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生物会考资料沪科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72176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6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高中生物会考资料沪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上海高中生物会考资料沪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上海高中生物会考资料沪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上海高中生物会考资料沪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上海高中生物会考资料沪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上海高中生物会考资料沪科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上海高中生物会考资料沪科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上海高中生物会考资料沪科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上海高中生物会考资料沪科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上海高中生物会考资料沪科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上海高中生物会考资料沪科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上海高中生物会考资料沪科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上海高中生物会考资料沪科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上海高中生物会考资料沪科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上海高中生物会考资料沪科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上海高中生物会考资料沪科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上海高中生物会考资料沪科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上海高中生物会考资料沪科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上海高中生物会考资料沪科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上海高中生物会考资料沪科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高中生物会考资料沪科版.docx

《上海高中生物会考资料沪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中生物会考资料沪科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高中生物会考资料沪科版.docx

上海高中生物会考资料沪科版

上海高中生物会考资料-沪科版

2017学年高二生命科学合格考复习资料

第一节:

一、发展简史

1、显微镜发明:

生物研究进入细胞水平

DNA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建立:

研究进入分子水平 (微观领域)

我国成就:

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核酸领域)

2、生命科学研究手段:

描述法、比较法、实验法(当今主要方法)

3、人类基因组计划——生命科学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用于人类疾病的基因诊断、治疗)

第二节:

1、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新的疑问—进一步探究

2、实验要求:

重视观察和实验

实验1.1细胞的观察和测量

1、观察:

先低倍后高倍,将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移动转换器到高倍镜,再调细调节器

2、放大倍数:

目镜X物镜

3、目镜测微尺的使用:

目镜测微尺的格数X目镜测微尺每小格的长度

第二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

无机物

一、水:

1、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2、作用:

良好溶剂、输送、参与化学反应;水比热大,调节体温、保持体温恒定

3、存在形式:

自由水和结合水(少量,生物细胞组织中的成分)

二、无机盐:

离子状态存在

1、作用:

a、生物体组成成分(例子:

血红蛋白:

Fe2+骨骼:

Ca2+【缺钙,肌肉抽搐】PO43-磷脂的组成成分、Mg2+植物叶绿素的必需成分、I—甲状腺素的原料)

b、参与生物体的代谢活动和调节内环境稳定

实验2.1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

1、糖类:

淀粉(非还原性糖)——碘液(蓝色)

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班氏试剂(加热后出现砖红色)

2、蛋白质——(5%NaOH和1%CuSO4)双缩脲试剂(紫色)

3、脂肪——苏丹Ⅲ(橘红色)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所有生物必含的物质是蛋白质与核酸)

一、糖类化学通式:

(CH2O)n(水解后的组成单位:

葡萄糖(C6H12O6)

注:

组成元素C、H、O

1、作用:

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组成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原料

2、分类A、单糖:

葡萄糖(糖中的主要能源物质)、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B、双糖:

(两份单糖脱水缩合而成)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

C、多糖:

淀粉(植物内糖的储存形式);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糖原(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

3、多糖+蛋白质=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表面,起细胞识别作用)

二、脂质:

(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

1、脂肪:

(贮能物质)

组成单位:

甘油+脂肪酸

注:

组成元素C、H、O

2、磷脂:

细胞膜、核膜等有膜结构的主要成分

空气-水界面为单层

注:

组成元素C、H、O、N、P

3、胆固醇:

①组成细胞膜结构的重要成分作用

②合成某些激素(雌、雄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调节生长、发育及代谢(血液中长期偏高引起心血管疾病)

三、蛋白质:

含量最多的有机物(干重占50%)注:

组成元素C、H、O、N等

1、单位:

氨基酸(20种)

通式:

氨基酸的不同在R基

2、脱水缩合形成肽链。

(肽键:

—CO—NH—)

3、多样性:

(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肽链的空间结构

4、作用:

机体的主要成分;形成酶、抗体、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血红蛋白

四、核酸:

(组成单位:

核苷酸)

1、作用:

核酸是一切生物体(包括病毒)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分类:

A、脱氧核糖核酸(DNA),存在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

B、核糖核酸(RNA),细胞质内(可分为mRNA、tRNA、rRNA)

T:

胸腺嘧啶C:

胞嘧啶G:

鸟嘌呤A:

腺嘌呤U:

尿嘧啶(前四个:

DNA,后四个:

RNA)

注:

组成元素C、H、O、N、P

五、维生素:

生长和代谢的微量元素

1、分类:

a、脂溶性:

