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制度概论.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77755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财务制度概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企业财务制度概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企业财务制度概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企业财务制度概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企业财务制度概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企业财务制度概论.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企业财务制度概论.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企业财务制度概论.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企业财务制度概论.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企业财务制度概论.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企业财务制度概论.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企业财务制度概论.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企业财务制度概论.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企业财务制度概论.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企业财务制度概论.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企业财务制度概论.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企业财务制度概论.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企业财务制度概论.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企业财务制度概论.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企业财务制度概论.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财务制度概论.doc

《企业财务制度概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财务制度概论.doc(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企业财务制度概论.doc

第一章企业财务制度概论

第一章企业财务制度概论

一、经济学家的制度观

制度是怎样产生的?

它们扮演着什么角色?

在每一个经济体系以及经济体系之间,制度又是如何互动的?

它们可以通过主动的设计来进行变迁吗?

很显然,如果对制度的含义不清楚的话,这些问题是不可能得到解答的,这一点无须多说。

经济学家普遍愿意给制度下个多少有些模棱两可的定义。

只是到了最近,才有少数经济学家做了一些关于制度的概念化的研究工作。

现代社会学的先驱德克姆(Durkheim)曾经把社会学定义为是关于“制度的科学”,把经济学定义为是关于“市场的科学”。

主流经济学认为这种任务已超出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然而,在理解制度的本质、起源、作用以及结果方面,经济学家可能会做出其特有的贡献。

经济学家首先将经济过程比作一个博弈过程,相应的经济学家就把一种制度当成类似于博弈局中的参与人、博弈规则或是博弈结果(均衡)。

科斯,诺斯,威廉姆森等.制度、契约与组织.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

人们日常交谈中所涉及的制度,通常是指重要的组织机构,如政府、大学、公司等。

一些经济学家遵循这种传统,实际上习惯于把一种制度看作为是博弈中的具体参与人。

然而,诺斯(1990)提出了第二种观点:

制度应该被当做是博弈的规则,而不是把制度当做博弈中的参与人。

他认为,博弈规则可分为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根据定义,在参与人进行博弈的过程中,经济博弈的正式规则是不能被参与人所构建(改变)的,而是在博弈之前就被确定下来。

如果我们关注制度的起源,那么马上就会产生一个问题:

谁来决定经济规则?

诺斯对博弈规则和博弈参与人做了严格的区分,即参与人作为制度变迁的行为主体,是规则的制定者。

斯科特(Schotter,1981)开创了制度分析中的均衡理论方法,他使用的是重复囚徒困境博弈模型中复杂的均衡概念,或者是长期随机的演进稳定策略均衡概念。

笔者基本上认同这种博弈均衡制度的观点。

根据一些具体情况,我们或者借助于演进博弈的分析方法,或者借助于重复博弈的分析方法,并且使用相应的不同均衡概念(与完美均衡相对应的是一些演进均衡的概念)。

这两种方法有着很强的假设性,事实上,它们的假设处于两个极端。

一个在分析参与人的动机和选择时,认可个体参与人的理性;另一个正好相反。

这大概反映了博弈论目前的状态,在构建个体有限理性模型中,博弈论还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有限理性是指经济行为人的目的是理性的,但仅仅是在有限的程度如此。

因此,研究者可以认为,这两种分析方法在根本上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不论选择什么样的均衡概念,使用的分析工具全都是纳什均衡概念。

即:

一种制度处于这样一种社会建构的状态,只要其他参与人不偏离这种状态,任何参与人也没有激励这样做。

当考虑一种制度的起源时,持博弈规则论(rule-of-the-game)观点的学者们倾向于设计的观点,即规则不论是由立法者、政治企业家制定还是机制设计的经济学家等制定,都是有意识设计的结果。

在持博弈均衡论的学者中间,刚开始的时候在这个问题上并未达成明显的一致。

那些采纳演进博弈论分析方法的专家们,很明显认同把制度起源当成是“自发的秩序”,或者是具有自发组织性质的组织体系。

与此相对照,子博弈完美均衡概念假设个体参与人在认识自己决策与别人决策之间的反馈机制方面具有完全演绎推理能力。

然而,特别是存在多重均衡的情况下,单个个体怎样才能共同地选择出一致的战略,并促成一种制度的产生呢?

