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93034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齐物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齐物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齐物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齐物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齐物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齐物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齐物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齐物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齐物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齐物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齐物论.docx

《齐物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物论.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齐物论.docx

齐物论

齐物论第二

【解析与提要】

本篇是《庄子》的又一代表性篇目,也是《庄子》中最重要和最难读的篇目。

“齐物论”的重点是超越是非。

而要超越是非,必须“丧我”。

只有“丧我”(即“无己”、“忘己”),才能超越是非,才能认识到“道通为一”,才能达到“万物一体”即“天籁”的境界。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立论,由开头的一个寓言和引出的一大段卮言构成。

第二部分是阐述,用五个寓言进一步阐述和深化立论的观点。

每一部分都可再分为五小节。

第一部分的第一节是寓言“子綦丧我”,从子綦进入“吾丧我”的境界开篇,然后引入“三籁”的概念予以说明,但描写时只讲了“地籁”:

众窍是也,生动地描写了大自然在风作用下发出的各种不同声响所形成的和谐情境。

对“人籁”和“天籁”则只轻轻一点:

人籁,比竹而已;天籁是“使其自己”、“咸其自取”,给人留下了悬念。

接下来实际上是对“人籁”进行了深入的解剖。

第二节详细描述了复杂的“人籁”现象,即社会上人和人之间的是非之争所导致的“喜怒哀乐、虑叹变慹”,以至“终身役役、苶然疲役”的“大哀”。

第三节集中分析是非产生的原因在于人们的“成心”使“道隐于小成,隐于荣华”,从而导致“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所以提出“莫若以明”(不如以道明之)和“不由而照之于天”(不从是非的角度而用自然去观照),这样才能把握“道枢”,“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第四节从对“指非指”和“白马非马”的评析入手,说明天地万物在本质上是一体的、相通的,这就是“以明”的内涵——“道通为一”。

并进一步指出正是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分”破坏了“道通为一”从而产生了“朝三暮四”、“喜怒为用”,所以提倡“两行”(是与非各行其所)。

同时也介绍了古人的“至知”:

未始有物(即无,亦即物我齐一),后来才一步步退化:

有物而未分、有分而未有是非,直到是非之彰、道之所亏、爱之所成。

然后以昭文、师旷、惠施三人为例,说明“成”与“亏”的相对性,所以再次提倡“不用而寓诸庸”(将不用是非观念去观照的思想体现在日用中)和“以明”(以“道”看清世界的相通性、一体性)。

第五节从分析“类与不类”、“有和无”、“有谓无谓”及人体各部分的整体性入手而推出秋毫与泰山、寿与殇的相对性,从而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即“万物一体”的核心观点,这正是“道通为一”命题的具体内涵:

道使万物相通而成为一体,从而指出不必人为地推演、巧历。

接下来从“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入手,论述人们“为是而有畛”:

为了“是”而有了“畛”,即分界,以至“畛有八德”,进一步导致“众人辩之以相示”,实际效果却是“辩也者,有不辩也,有不见也”,而圣人的态度是“存而不论”、“论而不议”、“议而不辩”,“怀之”,“知止其所不知”,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从而达到了“天府”、“葆光”的境界,也就是“天籁”的境界。

这就和文章的开篇形成了第一次回应。

第二部分的第一节用“尧问于舜”的对话说明了尧的自我中心的成见和舜对“万物一体”充分理解的开放心灵二者之间的鲜明对比,阐述了破除个人中心主义的重要性。

第二节用“齧缺问乎王倪”的对话,由王倪的“三问三不知”及对民、鰌、猨猴三者孰知正处,民、麋、蝍蛆、鸱鸦四者孰知正味,及人、鱼、鸟、麋鹿四者孰知正色的论述,说明“吾恶能知其辩”?