维生素A(夜盲症)、

b、水溶性:

维生素B族(脚气病)、维生素C(坏血症)

第三章生命的结构基础

第一节:

细胞

一、细胞膜的结构:

二、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1、被动转运:

高浓度→低浓度、部分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

自由扩散(扩散):

不需载体(例:

O2、CO2,甘油)

协助扩散:

需要载体(葡萄糖进红细胞)

2、主动转运(主要形式):

低浓度→高浓度、需要载体、消耗能量

3、胞吞(摄取)和胞吐(分泌出细胞):

大分子物质或颗粒

三、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壁:

全透性

原生质层:

选择透过性膜

原理:

当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当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四、细胞膜对信息的接受

1、细胞膜的功能:

保护细胞内部、控制物质出入、信息交流

2、细胞膜上含有多种受体(如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接受不同信息

实验3.1质壁分离

1、材料:

紫色洋葱鳞叶(外表皮)

2、溶液:

30%蔗糖溶液

3、方法:

引流法

4、现象:

液泡变小,紫色加深,细胞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5、质壁分离复原:

滴加清水,引流

第二节:

细胞核和细胞器

一、细胞核:

1、组成:

a、核膜:

双层膜,上有核孔(RNA等大分子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b、染色质(分裂期中螺旋化成染色体):

同一物质,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形态

成分:

DNA+蛋白质;能被碱性染料染色(龙胆紫、醋酸洋红)

c、核仁:

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d、核基质:

2、作用:

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生长、发育、分裂增殖的调控中心

二、细胞器:

【分布在细胞质(为细胞代谢提供各种原料和反应场所)中】

1、线粒体:

(双层膜)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

2、内质网:

单层膜的网状物。

功能:

与蛋白质的加工、运输以及脂质代谢有关

3、核糖体:

无膜颗粒,由rRNA和蛋白质构成,是合成蛋白质场所

4、高尔基体:

单层膜;与物质的储存、加工、转运和分泌的作用、植物细胞壁形成有关

5、叶绿体:

(双层膜)主要存在植物叶肉细胞里,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6、中心体:

无膜;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存在动物、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有丝分裂和染色体分离密切相关。

7、液泡:

泡状结构,内有细胞液,含色素等。

8、溶酶体:

含水解酶,可消化进入细胞的异物及衰老无用的细胞器碎片。

补充:

A、与胰岛素(酶)合成、运输、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提供能量)。

B、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和细胞器:

细胞壁、叶绿体和大液泡

三、原核细胞和真和细胞的比较

1、显微结构: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亚显微结构:

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

2、原核细胞:

a、细胞较小,无成形细胞核(即无核膜包被)。

在核区内(拟核),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细胞器只有核糖体。

b、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如:

蓝藻、颤藻、细菌(如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

3、真核细胞:

细胞较大,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有核膜、有核仁,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实验3.2颤藻和水绵细胞的比较观察

1、染料:

碘液,引流法

2、结论:

颤藻——原核生物,无染色较深、形态固定的结构(细胞核)

水绵——真核生物,有染色较深、形态固定的结构(细胞核)

第三节:

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

一、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1、无细胞结构;极小,须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

2、主要成分:

核酸(即DNA或RNA)+蛋白质

3、营养方式:

寄生在活细胞内。

4、分类: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又称噬菌体)

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艾滋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感染免疫系统中的T淋巴细胞,引起并发症。

第四章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第一节:

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

一、合成反应和分解反应

1、合成反应:

小分子合成大分子(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单糖合成多糖)

2、分解反应:

水解反应(淀粉、脂肪、蛋白质的分解)、氧化分解反应(葡萄糖的氧化)

二、生物催化剂——酶

1、酶:

活细胞产生具催化能力的生物大分子,大多为蛋白质,少量为RNA。

2、命名:

来源+作用 如:

肠肽酶,纤维素酶(分解植物细胞壁)

3、特性:

高效性、专一性

6、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PH值、温度(最适度前,随条件增加而增强;超过后则逐渐减弱)

三、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ATP

1、ATP:

腺苷三磷酸简式:

A-P~P~P

A代表腺苷(腺嘌呤+核糖),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2、ATP-→ADP+Pi+能量(水解断裂最外侧高能磷酸键,释放能量用于生命活动)

ADP+Pi+能量-→ATP(能量来源:

动物来自呼吸作用,植物来自呼吸和光合作用)

★第二节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

二、叶绿体及其色素

1、叶绿体及结构图P66(双层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膜堆积成,膜上有色素)

3、叶绿体色素(由上至下):

