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指南分享五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58447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指南分享五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指南分享五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指南分享五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指南分享五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指南分享五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指南分享五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指南分享五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指南分享五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指南分享五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指南分享五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指南分享五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指南分享五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指南分享五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指南分享五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指南分享五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指南分享五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指南分享五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指南分享五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指南分享五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指南分享五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指南分享五篇.docx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指南分享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指南分享五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指南分享五篇.docx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指南分享五篇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人教版最新指南分享五篇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

《一滴水经过丽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以“物”为叙述角度、按地点的转换(游踪)安排结构的写作手法;

2.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

能力目标:

欣赏文章自然洗练的语言风格;

情感目标:

1.学会观察和欣赏自然,懂得去发现平凡生活的美好;

2.了解丽江的历史故事,热爱我们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以“物”为叙述角度、按地点的转换(游踪)安排结构的写作手法;

2.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

3.引导学生去发现平凡宁静生活的美。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课前让学生画出丽江风景地图。

假想自身是一滴水,会经过哪些地方,想象看到的风景。

2.朗读教学法。

学习散文离不开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自然洗练的语言风格。

3.品读鉴赏法。

细读文中的写景句子,对其进行赏析,并仿写。

课前准备:

学生:

预习“读读写写”的字词,搜集关于丽江的民俗、故事,了解丽江的各个景点和地理位置,画出丽江风景地图,写一段导游词。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跟着导游游丽江

师:

这个单元我们都在名山大川游览,昨天去看了壮观雄浑的壶口瀑布,今天我们去宁静别致的世外桃源丽江。

有请我们的导游先给我们作丽江介绍。

2名同学预先准备好了导游词。

学生介绍丽江。

(二)整体感知——跟着水滴游丽江

这一板块主要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之上扫除生字词的障碍,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梳理游踪,即一滴水流经了哪些地方?

让学生圈点勾画表明地点的词。

学生梳理出路线图:

玉龙雪山山顶——丽江坝——黑龙潭——玉河——四方街——中河——浇花人的大壶——兰花上——壶——中河——金沙江。

老师总结游记文章可以以地点变换为线安排结构。

(三)品味探究——怎样的丽江,怎样的水滴

1.让学生联系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最喜欢哪处的风景,为什么?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朗读写景的句子,在谈为什么喜欢的时候,老师适当引导赏析句子。

2.根据对课文的品读对语言的品味,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这是_________的丽江。

(美丽、祥和、宁静、美好、人们安居乐业、充满文化氛围……)

3.品读“水”的形象。

这是_________的一滴水。

学生找文中描写水的句子,说说“水”的形象。

参考:

憧憬和向往美好、执着追求、善于发现美好、敬仰传统文化、对未知充满好奇和热情、积极快乐……

4.探究主旨

这滴水为什么一定要流过四方街?

结尾作者写道:

“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如何理解这句话?

示例:

因为丽江古城(四方街)的美好,这滴水憧憬和向往美好,它从玉龙雪山山顶奔流而下,就为了去往这美好的地方。

作者其实是借“一滴水”来讲述自身的心愿,“终于”一词表现出作者对丽江的赞美和喜爱,对宁静淳朴最接近自然的生活的歌颂。

(四)拓展延伸——假如你是一滴水

学生小组交流:

如果你变成一滴水,你想去往什么地方,会有怎样的经历?

(启发学生想象,锻炼想象和联想能力)

(五)体验反思——一滴水的视角

请学生仿照此文写一篇以物为叙述角度的作文,以一株花、一只猫、一堵墙……的角度来写作。

附:

板书

这是_________的丽江 丽江游记

这是_________的一滴水 叙述角度(物)

如果我是一滴水(一株花、一堵墙)……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已学的新闻知识分析课文,并从文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了解作者通过新闻传达的事实及新闻立场。

2.学习消息的语言特点。

3.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教学重点:

1.学习消息语言的特点。

2.学习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写作方式。

教学难点:

学习消息语言的特点。

教学创意: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延伸拓展、比较阅读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一)ppt展示莫言和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照片,问:

图片上的这两个人同学们认识吗?

他们获得了什么荣誉?

学生回答。

明确:

莫言和屠呦呦,他们都获得了诺贝尔奖。

(二)追问激趣:

莫言和屠呦呦因为诺贝尔奖可谓是家喻户晓,诺贝尔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

同学们了解诺贝尔奖吗?

教师补充:

诺贝尔奖是世界各类奖项中地位的奖项,截止20XX年,诺贝尔奖共授予了892个人和24个团体,通常被认为是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有着公认的性。

(三)那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时时什么样的呢?

英国的通讯社,也是国际性通讯社之一的路透社,曾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做出过报道。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则消息,《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

(设计意图及建议:

由同学们熟知的名人导入,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借机简介诺贝尔奖及路透社)

二.自主学习,理清结构

(一)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勾画出本则消息的结构。

1.第一课我们学过消息的结构有哪些?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消息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请勾画出本则消息的结构。

(设计意图及建议:

温故知新,前面的《消息二则》中已经学了消息的基本结构,这里再次巩固,学生在分析结构的同时也学会了快速阅读消息的方法)

(二)结合课文旁批,说说各段分别传递了什么信息?