为什么一个确定的制度在某处演进出来,而另一种在其他地方演进出来?

对此问题的回答,子博弈完美均衡的概念几乎无能为力。

很自然就会想到,即使是那些采纳均衡中超级理性概念(如子博弈的完美性)的人,这样做也仅仅是为了证明:

一个确定的战略(实际行动和预期)组合一旦被建立,便能自我实施并可持续存在。

博弈论对理解制度的这种自我实施性质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分析工具。

然而,它不可能给出一种完全的制度理论。

想了解为什么选择某一个均衡而不选择其他的均衡,研究者不仅需要充分利用比较的、历史的资料,也要使用相应的归纳推理。

解释制度博弈论的分析方法,该方法把上面两种分析方法的观点综合于一体:

制度既是博弈规则,也是博弈均衡。

由于很难把这种方法简明地描述出来,不妨暂时把它称为“博弈的内生规则(endogenous-rules-of-the-game)”分析方法。

在这种观点中,制度的本质特征被认为是参与人行动选择的自我实施规则,在重复博弈的状况下,这些规则被认为是重要的,因此,它们能规制参与人持续不断的互动过程。

然而,正如博弈规则论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笔者认为博弈规则是在一个相关的领域内参与人通过互动而内生的,因此它们是自我实施的,这与持博弈均衡论的学者们的观点一致。

第一,博弈均衡的制度分析方法从内生的角度分析制度的起源与实施问题,这种方法清晰地揭示了制度的双重性质:

制度既是参与人持续不断的战略互动的产物,同时又稳定地独立于个体参与人的行动选择之外。

第二,在证明特定博弈模型存在多重均衡可能性的情况下,内生博弈规则的分析方法可以揭示制度中“人为设计”的一面,即强调制度不只是生态、技术或文化决定的产物。

如果对应博弈结构的技术设定,若博弈只存在一个均衡解,那么该均衡就不过是被掩盖的(disguised)技术条件,而不是制度。

第三,制度的内生博弈分析方法给出了一个分析经济中各项制度相互依赖关系的理论框架。

当商人们出于国外实际竞争的考虑而设计了一种组织形式,或者政府为引进一项“新”制度而颁布法令,它们的实施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下经常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第四,制度的内生博弈规则分析方法具有可以澄清制度多层面的作用。

一种制度常常被定义为关于参与人行动选择的约束。

但在一个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世界里,一种制度也可以促使有限理性的参与人在做决策时节约信息。

第五,制度的内生博弈规则分析方法,为分析制度变迁的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正像只存在不完全信息的市场集一样,任何以简单形式传递变化的环境和代理人的战略信息制度的能力也是不完全的。

但是,对于那些处理信息和计算最佳选择能力有限的参与人而言,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这些不完全信息对于他们做出合理、满意的决策是足够的。

然而,当存在着一种剧烈的环境、技术与人口的变迁时,或者在参与人博弈出的结果当中,不断变迁的路径内生地产生了一种内部危机时,决策就存在着一定的主观问题。

个体参与人从而就会认为原来理所当然的制度安排是不可行的,因此他们在收集信息、学习和实验等基础之上,开始寻找一种新的行动选择规则集合。

作为一种个体搜寻结果的汇集,参与人的推断和他们对经济(或其子领域)内外状态的知觉会逐渐地收敛集中起来,并且演进出一种新制度。

最后,而且很重要的是,对于相关领域,究竟把构成制度的博弈规则看成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对公共政策的角色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果赞成制度是由政治组织决定的规则构成,而不包括非正式规则,那么制度对经济绩效影响重大,那么这意味着绩效不佳的经济可以而且应该通过设计来完善其规则,并尽可能从别国借鉴更好的实际经验来对之加以改善。

如果做不到,就应惟政治家是问。

二、现代制度的功能

(一)预期功能

现代社会生活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内在地决定了通过制度建立和维持稳定预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通过制度建立和维持稳定的社会预期,这是自由的内在要求和根本条件。

