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794730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docx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②度深松。

青山霁③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①精舍:

寺庙,这里指柏林寺。

②微径:

指小路。

③霁:

雨停天晴。

(1)发挥想象,描绘“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的优美意境。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

(1)持续多日的大雨停了,天空迅速放晴,青山上还浮着轻云,云下的四五座山峰就像画出来的那样美丽。

(2)这首诗中,作者寻钟声穷尽“深松”,到达柏林寺,眼前豁然开朗,并见到了雨后美不胜收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无比惊奇、愉悦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1)解答时要发挥想象具体描绘诗境。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的意思是:

雨后初晴,山色青翠,白云悠悠飘荡;眺望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葱葱,犹若刚刚画成。

描绘诗境时要抓住雨后景物的特点,明确写了雨后的山、烟雾笼罩的山。

(2)从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和诗人的行踪可以看出“望者”内心的愉悦,“雨后初霁”可谓“惊喜”。

故答案为:

⑴持续多日的大雨停了,天空迅速放晴,青山上还浮着轻云,云下的四五座山峰就像画出来的那样美丽;

⑵这首诗中,作者寻钟声穷尽“深松”,到达柏林寺,眼前豁然开朗,并见到了雨后美不胜收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无比惊奇、愉悦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

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

具体要做到:

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唐)杜甫

糝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________。

(1)诗中展现的是一幅________(填季节)风景图,从________这一景物可以看出。

(2)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字填入诗歌结尾横线处,并简述理由。

A.眠    B.憩    C.玩

【答案】

(1)初夏(夏季);杨花(或荷叶)

(2)选A。

“眠”字押韵,能显示出小凫雏很依在母凫身边的那份亲密和安然,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解析】【分析】⑴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

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

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

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

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

⑵这首诗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

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

“憩、玩”二字表达不出这种意境,选择“眠”字押韵最合适,能显示出小凫雏很依在母凫身边的那份亲密和安然,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故答案为:

⑴①初夏(夏季);②杨花(或荷叶)。

⑵选A。

“眠”字押韵,能显示出小凫雏很依在母凫身边的那份亲密和安然,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答题时应注意,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

答题时应注意,步骤一般包括如下几步:

首先解释本字的字面意思,如果有修辞手法,要点明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诗意,语言尽可能优美;最后点明作者的感情。

3.选出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A. 首句紧扣诗题,点明地点。

“千寻”二字极言其高,其意为在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的高塔。

B. 第二句通过具体描写突出飞来峰上的“千寻塔”之高。

其意为听说千寻塔上的可以见旭日冉冉升起。

C. 第三、四两句可以第一、二句的铺垫为基础,引出全诗主旨,是前两句内容的升华。

D. 末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其意为观赏景物站在最高处,就不怕浮云遮住视野,有“一览众山小”的感受。

【答案】D

【解析】【分析】本诗反映的是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歌的内容进行理解。

对选项要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

“龙钟”一词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夸张,“龙钟”一词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恋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2)表达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解析】【分析】

(1)“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很明显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龙钟:

涕泪淋漓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赏析该词,可以从其表现诗人的神态角度去分析。

该词表现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恋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2)此题注意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故园”“泪”“报平安”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

⑴夸张,“龙钟”一词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恋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⑵表达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5.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中的叠字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未眠”的原因。

【答案】

(1)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运用叠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2)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解析】【分析】

(1)“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承接首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

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交代停泊的原因,也写出羁旅奔波的艰辛。

“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以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内心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

(2)结合“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得出:

漂泊异乡;结合“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得出:

景色凄凉;结合“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得出:

孤独寂寞;结合“独夜忆秦关”得出:

夜忆秦关。

然后综述即可。

故答案为:

⑴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运用叠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⑵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的表达效果。

答题时应注意,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或词组成的词句。

从以下角度赏析:

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具有传情达意的形象性。

⑵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和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6.诗歌鉴赏。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

(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答案】

(1)春风、柳条、藤蔓、黄莺

(2)“久住”、“相识”、“欲别”,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黄莺人格化,移情于景

【解析】【分析】本题考察课外的诗歌鉴赏,考了诗词提炼、诗句赏析;但诗人思想感情这一考点并未覆盖到,题目设置较为一般。

本题难度适中。

故答案为:

⑴春风、柳条、藤蔓、黄莺

⑵“久住”、“相识”、“欲别”,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黄莺人格化,移情于景。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中的景物。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找出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即可。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词名句。

赏析句子时,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

松高大的样子。

②衣冠:

士大夫的穿戴。

(1)三、四两句展现了________、儿童不认识官员衣冠等画面,描绘了一种闲适恬淡、________的田园生活。

(2)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看似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牛羊无人看管(牛羊自己回村子);淳朴自然

(2)夏天并不寒冷,说“夏寒”令人意外;“夏寒”意为松树葱郁、茂盛,给人以阴凉之感,表现出环境的清幽美好,这在情理之中。

【解析】【分析】

(1)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傍晚牛羊自在地回归村头巷中,村里的儿童不认识官家的服装。

