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二全册精品学案汇总打包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56292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4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二全册精品学案汇总打包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二全册精品学案汇总打包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二全册精品学案汇总打包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二全册精品学案汇总打包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二全册精品学案汇总打包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二全册精品学案汇总打包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二全册精品学案汇总打包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二全册精品学案汇总打包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二全册精品学案汇总打包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二全册精品学案汇总打包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二全册精品学案汇总打包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二全册精品学案汇总打包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二全册精品学案汇总打包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二全册精品学案汇总打包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二全册精品学案汇总打包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二全册精品学案汇总打包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二全册精品学案汇总打包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二全册精品学案汇总打包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二全册精品学案汇总打包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二全册精品学案汇总打包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二全册精品学案汇总打包下载.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二全册精品学案汇总打包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二全册精品学案汇总打包下载.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二全册精品学案汇总打包下载.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二全册精品学案汇总打包下载

课题

1.1人口数量的变化

设计

教师

罗兆旭

授课

教师

时间

4月13—4月19日

课型

新授

课时

2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人口自认增长和机械增长的区别;掌握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2、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和分析有关的人口数量变化图,掌握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

重点

难点

重点:

人口增长模式

难点: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差异及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教法

三维立体互动教学模式

教具

学案、PPT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激趣导入】

【教学目标】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共同决定的。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或==(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总人口】

>0人口数量在增长

自然增长率==0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

<0人口数量在减少

2.世界人口的增长

图表分析世界人口增长在时间上的差异

(1)时间分布

①总趋势:

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时期。

②世界人口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

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进步。

激趣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目标定向,展示考点

学生看书或学案回答问题。

教师举出实例讲解易错易混知识。

 

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合作探究,总结知识点。

然后小组代表演示成果。

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生质疑,师生质疑把本节课知识真正掌握。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2)地区差异

在世界每年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了以上,其中亚洲国家(印度、中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和尼日利亚等国就占了每年世界新增人口的

★3.世界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与对策

(1)发展中国家:

人口自然增长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大就业困难,人均资源减少,影响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安定

对策: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发达国家: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青壮年负担加重

对策: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

(1)构成指标:

包括、死亡率和

(2)类型及特点

①原始型:

高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

②传统型:

、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③现代型:

、低死亡率、

下图为甲、乙两个国家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统计图。

读图,回答1~2题。

1.甲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大约为()

A.1%B.2%C.3%D.4%

2.乙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

A.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

B.过渡型人口增长模式

C.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

D.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

 

重点变式,拓展延伸

主动实践,感悟方法

 

快速反馈,教学反思

限时独立,互批自改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课题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设计

教师

罗兆旭

授课

教师

时间

4月20—4月26日

课型

新授

课时

2课时

教学

目标

3、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4、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重点

难点

重点:

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人口迁移流向,人口迁移的原因;

难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法

三维立体互动教学模式

教具

学案、PPT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激趣导入】

【教学目标】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

和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

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的现象。

3.分类

(1)国际人口迁移

①概念:

人口跨并改变住所达到(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②特点:

(2)国内人口迁移

①概念:

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现象。

★②我国人口迁移特点和方向

激趣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目标定向,展示考点

学生看书或学案回答问题。

教师举出实例讲解易错易混知识。

 

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合作探究,总结知识点。

然后小组代表演示成果。

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生质疑,师生质疑把本节课知识真正掌握。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人口迁移流量增大,人们自发的迁移,流向发生明显变化,人口由经济地区向东部沿海等经济地区和迁移,即由农村向城市;由内陆向沿海;由山区向平原迁移。

★4.人口迁移的影响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地区之间的自然环境的,以及自然环

境的,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其中、土壤、

和矿产资源等是最重要的。

2.经济因素:

往往起作用,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其中、交通和通信等使主要的因素。

3.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

对人口迁移有着特殊的影响,其中、

社会变革、和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课堂练习】

改革开放后中国流动人口逐年增加,读我国1988~2010年流动人口增长曲线图,完成1~2题。

1.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  )

A.东部到西部

B.农村到城市

C.平原到山区

D.经济发达地区到经济欠发达地区

2.下列因素中与我国改革开放后流动人口迅速增长关系最不密切的是(  )

A.人口增长迅速,就业压力增大

B.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劳动力需求量增长

C.户籍制度改革,为人口流动松绑

D.农村经济的发展,剩余劳动力增多

 

 

重点变式,拓展延伸

主动实践,感悟方法

 

快速反馈,教学反思

限时独立,互批自改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课题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设计

教师

罗兆旭

授课

教师

时间

4月20日—4月26日

课型

新授

课时

2课时

教学

目标

5、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6、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7、分析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及其发展。

