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篇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7526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篇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12篇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12篇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12篇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12篇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12篇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12篇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12篇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12篇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12篇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12篇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12篇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12篇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12篇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12篇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12篇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12篇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12篇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12篇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12篇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篇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docx

《12篇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篇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2篇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docx

12篇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

【12篇】新版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

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说:

“大伯,您和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这么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

   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

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

”我看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回壁,就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

”我说,“你怎么会碰壁呢?

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

”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鲁迅先生的鼻子本来是天生的,为什么说是碰壁碰的呢?

从中体现出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

(3)请你结合当时鲁迅先生生活的社会环境,谈一谈你对“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这句话的理解。

(4)“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说一说大家为什么笑呢?

【答案】

(1)伯父和“我”谈碰壁。

(2)这是鲁迅用幽默的说法暗示自己受到反动势力的残酷迫害。

幽默。

(3)鲁迅先生生活在黑暗的旧社会中,他经常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派害怕鲁迅先生的文章,不许他发表文章,而且还要逮捕他。

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当时社会很黑暗,自己在与反动派作斗争时经常受到挫折与迫害。

(4)笑我的单纯和幼稚。

【解析】【分析】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2)评价人物性格特点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3)谈自己的理解,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

(1)伯父和“我”谈碰壁。

(2)这是鲁迅用幽默的说法暗示自己受到反动势力的残酷迫害。

幽默。

(3)鲁迅先生生活在黑暗的旧社会中,他经常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派害怕鲁迅先生的文章,不许他发表文章,而且还要逮捕他。

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当时社会很黑暗,自己在与反动派作斗争时经常受到挫折与迫害。

(4)笑我的单纯和幼稚。

【点评】

(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未知生命起源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密切相关的。

生命的构成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等是来自“大爆炸”后元素的演化。

资料表明前生物阶段的化学演化并不局限于地球,在宇宙空间中广泛地存在着化学演化的产物。

在星际演化中,某些生物单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于星际尘埃或凝聚的星云中,接着在行星表面的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像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

通过若干前生物演化的过渡形式最终在地球上形成了最原始的生物系统,即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

至此,生物学的演化开始,直到今天地球上产生了无数复杂的生命形式。

   38亿年前,地球上形成了稳定的陆块,各种证据表明液态的水圈是热的,甚至是沸腾的。

现生的一些极端嗜热的古细菌和甲烷菌可能最接近于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其代谢方式可能是化学无机自养。

澳大利亚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亿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证据。

   原始地壳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由天文行星时代进入地质发展时代,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也开始逐渐形成。

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尚无较多的生物出现,一直到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带壳的后生动物才大量出现,故把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显生宙。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密切——________  复杂——________  沸腾——________

(2)生命的构成元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它们来自于“________”后元素的演化。

(3)标志着地球由天文行星时代进入地质发展时代的是________。

(4)写出本文的中心句________。

(5)写出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①一直到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带壳的后生动物才大量出现,故把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显生宙。

________

②澳大利亚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亿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证据。

________

【答案】

(1)疏远;简单;冷却

(2)碳;氢;氧;氮;磷;硫;大爆炸

(3)原始地壳的出现。

(4)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是密切相关的。

(5)列数字;列数字、举例子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是第一段的第一句话。

(5)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

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故答案为:

(1)疏远、简单、冷却

(2)碳、氢、氧、氮、磷、硫、大爆炸

(3)原始地壳的出现。

(4)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是密切相关的。

(5)列数字;列数字、举例子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5)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雨之歌

   ①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撒向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壑装点。

   ②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从阿施塔特女神王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以镶嵌绿野大地。

   ③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④云彩和田野是一对情侣,我是他们之间传情的信使:

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

   ⑤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一道彩虹挂青天,宣告我行程终了。

尘世人生也是如此:

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⑥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

一旦我见到美丽的园林,便落下来,吻着花儿的芳唇,拥抱着青枝绿叶,使得草木更加清润迷人。

   ⑦在寂静中,我用纤细的手指轻轻地敲击着窗户上的玻璃,于是那敲击声构成一种乐曲,启迪那些敏感的心扉。

   ⑧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

这同爱情何其酷肖:

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

(1)写出第⑤段中的韵脚。

(2)第③段中为什么“我哭”、“山河乐”,“我掉下来”花草“绽笑脸”?

