出的冲击波,它也可以传得很远。

但是,雷阵雨则不同了,它的范围虽然和下沉冷凉气流基本相同,但却不会扩张,雨区随着积雨云的前进形成的也是一条窄(与大风和雷声区相比)带。

也就是说,在雷雨天气影响区中,大部分地区是只有雷声和大风而没有雨点的。

谚语“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就有“雷声大雨点少”的意思。

不过,毕竟“雨点小”和“雨点少”还并不是一件事,成语必另有来源。

⑥确实如此。

这个成语最初根本不叫“雷声大雨点小”,而是从“雷声浩(甚)大,雨点全无”发展变化而来。

有趣的是,这倒是很符合事实的,因为在雷声天气影响区中,除了雷雨带以外都是这样的情况。

可是,这八字不成成语,说起来也不上口。

如要减成六个字,而且仍要保留“雷声大”的话,那么“雨点”后的字同样也就难有别的选择,只能是“小”了。

因为“大”也只和“小”对仗。

当然,“雷声有,雨点无”也对仗,但对比不强烈。

⑦更重要的是,“雷声大雨点小”的说法很符合某些社会实况。

因为,“造声势者”多少总会有一点实际行动。

甚至还可以认为,只是由于组成成语需要,使用了“雷声”和“雨点”两个科学名词而已。

这些人为因素可能都是成语化为“雷声大雨点小”的重要原因吧。

(有删改)

17.本文依次从科学、、社会实况三个角度来探究“雷声大雨点小”这个成语的来源。

(1分)

18.第②段说“雷声大雨点小”这个成语“不符合天气事实”,其原因有:

(2分)

⑴(不超过15个字)

⑵(不超过13个字)

19.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说明层次。

(3分)

20.结合所学知识,从下列四字词语中挑选你认为最能直接反映天气现象的一个,并用简洁的语言阐释其所蕴含的天气现象。

(2分)

【备选四字词语】

⑴春和景明⑵风调雨顺⑶气象万千⑷水落石出⑸星罗棋布

答:

我选。

 

【参考答案】

(二)说明文阅读(共8分)

17.答案:

炼字(语言精炼)

评分:

共1分。

18.答案示例:

⑴降雨天气过程中雷雨雨滴最大;⑵雷雨影响区大多没有雨点。

评分:

共2分。

两个空,每空1分。

19.答案示例:

首先概括了雷雨天气的三个主要特点。

然后将雷电、雷雨大风、雷阵雨比较,引用谚语,突出说明雷雨天气影响区里多数只有雷声,而没雨点或雨点少。

最后补充说明成语另有来源。

评分:

共3分。

共3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20.答案示例:

选⑴⑶皆可。

“春和景明”意思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形容春天天气晴朗的好天气。

评分:

共2分。

选择词语1分,阐述天气现象1分。

 

(2009年中考一模北京·东城)

(二)阅读下文,完成17~19题。

(8分)

①玉,积山川之精,人文之美。

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它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审美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②战国时期有名的“和氏璧”价值连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用“和氏璧”雕琢成传国玉玺,并由宰相李斯书大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刻于其上。

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国粹之一的玉文化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

此时的作品,集数千年玉文化之大成,玉质之美,品种之多,雕琢之精,应用之广,都是空前绝后的。

③《管子》说:

“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

”古代封禅用的书文,刻在玉上,称之为玉牒;外交使节用的信物,称之为玉节。

由此可见,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④玉,致密坚硬,滑润光莹,古人把玉加以人格化,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故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

玉,是吉庆、祥和、幸福等精神美的象征,因而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运用象征寓意或谐音取意的手法把玉制成丰富多样的器物、饰品等,借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⑤玉和金一样,是宝贵的象征。

“玉楼”、“玉堂”均指华丽的宫殿或住宅。

道教中的玉皇大帝、玉虚仙境、玉宇,也都离不开一个“玉”字。

皎洁的月亮中有一团黑影,古人不知其奥秘,臆想出“月中何有,玉兔捣药”的故事,此后,文人便常用“玉兔”一词指代月亮,既文雅又神秘。

⑥玉,是权力的象征。

除了玉玺外,“金科玉律”用来指不可变更的法律。

玉,又是和平的象征,如“化干戈为玉帛”。

助人成功用“玉成”一词。

至于玉色纯净,质地坚密,常用来比喻节操,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此外,玉还被广泛用来描写大自然的景色。

“风花雪月”中,除了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风”之外,后三者都常用“玉”来吟咏赞颂:

槐树花朴素洁白,便有了“玉树”之称。

一些纯白素雅的花,常在其名前冠以“玉”字,如玉兰花、玉茗(白山茶花)等。

以“玉龙”来比喻漫天大雪,多么壮观!