阐述了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重要性。

还进一步说明了“至人”对“死生”和“利害”的超脱:

“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第三节用“瞿鹊子问乎长梧子”的对话借长梧子之口阐述:

圣人“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

…圣人愚芚,参万岁而一成纯”;常人“说生恶死”,如同丽姬悔泣,如同梦人不知其梦,只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以及“辩无胜”的道理。

从而破除了“悦生恶死”、“自以为觉”和“果是果非”的盲目成见,进而提倡“化相待为不相待”、“忘年忘义”(忘却生死,忘却是非)、振于无竟(畅通于无穷之境)的境界。

第四节通过“罔两问景”的寓言描写罔两心态的烦躁不安,而影却处之泰然,说明只需任其自然而无需老想着自己、刻意追求“无待”,即超越了自己,超越了有待,就可达到“无己无待”,从而与篇首的“吾丧我”形成呼应。

第五节用“庄周梦蝶”的美丽寓言描写了庄周“适志”、“栩栩然”的超然心态,形象地描述了庄周由于做到了“无己”,明了了“物化”(万物均在变化)的道理,因而体会到“道通为一、万物一体”的奥妙,超越了“物我之分”,达到了“物我两忘”,进入了“天籁”化境,从而与文章的开篇再一次形成了回应,而且是更形象、更巧妙的回应,说明“人籁”在经历了艰难的提升后终于达到了与“天籁”合一的出神入化的境界。

这既是庄子所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也是天地万物与人和谐相处的世界最高境界。

同时,它也是与《逍遥游》的巧妙回应:

以“立志”始,到“适志”止。

无怪乎清代学者刘凤苞说:

“一部《南华》,如秋水澄鲜,云影天光,无非化境。

”信哉斯言。

至此,庄子通过《逍遥游》和《齐物论》这两篇千古奇文带领读者完成了一次漫长的、艰苦的文学之旅和哲学之旅,将读者带到了九万里的高空,窥见了天的正色,也窥见了人心的种种变态,但是,在经历了“道通为一”的洗礼后,又上升到了“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的至高境界。

《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点,与《逍遥游》一起构成了庄子哲学思想的主体。

接下来,他将用这种哲学思想指导自己的人生,谱写一曲自己理想的人生篇章。

需要指出的是,在《齐物论》中,庄子强调了事物的相对性,强调了事物对立的转化,从而提出了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意义的哲学命题,显示出他超凡脱俗的深刻洞见和高远境界,全文充满辩证的观点,但也容易陷入相对主义,须细细体会和分析。

在这篇文章里,既有宇宙观的全面讨论,也有认识论的深入探讨,因而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齐物论》的结构模式和《逍遥游》类似,属庄子第一模式:

先用卮言立论,后用寓言阐述。

与《逍遥游》不同的是,《齐物论》的卮言长得多,哲理也深得多,是庄子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完美结合的典范,堪称千古奇文。

【试译】

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抬头向天缓缓地吐着气,解体似地好像失去了自己的形体。

颜成子游陪站在跟前,说:

“怎么啦?

形体固然可以使它像枯木,而心难道也可以像死灰吗?

今天凭几而坐的你,不是往昔凭几而坐的你呵。

”子綦说:

“偃,你这个问题不是问得很好吗?

今天的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

你听过人籁却没有听过地籁,你即使听过地籁也没有听过天籁吧!

”子游问:

“能请问它们的道理吗?

”子綦说:

“大地吐出的气,叫风。

风不发作则已,一旦发作则无数的孔窍都怒号起来。

你没有听过那呼呼的风声吗?

山陵中的崔巍之处,百围大树上的孔窍,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圆形)酒器,有的像杯圈,有的像舂臼;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浅洼。

(它们发出来的,)有的像湍急的流水声,有的像吹竹管的声;有的像呵叱声,有的像呼吸声;有的像放声叫喊,有的像嚎啕大哭;有的像山谷的回响,有的像轻轻的鸟鸣。

前面的唱,跟随的和。

清风有小的和声,长风有大的和声,暴风吹过后则万窍都归于虚空(寂静)。

你没看见(风吹过后)树枝的大动和树叶的小动吗?