明确:

第一段介绍了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

第二段介绍了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其成就。

第三段介绍了诺贝尔奖的颁发机构及授奖仪式的相关要求。

第四段介绍了诺贝尔奖金的来源,特别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设计意图及建议:

此处旨在教会学生利用课文旁批的辅助作用,来快速理清课文内容)

3.如果让你给上述这些信息按重要性排序,你会怎么排呢?

明确:

重要性依次递减,由主到次。

这种由主要到次要的结构我们称之为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下面我们通过微课一起来学习“倒金字塔结构”。

4.播放微课《新闻的倒金字塔式结构》。

教师总结:

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是按照新闻价值的大小,即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新鲜程度,以及读者感兴趣的程度等,依次将新闻事实写出的一种结构形式。

由于这种结构格局前边重、后边轻,上头大、下头小,因此称之为"倒金字塔"。

这种结构在消息中比较常见,需要同学们掌握。

(设计意图及建议:

这一环节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新闻阅读能力,筛选信息能力,提升学习自信心。

给学生引入了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不是生搬硬套的直接讲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对本则消息重要性的分析,让学生在实例中理解这一概念,并通过微课的学习加深对“倒金字塔式结构”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消息语言的特点。

1.倒金字塔结构,就是将信息按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由主到次来排列的一种消息写作模式,这种固定的结构方式有利于人们快速筛选信息,符合消息时效性强、快等特点,这些特点就使得消息在语言上与一般文学作品不同。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句子,分析划线词语的特点:

第二段中句子示例:

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明确:

这一句中“颇有建树”,意思是在事业上有较大成就,这里用来评价普吕多姆的诗歌创作,很有分寸,体现了消息语言客观、准确的特点。

2.文中还有很多词句,分别体现了消息语言的不同特点,请同学们再细细研读课文,用三五分钟来仔细揣摩文中消息的语言,再将你的发现与小组同学分享。

学生分享内容可能有:

客观:

评价各位科学家的成就时,遣词造句客观,准确严谨。

如:

两个发现;颇有建树和卓有成就。

大部分使用陈述句。

引用诺贝尔遗嘱内容,表明了新闻语言的客观真实。

“建立了推动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简练,准确,使用了限制性的修饰语,显得很客观。

准确:

电头中时间地点与第三段中的信息一致具体,报道的及时。

具体:

第二段一一列举的国籍,姓名等信息;括号里的补充内容说明了消息语言的具体。

简练:

对于颁奖时间和地点的介绍;括号内语言;作者巧妙用新闻背景来表现诺贝尔奖的公正与,客观简练。

通俗:

作者用“黄色炸药、多种炸药”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专业的知识,让读者易于理解。

朴实:

从全文来看,大部分是短句子,显得非常简练;用朴素的语言给我们阐述了新闻的事实,大部分使用陈述句,显得朴实而又客观。

3.教师总结: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研读,我们发现消息的结构常常采用倒金字塔式,消息的语言有客观、简练、准确、具体、朴实、通俗的特点。

(设计意图及建议:

自主学习,揣摩消息语言特点;合作探究,总结消息语言特点,学习新知。

四.拓展阅读,评价人物

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结合课外材料,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

小组合作用句式说话“我看到了一个___的诺贝尔”。

文段:

诺贝尔的遗嘱里面说:

“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

材料一:

诺贝尔虽然成了大富豪,可他和妻子、儿女的生活依然与过去一样,从不奢侈浪费。

他经常把大笔款项捐给慈善事业,毫不吝啬。

诺贝尔慷慨大方之名,很快传遍了各地,因此要求他帮助的穷人络绎不绝,但诺贝尔从不厌烦,总是尽力帮助他们。

这样一来,每天都有大群的贫民等候他救济,诺贝尔深感为难,感到招架不住了。

他写信给哥哥谈起这件事:

“我每天光是收到的求助信,就不下20封,估计每天支出的救济费约2万克郎以上。

一年下来就得花去700多万克郎。

材料二:

诺贝尔多才多艺。

他自幼喜爱文学,平时工作再忙碌,他也要偷闲阅读小说和作诗。

他更喜欢哲学,他说:

“饭可以不吃,哲学书不可不读。

”正是哲学的思辨和文学的想象力,推动了他的科学发明。

他喜欢易卜生的戏剧,他和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交情也不错。

他不但经常写诗,30岁那年还写了一部名为《兄弟》的小说,后来又写过一部《非洲的光明时代》的历史小说。

1885年,诺贝尔还写过一部《专利病菌》的喜剧,1896年临去世前,又完成一部叫《报应》的悲剧。

材料三:

诺贝尔在读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名列班上的第二名,第一名总是由一个名为柏济的同学所获得。

有一次,柏济意外地生了一场大病,无法上学而请了长假。

有人私下为诺贝尔感到高兴说:

“柏济生病了,以后的第一名就非你莫属了!