胡萝卜素(橙黄色)类胡萝卜素(1/4)吸收蓝紫光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b(黄绿色)叶绿素(3/4)吸收红橙光与蓝紫光

三、光合作用的过程(68――70)

1、光反应:

场所:

类囊体膜产物:

ATP、NADPH(还原剂)、O2

2、暗反应:

场所:

叶绿体基质产物:

(CH2O)n

注:

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场所:

光反应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

②条件:

光反应需要光、色素、酶;暗反应需要许多有关的酶。

③物质变化:

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和NADPH和ATP的形成;暗反应发生CO2的固定和C3化合物的还原。

④能量变化:

光反应中光能→活跃的化学能;在暗反应中活跃的化学能→(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

⑤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NADPH、ATP。

3、影响因素:

a、光照强度——影响光反应b、CO2浓度——影响暗反应

c、温度——影响酶的活性

实验4.3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材料:

新鲜绿色叶片

2、原理:

色素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用无水酒精提取叶绿体色素

3、方法:

纸层析法。

各种色素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速度不同而分层。

4、步骤:

a、碾磨:

加试剂:

无水酒精(目的:

让色素充分溶解在酒精中,便于提取色素)

固体:

SiO2(目的:

充分碾磨)CaCO3(防止叶绿素被破坏)

b、过滤

c、滤纸条上画滤液细线:

画细而直的滤液线,阴干后,重复几次(目的:

保证滤线上的色素含量,使层析结果清晰可见)

d、分离:

纸层析法(层析液)注:

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

第三节细胞呼吸——在细胞内氧化分解有机物为CO2或其他产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分为: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区别:

有无彻底分解有机物)

一、糖的有氧呼吸

1、反应方程式:

C6H12O6+6O2→6CO2+6H20+能量

2、过程:

第一阶段:

细胞质基质内:

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H+和少量能量―糖酵解

第二阶段:

线粒体基质内:

丙酮酸被彻底分解为CO2,H+和少量能量―三羧酸循环

第三阶段:

所有脱下的H+与吸进的O2合成水,并合成大量ATP

二、糖的无氧呼吸:

(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为发酵)

1、酒精发酵:

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为酒精和CO2即C6H12O6→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

2、乳酸发酵:

乳酸菌分解葡萄糖为乳酸 即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3、例子:

A、酵母菌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无氧下进行酒精发酵

B、高等植物水淹下,酒精发酵中毒死亡

C、马铃薯块茎缺氧下,乳酸发酵

D、骨骼肌剧烈运动,产生乳酸而肌肉酸痛

4、能量利用:

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大部分存于ATP中

第四节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变化

第五章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第一节动物体对外界信息的获取

物理感受器:

1皮肤感受器:

痛感受器(最先感知)、接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压力感受器

2光感受器——视细胞

3声波感受器:

——耳蜗、(前庭器感受身体平衡)

④其他:

鱼类侧线、蛇的颊窝等

化学感受器:

鼻腔中的嗅细胞、舌上味细胞

第二节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一、信息在神经系统中的传递

1、神经元(神经细胞):

神经系统功能、结构单位。

2、反射: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3、反射弧:

(完成反射的基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一)神经冲动传导——信息在神经元内以生物电的形式传导

1、静息电位:

内负外正(即膜内负电位,膜外正电位)

2、动作电位(刺激后产生):

内正外负

3、一个神经细胞内,传导是双向的。

(二)突触传递——神经元之间以化学物质传递

突触前膜(上一神经元轴突末端,内有线粒体、

突触小泡【含神经递质】)

1、突触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树突或细胞体膜,上有蛋白质受体可与化学物质结合)

2、单向传导: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三、脑的高级调节功能——条件反射

1、脑中的大脑最发达,外层为灰质,称为大脑皮层(分布着较多功能区)

2、反射分类:

A、非条件反射(先天具备的能力)

B、条件反射(后天培养):

会发生改变

3、强化:

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

(用于培养条件反射)

4、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功能:

除对具体信号作出反应,亦能对抽象信号(文字、语言)反应

四、自主神经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自主神经(植物性神经):

支配内脏器官和腺体活动的神经受脑控制,但不受意志支配。

2、分类: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作用结果相互拮抗。

第三节内分泌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一、人体内分泌腺

1、激素:

内分泌腺分泌后直接进入血循环到作用器官

2、肾上腺:

肾上腺皮质激素——调解水、盐、糖的代谢

肾上腺素—仅在特殊情况(失血、剧烈运动、紧张等)下分泌增加,使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血糖增加。

