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773266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docx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docx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下列句子中“是”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亦若是则已矣                   

B. 是进亦忧,退亦忧                   

C. 是谓大同                   

D. 今夕是何年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 困于心,衡于虑           

D. 其人舍然大喜

(3)请你写出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

【答案】

(1)B

(2)B

(3)鹏程万里(或九万里风鹏正举)。

【解析】【分析】⑴A亦若是则已矣,B“是进亦忧,退亦忧,C是谓大同,三句中的“是”的意思都是:

代词,这,这样,这种情况。

D是:

表判断,故选D。

⑵A: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

通假“溟”,指海色深黑。

C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D其人舍然大喜。

舍然:

释然。

谓疑虑隔阂顿消。

舍,通"释"。

B项没有通假字,故选B。

⑶来自于本文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

鹏程万里(或九万里风鹏正举),意思是大鹏从北溟往南海迁徙,水击三千里,乘风上行达九万里。

后用以比喻前程远大。

故答案为:

⑴B;⑵B;

⑶鹏程万里(或九万里风鹏正举)。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

答题时应注意,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

词义的分化衍生是有基本规律的,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与原有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意义联系。

⑵本题考查表现解释通假字。

答题时应注意,通假,指汉字中的互相通用假借的用法;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互相借用;包括同音通假,;双声通假,迭韵通假。

替用的字叫做通假字,被替用的字叫做本字,又叫做“正字”。

⑶本题考查积累成语。

答题时应注意,汉语成语的来源,有的是古书中词句的摘引或改写,人们喜欢用古典作品中的某些语句来说明自己要表达的思想,长期习用,便变成了成语。

根据文章内容作答。

【附参考译文】

       北方的海里有一条大鱼,名字叫鲲。

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变化为鸟,名字叫鹏。

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

南方的大海,那就是‘天池’。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

“鹏鸟迁徙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鹏鸟奋起而飞,旋转扶摇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此一飞在六个月后方才停歇下来。

”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仿佛是由生物气息吹拂。

我们所见湛蓝的天空,那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它是无边无际的吗?

鹏鸟所见,大概也是这个样子吧。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①拏,又作“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大雪三日________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

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下雪;勉强;尽力

(2)①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②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使用白描手法。

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解析】【分析】

(1)结合句意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注意“雪”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拏:

通“桡”,撑(船)。

毳衣:

细毛皮衣。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②焉得,哪能。

更,还。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分析,这句话作者描写雪景,他不是用非常优美、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而是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就是数词加量词,没有色彩,没有形象,语言非常简洁,不加渲染,但却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当时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如果不是痴迷山水,怎么能如此?

也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

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⑴下雪;勉强;尽力

⑵①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②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⑶使用白描手法。

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⑷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

文言实词中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是考试中经常要考的,而且也是容易做错的题目,这样的知识只能靠平时勤记忆,多应用。

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多翻多看,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这样答题的准确率就会提高。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此题时,要忠于原文。

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

⑶本题考查从变现手法方面赏析语言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根据语句内容和对文章表现手法的积累分析其使用的表现手法,然后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此句属于写景,因此答题时分析出作者描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感情。

⑷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过分析文章中描写的人、景、物、事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①。

少年知识未开②,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

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

   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③,必须幼年读。

长壮后,虽倍蓰④其功,终属影响⑤。

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

此时,时文⑥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词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

若朝华⑦夕落,浅陋无识,诡僻⑧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⑨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⑩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

   我愿汝曹⑪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⑫,一月之内,必加温习。

古人之书,安可尽读?