子游说:

“地籁是从万窍发出的声音,人籁是从竹萧吹出的声音。

请教什么是天籁。

”子綦说:

“(所谓天籁,是指)吹动万窍发出的不同声音,都是它们自己运作而已,都是出于自身,还有谁让它们发声呢?

(所谓人籁,又哪止比竹而已?

)大的智慧悠闲自在,小的智慧斤斤计较;大的言论清晰明白,小的言论罗里罗嗦。

他们睡觉时神魂交错,醒来后形体放开;跟外界纠缠不清,整日里勾心斗角:

有的漫不经心,有的深藏不露,有的精心策划。

小的恐惧(让人)提心吊胆,大的恐惧(让人)惊惶失措。

说起话时像发出利箭,专门窥伺是非;不说话时像订过誓盟,一心待守胜机。

他们衰败犹如秋冬的草木,说明他们一天天消退;他们沉溺于所做的事,无法恢复真性;他们掩盖得像封闭一般,说明他们城府很深。

(像)快要死亡的心灵,无法恢复生气。

他们欣喜、愤怒、悲哀、欢乐,思虑、哀叹、多变、不动,或快或慢地开启各种情态,(好像)乐声从虚空中发出,菌类由地气里生成。

这种种情态日夜在面前替代,却不知道是如何萌生的。

算了吧,算了吧!

早晚总会知道它们发生的原因的!

人一旦禀受而成形体,就逐渐衰亡直到死去。

他们跟外物相争斗相摩擦,其行进像快马奔驰,无法使他们停止,不可悲吗!

终身劳役而不见其成功,疲倦困顿却不知其归宿,能不哀吗!

说这种人没有死,有什么用?

他的形体逐渐衰亡,他的精神也随着一样衰亡,这能不算是大哀吗?

人生在世,真这样盲目吗?

是只有我这么盲目,还是他人也有不盲目的呢?

随自己的成见而师从,那么谁没有师从呢?

为何只有知晓事物更替而有主见的人才有呢?

愚人也有呵。

未形成定见就有是非,就像今天到越国去而昨天就已到达一样。

是把没有当作有。

把没有当作有,就是神明的女偊也不能理解,我又能怎么样?

说话不是吹风。

说了就有话,他们所说的话还不一定。

果真说了话吗?

还是不曾说呢?

他们以为自己的话不同于雏鸟的叫声,是有不同呢?

还是没有不同呢?

道怎么受隐蔽而有了真伪?

话怎么受隐蔽而有了是非?

道到什么地方不存在?

话在哪些方面不可以?

道隐蔽于小的成功,话隐蔽于花言巧语。

所以就有了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辩,肯定对方否定的而否定对方肯定的。

想要肯定对方否定的而否定对方肯定的,则不如用道去明察。

物没有彼,也没有此。

自彼的角度就看不见此,自此的角度就认为看见。

所以说:

彼出于此,此也依赖彼。

彼和此,是同时产生的观念。

这样,(万物)在生长的同时也在死亡,在死亡的同时也在生长;(是非)在成立的同时也不成立,在不成立的同时也成立;有是就有非,有非就有是。

所以圣人不走是非之路而用自然去关照,也就是这样而已。

此就是彼,彼就是此。

彼是一是非,此也是一是非。

事物果真有彼此吗?

果真没有彼此吗?

彼和此都不纠缠于其对立面(即超越是非),这是道的关键。

把握道的关键就找到了环的中心,从而可以顺应事物的无穷变化。

是是无穷的,非也是无穷的。

所以说不如用道去明察。

用具体的手指(指)说明具体的手指(指)不是指的概念(非指),不如用指的概念(非指)说明具体的手指(指)不是指的概念(非指);用具体的白马(马)说明具体的白马(马)不是马的概念(非马),不如用马的概念(非马)说明具体的白马(马)不是马的概念(非马)。

(即:

用具体的事物说明具体的事物不是概念,如手指非指、白马非马,不如用概念说明具体的事物不是概念。

)(从概念的角度看,)天地就是一指呵,万物就是一马呵。

道由于运行而被认为可以,物由于称谓而被认为如此。

为什么如此?