第四句描绘的是儿童不认识官员衣冠的画面,而第三句展现的是牛羊自回村子的画面。

牛羊自己回村子看出这里民风淳朴,百姓相处和睦,整体氛围是闲适的,而儿童不认识官员的衣冠,看出这里的人都不追求名利,性格淳朴,追求自然。

故描绘了闲适恬淡、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

(2)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无论是春天秋季草木都很茂盛,夏季里高大的松树也带来阴凉。

“夏寒”和“长松”联系在一起,指高大的松树遮天蔽日,遮住阳光,形成绿荫,给人阴凉的感觉。

草木茂盛,绿树成荫,整体的氛围是清幽美好的,故情理之中。

故答案为:

⑴牛羊无人看管(牛羊自己回村子);淳朴自然

⑵夏天并不寒冷,说“夏寒”令人意外;“夏寒”意为松树葱郁、茂盛,给人以阴凉之感,表现出环境的清幽美好,这在情理之中。

【点评】⑴本题考查画面概括。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联想和想象,充实画面内容。

⑵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首先理解诗句,然后理解词义。

8.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早作

(宋)裘万顷

井梧飞叶送秋声,篱菊缄香待晚晴。

斗柄横斜河欲没,数山青处乱鸦鸣。

【注】①井梧:

井边的梧桐树。

②缄:

包藏。

③斗:

北斗星。

④河:

银河。

(1)诗中“井梧飞叶”与“________”的景致非常具有秋天的味道。

诗句“________”点明了文题中的“早”字,意为此诗是诗人在黎明破晓之时创作。

(2)诗人怎样营造出山中清晨宁静的氛围?

请结合第四句做分析。

【答案】

(1)篱菊缄香;斗柄横斜河欲没

(2)以声衬静。

鸦鸟乱鸣划破了清晨的寂静,以鸦鸣声来衬托出青山深处的黎明的静谧。

【解析】【分析】⑴分析诗中所写景物抓住“秋天的味道”一词,“菊”是秋天的花,据此写出短语。

根据注释,“斗”指北斗星,北斗星还在天边一角,说明是凌晨之“早”。

综述为:

篱菊缄香;斗柄横斜河欲没。

⑵从诗人所写景物及其特点,结合具体的诗句来理解分析。

作答时,要抓住“表现手法”一词,从作者描绘景的动态来理解以动(声)衬静的方法,结合诗句具体说明即可。

本题用鸦鸟乱鸣打破了清晨的寂静,来衬托出大山深处的黎明前的清幽和静谧的特点。

故答案为:

⑴篱菊缄香;斗柄横斜河欲没

⑵以声衬静。

鸦鸟乱鸣划破了清晨的寂静,以鸦鸣声来衬托出青山深处的黎明的静谧。

【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内容。

答题时应注意,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

具有秋天的味道的景物:

梧桐落叶,菊花盛开;黎明破晓之时:

斗柄横斜河欲没,天快亮星星稀疏。

⑵本题考查分析以声衬静写法的作用。

动静结合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以声衬静写法更加突出幽静,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就是代表。

本诗用鸦鸣声来衬托黎明的静谧。

9.古诗阅读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菱,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两首诗分别描写了什么季节?

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

(2)两首诗分别突出了一个“等”字和一个“惜”字。

请分别说明它们是怎样突出这个字的。

【答案】

(1)《约客》所涉及的是黄梅时节(夏季),描写的景物有雨、蛙等;《雨晴》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主要景物有花间菱、叶、蜂、蝶等。

(2)《约客》主要通过交待时间“过夜半”和描写细节“闲敲棋子落灯花”,突出一个“等”字;《雨晴》则主要通过“雨前”“雨后”的对比和“蜂蝶纷纷过墙去”的描写,突出一个“惜”字。

【解析】【分析】

(1)从诗歌中中筛选出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由诗的前两句可以看出描写的景物有雨和青蛙。

根据“黄梅时节家家雨”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夏季。

第二首诗描写的景物有花间菱、叶、蜂、蝶等,这从诗歌第一、二、三句可以看出。

根据“却疑春色在邻家”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的景物。

(2)《约客》,诗歌的题目是“约客”,就是和客人相约的意思,可从“有约不来过夜半”可以看出过了半夜,客人还没有来,足见主人等的时间之长。

主人一个人等待客人到来,结果客人迟迟不来,主人就百无聊赖地闲敲棋子,从而震落了灯花,足见主人等待的无聊。

《雨晴》,“初见”二字,表明诗人还没有来得及仔细欣赏,刚刚见到花开,天就下起雨来了,只好躲进屋中,等待雨晴,这两个字写出诗人赏花不成的遗憾心情。

第二句“雨后全无叶底花”,意思是说:

不料久雨过后,连一朵花也见不到了,全在雨水中凋谢了。

“全无叶底花”,这几个字内容丰富。

一、写出明处的花全被雨水打落了。

二、写出诗人不甘罢休,拨开花叶,想找到藏在叶底的没受雨淋的花来,可见赏花之心多么热切。

三、“写出连叶底的花也“全无”一朵,整个花园一片浓绿,锦色全无,这是多么令人失望、令人惆怅啊!

