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汽修专业课程动态调整与更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62322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汽修专业课程动态调整与更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5汽修专业课程动态调整与更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5汽修专业课程动态调整与更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5汽修专业课程动态调整与更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5汽修专业课程动态调整与更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15汽修专业课程动态调整与更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15汽修专业课程动态调整与更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15汽修专业课程动态调整与更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15汽修专业课程动态调整与更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15汽修专业课程动态调整与更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15汽修专业课程动态调整与更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5汽修专业课程动态调整与更新.docx

《15汽修专业课程动态调整与更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汽修专业课程动态调整与更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5汽修专业课程动态调整与更新.docx

15汽修专业课程动态调整与更新

汽修专业课程动态调整与更新

  

 “汽车构造”、“汽车修理工艺”和“汽车维护与故障排除”是学校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最主要的专业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安排中,通常采用将三门课程独立设置,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开进行的传统教法,而在近期的教学结果分析中发现,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细析其原因分析如下:

一、传统教法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受客观因素限制,传统教学方法的课程设置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存在问题,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1.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缺乏空间想象力,普遍感到困难。

尽管加强了直观教学,但对汽车零件的空间形体、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装配关系及传动关系、工作原理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

学“修理工艺”时,死记硬背、似懂非懂。

学“排故”时,缺乏思路、摸不着头脑、枯燥乏味。

学生普遍感到“专业技术理论”难学易忘,厌学心理普遍,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

进入修理技能形成的实习教学阶段,虽较感兴趣,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已遗忘甚多,往往限于模仿性的操作训练,而无法触类旁通,形成系统技能。

由于理论和实习教学的各个阶段认识方法单调,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学习专业技术的方法和能力难以得到很好培养。

2.三门专业技术理论课的教学安排时间跨度大,同一个汽车部件总成(如传动系中的主减速器总成)的“构造”、“修理工艺”、“故障排除”教学时间为两个学期,学生对某一部件成结构的认识是断续、分散的。

整体认识不清楚、理解不透彻,学习难以深入。

而且,人为地将教学分为理论与实习两部分。

教学上自成体系,互不干涉,各有一套人马。

专业技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段实施,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各负其责,造成了相互脱节,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各自为阵”和“相互推诿”的现象,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不到协调,教学内容不能合理统筹。

3.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容易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不利于造就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习的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

二、一体化教学法的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模块式一体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具体做法是:

1.以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为蓝本,在我校汽车专业大纲的指导下,将汽车专业课程划分为:

发动机、底盘、电器、故障诊断与排除、汽车新技术五大模块。

各大模块按系统机构的不同,分设各个专业课题,如在发动机模块中,分设有两大机构五大系统的课程,每课题按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参照国家技能鉴定规范要求,再设分课题。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教具、多媒体等手段,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过程,转变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体化过程,从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目的。

形成理解和记忆的良性循环,将“汽车构造”“汽车修理工艺”和“汽车维护与排除”三门课合并为一门课,实现了一体化。

2、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知识基础较差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利用实物直观演示法,将书本上的零件名称,具体的工作原理,实实在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缩短了认识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较快地将书本上的理论与实践融合,促进了理解,加深了记忆,绕过了以往“死记硬背”名称、原理的暗礁,学习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将来继续认识学习打好基础。

3、以往将专业课程划分为构造和修理,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这样,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认识就人为的分割,使学生难于建立一个清晰、深刻的概念。

如传动系中主减速器的学习,按传统的教学过程,跨度较大,如果,采用了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后,大幅度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从传动系的需要引入课题,明确了“减速,增扭,改变传递方向”的作用后,经多媒体示图和实物的演示,使学生建立一个感性认识,再进一步运用机械原理,引出机件的名称及作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此时,教师将演示实物逐步解体,将主要机件重复介绍,从名称、作用、构造特点、检修步骤和相应的技术要求等,一气呵成,再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解、检验、装合和调整,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加深认识,不明之处,及时提问解决,使学生对各机件的认识达到深入透彻的程度,记忆也就较为牢固了,相对所需课时也缩短,可将课时归还给学生的操作练习,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理论到实操,均须具备足够的能力,这是实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成败关键。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高级修理技工的操作水平,这才能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规范、准确的操作演示。

三、“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理论论证说明

1.该教学法可使技能操作训练与专业理论相对应,紧密衔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理性与感性的同步认识。

2.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操作训练的有机结合,会使学生有较多机会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反复对照、理解。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在一段教学时间内,只把一个部件总成结构作为重点的认识对象。

从“构造”、“修理工艺”到“维护与排故”,使学生缩小了注意目标,使他们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在大脑中形成对该总成结构系统的完整认识。