如此就是由于如此。

为什么不如此?

不如此就是由于不如此。

【为什么可以?

可以就是由于可以。

为什么不可以?

不可以就是由于不可以。

】事物原本就有它所以如此的原因,万物原本就有它所以可以的道理。

没有一物不如此,没有一物不可以。

所以可以列举草茎和庭柱,丑女和西施,以及宽大、奇变、狡诈、妖异,从道看都相通为一。

事物分离,是生成;事物生成,也是毁灭。

所有事物并无生成与毁灭,又相通为一。

只有通达的人方才知晓事物相通为一的道理,因此不用(彰分是非)并要将(这一思想)用于日常。

(所谓日常者,就是日用;日用,就能通;通,就是得;达到得,就近于道了。

)就这样应顺自然而已,应顺自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叫道。

耗费心思去求一端,而不知其本来就同一,叫朝三。

什么叫朝三呢?

养猴人给猴子分橡子说:

‘早上三个晚上四个。

’众猴都生气。

养猴人说:

‘那么早上四个晚上三个。

’众猴都高兴。

名和实没有变,而喜和怒不同,也就是因为它们耗费心思去求一端呵。

所以,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达到自然均平。

这就叫两行(是与非各行其所)。

古时的人,其智慧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高到什么程度?

有的认为未曾有物,了不起呵,说到头了呵,无以复加了呵。

其次认为有物,但没有分界。

再其次认为有分界,但没有是非。

是非分明,道就出现亏损,道出现亏损,偏爱就有了成就。

果真有成就与亏损吗?

果真没有成就与亏损吗?

有了成就与亏损,所以昭文能弹琴。

没有成就和亏缺,昭文就不弹琴。

昭文善于弹琴,师旷精于持杖击节,惠子靠着梧桐几案辩论,三位先生的才智几乎最高了!

三人都达到了鼎盛,所以坚持着直至晚年。

正因为他们爱好,所以跟别人不一样;因为爱好,所以想向别人辩明。

惠子对不该明辩的东西明辩,所以终身迷昧于坚白论。

而昭文的儿子也以其父的余技告终,终身没有成就。

这样就可以称作成功吗?

那我也可说是成功了。

这样不可以称作成功吗?

那谁都没有成功。

因此,各种花言巧语的炫耀,都是圣人所要鄙弃的。

所以不用(彰显是非)并要将(这一思想)用于日常,这就叫用道去明察。

假设在这里说了一番话,不知这番话与肯定的观点相同呢,还是不同呢?

相同与不相同,都是为同一类(类同),所以和它们就没有区别了。

虽然这样,还是容我说说。

宇宙有它的开始,有它未曾开始的开始,有它未曾开始的未曾开始的开始。

宇宙有“有”,有“无”,有未曾有过的“无”,有未曾有过的未曾有过的“无”。

突然间有了“有”和“无”,而不知“有”和“无”果真是“有”还是果真是“无”。

现在我已经把话说了,但不知我是果真说了呢,还是果真没有说?

【没有宇宙就没有我,没有我宇宙就无法体现。

这样的认识也算接近事实了,然而却不知道这一切受什么指使。

仿佛有真的主宰,却又寻不到它的征兆;可以从它的行为得到验信,然而看不见它的形体,真实存在而又没有形态。

百骸、九窍、六脏,都齐备我身,我跟哪一部分最亲呢?

你都喜爱吗?

还是对某一部分偏爱呢?

这样看来,都是臣妾吗?

难道臣妾就不足以相互治理吗?

还是轮流做君臣呢?

有真君存在吗?

