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论述简答整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789442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论述简答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论述简答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论述简答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论述简答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论述简答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论述简答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论述简答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论述简答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论述简答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论述简答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论述简答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论述简答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论述简答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论述简答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论述简答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论述简答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论述简答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论述简答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论述简答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论述简答整理.docx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论述简答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论述简答整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论述简答整理.docx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论述简答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

1.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2.试论《左传》的文学特色。

3.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4.试论《庄子》的寓言特点。

5.分析《离骚》的思想内容。

6.试论《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7.结合作品,说明东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8.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

9.试论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

10.分析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11.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12.试论左思《咏史》的艺术成就。

13.说明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14.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15.试述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16.分析孟浩然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不同。

17.试述杜诗的“集大成”。

18.说明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其在诗歌上的创新。

19.试论韩柳古文理论对散文革新运动的推动作用。

20.分析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21.试论李煜前期词与后期词的不同。

22.试论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贡献。

23.试论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24.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25.试论陆游爱国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

26.试论辛弃疾词作的艺术成就。

27.试论《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28.试论《窦娥冤》中窦娥的形象以及此剧的悲剧艺术特色。

29.试论《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特点以及人物塑造的方法。

30.试论《水浒传》人物塑造的特点以及小说语言的特色。

31.试论《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32.试论《长生殿》中爱情描写与政治批判之关系。

33.论《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34.试论曹雪芹《红楼梦》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悲剧命运的揭示。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答案

1.1.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1)写实和抒情的融合。

①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

③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感情。

赋、比、兴的艺术手段。

①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②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③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就兴与诗歌情思的关系而言,基本有相关和不相关两种情形。

(3)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①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

②以四言为基本句式。

③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④语言也很有特色。

一是词汇十分丰富,二是大量运用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不但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更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

2.试论《左传》的文学特色。

(1)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

(2)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3)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4)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3.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雄辩色彩。

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人到自己设置的机彀中来,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被纳入机彀,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

两个特点在文中配合,构成了孟子的雄辩。

(2)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4.试论《庄子》的寓言特点。

(1)奇幻谲诡的想象。

(2)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

(3)细腻逼真的描写。

(4)谐趣和讥刺横生。

5.分析《离骚》的思想内容。

(1)“美政”理想。

(2)深沉的爱国情感。

(3)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

(4)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6.试论《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1)精巧的剪裁和安排,使用“互见法”。

(2)人物之间相互对比映衬。

(3)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显人物特点。

(4)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

7.结合作品,说明东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1)叙事成分相对增加。

(2)抒情真挚浓烈。

(3)在形式和语言方面,突破了《诗经》四字句格式,以五言和杂言为主。

8.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

(1)《古诗十九首》遣词用语非常浅近明白,“平平道出,且无用工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明人谢榛《四溟诗话》卷三),却涵咏不尽,意味无穷。

(2)质朴自然,没有雕饰的痕迹。

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醇厚真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像都是信手拈来,没有错采镂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自然诗境。

(3)《古诗十九首》所描写的景物、情境与情思非常切合,往往能够形成情景交融、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4)《古诗十九首》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练准确。

传神达意,意味隽永。

无论叙述描写,全都明白如话,而细加体味,又无不含蕴丰富,表现了多层次的真挚情感。

9.试论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

以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死为界,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1)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之作。

他前期作品,在抒写志向与抱负的同时,也常常弥溴着战乱环境所赋予的悲凉慷慨情思和人生无常的叹息。

即使他前期的宴游诗,也时带一种苍凉意味。

(2)曹植后期的作品则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

10.分析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1)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就是说他的诗既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

形成了既华丽绮美、又浑厚雄健的独特艺术风格。

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

(2)曹植诗艺术的成就还表现在注重对称之美、注意语言锻炼方面。

曹植还善于起调,工于发端,往往在全篇之首用一警策之语,振起全诗。

(3)曹植的诗歌艺术对后世影响很大,博得极高的评价,被谢灵运誉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钟嵘也说他的诗“粲溢古今,卓尔不群”。

认为他兼曹操、曹丕之长,而各避其短,“魏诗至子建始盛。

武帝雄才而失之粗,子桓雅秀而伤于弱,风雅当家,诗人本色,当推此君。

”(成书《多岁堂古诗存》卷三)