17.文章第③段引用《管子》“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第⑤段列举的带“玉”字的词语,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玉和金一样,是宝贵的象征”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鱼形玉器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zhǔ)文化”,到了唐代、宋代开始盛行。

特别是明、清两代,鱼形玉器造型繁多,工艺精湛,最常见的是把莲花和鲤鱼雕刻在一起,代表着美好和富足;还有的玉器把佛手、寿桃和石榴雕刻在一起,称为“三多”,意指多福、多寿、多子。

请你写出“莲花和鲤鱼雕刻在一起”这种造型的玉器的象征意义,并借助文章中相关知识,对这种造型的玉器的象征义作简要解说。

(3分)

象征意义:

□□□□(请用四字词语作答)解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二)17.说明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分,意思正确即可)

18.建筑、宗教和文化。

(3分,意思正确即可)

19.象征义:

连年有余(1分)解说:

示例:

玉,是吉庆、祥和、幸福等精神美的象征,“莲”与“连”谐音,“鱼”与“余”谐音,“莲花”和“鲤鱼”代表着美好、富足,所以这种造型的玉器的象征义是“连年有余”。

(2分,意思正确即可)

 

(2009年中考一模北京·丰台)

(二)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17-19题。

(8分)

①海洋特有的物理和化学环境成为孕育原始生命的摇篮。

②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动物体的含水量达80%以上。

水是新陈代谢的重要媒介,没有水,体内的一系列生理和生物化学反应就无法进行,生命也就停止。

因此,在短时期内,对动物来说,缺水要比缺食物更加危险。

水对于今天的生命是这样重要,它对脆弱的原始生命,更加举足轻重了。

生命在海洋里诞生,就不会有缺水之忧。

③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

海水中含有生命所必需的许多无机盐,如氯化钠、氟化钾、碳酸盐、硝酸盐、硅酸磷和溶解氧。

原始生命可以毫不费力地从水中吸取它所需要的元素。

④水具有很高的热容量,加之水体浩大,任凭夏季烈日暴晒,冬季寒风扫荡,海水的温度变化却比较小。

因此,巨大的海洋就像天然的温箱,是原始生命的温床。

⑤阳光虽然为生命所必需,但是阳光中过强的紫外线也能扼杀脆弱的原始生命。

海水有效地吸收紫外线,为原始生命茁壮成长提供了天然的屏障。

⑥正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一样,优越的海洋环境也限制了生物向高级的方向发展。

于是,一些原始海洋鱼类勇敢地移居陆地,以后才慢慢进化为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

同样的道理,今天的陆地植物也是由海洋藻类进化而来。

这种移居陆地的过程,很可能是被迫的。

由于地壳的变动和气候的变化,一部分海洋变成了陆地,迫使一些水生的植物去适应新的环境。

空气的比重很小,不能像海水那样浮起动植物的身体,于是陆地植物逐渐进化出适应不同功能需要的根、茎、叶。

根钻进土壤吸收养料和水分,叶子在空气中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茎起着连接和支持植物体的作用。

陆地动物逐步进化出四肢,以适应在陆地上的爬行或奔跑。

由于陆地气候干燥,气温变化较大,于是陆地动物又进化出致密的皮肤和保温的毛发。

总之,陆地的艰苦环境锻炼了生物,使它们的身体结构变得更加精细,更加复杂,更加完善。

⑦今天的海洋,除了鱼类外,也有一些高等动物在那里生活着,如海龟、海蛇等爬行类动物,鲸、海豹等哺乳类动物。

海洋植物除了低等的藻类,也有少数高等植物。

这些高等动植物是从陆地_____( 移居  返回 )海洋的。

17.从文末括号内为横线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并简要说明理由。

(2分)

答:

选择词语:

____,理由:

         

18.阅读第⑥段,说出为什么一些原始海洋鱼类是“勇敢地移居陆地”,而海洋藻类“很可能是被迫的”?