由于这种教学方法运用了感知记忆、理解记忆、运动记忆等促进记忆的方法,所以使学生容易在大脑中较快地形成总体结构全方位的表象,技能形成较快。

3.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反复交叉,内容不断更新,学生有新鲜感。

理论指导下的技能训练,能使学生感觉学到了实在的本领,自信心增强,技能形成进程加快。

而且,学生在专业技术理论指导下对各汽车部件总成的解体、零件的检修、组装及按工艺要求调整,既保证了实习教学的质量,又保证了教学设备的完好。

4.“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增加了师生的直接接触,教师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程度,有利切合实际地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加以指导,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5.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努力成为“复合型”教师。

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取长补短,使自身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得到提高。

由于实行教师任教科目负责到底的教学管理方法,增强了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推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有待解决的几个方面

要进一步推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需抓紧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要求任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又要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这类教师目前紧缺,所以必须加强现有专业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现有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作为一种过渡的办法,可采用专业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合作授课的形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从“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不是单纯的技能)出发,对现行的教学计划、大纲、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修改。

3.目前缺乏与“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相配套的教材,必须尽快组织精兵强将编写出“模块式”教学的教材。

“汽车构造”、“汽车修理工艺”和“汽车维护与故障排除”是学校汽车电子维修与营销专业最主要的专业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安排中,通常采用将三门课程独立设置,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开进行的传统教法,而在近期的教学结果分析中发现,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细析其原因分析如下:

一、传统教法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受客观因素限制,传统教学方法的课程设置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存在问题,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1.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缺乏空间想象力,普遍感到困难。

尽管加强了直观教学,但对汽车零件的空间形体、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装配关系及传动关系、工作原理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

学“修理工艺”时,死记硬背、似懂非懂。

学“排故”时,缺乏思路、摸不着头脑、枯燥乏味。

学生普遍感到“专业技术理论”难学易忘,厌学心理普遍,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

进入修理技能形成的实习教学阶段,虽较感兴趣,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已遗忘甚多,往往限于模仿性的操作训练,而无法触类旁通,形成系统技能。

由于理论和实习教学的各个阶段认识方法单调,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学习专业技术的方法和能力难以得到很好培养。

2.三门专业技术理论课的教学安排时间跨度大,同一个汽车部件总成(如传动系中的主减速器总成)的“构造”、“修理工艺”、“故障排除”教学时间为两个学期,学生对某一部件成结构的认识是断续、分散的。

整体认识不清楚、理解不透彻,学习难以深入。

而且,人为地将教学分为理论与实习两部分。

教学上自成体系,互不干涉,各有一套人马。

专业技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段实施,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各负其责,造成了相互脱节,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各自为阵”和“相互推诿”的现象,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不到协调,教学内容不能合理统筹。

3.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容易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不利于造就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习的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

二、一体化教学法的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模块式一体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具体做法是:

1.以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为蓝本,在我校汽车专业大纲的指导下,将汽车专业课程划分为:

发动机、底盘、电器、故障诊断与排除、汽车新技术五大模块。

各大模块按系统机构的不同,分设各个专业课题,如在发动机模块中,分设有两大机构五大系统的课程,每课题按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参照国家技能鉴定规范要求,再设分课题。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教具、多媒体等手段,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过程,转变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体化过程,从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目的。

形成理解和记忆的良性循环,将“汽车构造”“汽车修理工艺”和“汽车维护与排除”三门课合并为一门课,实现了一体化。

2、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知识基础较差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利用实物直观演示法,将书本上的零件名称,具体的工作原理,实实在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缩短了认识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较快地将书本上的理论与实践融合,促进了理解,加深了记忆,绕过了以往“死记硬背”名称、原理的暗礁,学习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将来继续认识学习打好基础。

3、以往将专业课程划分为构造和修理,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这样,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认识就人为的分割,使学生难于建立一个清晰、深刻的概念。

如传动系中主减速器的学习,按传统的教学过程,跨度较大,如果,采用了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后,大幅度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从传动系的需要引入课题,明确了“减速,增扭,改变传递方向”的作用后,经多媒体示图和实物的演示,使学生建立一个感性认识,再进一步运用机械原理,引出机件的名称及作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此时,教师将演示实物逐步解体,将主要机件重复介绍,从名称、作用、构造特点、检修步骤和相应的技术要求等,一气呵成,再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解、检验、装合和调整,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加深认识,不明之处,及时提问解决,使学生对各机件的认识达到深入透彻的程度,记忆也就较为牢固了,相对所需课时也缩短,可将课时归还给学生的操作练习,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理论到实操,均须具备足够的能力,这是实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成败关键。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高级修理技工的操作水平,这才能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规范、准确的操作演示。