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⑬,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

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⑭。

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⑮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

二者其去⑯枵腹⑰无异。

汝辈于此,极⑱宜猛省。

(选文有删节)

【注】①迥异:

相差根远。

②开:

开导,启发。

③古奥:

古指深奥,不容易理解。

④倍蓰(xǐ):

数倍。

⑤影响:

影子和回声。

指不切实际、不持久。

⑥时文:

当时适行的文体,多指科学应试之文。

⑦华:

花。

⑧诡辩:

荒谬邪僻。

⑨《左》《国》:

《左传》《国语》。

⑩华腴(yú):

丰美有文采。

⑪曹:

辈。

⑫拱璧:

大壁,泛指珍宝。

⑬义蕴:

内在的意义。

⑭发越:

散播。

⑮举:

举出。

⑯去:

距。

⑰枵腹:

腹中空虚。

⑱极:

通“亟”,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时文固不可不读________

②若朝华夕落________

③古人之书,安可尽读________

④然后思通其义蕴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

②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3)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

(4)从选文画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

(1)本来;像;全、都;通晓、理解

(2)①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

②你们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3)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不如幼年时好。

(4)①读书务求成诵;②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义;③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化为己用,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解析】【分析】⑴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固:

副词,本来;②若:

动词,像;③尽:

副词,全、都;④通:

动词,通晓、理解。

⑵翻译句子,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安:

怎么。

可以:

能用,可以用。

句意是:

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

②汝辈:

你们。

于此:

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

宜;应该。

猛省:

深深地自我反省。

句意是:

你们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⑶根据“少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

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

”可知少年时,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就不没有少年时的好了,经月就会忘记,不能持久,因此读书要在少年时。

⑷题干要求谈启示,注意文中关联词语“然后”,“而”,“如此”的使用,划分层次,总结概括大意即可。

该句可翻译为:

但每读一篇,必须做到能够背诵,之后考虑通晓其中的含义,并且在手中灵活运用,像这样做,才气自然散播。

故答案为:

⑴①本来;②像;③全、都;④通晓、理解。

⑵①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

②你们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⑶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不如幼年时好。

⑷①读书务求成诵;②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义;③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化为己用,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弄清全文大意。

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分析作答。

⑷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

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即可。

【附参考译文】

      人们凡是读书,二十岁之前所读的书与二十岁之后所读的书相差很远。

(人们)幼年时期知识未经开导,性格天真固执,所读的书即使很久不复习,偶尔提起,也可以背诵几行。

如果壮年时期所读的书,过了一个月就忘了,这样一定不能长久。

所以《六经》和秦汉时期的文章,词语古拙深奥,一定要在幼年时期读。

等到壮年之后,即使花费数倍于(幼年时期)的努力,终究也只是不切实际罢了。

从八岁到二十岁,这之间时间不长,怎么能荒废时间或读无关紧要的书呢?

这个时候,科举应试之文本来不能不读,(但)也要挑选内容典雅纯正、内涵丰富且文字优美、历经二三十年没有错误的书来阅读。

像早上开花傍晚落下、浅薄低俗、荒谬邪僻、毫不得体、取悦一时的文章,怎么能用珠宝和玉石都难以交换的时间来读这些没有任何益处的文章呢?

不如背诵《左传》、《国语》中的一两篇文章和东西汉经典华美且富有文采的几篇文章,作为终身受用的珍宝呢!

      我希望你们这些人把过去已经读过的经书,视若珍宝,(读过后)一个月之内,一定加以温习。

古人写的书,怎么能全部读完?

但每读一篇,必须做到能够背诵,之后考虑通晓其中的含义,并且在手中灵活运用,像这样做,才气自然散播。

如果曾经读过这本书,但根本不能举出书中的字词的,就叫他“画饼充饥”;能举出其中的字词而不能运用的,就叫他“食物不化”,这两者大概距离空腹没有什么差别。

你们这些人对于这种做法,应当立刻深深地反省。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出师表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郑苏仙梦冥府

   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①。

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

王讥曰:

“设官以治民,下至驿丞闸官,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②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

”官又辩曰:

“某虽无功亦无罪。

”王曰:

“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

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③,非负国乎?

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

”官大狼狈,锋棱顿减。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

【注】①囚:

指去世的人。

②植:

树立。

③举:

上报(朝廷)。

(1)用“/”给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________

②咨诹善道________

③但不要钱即为好官________

④锋棱顿减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②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

(4)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寄臣以大事         设官以治民

B. 陛下亦宜自谋       无功亦无罪

C. 攸之、祎、允之任   三载考绩之谓何

D. 察纳雅言           避嫌疑而不言

(5)【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如何做官的问题,请概括它们所倡导的观点。

【答案】

(1)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

(2)怠慢;询问;只;立刻(或忽然)

(3)①(如果)没有效果,那就治我的罪,来祭告先帝的在天之灵。

②立个木偶在公堂上,它连水都不喝一口,不比你更廉洁吗(不更胜过你吗)?