自由的基本含义是意志自由,即不受他人意志任意支配的自由。

从这种意义上讲,客观上就要求一种有效的预期机制,将他人的主观意志转变为可以预期的客观对象;而这种机制的形成和建立,正是现代制度的首要功能。

其次,社会互动的增强,生产和消费之间中介环节的不断增加和中间链条的无限拉长,客观上需要一种周全的制度体系来克服这种距离障碍和信任风险,以便建立起必要的社会秩序。

再次,从秩序的含义看,所谓秩序,实质上就是“可靠的预期”,它使人们可以“根据过去的经验对未来作出可靠的推断”,从而使我们可以从他人那里获得对不确定未来的起码安全感。

为此,需要有一种有效的预期机制,否则,自由主体之间的互动就难以进行。

满足这一客观需要的任务,落实到了制度上。

由于人的自由和解放,由于社会的多元化和分层化,而多元化与分层化又决定了自由人可以同时生活在多个不同的生活领域和社会层次上,现代人的互动和交往频度加大、范围扩展、中介增多、时间拉长,从而极大地增加了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地克服或限制,就会造成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就不可能产生井然有序的社会。

进一步说,现代制度最重要的特征是“法治”。

在现代社会,一切正式的、重要的制度,在形式上都是法律的,一种制度只有取得了法律形式,或者合乎特定社会的法律规定,才能成为普遍有效的制度形式。

从这种意义上说,制度是“现代的”,就是说它是“法律的”。

法律制度的本性,决定了它能充分满足现代生活所需的预期机制的要求。

因为,作为“法治之法”,现代法律制度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和优点:

一是一般性或形式化,这既体现在它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上,又体现在它形式地针对不确定的人与事上,还体现在它的普遍有效性上;二是确定性,即一切法律都“应当是公知的且确定的”;三是平等性,每一项法律都应当平等地适用于所有的人,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现代制度的这三个特征,决定了它能够有效地建立和维持客观、公正、稳定、安全的预期机制。

(二)激励功能

新制度经济学重新诠释和解答了最早由福利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的“外部性”问题,使人们触目惊心地发现解决外部效应问题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所谓外部性或外部效应,就是进行交换或交易的相关主体之间的行为和互动,在结果上构成的对第三者或社会整体的各种有害或有益的影响。

造成有益影响的外部性(即“正外部性”)虽然对社会和他人有好处,但由于它使那些无所付出的人也得到了好处,其结果是努力与不努力一个样(或者差别不大),因而无法对那些努力的人们形成有效的激励,使人们不愿意冒风险和努力;造成有害影响的外部性(即“负外部性”),直接损害了他人和社会的正当权益,不利于整个社会的总体发展和整体进步。

虽然正、负外部性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前者是间接的,后者则是直接的,但是,二者的共同结果都是社会的停滞。

人们发现,古老的中华帝国长期停滞的原因,就是没能有效地解决外部性问题,相较之下,西方兴起的原因在于创造出了有效的经济组织,从制度上找到了有效克服外部性问题的办法,使个人的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

结果,在19世纪的中西方冲突中,中国败下阵来。

从根源上讲,这是个人自由在对待个人自己的价值和对社会的价值上存在不一致所产生的必然后果。

解决外部性是以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现代国家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难题,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就是形成稳定而有效的激励,建立合理而有效的激励机制,以使每一个人和整个社会都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在人们所能想到的各种办法中,只有现代制度能有效地做到这一点。

与古代社会制度单纯或直接以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为目标不同,现代社会制度将个人自由和社会发展确立为首要的价值目标,而且它在建立和维持秩序的方式上,也是通过保障和扩展自由的办法来进行的。

因此,在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时候,现代制度不是单纯地挤压和收缩主体的自由活动空间,而是通过建立稳定而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利益相关者通过相互竞争的方式来消除或限制外部效应,使之不至于影响社会总体收益的扩展,同时还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从这种意义上讲,现代制度所建立的自由秩序,既是一种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秩序,同时又是一种以社会发展为基本取向的秩序。

具体分析起来,现代制度建立了三种重要的激励机制:

一是有效配置自然资源的市场机制;二是有效配置权威性资源的民主机制;三是有效配置合法性资源的文化制度。

现代制度所形成的激励机制是怎样克服外部性问题的呢?

