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攻坚克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56127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凝心聚力 攻坚克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凝心聚力 攻坚克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凝心聚力 攻坚克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凝心聚力 攻坚克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凝心聚力 攻坚克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凝心聚力 攻坚克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凝心聚力 攻坚克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凝心聚力 攻坚克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凝心聚力 攻坚克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凝心聚力 攻坚克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凝心聚力 攻坚克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凝心聚力 攻坚克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凝心聚力 攻坚克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凝心聚力 攻坚克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凝心聚力 攻坚克难.docx

《凝心聚力 攻坚克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凝心聚力 攻坚克难.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凝心聚力 攻坚克难.docx

凝心聚力攻坚克难

凝心聚力攻坚克难

努力开启重庆环境保护事业新征程

重庆市环境保护局曹光辉

(2011年1月20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向大会报告环境保护工作。

  一、真抓实干,重庆市“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将改善环境质量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把环境保护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以环保“四大行动”和总量减排为抓手,以库区水环境保护和主城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着力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部分区域明显改善,全社会环保意识普遍增强,“十一五”环保任务和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

主要表现在:

  ——总量减排超额完成。

“十一五”期间,全市关停小火电40万千瓦,淘汰小水泥700万吨,环保搬迁113户重污染企业;钢铁行业通过重钢赎买搬迁的方式,实行了“13合1”的集中发展模式。

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实现双下降,截至2010年上半年,我市累计减排化学需氧量3.1万吨、二氧化硫10.24万吨,两项指标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我市的“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

通过减排,促进了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环境质量的改善,提升了环境保护监管的能力和水平。

  ——治污设施取得突破。

在全国率先完成所有现役2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脱硫设施改造。

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县建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含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110座,新建排污管网4000余公里,长寿等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与2005年相比,污水日处理能力由57.8万吨提高到240万吨,处理率由不足30%提高到83%。

累计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含小城镇垃圾处理设施)50座,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2005年的59%提高到94%。

污水集中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位居全国前列。

全市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达标率为76%,位居西南地区第一位。

  ——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2010年,主城空气质量满足优良的天数达到311天,比2005年增加45天;与2005年相比,二氧化硫浓度下降34%,综合污染指数下降23.5%。

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库区水质保持稳定,长江出境断面水质连续5年保持Ⅱ类水质,在全国七大水系河流中处于最好水平。

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3年为100%,群众饮水安全得到充分保障。

与2005年相比,主要次级河流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断面比例从64.9%提高到84.7%;全市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从43.1%提高到73.7%;全市森林覆盖率从31%提高到3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21.6%提高到36.8%。

  ——绿色创建广泛展开。

主城区整体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面推进,渝北、北碚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区,大足、巫山建成国家生态示范区,黔江、云阳、九龙坡、南岸、渝中、江北、巴南等7个区县建成市级环境保护模范区(县)。

全市建成4个国家级、11个市级环境优美乡镇、6个市级生态村、98个绿色社区(小区),环保绿色创建掀起新的高潮。

  ——环保能力大幅提升。

“西部领先,全国一流”重庆环保的目标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环保部门从职能、机构、人员编制3个方面都得到明显加强,环境保护参与和优化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有66个乡镇设立了环保机构,240个乡镇的国土办增加了环境保护职责,市、区县(自治县)、乡镇三级环保执法体系初步形成;市环境监察总队两度被评为全市十佳行政执法机构,重庆12369环保举报受理中心被团中央评选为全国青年文明号;市环保局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级文明单位标兵。

全市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市环境监测中心监测能力已达到400余项,跨入省级先进站的行列;全国第一次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重庆位居四个直辖市和西部地区第一;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重庆荣获全国一等奖。

  ——环境民生逐步改善。

市委、市政府连续五年将环保重点工作列入“八大民心”工程,集中力量开展环境整治,在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噪声、污水、油烟、垃圾、臭味等环境问题。

依托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推动每个区县(自治县)每年解决2-3个重大环境问题。

通过持续深入开展环保执法专项行动,检查排污单位6.7万余家次,处理环境违法案件9千余件,关闭取缔企业600余家,受理群众投诉10万余件,妥善处理环境污染事故100余起,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群众的环境权益。

特别是在汶川地震期间,重庆环保卫士受命于危难之间,冲锋在地震灾区核心地带,经受住了生与死的考验,为防止灾区发生次生环境灾害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环保部的充分肯定。

  各位领导、同志们,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十一五”环保规划的收官之年。

按照年初计划,全市上下狠抓工作落实,为我市“十一五”环保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是全面开展国模创建,提升城市品质。

市委、市政府对创模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奇帆市长任组长的创模领导小组,建立了创模推进机制,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创模工作全面已铺开。