11.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1)阮籍的《咏怀》诗有一种意蕴深沉之美。

因为阮籍是用深刻的哲理思索观照人生,他把人生的悲哀挖掘得更全面、更深人,因而也就更沉痛。

他不是个人命运的“忧生之嗟”,而是理性思索后对普遍人生悲剧的阐发,所以显得忧愤深广。

在艺术表现方式上,阮籍用典颇多,多用比兴、象征烘托意象渲染气氛,来表达自己的深切情思,所以也显得意蕴深沉。

(2)另外阮籍的诗还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被人称为“玄远”。

这是因为,阮籍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个清虚空灵的庄子式的理想世界。

他除了在生活上饮酒狂放之外,在精神上寻求解脱的方式就是越名教而任自然。

由于玄学老庄的影响,他就在理想中向往一个自由翱翔的无何有之乡,一个心境澄明与道合一的人生境界。

这种玄远朗澈的境界,这种富于神话色彩的瑰丽想象。

再加上清丽流畅的语言,便读者获得一种清逸玄远的感受。

阮籍的《咏怀》诗,熔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不但成为正始时代诗歌的高峰,而且刨造了抒情诗的新形式。

12.试论左思《咏史》的艺术成就。

(1)左思的诗歌有一种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

左思家世儒家,他的立身之道主要是儒家的人世思想,他的诗中充满了坚定的自信与慷慨的抱负。

(2)左思的诗歌充满一种悲愤不平之气。

出身寒素之家的左思,他的诗歌对门阀制度的批判极其强烈,对贫士失志极为愤慨,一股磊落不平之气迸发于诗中。

(3)既然建功无门,左思在另一部分诗中表现了遗世归隐的超脱思想。

即使这样内容的诗,左思也是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雄健。

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被誉为“文典以怨”,“左思风力”(《诗品》卷上、卷中),就是指他诗歌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刚健有力。

13.说明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1)鲍照的乐府诗具有抒情浓烈、气势流畅之美。

他把惯用的比兴、善叙他人他事的乐府诗,发展为一种直接抒写自己感情、叙说自己遭遇的诗体。

把浓烈的抒情与构辞的美丽融为一体。

来表现自己的澎湃情怀。

其抒情特色是外露、强烈、流畅而节奏急速。

常常是一种感情突然爆发,发则滔滔不绝。

(2)鲍照的诗语言亦自有特色。

他注重锤炼字句,辞采瑰丽,有震憾人心的效果,所以被称为“雕藻淫艳,倾炫心魂”。

(3)鲍照对于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鲍照《拟行路难》是以七言为主的杂言。

前此的杂言是以四言或五言为主,七言为辅。

曹丕的《燕歌行》每句用韵,且一韵到底,不利创作。

鲍照加以大胆变革,改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而且创造性地自由换韵,便诗歌音节节奏铿锵顿挫,更便于表达奔放恣肆的感情应。

鲍照的大胆革新积极创作,便七言诗体大大发展,直接影响到唐代七言诗的创作。

14.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1)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

他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是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

(2)形成陶诗平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一在于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在于诗人语言的平易质朴。

由于他委运任化,顺乎自然,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所以在诗歌创作中情绪平和,没有激烈的,情绪变化,没有巨大的情感起伏,远离了在政治上建立事功的强烈追求或怀才不遇的无限悲慨,而于田园生活日月之中自得其乐。

陶诗语言是不露斧凿却高度艺术化的传神之笔,是诗歌大师语言功力炉火纯青的极致化境。

元好问说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三十首》其四)。

15.试述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1)李白诗歌的主观色彩: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李白诗歌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的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

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力,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2)李白诗歌的想象特色:

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着生发的狂放精神。

李白诗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常随情思的流动而变化万端。

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与庄子的散文特色相类似。

(3)李白诗的意象和语言风格:

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也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由此可以看出,李白诗的意象,有壮美与优美两种类型。

16.分析孟浩然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不同。

由于生活知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孟浩然与王维是有区别的。

(1)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

出现在孟浩然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的特点。

相比较而言,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更接近陶渊明的”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2)孟浩然遇景入咏时,常从高远处落笔,自寂寞处低徊,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意。

比王维帜做更能给人以洗尽铅华之感,情思的净化、语言的清省和诗境的明秀融为一体。

(3)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恃点。

尽管他的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但非有意于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