重点

难点

重点:

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

难点: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教法

三维立体互动教学模式

教具

学案、PPT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激趣导入】

【教学目标】

一、地球上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

是指环境能的人口数量,

所以,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资源、、人口的生活和,其中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附表分析】

因素

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资源

正相关

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水平提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关

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

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地区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区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生活消费水平

负相关

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3.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不同估计:

4.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激趣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目标定向,展示考点

学生看书或学案回答问题。

教师举出实例讲解易错易混知识。

 

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合作探究,总结知识点。

然后小组代表演示成果。

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生质疑,师生质疑把本节课知识真正掌握。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1)空间:

一个国家或地区。

按照合理的

(2)条件保障健康的

不妨碍未来人口的

(3)实质:

的人口数量。

2.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背景与措施

(1)当前世界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人口问题会引发一系列的资源、环境问题,从而影响社会的正常发展。

(2)实现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1)世界:

①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②建立,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的平等权利。

2)各国、各地区:

尊重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的战略。

3.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和联系

读木桶效应图(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完成1~2题。

1.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000、10000、6000、4500,则该地的环境承载力为()

A.8000B.10000C.6000D.4500

2.目前中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中国的人口合理容量(用b表示)、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用c表示)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A.a<b<cB.c<b<aC.b<a<cD.a<c<b

 

重点变式,拓展延伸

主动实践,感悟方法

 

快速反馈,教学反思

限时独立,互批自改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课题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设计

教师

罗兆旭

授课

教师

时间

5月11日—5月17日

课型

新授

课时

2课时

教学

目标

8、了解常见城市用地类型、城市地域结构类型;

9、结合实际分析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

10、分析经济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类型的影响。

重点

难点

重点:

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及成因;

难点: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法

三维立体互动教学模式

教具

学案、PPT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激趣导入】

【教学目标】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和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区的形成

①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②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

★3.城市主要功能区

(1)住宅区

(2)商业区——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

(3)工业区———城市内部工业相互集聚而形成的

位置: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为了降低,保护);趋于沿分布。

(因工业生产中有大量产品需运输,这就决定了工业企业必然寻求近河流、近铁路、近公路的低平地带分布)

激趣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目标定向,展示考点

学生看书或学案回答问题。

教师举出实例讲解易错易混知识。

 

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合作探究,总结知识点。

然后小组代表演示成果。

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生质疑,师生质疑把本节课知识真正掌握。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概念: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模式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

(1)经济因素

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商业区影响最大)

②交通的通达度

(2)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住宅区的分化上

(3)历史因素

①城市早期的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在的功能分区。

②城市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原有的功能分区现在也可能完全改变。

(4)行政因素

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预城市社会经济的自由发展,通过合理引导,明确划定不同功能区。

三、合理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当堂训练】

关于城市住宅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占城市用地面积的一小部分

B.在工业化之前城市住宅区就已存在

C.高级住宅区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部位

D.低级住宅区一般布置在内城和工业区

 

重点变式,拓展延伸

主动实践,感悟方法

 

快速反馈,教学反思

限时独立,互批自改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课题

2.1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设计

教师

罗兆旭

授课

教师

时间

5月11日—5月17日

课型

新授

课时

1课时

教学

目标

11、了解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

12、了解不同等级的城市地域结构不同,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是不同的;

13、了解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学会分析地理位置对城市等级和等级变化的影响。

重点

难点

重点:

1、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功能差异;

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的生活运用。

难点: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

教法

三维立体互动教学模式

教具

学案、PPT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激趣导入】

【教学目标】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

(1)划分标准:

通常是以城市来划分的。

(2)等级:

从小到大一般可分为、、大城市、特大城市等。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及服务的区的分布特点

城市

级别

服务

种类

服务

级别

范围

城市

距离

服务区的分布特点

①城市服务范围除了包括城市本身外,还包括其附近的小城镇及广大的农村地区;②范围不固定,界线不明确

3.影响城市规模(等级)的因素:

、资源、等。

 

激趣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目标定向,展示考点

学生看书或学案回答问题。

教师举出实例讲解易错易混知识。

 

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合作探究,总结知识点。

然后小组代表演示成果。

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生质疑,师生质疑把本节课知识真正掌握。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城市等级体系:

在同一个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就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德国南部的城市等级体系(城市数目、级别和距离的关系)

在同一个区域内,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

较,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等级较低的城市向距较。

3.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分布

在每一个高等级的城市周围总是分布有多个等级较的城市,或者说等级较高的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城市的服务范围,所以,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的。

【课堂练习】

1.城市服务范围最大的是 ()

A.广州B.上海C.株洲D.青岛

2.下列有关城市服务范围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低级城市的服务范围被高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所包含