3、甲状腺:

A、分泌甲状腺素,碘(原料),婴幼儿时期较少:

呆小症

B、作用:

促进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C、表现:

成人,过多(甲亢),消瘦易激动;过少,全身浮肿

4、胰岛:

A、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两者相互拮抗

B、饭后,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加速血糖分解,促使血糖合成糖原

注:

胰岛素含量持久不足——糖尿病

C、饥饿,血糖低,分泌胰高血糖素,促使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肾上腺素协同作用)

5、生殖腺:

生成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合成和分泌性激素(雄性激素:

睾丸分泌。

雌性激素:

卵巢分泌)

6、垂体(分泌)生长激素:

调解新陈代谢、生长发育

生长激素分泌量:

婴幼儿期多:

巨人症;少:

侏儒症

促激素:

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如:

促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素、促性激素)

注:

下丘脑→(作用于)垂体→(作用于)某些腺体

二、激素的调节作用

1、特异性:

与靶细胞表面受体有关

2、高效性:

量少作用显著

3、激素的反馈调节:

促进为正反馈,抑制为负反馈

4、内分泌腺的活动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第四节动物体的细胞识别和免疫

二、细胞识别

1、细胞识别功能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有关

2、抗原:

被免疫系统识别为“异己”并加以排斥的物质,多为外源性的,少数为内源性(自身衰老、损伤或突变细胞)

三、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第一道:

完整的皮肤和黏膜——阻挡病原体和有毒物质进入,并分泌杀菌物质体内

第二道:

吞噬细胞和溶酶体——溶解、吞噬和消灭细菌

第三道:

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

1、比较:

A、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B、特异性免疫:

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建立的,是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才产生。

激后获得的防御机制。

3、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的免疫)

4、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的免疫)(过程见上图)

5、B淋巴细胞的免疫需要T淋巴细胞的巨噬细胞协助,也可控制和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

四、天然免疫和人工免疫

1、天然免疫:

患传染病后获得的免疫(如:

得过天花、水痘后获得免疫抗体)

2、人工免疫:

A、用人工的方法使人体获得免疫力

B、方式:

接种疫苗(即用细菌、病毒、肿瘤细胞等制成灭活或减毒的制剂)

3、疫苗种类:

A、死疫苗:

(灭活制剂:

乙脑疫苗、狂犬疫苗等)进入人体后不能生长和繁殖,需多次重复注射,剂量较大。

B、活疫苗:

(减毒制剂:

牛痘疫苗、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卡介苗等)一般接种一次,剂量小,效果与持久性较好。

4、接种对象:

易发病、受疾病威胁最大的人群。

第五节、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

一、植物生长素的探索史

1、感光部位:

胚芽鞘尖端。

  发生弯曲的部位:

尖端以下部位。

2、植物生长素:

吲哚乙酸

二、植物体内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1、在植物体内,生长素大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尖、根尖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受精后的子房和发育着的种子),而趋向衰老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中则较少分布

2、向光弯曲:

A、原理:

胚芽鞘受单侧光作用,使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移动,致使背光侧生长比向光侧快而表现向光弯曲。

B、植物的向光性是不均衡生长的结果。

3、生长素调节作用的两重性:

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

4、顶端优势:

顶芽生长,侧芽因积累顶芽向下输送的生长素而受抑制。

(如:

松、杉等。

茶叶摘心为去除顶端优势,使枝叶繁茂)

5、天然植物激素的类型及作用

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对植物的生长、细胞的伸长、分裂、分化有促进作用。

脱落酸、乙烯:

抑制细胞的伸长和分裂,促进器官的成熟、衰老。

三、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2、促进果实的发育。

用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的雌蕊的柱头,子房也能正常发育成果实,但没有种子,即得无籽果实。

(如无籽番茄)

3、其他:

如催熟(乙烯)、促进种子萌发(赤霉素)

第六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第一节遗传信息

一、DNA是遗传物质

1、核酸分类:

DNA与RNA

2、验证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前者为病毒,结构是蛋白质外壳,内含DNA)

原理:

运用同位素跟踪法(DNA含P不含S)

侵染过程:

吸附→注入→复制→组装→释放

二、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1、DNA(双链)基本单位:

脱氧核苷酸

2、脱氧核苷酸组成:

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胞嘧啶C)

3、配对原则:

A与T、G与C(已知其中一条链的碱基顺序,可以推导出互补链)

4、双链中:

(A+G)/(T+C)=1

三、蕴藏在DNA分子中的遗传信息

1、DNA的多样性:

取决于脱氧核苷酸(主要为碱基)排列顺序的不同。

注:

排列方式=4n(n为碱基对数)

2、基因:

携带遗传信息,并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区段。

(基因决定蛋白质的合成)

补充:

组成关系:

染色体(DNA+蛋白质)〉DNA〉基因〉脱氧核苷酸

第二节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一、DNA复制

1、过程:

边解旋边复制(需在酶的作用下)

2、方式:

半保留复制

二、遗传信息的转录

1、RNA(单链),基本单位:

核糖核苷酸

2、核糖核苷酸组成:

磷酸+核糖+含氮碱基(腺嘌呤A、尿嘧啶U、鸟嘌呤G、胞嘧啶C)

3、转录:

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合成信使RNA(mRNA)的过程。

地点:

细胞核内。

4、注意点:

A、由于DNA是双链,而mRNA是单链,因而转录时,DNA先解旋,再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

B、RNA分子中没有碱基T,转录时按照A—U、T—A、G—C、C—G的互补配对规律合成具有一定碱基排列顺序的mRNA。

C、通过转录,DNA携带的遗传信息传递给mRNA。

mRNA分子内的碱基排列顺序称为“遗传密码”,其中可决定氨基酸顺序的每三个相邻碱基称为“密码子”。

注:

61个密码子表示20种氨基酸,另有3个终止密码子。

三、翻译(见下图)

1、定义:

指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由于,mRNA在核中形成后就进入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结合开始蛋白质的合成,所以翻译的位置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中。

2、转运RNA(tRNA):

负责将所需的氨基酸运送进核糖体,不同氨基酸的tRNA不同。

3、注意点:

1个密码子(3个相邻碱基)对应1个氨基酸;1个氨基酸可有多个密码子

1个tRNA对应1个氨基酸;1个氨基酸可有多个tRNA转运

转录过程

翻译过程

四、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1、图解

2、RNA的自我复制及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

第三节基因工程与转基因生物

一、基因工程

1、三种必要工具:

切割DNA工具——限制酶;拼接DNA工具——DNA连接酶;

运载体——质粒(双链闭环的DNA分子)

 

2、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

获取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重组;

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

筛选含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第七章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第一节生殖和生命的延续

一、无性生殖——亲子代极其相似

1、定义:

生物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分类:

A、分裂生殖:

(单细胞生物特有)如细菌、草履虫

B、出芽生殖:

母体→芽体→新个体,如水螅、酵母菌。

C、孢子生殖:

母体→孢子→新个体,如青霉、曲霉(真菌)、蕨类

D、营养繁殖:

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发育为新个体。

如马铃薯、草莓、蒜运用于扦插、分株、嫁接

二、有性生殖——遗传性变异的来源

1、定义:

通过亲本产生生殖细胞,雌雄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卵式生殖:

卵与精子结合的生殖方式。

(高等动物和人类唯一的生殖方式)

3、受精作用:

卵与精子(称为配子)结合成为(受精卵)合子的过程

4、意义:

有性生殖所产生的后代往往比亲本有着更强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第二节有丝分裂

1、分裂方式:

有丝分裂(主要形式)、减数分裂

一、有丝分裂过程

1、细胞周期:

(有增殖能力)细胞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

A、间期:

G1期、S期:

(DNA复制及有关蛋白质的合成)、G2期

前期:

染色体、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

2、一个周期包括分中期:

着丝粒排在赤道面上,数目、形态最清晰

B、裂后期:

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染色单体消失)

期末期:

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染色体解螺旋为染色质。

植物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

动物细胞膜中央凹陷缢缩成两个子细胞。

3、意义:

先复制、再平均分配,保证亲子代染色体数目形态相似,以及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DNA数

2n→4n

4n

4n

4n

2n

染色体数

2n

2n

2n

4n

2n

染色单体数

0→4n

4n

4n

0

0

4、动植物分裂图区别:

①前期纺锤丝的形成方式不同(植物:

两极发出纺锤丝,动物:

中心体发出纺锤丝);②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植物:

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的细胞壁;动物:

细胞膜直接向内凹陷)

二、细胞周期

增殖细胞:

骨髓细胞、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植物形成层

1、细胞分裂后的状态

暂不增殖(G0)细胞:

始终持有分裂能力(肝、肾细胞)

③不增殖细胞:

神经细胞、骨细胞、成熟红细胞等

实验7.1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

1、材料:

洋葱根尖(即生长点部位)

2、过程:

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压片―→镜检

20%HCL龙胆紫/醋酸洋红先低后高

解离目的:

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