观其全诗,多以单行之气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

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不似王维的工笔。

17.试述杜诗的“集大成”。

(1)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戏为六绝句》其六)所谓“亲风雅”,实际是重兴寄,表现为写时事的写实倾向,把文学从侧重抒发个人情怀襟抱引向写民生疾苦,开拓创作视野。

(2)在艺术上“转益多师”,广泛学习前辈作家,总结文学艺术经验,对诗的艺术形式,表现力进行深入的探索追求,因而成为诗歌的集大成者。

(3)杜诗集大成的体现:

一是“不薄今人爱古人”,虚心学习前人和时人经验。

二是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

三是功力深厚,能融会贯通,自铸伟辞。

18.说明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其在诗歌上的创新。

(1)韩愈今存诗歌近四百首,其中大多是长篇古体诗,以气势雄放和意象诡奇见长,波澜壮阔,滚滚不穷,手法变怪百出,可惊可叹。

(2)韩愈主观意识旺盛,勇于创新,在艺术上蓄意追求狠重、怪奇、险劲的境界。

但他作诗追求险怪,终会走到“以丑为美”的地步,即将生活中丑陋事物写入诗中。

追求非诗之诗和以丑为美,可以造成艺术表现形式的怪奇和生新,但也容易将诗写得不是诗,毫无美感,令人难以卒读。

不过,韩愈总是以文为诗,且着意收罗奇语,多险怪意象,但因为有真情实感贯穿,所以仍然不失诗的感染力。

19.试论韩柳古文理论对散文革新运动的推动作用。

(1)唐代古文运动之所以至韩、柳始成,主要是因为韩、柳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化的基础上对儒道进行全面的清理,提出了许多反传统观念的新解,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式的变革,使“文以载道”说产生了实践意义,并在理论上臻于完善。

(2)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的口号,“明道”与对现实的批判联系了起来,为“古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又明确提出“唯陈言之务去”的主张,要求从字句到文章全面创新,反对因袭、模拟。

此外,还要求文字的表达要流利畅达,“言”与“文”进一步接近与统一,使得语言的革新获得成功。

(3)柳宗元在反对绣绘雕琢的文风方面,也持与韩愈相同的态度,对于文体、文学语言的改革,他的意见也大体与韩愈相似,但不如韩愈那样系统、简明。

他们所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论点,指导了后来无数古文家的写作,直到今天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20.分析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1)李商隐诗歌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于爱情的执着,开创了诗歌上新风格、新境界。

他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歌的浓艳色彩和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恪。

(2)李商隐将人生感慨的抒写向更深细、隐微方面发展,善于用艳丽精致的艺术形式表达怅惆落寞的情绪,诗中充满了迷茫与悲凉的体验。

其作品深婉精细、韵味深厚,富于象征暗示色彩,有朦胧美。

(3)李商隐诗歌是心灵的象征,是一种纯属主观的生命体验的表现。

他的绝句中反映身世之感的较多,深刻地反映了衰败时代的士人心态,写得深情绵邈,沉博绝丽,有的比较隐晦,具有沉痛凄切的抑郁情调和忧伤的美。

在艺术上的明显特色便是细美幽约、朦胧含蓄,为感伤唯美文学的典型。

21.试论李煜前期词与后期词的不同。

(1)他的早期作品以反映沉溺声色、纵情逸乐的宫中生活为主,描画精细、生动,且富有情趣,较为真切率直。

(2)后期,李煜当上偏安皇帝,词的内容和情调也因之发生了明显变化,开始写心情沉痛的离愁别恨,流露出了阴郁的哀伤,已由对外界事物的描绘转人内心情感的表白,抒写孤独、惆怅和无奈等难以明言而又牵肠挂肚的茫然心绪和抑郁情怀,显得格外沉痛。

写亡国的深哀巨痛是李煜最感人的篇章,在他入宋做囚徒的三年时间里,追怀故国,痛念江山,抒写美好事物丧失后的切肤之痛。

李煜的后期词,纯以白描手法直抒内心的极度悲痛,词中时空跨度很大,旧事新境贯穿,既能引发联想,又加大了感情容量。

中国古代文学史

(二)

22.试论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贡献。

欧阳修在北宋的诗文革新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

论宋代古文者,莫不知欧阳修之后有曾、王、三苏。

曾、王与欧阳修皆江西人,三苏皆出欧阳门下。

作为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践,对当时及后代的影响却不容低估,足可与“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相媲美。