B.不同级别的城市的服务范围是相互嵌套的

C.城市及其服务范围是一级套一级的网络相互嵌套而成的

D.高级城市的服务范围为低级城市服务范围的6倍

3.提供下列服务的城市属于等级最高的是()

A.小百货、副食品B.早点铺、菜市场

C.医院、大商场D.小学、理发馆

4.关于城市等级、数目和服务范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广

B.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广

C.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广

D.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广

 

重点变式,拓展延伸

主动实践,感悟方法

 

快速反馈,教学反思

限时独立,互批自改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课题

2.3城市化

设计

教师

罗兆旭

授课

教师

时间

5月18日—5月24日

课型

新授

课时

2课时

教学

目标

14、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15、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16、能够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17、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重点

难点

重点:

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难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法

三维立体互动教学模式

教具

学案、PPT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激趣导入】

【教学目标】

2.3《城市化》

一、城市化

1.城市化的定义与表现

指人口向集聚和城市不断扩大、乡村变为的过程。

2.城市化的拉力与推力因素(动力)

(1)推力:

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如:

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民收入

,社会服务;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拉力:

指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如:

城市就业机会;工资水平;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教育水平高;交通便利等

3.城市化水平:

用来表示。

它体现了社会水平。

4.城市化的意义:

激趣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目标定向,展示考点

学生看书或学案回答问题。

教师举出实例讲解易错易混知识。

 

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合作探究,总结知识点。

然后小组代表演示成果。

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生质疑,师生质疑把本节课知识真正掌握。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差异

1.时间差异

(1).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形曲线。

(2).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或加速阶段。

(3)逆城市化产生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由于大城市环境恶化,而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现代交通的发展,以及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等原因,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其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出现回升。

★2.地区差异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表现

(1)不利影响:

生物减少;城市土地质量下降;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活动的设施使降水、、蒸发、渗漏产生再分配,使、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出现城市“”现象,改变局部小气候;环境污染严重。

(2)有利影响: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课堂练习】

1996~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年均增长4.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3%,2006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1.58倍。

由此可推断该阶段我国(  )

A.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升高B.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

C.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发达国家

D.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

 

重点变式,拓展延伸

主动实践,感悟方法

 

快速反馈,教学反思

限时独立,互批自改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课题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设计

教师

罗兆旭

授课

教师

时间

5月18日—5月24日

课型

新授

课时

1课时

教学

目标

18、结合具体的农业生产活动,理解农业区位的地理含义;

19、识记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并理解不同的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地域类型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重点

难点

重点: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变动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难点:

农业的各主要区位因素。

教法

三维立体互动教学模式

教具

学案、PPT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激趣导入】

【教学目标】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

(1)内涵农业生产所选定的

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

(2)实质:

农业土地

★2.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

★【误区警示】正确区分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

1.主要因素:

指符合某种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所有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包括政策、交通、劳动力、市场等。

2.主导因素:

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为该因素对农业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或条件就不可能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

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在特有的低洼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地形是其主导因素。

3.限制性因素:

激趣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目标定向,展示考点

学生看书或学案回答问题。

教师举出实例讲解易错易混知识。

 

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合作探究,总结知识点。

然后小组代表演示成果。

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生质疑,师生质疑把本节课知识真正掌握。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3.农业区位的变化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和

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点:

同一农业地域内,、、、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形成:

是人们、合理利用的结果。

4.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三、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1.区位优势

★2.特点:

(1)农场成为一个;

(2)有效的利用时间安排;

(3)有很大的,市场的。

【课堂练习】

1.环地中海地区成为水果、蔬菜、花卉等“时鲜业”的大规模生产基地,主要得益于()

①市场条件的变化②机械化的推广③交通运输条件的发展④水源条件的改善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右图是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读图完成2~4题

2.下列各区农业与市场因数最密切的是()

A.海南岛种植天然橡胶

B.吐鲁番盆地种植葡萄

C.上海郊区发展园艺业

D.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

3.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

A.气候B.土壤C.市场需求量D.政策

 

重点变式,拓展延伸

主动实践,感悟方法

 

快速反馈,教学反思

限时独立,互批自改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课题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设计

教师

罗兆旭

授课

教师

时间

5月25日—5月31日

课型

新授

课时

1课时

教学

目标

20、了解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的特点和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

21、以美国商品谷物生产为例,归纳商品谷物农业地域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区位条件;

22、进一步加深对农业区位选择实质性的理解。

重点

难点

重点:

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

难点:

对比季风水田农业与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教法

三维立体互动教学模式

教具

学案、PPT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激趣导入】

 

【教学目标】

一、季风水田农业

1.分布:

主要分布在

2.作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