要正确回答这一问题,必须牢牢把握住三个基本环节。

其一,所谓“现代”,实质上是一个物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可量化的时代。

由于权力、利益(权利)、地位都可以物化为资源,可以被看成是物化的资源,因而人们第一次明白了他们所要竞取的到底是什么;由于资源是可以量化、可以累积、可以分割的,因而人们的努力可以用有形成果体现出来,这又激发了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

其二,现代制度克服外部性的基本思路,就是使个体努力成为私人收益串接近社会收益串的活动。

在此,制度主要不是实施统治的工具,而是一种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激励机制。

其三,现代制度克服外部性的功能是通过一系列灵活多变的公共政策实现出来的,这要求我们在利用现代制度所内含的激励机制的同时,有针对地把制度的稳定性和公共政策的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个人努力的私人收益率接近于社会收益率,建立起有效的社会激励机制,促使社会高效、稳定、健康、持续地发展。

(三)宽容功能

现代社会之所以需要宽容,主要基于三方面的理由:

首先,自由竞争和社会交往客观上要求人们之间相互宽容。

其次,宽容是现代社会中多元共存事实的必然要求。

再次,现代社会之所以需要宽容,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宽容是自由主体之间形成秩序的前提条件。

在现代社会,自由意味着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意味着不受他人的奴役和任意性的支配,意味着一个人获得生命、人身和财产的自由权利。

自由的人们如果不能在道德上、信仰上、趣味上、观点上、生活方式上相互宽容,他们必然会陷入人对人像对狼一样的境地。

从这种意义上说,宽容是形成自由秩序的必要条件。

然而,现代社会能获得它所需要的宽容吗?

答案存在于现代制度之中。

正是现代制度,才真正使现代宽容得以成为可能,并为自由秩序的生成勾画出可能的空间。

正是现代制度的宽容本性,使现代制度成为现代社会确立宽容价值、形成自由秩序的基本途径。

具体分析起来,现代制度的宽容本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现代社会,“制度只能存在于价值态度的多样性和对不同价值的容忍基础上。

”现代制度作为自由的制度,本身就是宽容的产物,是宽容精神的体现。

第二,从现代制度的形式特征看,现代制度充分体现出制度的宽容意蕴。

现代制度是由逻辑上相互协调的一系列规则构成,并通过严格的形式化司法得到实施。

这种制度在价值观上具有中立性质,是对多元主体及其价值信念的整合机制,因而在本性上是宽容的。

第三,现代制度所具有的“对物”性质,内在地包含着对他人的宽容。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自由主体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相互沟通、相互连接的中介和信道,这就是对物的共同依赖。

现代制度正是通过对中介化的物性关系的调整,去协调相互独立和自由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它一方面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各人都能在自己的自由空间内思想和行动,不受他人的强制和压制,因而获得他人的宽容,正如德国社会学家藤尼斯所说,“面对金钱,任何人都是自由的和不受约束的”;另一方面又通过客观、公正、长期、稳定的非人格化制度;把共同依赖于物的自由主体扭结起来,相互交换物品、信息和劳动。

就此而言,现代制度是一种非人格化的交换机制,它是主体之间获得和给予相互宽容的保障。

(四)妥协功能

现代社会之所以需要妥协,主要是由现代社会的分化性质决定的。

现代社会从整体上被二元化为政治与经济、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然后再细分为不同的利益集团,最后是个人从对共同体的依附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自由的主体。

社会越是分化,也就越需要整合;社会中越是相互独立的“分体”,也就越是需要被整合为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赖的整体。

相互独立和自主的“分体”之所以能够得到有效整合,就因为它们之间能够通过交换的中介作用,在共享与分享稀缺价值的过程中达到相互依存。

这就需要一种相互妥协的机制,去实现自由主体之间的交换,以实现共享与分享。

其一,由于自由主体之间的关系不是依附性的主奴关系或主仆关系,而是平等的、相互的、竞争性的关系,处于这种关系之下的主体要实现对稀缺价值的共享与分享,必须进行相互的妥协和让步;其二,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性的交换社会,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我们所需要的大多数事物都只能以付出某种代价的交换方式来获取,而交换是自由竞争者之间的取—予均衡,其实质是相互妥协和共同分享。