”诺贝尔并不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将其在校所学,作成完整的笔记,寄给因病无法上学的柏济。

到了学期末,柏济的成绩还是维持第一名,诺贝尔则依旧名列第二名。

明确:

我看到一个多才多艺/富有同情心/努力/正直……的诺贝尔。

(设计意图及建议:

新闻重视准确性与客观性,作者的感情与思想往往隐含于字里行间,此环节的设置在于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立场与观点,同时也要学会从自身的角度来思考新闻的内容,来评价新闻中的人物。

五.比较阅读,总结梳理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3

《消息二则》教案

一.教材简析:

第一课两则消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社出版20XX年版)。

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XX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学会利用新闻的基本知识写新闻,体会新闻的特点。

【2】学习新闻写作中将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

难点: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教学方法

利用默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用具

本文是一篇标准的新闻模板,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实播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相关纪录片段,解说1949年XX月20日,国民党_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XX月21日凌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统帅毛泽东同志“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_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_政权的覆灭。

这两则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二)检查预习略

(三)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则消息,从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2】明确:

人物:

人民解放军30万大军

时间:

从20日午夜——21日

地点:

芜湖、安徽之间

起因:

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

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结果:

渡过长江

2.听新闻录音,了解新闻的结构。

【1】思考、讨论、交流

a.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b.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c.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新闻的结构是什么?

标题,导语,主体。

3.找出电头简要分析内容和作用。

【1】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中,体现了新闻的真实准确和迅速及时的特点。

【2】)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真实准确的特点?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一句中的“大约”两个字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3】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迅速及时的特点?

“不到”“即已”说明时间短,说明了新闻的及时性。

小结:

这则消息文字简洁,语言有力度,准确报道了三十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事实。

表明了消息的基本特点:

用事实说话。

(四)用相同的方法画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导语、主体、结语及新闻的六要素

(五)精读课文,小组探究。

1.文章主体部分为什么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来介绍解放军渡江?

明确:

【1】中路军最早渡江,因此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因此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2】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

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3】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2.文章主体部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那些部分写的细致,为什么这样安排?

【1】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关于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2】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3】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

首先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第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4】作用: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3.找出文中体现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词语。

“冲破”“横渡”用词非常准确,表明了在有敌军防守的情况下,我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气势。

4.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分析其作用。

(1)学生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

(2)体会议论性语句的作用。

指出我军之因此取得胜利的两个原因。

赞颂我军的英勇气概,揭露国民党_拒绝和平的反动本质,分析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使文意更加深刻,有利于读者了解文章内容。

(六)总结归纳。

1.主题思想: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我30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情况,表现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直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情况,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写作特点: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语言简洁,言简意赅。

全文不到200字,但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详略得当。

本责消息报道各战线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墨,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

这是因为东线敌人的防线比较坚固,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

因此,在报道东路军进军情况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

首先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第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叙议结合。

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言论,指出我军之因此取得胜利的原因。

这种议论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_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利用一系列动词加强文章的表现力。

利用一系列动词,语言精当,极富表现力。

如作者选用“突破”“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地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节节胜利的英雄气概和战斗豪情。

(七)课堂练习

依据前面所学的方法找出下列新闻的电头及新闻六要素。

画出标题、导语、主体。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XX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

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

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

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

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

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

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

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

“过去了!

”“过去了!

”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

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

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

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

工兵们紧张地搭起很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

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

“同志们,再见了!

”“老乡们,辛苦了!

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XX月25日《东北日报》,有改动)

(八)作业:

仿照文章的写法,写一篇消息,报道我校XX月31日报道情况。

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4

《马说》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朗读文章,重视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一.导入新课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身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身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检验预习,梳理文言字词

1.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XX省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2.背景资料。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身“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他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3.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

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目标导学二:

朗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

1.自读课文,梳理字音。

邪(yé) 骈死(pián) 食马者(sì) 槽枥(cáolì) 外见(xiàn)

2.听朗读音频。

3.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1)故/虽有名马,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

伯乐与千里马的辩证关系,对你有什么启发?

文中的观点不难理解,教师应启发学生领悟:

①机会总是降临给有准备的人;②自然界的任何物质都是相互依存的,得到赏识和重用也一样,需要其他一些条件的满足。

5.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层(第1段):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

总结全文。

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目标导学三:

合作探究,体会文章情感

1.托物寓意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明确: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主旨情感

(1)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

为什么?

明确:

作者认为伯乐更重要。

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或者:

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作者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明确:

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使有才之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和遭遇不幸的处境。

重用人才,给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条件。

3.韩愈曾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意思是指受到委屈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文本借千里马不得伯乐,实际上是对人才流落不得赏识而鸣。

因此,文中充满了受到不公对待的委屈与愤怒。

请仔细品读下面五个“也”字句,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做出解说。

①不以千里称也。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④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明确:

①表示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②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③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④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的愤慨之情;⑤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个性表达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示例:

①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身的才能。

②我要努力健全自身,做得更好。

③我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