欧阳修之所以能成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与他杰出的创作实践密不可分。

为纠正雕刻过甚的昆体偶丽之文的流弊,他身体力行地实践了自己“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的创作主张,撰写出了大量平易生动的古文,成为人们学习的典范。

在欧阳修的文学创作中,散文取得的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

他的散文以学习韩愈相标榜,但却能学韩而自出变化。

欧阳修摒弃了韩文艰涩怪奇的一面,发展了其“文从字顺”的一面,建立起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

这是他对宋代散文的最大贡献。

他的散文叙事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多用语助词,不用冷僻怪异的字,大量化用骈文语句;注意语气的轻重和声调的谐和,善于利用文句的长短变化、语气的停顿转换,以加强文句间的联系,使语句圆融轻快,文气流转条达。

无滞涩窘迫之感。

在写作技巧上,欧阳修善用宕笔、疏笔,吞吐夷犹而抑扬顿挫。

他善于从平易近人处出发,从入情入理的具体事物出发,从极平凡的道理出发。

其散文创作倾心于风神姿态,偏于阴柔之美,纡徐委备而婉曲有致,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其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欧阳修的诗歌创作呈现明显的散文化倾向。

他利用诗歌议论时政、评说历史、探讨学术问题、鉴赏文物书画,而且在诗歌中歌咏和表现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事物,在命意上追求深刻创新。

故欧阳修的诗歌开创了取材广泛、命意新颖、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一代新风,这是对传统诗歌表现范围的解放,代表着当时诗歌发展的新方向,体现了宋代诗人的创造精神。

因此,在由唐诗至宋诗的转变过程中,欧诗为一枢纽,他一方面保留了诗体相对整齐凝炼的传统,一方面使诗体形式具有弹性,在不丧失整齐的情况下,使诗的节奏多变,语言自然流畅,可以畅所欲言,接近散文那样流动自然的风格。

他使诗歌创作具备修养深厚的人文品格,更多地贯注着人文意趣,诗中的人文意象开始取代自然意象占据主导地位。

23.试论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苏轼的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突破了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他的以诗为词,指出作词的向上一路,促进了词体的变革。

相比于他的散文、诗歌,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更大。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

“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

”苏轼对词体的全面革新,提高了词体的地位,便宋词能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以至被人们视为有宋一代文学的代表,这是他对宋代文学发展的巨大贡献。

苏轼以诗为词对词体革新的贡献,主要表现于:

(1)苏轼将作诗的本领用于作词,“以诗为词”是他革新词体的关键。

(2)其“以诗为词”的主要特点,在于把词与诗看成是同等地位的文学样式,有意识以诗的意境、诗的创作方法人词,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把依赖于音乐传播的歌辞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促成了词体的解放。

(3)苏轼使词由“歌者的词”转变为“士大夫”的词,侧重表现作者的旷达襟怀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较深人地反映了一个饱经忧患而襟怀开阔的士大夫文人的精神风貌。

苏轼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创作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其最主要的是为词这种文学样式品位的提高开辟了道路,准备了条件。

苏轼词格既高,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

24.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的生活和词作都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绰约轻倩,自然妩媚,充分表现了年轻女子的天真活泼和极细腻的儿女柔情。

南渡后国披家亡,屡遭丧乱和磨难,词中多家国之思和身世之叹,充满了孤寂忧郁的感伤之情。

易安词尽管前后期有明显不同,但作为“易安体”,有一些基本艺术特色是共同的:

(1)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善律声调。

李清照论词,力主词“别是一家”,竭力维护词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本色,其作词亦严守此道。

她不追求辞藻华美,也不刻意熔铸前人诗句,而是用从口语中加工提炼的、明白省净而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言、白描的手法、新奇的比喻,创造出不寻常的意境,明明白白地表述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清丽,极有情味。

她又妙解音律,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声律。

她的词将精美雅致的画面和通俗真切的情事结合起来,达到情景交融;其语言既充分体现了婉约词人精于修辞、造句工巧的优长,又大量贴切生动地化和口语,集雅俗于一体。

(2)易安词既主要写自己的生活、心理和情趣,又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将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糅合一起,既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又具有凄壮悲怆格调,发展了传统的婉约词。