江北10位区领导主动挂帅,实行污染治理“片区长制”和“四方联动机制”;沙坪坝成立了书记、区长任“双组长”的创模领导小组,对创模实行“两次督办一票否决”;巴南专门设立创模办和次级河流综合整治办公室,加大了次级河流综合整治力度。

14个考核指标牵头部门建立了创模工作机制,成立创模办,分解落实工作任务。

市创模办及各工程推进组全面推进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加大了次级河流综合整治力度,创模宣传教育“十进”活动推进顺利,解决老百姓身边突出环境问题的投诉快速反馈机制初步建立。

经过努力,新增5项达标指标(创模考核26项指标中已有20项实现达标),其余6项已有很大程度改善。

  二是强化总量减排倒逼机制,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了总量减排工作力度,举全市之力,打好总量减排攻坚战。

市政府召开了节能减排领导小组会议,对进展缓慢的重点项目进行专项督查,对工作滞后的区县进行预警,对不能达到减排效果和进度滞后的减排项目进行督促整改。

印发实施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制定了相关配套文件,排污权交易工作全面开展。

通过强化总量减排,为我市一批重大项目腾出了环境容量。

  三是大力实施污染防治,确保全市环境安全。

完成主城25家企业环保搬迁。

完成529台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超额完成市政府第二批清洁能源改造任务。

实施了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

渝中区整体创建成为全市首个无煤区。

全市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北碚、渝北空气质量满足优良的天数保持在320天以上,全市有34个区县(自治县)优良天数在300天以上。

市政府强力推进次级河流综合整治,批复了梁滩河等14条次级河流“一河一策”综合整治方案,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了三年综合整治工作任务,落实了9亿元地方债券和2.59亿元管网配套资金,实行“双目标”考核,流域内生活污染、养殖污染和工业污染整治项目加快推进。

完成1063个整治项目,完成57个生活污染治理项目,关闭和治理288家企业、623家养殖场(户),河道清淤60公里、100万立方米,改造污水管道50公里,清运垃圾11万吨。

璧山实施“督导长”和“河段长”制度强力实施璧南河整治,渝北投入1亿多元,全面治理“三河七湖”,成效明显。

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工业排污口全部取缔,库区142个市政直排口整治任务超额完成,库区175米蓄水影响的饮用水源整治项目完工12个。

开展了《宁静行动实施方案》修订工作,进一步强化噪声污染防治,有效缓解了噪声扰民问题。

  四是加快统筹城乡环保试点,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认真落实环保部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完成47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环保部、财政部将重庆纳入全国八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市,3年补助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6.5亿元。

目前,我市印发了实施计划,建立了推进机制,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正积极推进。

北碚、渝北、江津、荣昌等区县投入数千万元,启动了农村连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五是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保障和改善环境民生。

结合环保专项行动,开展环境问题大下访、大排查和大整治,共检查重金属排放企业216家、电解锰企业22家,对6家重金属排放企业进行挂牌督办。

涪陵、长寿对化工企业等重点危险源全面实行“一源一策”的风险防范,环境安全应急预案进一步规范完善。

万州、黔江、涪陵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开工建设。

加强辐射安全许可,强化辐射放射环境管理,及时收储闲置546枚放射源,组织完成了垫江辐照场和西南大学105室放射性工作室的退役,消除辐射安全隐患。

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重庆环保世纪行媒体系列集中采访活动不断深化,有效推动一批突出环境问题的解决。

  此外,我市环境政策和法制工作不断加强,环境宣传与教育不断深化,环境保护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市环保局会同市高法院、市检察院,开展了环保法庭和环境公益诉讼试点调研。

《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和《今日说法》等各类栏目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和《半月谈》等重要媒体多次对重庆环保工作进行专题报道,市级媒体开设专栏,对创模进行宣传报道,新浪网、搜狐网等知名网站大量进行转载。

全市40个区县(自治县)环境监察机构、11个区县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通过达标验收。

  各位领导、同志们,过去五年,我们坚持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相协调相融合,全市上下一心,真抓实干,在创新环保工作体制机制、努力服务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探索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是坚持不断创新、丰富手段,完善环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

注重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是新时期加强环保工作的一条鲜活经验。

“十一五”期间,我市积极探索,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不断创新环保体制机制,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形成全社会保护环境的强大合力。

宏观层面,健全了综合决策、目标责任、工作推进和环保投入等机制。

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环境保护放在全市工作的突出位置,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同时部署。

历任书记、市长都强调改善重庆环境质量要付出超过其他城市多倍的努力,需要有超前的措施和系列工程。

熙来书记要求一定要重视环保,提出要把重庆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节能减排示范区。

奇帆市长要求:

绝不能有了温饱失去环保,有了小康失去健康。

区县领导对环保工作也是高度重视,彭水、酉阳县县委书记兼任环保局党组第一书记,长寿区明确由区委副书记联系环保工作,区委常委、副区长兼任区环保局党组书记,切实加强了对环保工作的领导。

中观层面,完善了环保与相关部门左右联合、环保部门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完善了社会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着力构建最广泛的“环保统一战线”。

微观层面,全市环保系统以“西部领先、全国一流”为目标,不断建立健全环保机构、提升能力,积极构建完备的环保执法监督和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不断提高环保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坚持环境与经济相融合,努力以环境保护服务和优化经济发展。

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必须从发展方式上找根源,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寻出路。

“十一五”期间,我市主动将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环境准入方面:

通过加强宏观调控,从源头促进协调发展;通过出台环境准入政策,推动工业优化升级;通过规划环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从决策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通过严格执行项目环评和环保“三同时”制度,把住污染源入口关;在严格环境准入的同时,我们积极服务经济发展,对符合国家要求的项目,开辟绿色审批通道,实行全程服务,推动项目尽快落地。

调整产业结构方面:

大力推动现有企业上档升级。

通过不断创新生产理念,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控制环境污染;通过完善和落实系列优惠政策,促进污染企业环保搬迁。

“十一五”期间,市政府先后启动了6批165家污染企业环保搬迁项目,到2011年全部搬迁后,不仅为城市建设腾出更多的发展空间,还将减排二氧化硫1.4万吨,烟尘1.7万吨,废水2170万吨。

总量减排方面:

通过强化工程减排、加大结构减排和深化管理减排,在确保完成国家减排任务的同时,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环境保护监管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了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

  三是坚持环保为民,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坚持发展惠民、环保为民的根本宗旨,把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主城大气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把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

通过深入开展环保“四大行动”,全面改善环境质量;通过加强环境监察执法,持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通过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着力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各位领导,同志们,刚刚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环境保护事业大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的五年。

上述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人大、政协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各区县(自治县)、各部门的辛勤付出,得益于全市人民的共同参与,在此,我代表全市环保系统的干部职工,向大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凝心聚力,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十二五”环境保护战略任务

  回首过去,我们倍感欣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但成绩属于历史,希望在于未来!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面临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首先,环境质量现状与人民群众对享有良好环境质量的期待有较大差距,水、气、声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的任务繁重,进一步保障和改善环境民生的压力很大;二是创模重点工程按期实现创模目标任务,时间相当紧、任务非常重;三是总量减排面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导致污染物增量刚性增加,国家要求越来越严并新增加了两项约束性指标,加之我市总量减排潜力有限,一些减排项目的实施存在不确定性等问题,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四是环保工作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现行的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工作需要。

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应对,妥善解决。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标志着环境保护真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干线、主战场和大舞台,成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新局面的重要抓手,为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和再生产全过程切入统筹解决环境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这对于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文明共赢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环保事业迎来了空前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加速发展阶段,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按照市委三届八次全委会的工作部署,到2015年,重庆将建成特色鲜明的国家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强大的经济中心、居民有充分的幸福感、西部开放“窗口”和统筹城乡改革的“先行区”。

这一宏伟目标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保护的任务更加繁重,需要我们从更高的层面、更宽的视野审视和解决我市的环境问题。

  各位领导,同志们,“十二五”,是我市环境保护事业大有作为的5年。

机遇与挑战共存,困难和希望同在!

我们将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成绩,坚持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和生态立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协调总量削减、质量改善与风险防范的关系,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切实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进入“十二五”,我们提出了全市环境保护工作“12358”的总体思路,即,“坚持一个目标、抓住两条主线、突出三个重点、筑牢五项支撑、推进八大工程”,全面实现环境保护工作新的飞跃。

  ——坚持一个目标:

就是要确保全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生态文明水平进一步提升。

环境质量改善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赋予环境保护工作的时代重任。

  ——抓住两条主线:

就是要服务科学发展和坚持环保为民。

我们要主动将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以环境保护优化发展,大力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相融合,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我市发展的质量;环境保护是重大的民生问题,环境保护工作要在服务科学发展的同时,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解决好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切实改善和保障环境民生。

  ——突出三个重点:

一是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创建国模,作为促进民生改善和助推“五个重庆”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市委三届八次全委会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作为市委、市政府对人民群众做出的郑重承诺,必须举全市之力确保完成。

二是圆满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

总量减排是国家确定的约束性指标,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三是确保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交办重庆的一项政治任务,要求重庆担负起保护三峡库区生态安全的历史责任,加大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强化环境风险防范。

  ——筑牢五项支撑:

一是健全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健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目标责任、环保投入、公众参与等机制;二是完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着力推进配套制度建设,进一步建立完善以《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为核心的地方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切实抓好国家相关环境经济政策在重庆的贯彻实施,积极探索具有重庆特色的地方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加快推进重庆市环境标准管理体系建设;三是大力发展环境科研和环保产业,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等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示范,提升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控水平。

建设重庆环保产业基地,发展壮大生态环保产业;四是系统提升环境监管能力,重点加强环境监察、监测、信息和宣传教育能力建设;五是加强环保人才与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作风优、懂业务、会管理的高素质环保队伍,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成效。

  ——推进八大工程:

  一是环保优化发展工程,重点实施主体功能区环境管理,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完善和落实产业环境准入政策,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二是环境质量改善工程。

继续深化主城区蓝天行动,强化道路和施工扬尘污染控制、燃煤及机动车尾气控制,主城二环以内基本建成无煤区,强化空气环境质量预警,增强人工干预,确保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达到311天以上,主城区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加强库区水污染防治、次级河流综合整治和城乡饮用水源保护,实现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开展噪声污染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声环境质量。

  三是污染物总量减排工程。

按照“落实责任、增量严控、存量削减、政策引导、结构调整、工程支撑、监管保障”的思路,强力推进总量减排工作,加强总量减排三大体系建设,不断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总量减排目标任务,为“加快”和“率先”发展腾出空间。

  四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重点加强主城排水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加强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及收运体系建设,提高垃圾转运和处理率;所有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部建成,实施城市污水处理厂达标改造,工业园区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全部建成投运,开展污泥和渗滤液处置,提升污染治理水平。

  五是环境风险防范工程。

完善环境污染事故预防与处置体系,开展环境应急演练;加强重点源的预警设施建设和管理,开展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专项治理。

加强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特别是高危流动放射源的安全监管,强化辐射安全许可管理和废旧闲置放射源收贮,预防辐射事故的发生,确保不发生重特大辐射事故,保障辐射安全。

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加大典型案件挂牌督办、责任追究和后督察力度,确保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

  六是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

大力实施“森林重庆”建设,积极开展“绿化长江·重庆行动”,建成森林重庆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三峡库区消落区、石漠化地区和工矿采空沉陷区生态修复。

  七是农村环境保护工程。

全面推进统筹城乡环保试点,重点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实施连片综合治理试点,促进农村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八是公众满意度提升工程。

全面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同时,努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噪声、污水、餐饮油烟和臭味异味扰民等突出环境问题,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同时,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创建,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推进公众参与,不断提高群众对环境保护的满意率。

  通过5年努力,我市基本解决城镇生活污染和主要工业污染,确保主城空气环境质量满足优良的天数稳定达到311天以上,“三江”干流重庆段水质总体达到Ⅱ类,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环境保护体系逐步完善,城市品质明显提升,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实现以上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任务艰巨。

今年,国务院将召开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总结“十一五”以来环保工作进展和经验,确定“十二五”期间环保工作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还将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几个重大问题的意见,我们要抓住机遇、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机制、细化举措,在改善环境质量、优化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环境民生上取得明显实效。

  三、攻坚克难,努力实现“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的良好开局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攻坚年和决战年,我们要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努力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今年环保工作总体要求是: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三届七次、八次全委会以及全国环保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重点,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全面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助推“五个重庆”建设。

  今年的主要工作目标是:

主城空气质量满足优良天数达到311天以上,其他区县比上年有所改善。

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重庆段水质总体达到Ⅱ类水质;主城区和区县城区公共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主要指标达标率全部达到100%,镇(乡)达到80%。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分别控制在56分贝和68分贝以内。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8%。

全市辐射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完成国家下达给我市的2011年总量减排目标任务。

全市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98%;全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城镇70%),全市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2%(城镇80%)。

其中,主城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率达到80%,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100%。

  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举全市之力打好创模攻坚战。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是“民生十条”的重要内容,全面达到国家创模指标要求是本届政府任期内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

按照市委、市政府创模工作部署,2011年创模工程项目要基本完成,考核指标要基本达标,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我们必须按照既定方略,以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使命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集中力量,全力以赴打好创模攻坚战。

要着力抓好四个重点:

一是全力推进次级河流综合整治。

要开展次级河流整治巡查、督查和调度,建立上下游联动机制,开展“双目标”考核,实行排名通报、现场督办,按照“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倒排工期,强力推进工程进度,基本完成主城14条次级河流综合整治任务。

二是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

全市所有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要全部建成废水集中处理设施。

要加强工业企业的监管,取缔“三无”企业,确保工业企业稳定达标排放。

今年,国家将开展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考核,包括主城区范围在内所有规划项目必须全面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