就此而言,妥协是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交换机制,是自由主体达致社会秩序的基本方式,因而为现代社会所必需。

多元主体(包括平等的个体、群体、国家)之间的让步与妥协,还是解决争端与分歧、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机制,这是由妥协的性质和功能决定的。

因为,“真正的妥协就是综合对立的势力,并把双方(或几种)观点中的精彩部分以不完整形式保留下来。

”因此,我们不能把妥协看成是“披上伪装的有条件的投降”。

相反,在妥协中,由于“只有各方准备把自己要求中的各个部分区别开来,在某些部分上让步,以换取另一部分上的满足,才有可能达成彼此满意的协议”。

从这种意义上讲,妥协不仅是合乎理性的、是基于理性法则作出的,而且是积极的,通过激发各方参与自由竞争和公平交换的兴致,以使潜在的预期收益兑现为实在的收益,因而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

妥协之所以能够在现代社会获得正当性,从根本上说,这归功于现代社会的特有制度。

现代制度本身就是自由主体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它是自由主体之间所达成的最大可能的妥协、协议和契约,是人们进一步作出别的妥协的基本根据,是其他所有妥协得以达成的基本框架。

在各种促使自由主体实现相互妥协的制度中,民主制度和市场制度起着最为基本的作用。

市场制度作为市场主体进行交换的机制,促使利益上和观点上相互竞争和相互冲突的市场主体,通过公平的市场交换作出相互让步、达成相互妥协。

应当看到,市场制度一方面是竞争机制;另一方面又是妥协机制,竞争需要妥协,“竞争越激烈、越充分,竞争者各方就越是需要妥协,也越有可能成功地达成妥协”,而通货和市场制度的存在,又为市场妥协的达成提供了现实的条件。

市场制度作为市场主体达成妥协的社会机制,它的高效运行,是市场秩序得以形成的推动力量和重要条件。

现代制度的另一妥协机制是民主机制。

美国当代著名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有一句名言:

“民主的基础是妥协。

”事实上,没有自由主体(即公民)之间的相互妥协,没有对作为妥协原则的法律体系的共同承诺,民主制度本身将不复存在。

即民主制度本身是自由主体之间相互妥协的产物。

与此相关的另一方面是,以妥协为基础的民主制度是个体之间达成进一步妥协的社会机制,它为众多自利的个人和集团提供了一种程序,一个舞台,一种论坛,使他们各自的利益和观点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在相互妥协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利益和观点能够得到对方的认可和尊重,并以自己的让步与承诺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正是借助于这种妥协机制,本来具有“恶性”的“权势欲”,变成了善性的、促进发展的推动力量,因为民主的妥协机制有效地防止了权力恶化为专制、压迫以及不公正的可能性,并对人们合法地竞取权力资源构成有效的激励,以此来促使这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正确而有效的运用。

这又大大有利于自由秩序的形成。

通过制度化的妥协,现代社会获得了自由主体得以和平共处的基础,这就是公共价值和基本共识的形成。

现代社会公共价值的公共性,最为典型地体现在通货的形成上,通货的存在使得市场竞争的核心转变为价格竞争,市场交换就是可价格化的产权交换,正如市场被看做市场主体竞取“货币选票”的机制一样,民主被看作政治家竞取“选票货币”的社会机制。

在现代社会不断分化和多元化的情况下,共识的达成显得越来越困难,这就越发需要人类改进和创新已有的各种制度安排,以便通过促成多元主体之间的有效妥协,来实现社会的和平、稳定、安宁和秩序邹吉忠.论现代制度的秩序功能.学术界.2002(6)

三、财务制度的内涵与功能

(一)财务制度的内涵

财务制度是一套规范和约束财务行为的程序。

它包括财务治理结构与财务法规、准则、办法等。

我国的财务制度,目前有以下三个层次。

1.企业财务通则

企业财务通则是设立在我国境内各类企业财务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是财务规范体系中的基本法规。