(3)易安词既有女性词的温婉柔丽,又有一般女性词所少有的贞刚之气。

能将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婉约而不绮靡,无脂粉气,无闺阁气,细腻柔丽之中透出遒逸、俊爽。

这种不让须眉的洒脱、豪迈之气,使其词别出于一般意义的婉约词而独标一格。

25.试论陆游爱国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

陆游的诗歌创作是我国古代爱国主义文学发展的一个高峰。

在他八十多年的人生历程中,爱国激情始终不衰,体现为他那近万首诗歌的主线。

也正是这种强烈的爱国精神,不管是早年的喜谈恢复,积极支持张浚北伐;中年的从军南郑,在军事前线谋划进取之策;还是后期的调任闲职、长期赋闲家居,他始终念念不忘恢复中原,以至在垂暮之年还出山从政,支持韩侂胄所主持的开禧北伐。

他对祖国命运的无限关怀,对祖国的土地、人民和历史文化传统的热爱,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始终占据着主要的位置,渴望抗金、恢复中原,渴望自己有机会去蠃得胜利、歌颂胜利,以身报国的满腔激情,是他诗歌创作的主要动力,支持着他一辈子“位卑末敢忘忧国”,并使他对抗金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念。

在他的诗中,或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或歌颂抗金战斗的胜利,或沉痛地表达沦陷区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愿望以及对他们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或斥责主和派大臣出卖祖国土地的可耻行径,或控诉投降派排斥抗战将领、贻误国事的罪恶勾当,或抒发自己无路请缨、壮志难酬的无比悲愤,无不跳动着那颗火热的爱国之心,无不洋溢着忠于祖国和人民的诚挚之情。

激情昂扬、气势豪壮,是陆游诗歌最鲜明的特色。

陆游存诗近万首,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爱国精神,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祖国、对人民、对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热爱,对恢复中原的渴望,对敌人的仇恨,对投降派的斥责和揭露,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以及以身许国的豪情,斗争必胜的信念,壮志不酬的悲愤,汇成爱国激情的洪流,充溢于诗歌的字里行间。

而在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时,又常运用想象和夸张手法,突破现实环境的束缚,如他的众多证梦诗等,给人展现出更加辽阔壮美的景色和场面,塑造出高大的自我形象,激发人们的爱国激情。

陆游诗歌的爱国精神贯穿他的一生。

即便在长期闲居的乡村,他的爱国思想和积极奋斗的精神也还保持不衰,并创作出风格悲壮的诗歌。

26.试论辛弃疾词作的艺术成就。

(一)进一步解放词体开拓词境

(1)辛弃疾把苏轼已解放的词体和开拓了的词境,再进一步加以解放和开拓,既能用词来抒情、咏物,也可用它铺陈事实或讲说道理,即以文为词。

(2)东坡词是典型的文人词,而稼轩词乃英雄之词,辛弃疾以豪爽的英雄本色和充沛的创作才力,把词从写儿女柔情为主的藩篱中解放出来,开创了比东坡词更广阔更激荡的天地,使之具有英风豪气。

(3)辛弃疾写乡村景致的词作较多,对词境也是一种开拓。

这种带有乡村生活牧歌情调、朴素真淳的词,在此前的文人词里是很少出现过的,而在辛词中却较为多见。

(二)豪放与温婉兼胜

(1)辛弃疾作词多以豪放格调出之,又不失温婉的本色,合此二者方为辛词恃色。

但作为稼轩词基调的,是其一生难以抑制的悲放。

(2)辛弃疾以其英雄豪杰的性情和胆气,突破了词的传统体制和写作方法而另辟新境,可是就其稼轩词言情的深微而言,却又同时保持了词体曲折含蓄的美妙。

(3)既以豪放气质开拓了词的意境风格,又不失词的含蓄蕴藉之长,这种相反又相成的现象,是稼轩词最值得注意的特色,也是他在宋词发展过程中完成的难以企及的过人成就。

(三)镩铸百家的深雄雅健的语言

(1)辛弃疾读书多,驰骋百家,转益多师,下笔如有神助,故议论纵横,善于用典,历来被认为是稼轩词运用语言的特点。

(2)在稼轩词里,效楚辞体、陶体、花间体、易安体者都有,又以散文句法人词,《诗》、《论》《庄》、《骚》等经史子语拉杂运用,纵横自如。

其语言风格可用“深雄雅健”来概括。

(3)稼轩词的语言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