(2分)

19.下面的链接材料,印证了上文(①-⑤段)的哪些说法?

(4分)

【链接材料】“澄江生物群”,指的是保存在云南省澄江县及其附近地区距今大约5亿3千万年的寒武纪早期泥岩中大量栩栩如生的特异化石群。

奇虾、微网虫、海口虫等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化石动物。

化石不仅保存了动物的外壳和矿化的骨骼,而且保存了生物的软体器官和组织轮廓,甚至动物的肌肉、神经和腺体等体内组织。

5亿多年前,那里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存活着大量的原始动植物。

后来发生了复杂的地质变化,这些动植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化石被保存下来,直到有一天它们被科学家们发掘出来得以重见天日。

【参考答案】

(二)(8分)

17.(2分)选择词语:

返回,理由:

因为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

  说明:

词语1分,理由1分。

18.(2分)

海洋的优越条件限制了它们的进化,所以主动移居陆地。

部分海洋变成陆地,迫使它们适应新环境。

  说明:

两个要点,每个1分。

19.(4分)

海洋特有的物理和化学环境成为孕育原始生命的摇篮。

海洋为原始生命茁壮成长提供了天然的屏障。

  说明:

两个要点,每个2分。

(2009年中考一模北京·海淀)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20~22题。

(共9分)

①中国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8000年。

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

②龙的形成历来众说纷纭。

古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依赖于雨水,雨水适度,牧草丰茂,谷物有成;雨水乏缺,叶草干枯,百谷旱绝;雨水过量,人畜受淹,农田泡汤。

古人猜想一定有一个“神物”掌管着一切,它能兴云降雨、翻江倒海,在土壤干涸急需甘霖滋润时能够降下喜雨。

于是一个集飞禽、走兽、水族及自然天象之精华于一身的虚拟组合……龙形成了。

③龙这一虚拟出的神灵形象,其组合物象流传比较广泛的说法是骆驼头、鹿角、虎眼、马齿、牛耳、蛇身、鲤鱼鳞、鹰爪、泥鳅尾。

龙身如蛇,灵敏矫健;龙鳞如鱼鳞,井然有序;龙爪如鹰爪,扎实有力;龙角如鹿角,华美稳重。

集如此多的优势于一身的组合自然是万物之灵,它的身上自然也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人们将自己对身外世界的畏惧、疑惑、想象、依赖、崇拜等,都贯穿、体现到龙的组合中了。

龙成为灵异、祥瑞之物。

古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及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

龙是鳞虫之长,在百虫蠢动、疫病益发之时,龙出则百虫伏藏。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龙无疑是古人的一种艺术创造。

它的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其间体现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审美感受和艺术情趣。

④随时代的更替,龙的造型在不断变化。

从我们能看到的汉代瓦当上的行龙、隋代赵州桥石栏板上的双龙、唐代铜镜背面的云龙、元代高足杯上的云龙、明代金冠上的升龙、清代皇帝玉玺上的蟠龙,当代吉庆嘉瑞的祥龙,不同时代龙的造型显示出不同的风采:

汉代雄健豪放,隋唐健壮圆润,元代成熟稳健,明清繁复华丽,而当代的祥龙,总是扬头挺胸、瞠目振鳞、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威武奋发。

⑤除了能兴云降雨,使百虫伏藏,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

封建社会皇帝头戴双龙戏珠金冠,身穿龙袍,手持龙钮玉印,自称真龙天子,希望拥有龙的威严、精神和本领。

龙还具有出类拔萃,不同凡俗的文化象征意义。

龙是神物,非凡人可比,所以人们常常把那些志向高洁、行为不俗,很有本事、有成就的人称为“龙”。

⑥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黄帝、炎帝等中华民族的始祖都是“龙子”。

自然,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也就是“龙的传人”了。

20.本文②~⑤段是从龙形成的原因、龙的形象形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