三、“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理论论证说明

1.该教学法可使技能操作训练与专业理论相对应,紧密衔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理性与感性的同步认识。

2.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操作训练的有机结合,会使学生有较多机会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反复对照、理解。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在一段教学时间内,只把一个部件总成结构作为重点的认识对象。

从“构造”、“修理工艺”到“维护与排故”,使学生缩小了注意目标,使他们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在大脑中形成对该总成结构系统的完整认识。

由于这种教学方法运用了感知记忆、理解记忆、运动记忆等促进记忆的方法,所以使学生容易在大脑中较快地形成总体结构全方位的表象,技能形成较快。

3.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反复交叉,内容不断更新,学生有新鲜感。

理论指导下的技能训练,能使学生感觉学到了实在的本领,自信心增强,技能形成进程加快。

而且,学生在专业技术理论指导下对各汽车部件总成的解体、零件的检修、组装及按工艺要求调整,既保证了实习教学的质量,又保证了教学设备的完好。

4.“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增加了师生的直接接触,教师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程度,有利切合实际地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加以指导,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5.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努力成为“复合型”教师。

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取长补短,使自身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得到提高。

由于实行教师任教科目负责到底的教学管理方法,增强了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推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有待解决的几个方面

要进一步推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需抓紧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要求任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又要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这类教师目前紧缺,所以必须加强现有专业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现有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作为一种过渡的办法,可采用专业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合作授课的形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从“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不是单纯的技能)出发,对现行的教学计划、大纲、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修改。

3.目前缺乏与“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相配套的教材,必须尽快组织精兵强将编写出“模块式”教学的教材。

汽修专业课程动态调整与更新

  

 “汽车构造”、“汽车修理工艺”和“汽车维护与故障排除”是学校汽车电子维修与营销专业最主要的专业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安排中,通常采用将三门课程独立设置,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开进行的传统教法,而在近期的教学结果分析中发现,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细析其原因分析如下:

一、传统教法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受客观因素限制,传统教学方法的课程设置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存在问题,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1.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缺乏空间想象力,普遍感到困难。

尽管加强了直观教学,但对汽车零件的空间形体、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装配关系及传动关系、工作原理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

学“修理工艺”时,死记硬背、似懂非懂。

学“排故”时,缺乏思路、摸不着头脑、枯燥乏味。

学生普遍感到“专业技术理论”难学易忘,厌学心理普遍,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

进入修理技能形成的实习教学阶段,虽较感兴趣,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已遗忘甚多,往往限于模仿性的操作训练,而无法触类旁通,形成系统技能。

由于理论和实习教学的各个阶段认识方法单调,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学习专业技术的方法和能力难以得到很好培养。

2.三门专业技术理论课的教学安排时间跨度大,同一个汽车部件总成(如传动系中的主减速器总成)的“构造”、“修理工艺”、“故障排除”教学时间为两个学期,学生对某一部件成结构的认识是断续、分散的。

整体认识不清楚、理解不透彻,学习难以深入。

而且,人为地将教学分为理论与实习两部分。

教学上自成体系,互不干涉,各有一套人马。

专业技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段实施,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各负其责,造成了相互脱节,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各自为阵”和“相互推诿”的现象,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不到协调,教学内容不能合理统筹。

3.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容易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不利于造就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习的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

二、一体化教学法的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模块式一体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具体做法是:

1.以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为蓝本,在我校汽车专业大纲的指导下,将汽车专业课程划分为:

发动机、底盘、电器、故障诊断与排除、汽车新技术五大模块。

各大模块按系统机构的不同,分设各个专业课题,如在发动机模块中,分设有两大机构五大系统的课程,每课题按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参照国家技能鉴定规范要求,再设分课题。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教具、多媒体等手段,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过程,转变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体化过程,从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目的。

形成理解和记忆的良性循环,将“汽车构造”“汽车修理工艺”和“汽车维护与排除”三门课合并为一门课,实现了一体化。

2、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知识基础较差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利用实物直观演示法,将书本上的零件名称,具体的工作原理,实实在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缩短了认识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较快地将书本上的理论与实践融合,促进了理解,加深了记忆,绕过了以往“死记硬背”名称、原理的暗礁,学习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将来继续认识学习打好基础。

3、以往将专业课程划分为构造和修理,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这样,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认识就人为的分割,使学生难于建立一个清晰、深刻的概念。