第三句“蜂蝶纷纷过墙去”。

这句写到蜜蜂和蝴蝶的失望。

蜜蜂和蝴蝶也是喜花爱花的,它们在久雨中好不容易盼到天晴,兴冲冲地飞到诗人的庭院,结果大失所望,不得已纷纷飞过墙头而去。

现在,不但花儿没了,蜂蝶也走光了,诗人的庭院真是寂寞极了,诗人的心也是伤感极了。

这句通过描写蜂蝶的飞走,加深了抒情的意味,使惜春气氛更加浓重了。

第四句“却疑春色在邻家”。

这句是写诗人的心理,紧承上句写来。

诗人看到蜜蜂和蝴蝶纷纷越墙而去,内心忽然产生一线光明,他不禁猜想:

莫非春色还保留在邻家吗!

不然的话,蜂蝶怎么飞过去了呢?

如果是这样该有多好,自己便可以追随蜂蝶,前去欣赏了。

作者内心伤春惜春的心情和眼前自然景象巧妙接合,既赋予蜜蜂蝴蝶以人格精神,又暗暗流露作者的内心感触,两者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

故答案为:

⑴《约客》所涉及的是黄梅时节(夏季),描写的景物有雨、蛙等;《雨晴》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主要景物有花间菱、叶、蜂、蝶等。

⑵《约客》主要通过交待时间“过夜半”和描写细节“闲敲棋子落灯花”,突出一个“等”字;《雨晴》则主要通过“雨前”“雨后”的对比和“蜂蝶纷纷过墙去”的描写,突出一个“惜”字。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所写季节、时间的能力。

每个季节,甚至每个季节每个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事或物,答题时只要结合诗中有关信息分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各题。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登飞来峰》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答案】

(1)北宋;王安石

(2)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志存高远方能一览无余,胸襟万里。

【解析】【分析】

(1)《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本诗作者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王安石:

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

故答案为:

⑴北宋;王安石;

⑵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志存高远方能一览无余,胸襟万里。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⑵古诗歌鉴赏常见考点及技巧:

古诗词的鉴赏中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考查重点。

古诗词的考查包括诗眼、炼字以及意象等。

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

11.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描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呈现的画面。

(2)通读全诗,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古风存”的具体表现。

【答案】

(1)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乎已经无路可走,正在迷惘之际,忽然看见前面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2)倾尽好酒好肉招待客人,举行春社活动,衣着简朴。

【解析】【分析】

(1)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此题一定要把道路依稀难辨时眼前豁然开朗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

(2)可分析“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

这是说倾尽好酒好肉招待客人。

再如“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

这是说举行春社活动,衣着简朴,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传统文化的深情。

将以上内容整合起来就是答案。

故答案为:

⑴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乎已经无路可走,正在迷惘之际,忽然看见前面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⑵倾尽好酒好肉招待客人,举行春社活动,衣着简朴。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要抓住诗句中的意象,进行解答。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诗歌语言讲究凝练,一字便能透露作者的情思。

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知”和“斗”二字的妙处。

(2)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贬抑“杨花榆荚”的诗,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褒扬“杨花榆荚”的诗。

你赞成哪一种看法?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花木本是无情之物,但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表现出诗人爱春惜春之情。

(2)示例一:

我认为是贬抑。

杨花榆荚既无绚丽色彩,也无妩媚姿态,经风一吹纷纷飘落,只知道像雪花那样漫天飞舞,虽然有了短暂的张扬,但顷刻间化为乌有。

示例二:

我认为是褒扬。

杨花榆荚虽然不像百花那样鲜艳美丽,但面对即将逝去的春天,它们也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为留住春色不惜牺牲自身,像雪花那样漫天飞舞,为增添春意而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解析】【分析】

(1)“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知”字,用在“草树”上;“斗”用在“红紫”上,可知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其作用当与拟人法的作用大致相同。

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外,还要答出诗人的情感态度。

(2)这是道比较开放的试题,答题时可自由选择答案,但都必须言之有理。

如果认为是贬抑,可抓住杨花榆荚虽然有短暂的张扬,但顷刻间化为乌有的特点分析;如果认为是褒扬,可从它们为增加春意而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方面去分析。

故答案为:

⑴花木本是无情之物,但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表现出诗人爱春惜春之情;

⑵示例一:

我认为是贬抑。

杨花榆荚既无绚丽色彩,也无妩媚姿态,经风一吹纷纷飘落,只知道像雪花那样漫天飞舞,虽然有了短暂的张扬,但顷刻间化为乌有。

示例二:

我认为是褒扬。

杨花榆荚虽然不像百花那样鲜艳美丽,但面对即将逝去的春天,它们也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为留住春色不惜牺牲自身,像雪花那样漫天飞舞,为增添春意而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答题格式:

(“?

”字运用了?

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或“?

”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

效果,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

⑵此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赏析诗歌要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把握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另外,要注意结合写作背景有利于理解诗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