(4)B

(5)为官不但要廉洁,更要勤政,要做实事,敢于担责。

不能空占其位,不谋其政,整天无所事事混日子。

【解析】【分析】⑴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

译为:

有一个穿官服的人气昂昂地进了大殿,自称在世时所到之处只喝老百姓的一杯水,现在对鬼神没有愧疚。

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

⑵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慢”:

怠慢。

“但”:

只。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诹”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⑶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效”:

效果,成功。

“告”:

祭告。

“植”:

立。

“并”:

连……都。

“胜”:

胜过,超过。

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⑷B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

都是“也”之意。

A前者介词“把”,后者目的连词“来”。

C前者“的”,后者主谓之间的助词。

D前者“言论”,后者“说话”。

⑸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如可分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设官以治民,下至驿丞闸官,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

”“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

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

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等句,即可分析出为官不但要廉洁,更要勤政;不能尸位素餐,碌碌无为。

故答案为:

⑴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

⑵①怠慢;②询问;③只;④立刻(或忽然)。

⑶①(如果)没有效果,那就治我的罪,来祭告先帝的在天之灵。

②立个木偶在公堂上,它连水都不喝一口,不比你更廉洁吗(不更胜过你吗)?

⑷B

⑸为官不但要廉洁,更要勤政,要做实事,敢于担责。

不能空占其位,不谋其政,整天无所事事混日子。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答题时应注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介词前停顿。

⑵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

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⑷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

答题时应注意,从分析语法结构入手解释词义。

有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不但意义不同,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也不同,如能明确它在句中作什么成分,有什么语法功能,它的意义也就明显了。

⑸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

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附参考译文】

   【乙】北村有位叫郑苏仙的人,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到了冥王府,看见阎王爷正在登记刚抓到冥府的人。

有一个穿官服的人气昂昂地进了大殿,自称在世时所到之处只喝老百姓的一杯水,现在对鬼神没有愧疚。

阎王微笑着说:

“设立官制是为了治理国家、造福百姓,下到管理驿站、闸门的小官,都是按着理法来权衡利弊。

只说不要老百姓的钱就是好官,那么立个木偶在公堂上,它连水都不喝一口,不比你更廉洁吗?

”这官听了又辩解道:

“我虽没有功劳,但也没有罪呀!

”阎王又说:

“你一生处处求的是保全自己,某个案子,你为了避开嫌疑没敢说话,这不是辜负了百姓吗?

某件事情,你怕麻烦没有上报朝廷,这不是辜负了国家吗?

(对为官者,)三年要考察一次政绩,为什么?

无功就是罪啊!

”当官的大吃一惊,非常不安,刚来时的傲气一下子就消减了。

5.古诗文阅读

(甲)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小石潭记(选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丙)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对《饮酒》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诗人身居人境而尘杂不染,就因为他做到思想上绝弃富贵荣华之念。

B.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本诗的诗眼,有两层含义:

忘世、忘我。

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人对宇宙人生之理、造化自然之趣的领悟。

D.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动静结合,写出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

(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

全石以为底

A.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 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C. 斗折蛇行                                                            

D.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3)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问君何能尔 尔(________)       ②心乐之     乐(________)

③亭亭净植亭 亭(________)       ④日光下澈   澈(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乙)文首段采用了什么写法?

有什么好处?

(6)(丙)文作者笔下的“莲”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请结合文段内容分析。

【答案】

(1)B

(2)B

(3)如此,这样;以……为乐;耸立的样子;穿透

(4)①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②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5)移步换景。

用“隔、闻、伐、取、见”等词,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极具动态画面感,表现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

(6)①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体现在:

出淤泥而不染;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体现在:

濯清涟而不妖;③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体现在: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④具有美好的姿态气质,体现在: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