(3)解释第⑥自然段中“吻”和“拥抱”的意思。

(4)第⑧段中诗人连用两组排比句,将“雨”同“爱情”进行了类比,请结合课文,谈谈他是怎样“何其酷肖”的。

【答案】

(1)“道”、“了”、“抱”。

(2)雨下得山河水涨浪高,呈现出“乐;雨“掉”下来才能“风调雨顺”,满足了花草的需要,因而“绽笑脸”。

(3)指雨水浇灌花草和树木。

(4)①雨是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爱情不只包括情感传递,更意味着奉献;②在自然界中,雨水意味着一个循环,正如爱情在人类世界中意味着一个循环,它滋润生命,传递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

【解析】【分析】

(1)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

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是韵腹或韵尾相同的字。

(2)考查对第③段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第③段,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

(1)“道”、“了”、“抱”。

(2)雨下得山河水涨浪高,呈现出“乐;雨“掉”下来才能“风调雨顺”,满足了花草的需要,因而“绽笑脸”。

(3)指雨水浇灌花草和树木。

(4)①雨是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爱情不只包括情感传递,更意味着奉献;②在自然界中,雨水意味着一个循环,正如爱情在人类世界中意味着一个循环,它滋润生命,传递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

【点评】

(1)此题考查对韵脚的掌握,要求写生会判断。

(2)此题考查在理解第③段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注意,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读《丁香结》,回答文后问题。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

在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1)仔细阅读文章,从中找出丁香在形状、颜色、气味方面的特征。

(2)结合文章,说说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

(3)理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

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

(4)著名诗人戴望舒的《面巷》中,有这样的诗句: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汀香一样的忧愁....”结合本文,体会“丁香”一词在诗中的含义。

【答案】

(1)①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②花开有紫、红、白等色;③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2)原因有二:

①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②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心。

(3)示例: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正因为如此,人生才多彩多姿。

(4)象征着美丽、高洁、愁怨。

【解析】【分析】

(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4)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①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②花开有紫、红、白等色;③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2)原因有二:

①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②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心。

(3)示例: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正因为如此,人生才多彩多姿。

(4)象征着美丽、高洁、愁怨。

【点评】

(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4)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5.课内阅读。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

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1)文段选自________。

(2)“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这句话是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有什么效果?

(3)“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句中的“一齐”说明了________。

(4)语段中“投”的意思是什么?

“投票”“投篮”“投入战斗”的“投”各是什么意思?

(5)“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________”这句话,这句话有着伟大的意义,它向全世界宣告________,所以,全中国人民一齐欢呼起来。

【答案】

(1)开国大典

(2)夸张;烘托出会场的声势浩大,表达了人们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热爱之情。

(3)人民群众的心是一致的,对革命领袖都充满了崇敬与爱戴之情。

(4)投射;投票:

放进去;投篮:

向一定目标扔;投入战斗:

参加进去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主了

【解析】【分析】

(1)对作品的作者、内容的出处应该有准确地掌握,填空要根据要求和课文的内容来分析作答。

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2)考查夸张修辞手法。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3)体会划线词语,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4)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5)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

(1)开国大典

(2)夸张;烘托出会场的声势浩大,表达了人们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热爱之情。

(3)人民群众的心是一致的,对革命领袖都充满了崇敬与爱戴之情。

(4)投射;投票:

放进去;投篮:

向一定目标扔;投入战斗:

参加进去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主了。

【点评】

(1)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作品、和作者的掌握能力。

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2)考查学生对夸张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词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4)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

(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6.阅读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连着三天,雨下个不停。

在下雨天里读书是最惬意的。

上次老爸送我的一本书还放在抽屉里,书名是《鲁滨逊漂流记》。

书很旧很旧,封面已看不出颜色,还用透明胶带粘补过。

翻开书,里面的纸已经泛黄了。

扉页上有几行字,头两行是用毛笔写的:

这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赠维儿

   下面落名吴敬山。

吴敬山是老爸的爸爸,我的爷爷,那么这本书是当年我爷爷送给我老爸的。

送书的时间是1965年6月1日,现在推算起来,是我老爸12岁那年“六一”儿童节那天,爷爷送给他的。

接下来的两行字是用钢笔写的,龙飞凤舞,一看就知道是老爸写的:

    学会生存

  赠缅儿

   下面落名是吴维。

爷爷送给爸爸,爸爸送给我,真是一本三代相传的书。

这是一本历险小说,才读了几行,我就爱不释手了。

    小说的主人公鲁滨逊是一个聪明机智而又具有坚强毅力的人。

在一次航海中,船在南美洲海岸一个荒岛附近触礁,船身破裂,水手和乘客都淹死了,只有鲁滨逊活了下来。

海浪把他卷上了岸。

这座小岛荒无人烟,鲁滨逊长达28年的历险生活开始了。

他做了一只木筏,把沉船上的食物、制帆篷的布、枪支、弹药、淡水、酒、衣服、工具等一一送到岛上。

他用帆布搭起帐篷,作为栖身之处,并将船上运来的东西藏在这里,靠船上剩下的食物生活。

后来,鲁滨逊开始在岛上种植大麦和水稻。

他学会了制作粗糙的面包。

他捕捉并驯养山羊作为肉食的来源,又养了一只鹦鹉作伴。

他还做了家具,摆在他所住的山洞里。

    若干年后,鲁滨逊救下了一个俘虏。

那天是星期五,他就给这个俘虏起名叫“星期五”。

从那以后,“星期五”成了他忠实的仆人和朋友。

又过了好几年,鲁滨逊在孤岛附近发现了一艘英国船。

他和“星期五”终于得到了离开孤岛的机会。

我很喜欢《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笛福在书中的一句名言:

“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

”事实上的确如此:

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会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

我也非常喜欢鲁滨逊这个人物。

我想象中的鲁滨逊是这个样子的:

身着羊皮短衣短裤,腰间别一把小锯、一把斧子,肩上挂着弹药袋子,背上背一个筐子,挂一支鸟枪,头顶撑一把又丑又笨的羊皮伞……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像鲁滨逊那样的人,一个探索者,一个发明家,一个善于创造性劳动的人。

我要好好地把这本书珍藏起来,等我有了儿子,我就把这本书再传给他。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惬意________抽屉________

鲁滨逊________扉页________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扉页:

   龙飞凤舞:

 荒无人烟:

(3)鲁滨逊在荒岛上会遇见哪些困难?

体现了鲁滨逊哪些精神品质?

(4)读了这本书后,请想想,爷爷和爸爸仅仅是送给我一本书吗?

(5)文章的题目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女孩子要不要读呢?

(6)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答案】

(1)qiè;ti;xùn;fēi

(2)扉页:

是指衬纸下面印有书名、出版者名、作者名的单张页,有些书刊将衬纸和扉页印在一起装订(即筒子页)称为扉衬页;龙飞凤舞:

多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荒无人烟:

形容地方偏僻荒凉,见不到人家。

(3)食物缺乏,无处栖身,猛兽的威胁,最大的困难是孤独恐惧。

鲁滨逊想尽了一切办法来战胜这些困难,体现了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又具有顽强毅力的人。

(4)还有对自己的寄托和理想:

希望自己像鲁滨逊一样的坚强勇敢。

(5)要,因为女孩子也需要这种精神!

(6)课文讲述了《鲁滨逊漂流记》是我们一家三代相传的书。

在阅读中“我”懂得了一个大无畏具有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会是一个成功者,成为一个英雄。

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坚强。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一文选自童话作家杨红樱长篇小说《男生日记》。

是由一个男孩的日记改编成的课文,这篇日记的本身也是这个男孩的读后感。

课文点明了“我”读的一本书《鲁滨逊漂流记》的由来,介绍了这本书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以及“我”喜爱的书中名言和书中人物,突出了“我”对名言的理解和从人物身上萌生的希望。

表达“我”珍藏这本书的打算,发人深思。

课文推出了鲁滨逊的故事。

尽管只是简单的介绍,同样让人感受到了鲁滨逊一人在荒岛上顽强生活的种种艰难,这种不平常的经历,造就了鲁滨逊的不平常的人生。

曲折的经历丰富了人生阅历,同时也检验着人的意志。

这篇课文用传神的笔触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可敬的勇士,闪耀着一个不屈的灵魂。

文章通过鲁滨逊的故事,告诉我们:

在突如其来的不幸遭遇前,不能慌了手脚,要努力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寻找一切有利生存和发展的因素,进行创造性劳动,同时还要努力排除孤单情绪,要看到希望,要乐观向上。

尽管我们现在不太可能会碰到鲁滨逊的境遇,但是他积极的人生观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这也就是《鲁滨逊漂流记》能代代相传的原因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综合运用能力。

7.课内阅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这段话描写的是________的美丽风光。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用________画出来。

(3).哪句话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用“________”画出来。

(4).最后一句的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   )

A. 草原上的牛马懂得欣赏美景,也被陶醉了。

B. 作者借物喻人,为了赞美草原的美丽景色。

C. 草原上的牛马多,突出了草原景色的特点。

D. 草原上的美景令牛马对它有了很深的感情,舍不得离去。

【答案】

(1)草原

(2)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3)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4)B

【解析】【分析】

(1)、(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比喻句: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最后一句,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

⑴草原;⑵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⑶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⑷B

【点评】

(1)、(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

②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③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④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

⑤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1)写出与下面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

温暖——________        舒适——________

(2)第________句话讲明了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穷困,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两个词语看出来的。

(3)这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