无论是否能得到真实情况,都不会对它的真实产生增或损。

【相对于无,秋毫之末就非常大,殇子就算长寿;相对于有,泰山就非常小,彭祖就算夭折。

所以,】天下没有比秋天动物毫毛的末端更大的,而泰山则是小的;没有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的,而彭祖则是短命的。

天地与我共生(于道),而万物与我为(道使之相通的)一体。

既然已经为一体,还要言说吗?

既已称作一,又能不言说吗?

“一(体)”加上人的言说就成了“二”,(而人的言说是有是非之分的,其本身就分成了二,)这种“二”加上赝本的“一”就成了“三”。

以此类推,最精巧的计算者也不可能得到最后的结果,何况是一般人!

所以从无到有再推到“三”(都这么复杂),何况从有推到(万物之)有呢?

没有必要推下去了,就这样吧!

道原本没有分界,言论原本没有定准,为了争“是”才有了界限。

容我说说这些界限:

有左,有右,有伦序,有差别,有分解,有辩驳,有竞,有争,这是八种界限。

天地之外的事,圣人存而不论;天地之内的事,圣人只论说而不评议。

《春秋》是记载前代君王治理国事的书,圣人虽评议而不争辩。

所以有分界,有不分界;有争辩,有不争辩。

有人会说,这是为什么呢?

圣人把一切都怀于胸中,而众人则争辩不休竞相夸示。

所以说,大凡争辩,总有自己看不到的地方。

大道是不必称道的,大辩是不必言说的,大仁是不会偏爱的(即无所谓仁),大廉是不必谦让的,大勇是不会伤人的。

“道”讲述出来就不是道,“言”辩论起来就有所不及,“仁”偏爱(即常留一处)就不周全,“廉”过于清明就让人不信,“勇”伤害了人就不是真正的勇。

不忘记这五种情况就几乎接近于道。

所以能止于所不知的境域,是绝顶的明智。

谁能知晓不用言语的辩、不用称道的道呢?

如果谁能知道,就是天府(天然的府库)。

无论注入多少都不会满盈,无论舀出多少都不会枯竭,而且不知其缘由,这就叫葆光(葆藏的光明)。

【天府、葆光即是天籁】”

从前尧问舜说:

“我想征伐宗、脍、胥敖,每当临朝总是心里不安。

什么原因呢?

”舜说:

“那三个小国,就生存于蓬蒿艾草中间。

你心里不安,何必呢?

过去十个太阳同时升起,万物普照,何况你的德行又胜过了太阳呢!

齧缺问王倪:

“你知道事物有共同的标准吗?

”王倪说:

“我怎么知道!

”齧缺问:

“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东西吗?

”王倪说:

“我怎么知道!

”齧缺又问:

“那么事物无法知道吗?

”王倪回答:

“我怎么知道呢!

虽然这样,我试着回答。

怎么知道我说的知道不是不知道呢?

怎么知道我说的不知道不是知道呢?

我试着问你:

人睡在湿处会腰痛偏瘫,泥鳅会这样吗?

人住在树上会心惊胆战,猿猴会吗?

人、泥鳅、猿猴三者谁懂得真正的所在呢?

人吃肉类,麋鹿吃草,蜈蚣爱吃小蛇,猫头鹰爱吃老鼠,人、麋鹿、蜈蚣、猫头鹰四者谁懂得真正的美味呢?

猿猴把猵狙作配偶,麋与鹿交配,泥鳅与鱼相游。

毛嫱和西施,是人中的美人了;可是鱼见了她们深潜水底,鸟见了她们高飞天空,麋鹿见了她们飞快逃离。

人、鱼、鸟和麋鹿四者谁懂得天下真正的美色呢?

以我看来,仁与义的头绪,是与非的途径,都纷杂错乱,我怎么知道分辩!

齧缺说:

“你不知晓利与害,至人难道也不知晓利与害吗?

”王倪说:

“至人神妙啊!

大草泽焚烧不能使他热,银河封冻不能使他冷,迅雷劈山破岩、狂风翻江倒海不能使他震惊。

这样的人,驾驭云气,骑乘日月,在四海之外遨游,死和生都不能改变自己,何况利与害之类的事呢!