在财务法规制度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

财务通则的制定与实施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财务制度与国际通行财务制度相衔接的需要。

企业财务通则是财务法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财务工作的统一依据。

财务通则对全国的财务工作、全国范围内的财务行为具有行政或法律上的约束力,是联结国家财经法规、财务政策与企业财务活动的中介。

财务通则是制定行业财务制度和企业财务制度的根据。

各行业财务制度和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要在财务通则确定的共同原则与规范的基础上,结合行业与企业特点,制定出行业财务制度和企业内部财务制度,从而保证财务制度的科学性和逻辑性。

2.行业财务制度

企业财务通则是我国各类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必须遵守的原则和规范,反映国家对各类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最一般的要求。

但是,不同行业的企业,在资本筹集、资产占用、成本与费用开支、营业收入与利润构成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为了使财务通则的规定便于全面贯彻实施,还必须结合各行业特点,制定若干具体的财务规定。

这些分行业的财务规定,就是行业财务制度。

行业财务制度是根据财务通则的规定和要求,结合行业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行业的特点和管理要求而制定的财务制度,它是各行业企业进行财务工作遵循的具体规定。

行业财务制度是财务通则的原则规定与各行业财务活动特点相结合的产物,它在整个财务法规制度体系中起基础作用。

由于财务通则的制定权在财政部,行业财务制度也应由财政部制定,以便于保持财务通则与行业财务制度的一致性。

3.企业财务制度

企业财务制度是由企业内部管理当局制定的用来规范企业内部财务行为、处理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具体规则,它在财务法规制度体系中起着补充作用。

对以上财务制度的三个层次按制定主体不同有广义财务制度和狭义财务制度之分。

广义的财务制度是由国家权力机构、有关政府部门以及企业内部制定的用来规范企业同各方面经济关系的法律、法规、准则、办法以及企业内部财务规范的总称。

这一内涵的内容是:

①财务制度制定的主体有国家和企业,相应地按制定主体划分为宏观财务制度(如《企业财务通则》、《行业财务制度》等)与微观财务制度(企业内部财务制度)。

不同层次的财务制度体现的是不同主体的利益。

②财务制度的本质是财务管理者意志的体现,表现了财务主体在财务管理上的能动性,是处理财务关系、约束自身财务活动的基本原则与规范。

③财务制度总是与特定的条件和时间相联系,因此,它只能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发挥作用。

④财务制度随理财环境的变化而发展,面对多变的外部环境,财务制度的设计与选择对理财主体就越具有决定性意义。

狭义的财务制度又称为企业财务制度,是由企业管理当局制定的用来规范企业内部财务行为、处理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具体规范。

这一内涵的内容是:

①明确财务主体的具体范围。

即要明确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级次,明确企业内部各经营单位之间及其与企业财务部门之间的关系,又要明确企业与联营单位、投资与被投资单位、内部承包单位的财务管理关系等。

②划分内部财务管理的岗位,明确相应责任。

具体包括财务管理体制的确立、财务机构的设置、财务管理岗位的设立、内部分工、各岗位责权及其相互衔接关系。

③财务管理内容与方法的选择。

具体包括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销货与收款、工资、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的管理、牵制办法与程序,以及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费用提取标准等的选择。

④规定财务管理与内部责任单位的相互衔接关系。

包括责任单位的划分、责任核算、责任控制、责任奖惩等。

⑤规定财务规划与财务评价的方法与程序。

具体包括企业进行财务规划和财务评价的程序、方法、时间,各经营单位在规划和评价中的任务和责任等。

(二)财务制度的特点

1.财务制度可分为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

正式约束是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行为法则,如在财务领域的《企业财务通则》以及有关的财务法规就是一种正式的约束。

而非正式约束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如财务人员在处理财务活动和协调财务关系中所形成的职业道德等。

2.财务制度与人的动机、行为有着内在的联系

任何制度都是人的利益及其选择的结果,所有的人都是在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度条件中活动的,人们的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