如传动系中主减速器的学习,按传统的教学过程,跨度较大,如果,采用了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后,大幅度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从传动系的需要引入课题,明确了“减速,增扭,改变传递方向”的作用后,经多媒体示图和实物的演示,使学生建立一个感性认识,再进一步运用机械原理,引出机件的名称及作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此时,教师将演示实物逐步解体,将主要机件重复介绍,从名称、作用、构造特点、检修步骤和相应的技术要求等,一气呵成,再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解、检验、装合和调整,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加深认识,不明之处,及时提问解决,使学生对各机件的认识达到深入透彻的程度,记忆也就较为牢固了,相对所需课时也缩短,可将课时归还给学生的操作练习,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实践中,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理论到实操,均须具备足够的能力,这是实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成败关键。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高级修理技工的操作水平,这才能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规范、准确的操作演示。

三、“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理论论证说明

1.该教学法可使技能操作训练与专业理论相对应,紧密衔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理性与感性的同步认识。

2.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操作训练的有机结合,会使学生有较多机会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反复对照、理解。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在一段教学时间内,只把一个部件总成结构作为重点的认识对象。

从“构造”、“修理工艺”到“维护与排故”,使学生缩小了注意目标,使他们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在大脑中形成对该总成结构系统的完整认识。

由于这种教学方法运用了感知记忆、理解记忆、运动记忆等促进记忆的方法,所以使学生容易在大脑中较快地形成总体结构全方位的表象,技能形成较快。

3.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反复交叉,内容不断更新,学生有新鲜感。

理论指导下的技能训练,能使学生感觉学到了实在的本领,自信心增强,技能形成进程加快。

而且,学生在专业技术理论指导下对各汽车部件总成的解体、零件的检修、组装及按工艺要求调整,既保证了实习教学的质量,又保证了教学设备的完好。

4.“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增加了师生的直接接触,教师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程度,有利切合实际地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加以指导,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5.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努力成为“复合型”教师。

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取长补短,使自身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得到提高。

由于实行教师任教科目负责到底的教学管理方法,增强了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推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有待解决的几个方面

要进一步推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需抓紧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要求任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又要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这类教师目前紧缺,所以必须加强现有专业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现有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作为一种过渡的办法,可采用专业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合作授课的形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从“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不是单纯的技能)出发,对现行的教学计划、大纲、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修改。

3.目前缺乏与“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相配套的教材,必须尽快组织精兵强将编写出“模块式”教学的教材。

“汽车构造”、“汽车修理工艺”和“汽车维护与故障排除”是学校汽车电子维修与营销专业最主要的专业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安排中,通常采用将三门课程独立设置,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开进行的传统教法,而在近期的教学结果分析中发现,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细析其原因分析如下:

一、传统教法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受客观因素限制,传统教学方法的课程设置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存在问题,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1.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缺乏空间想象力,普遍感到困难。

尽管加强了直观教学,但对汽车零件的空间形体、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装配关系及传动关系、工作原理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

学“修理工艺”时,死记硬背、似懂非懂。

学“排故”时,缺乏思路、摸不着头脑、枯燥乏味。

学生普遍感到“专业技术理论”难学易忘,厌学心理普遍,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

进入修理技能形成的实习教学阶段,虽较感兴趣,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已遗忘甚多,往往限于模仿性的操作训练,而无法触类旁通,形成系统技能。

由于理论和实习教学的各个阶段认识方法单调,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学习专业技术的方法和能力难以得到很好培养。

2.三门专业技术理论课的教学安排时间跨度大,同一个汽车部件总成(如传动系中的主减速器总成)的“构造”、“修理工艺”、“故障排除”教学时间为两个学期,学生对某一部件成结构的认识是断续、分散的。

整体认识不清楚、理解不透彻,学习难以深入。

而且,人为地将教学分为理论与实习两部分。

教学上自成体系,互不干涉,各有一套人马。

专业技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段实施,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各负其责,造成了相互脱节,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各自为阵”和“相互推诿”的现象,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不到协调,教学内容不能合理统筹。

3.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容易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不利于造就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习的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

二、一体化教学法的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模块式一体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具体做法是:

1.以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为蓝本,在我校汽车专业大纲的指导下,将汽车专业课程划分为:

发动机、底盘、电器、故障诊断与排除、汽车新技术五大模块。

各大模块按系统机构的不同,分设各个专业课题,如在发动机模块中,分设有两大机构五大系统的课程,每课题按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参照国家技能鉴定规范要求,再设分课题。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教具、多媒体等手段,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过程,转变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体化过程,从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目的。

形成理解和记忆的良性循环,将“汽车构造”“汽车修理工艺”和“汽车维护与排除”三门课合并为一门课,实现了一体化。

2、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知识基础较差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利用实物直观演示法,将书本上的零件名称,具体的工作原理,实实在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