瞿鹊子问长梧子说:

“我听孔子说:

圣人不从事世务,不追逐利,不回避害,不热衷追求,不因循成规;没有说又像说了,说了又好像没说,而遨游于世俗之外。

孔子认为这是荒诞之言,而我认为是妙道的表现。

先生你认为怎样?

长梧子说:

“黄帝听了这些话也会疑惑的,而孔丘怎么知晓呢!

而你也太急了,见到鸡蛋便想得到报晓的公鸡,见到弹子便想得到烤熟的斑鸠。

我试为你随便说说,你也随便听听。

何如依傍日月,挟持宇宙,与万物吻合为一体,置昏乱于不顾,把卑下当作尊贵。

众人劳碌,圣人浑然,糅合古今成为精纯的一体。

万物都这样,而以这样的状态相互蕴含。

“我怎么知道贪生不是迷惑呢?

我怎么知道厌死不是类似年幼流亡不知回归故里呢?

丽姬是艾地封疆人的女儿。

晋国当初得到她时,她哭得泪流满襟;等到进了王宫,跟晋王同睡大床,吃着山珍海味,就后悔当初不该哭泣了。

我怎么知道死去的人不后悔当初的求生呢?

梦里饮酒的人,天亮醒来后哭泣;梦里哭泣的人,天亮醒来后打猎。

他做梦时,并不知是梦。

梦里还会占卜问梦,醒来后方知是梦。

只有大觉悟后的人才知道人生如梦,而愚昧的人自以为清醒,好像什么都很清楚。

君呵,臣呵,实在是固执呵!

孔丘和你都是在做梦,我说你们在做梦其实也是在做梦。

这些话,可说是奇谈怪论(吊诡)。

万世之后能遇上大圣人,悟出它的道理,该是早晚都能遇到、很平常的事吧!

“假使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没有胜你,你果真‘是’、我果真‘非’吗?

我胜了你,你没有胜我,我果真‘是’、你果真‘非’吗?

或是有‘是’、有‘非’呢?

还是都‘是’、都‘非’呢?

我和你无从知道,而别人原本也不明白,我能让谁评判呢?

让观点和你相同的人判定吗?

既然观点和你相同,怎么能作出公正的评判!

让观点和我相同的人判定吗?

既然观点和我相同,怎么能作出公正的评判!

让观点不同于我和你的人判定吗?

既然观点不同于我和你,怎么能作出公正的评判!

让观点跟我和你都相同的人判定吗?

既然观点跟我和你都相同,怎么能作出公正的评判!

那么我和你和别人都无从知道,还等待什么人呢?

“将是非相互的对立化为使它们不对立,用天然的均平来调和,用无尽的变化来顺应,这样就可以穷尽天年了。

什么叫用天然的均平调和呢?

答曰:

要肯定‘不是’中有‘是’,‘不然’中有‘然’。

‘是’果真是‘是’,就不同于‘不是’,就不须争辩;‘然’果真是‘然’,就不同于‘不然’,也不须争辩。

忘掉生死,忘掉是非,逍遥于无为之境,所以就能寄托于无为之境。

罔两(影子的影子)问影子说:

“先前你行走,现在又停下;先前你坐着,现在又站起。

怎么这样没有独立的操守呢?

”影子说:

“我是有依待才这样的吗?

我所依待的东西又有所依待才这样的吗?

我所依待的就像蛇所依待的腹膦和蝉所依待的翅膀吗?

我怎么知道所以这样,所以不这样呢?

某天夜里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一只欣然自得、翩翩飞舞的蝴蝶,自己感到愉快惬意,不知道自己是庄周。

突然醒过来,才惊异地发现原来还是庄周呵。

不知是庄周做梦化为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化为了庄周?

(庄周和蝴蝶,是必然有所分别的。

)这就叫“物化”(万物均在变化)。

【注:

从而才能体会到万物一体的天籁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