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种广西境内国家一级保护植物.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797859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种广西境内国家一级保护植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12种广西境内国家一级保护植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12种广西境内国家一级保护植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12种广西境内国家一级保护植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12种广西境内国家一级保护植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12种广西境内国家一级保护植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12种广西境内国家一级保护植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12种广西境内国家一级保护植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12种广西境内国家一级保护植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12种广西境内国家一级保护植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12种广西境内国家一级保护植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12种广西境内国家一级保护植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12种广西境内国家一级保护植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12种广西境内国家一级保护植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12种广西境内国家一级保护植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12种广西境内国家一级保护植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12种广西境内国家一级保护植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12种广西境内国家一级保护植物.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12种广西境内国家一级保护植物.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12种广西境内国家一级保护植物.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种广西境内国家一级保护植物.docx

《12种广西境内国家一级保护植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种广西境内国家一级保护植物.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2种广西境内国家一级保护植物.docx

12种广西境内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中文学名:

银杏

拉丁学名:

GinkgobilobaLinn.

分类:

银杏科Ginkgoaceae

银杏属Ginkgo

保护等级: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

生长环境:

银杏为喜光树种,深根性,对气候、土壤的适应性较宽,能在高温多雨及雨量稀少、冬季寒冷的地区生长,但生长缓慢或不良;能生于酸性土壤(pH值4.5)、石灰性土壤(pH值8)及中性土壤上,但不耐盐碱土及过湿的土壤。

主要分布:

分布于中国江苏、山东、浙江、湖北、广西桂林。

主要价值:

银杏为速生珍贵的用材树种,边材淡黄色,心材淡黄褐色,结构细,质轻软,富弹性,易加工,有光泽,比重0.45-0.48,不易开裂,不反挠,为优良木材,供建筑、家具、室内装饰、雕刻、绘图版等用。

叶可作药用和制杀虫剂,亦可作肥料,种子供食用(多食易中毒)及药用。

 

中文学名:

元宝山冷杉

拉丁学名:

Abiesyuanbaoshanensis Y.J.LuetL.K.Fu

分类:

松科PinaceaeLindl.

冷杉属AbiesMill.

保护等级: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极危。

列入《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极小种群(狭域分布)保护物种。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极危。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第一批)—Ⅰ级。

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极危。

 

主要分布:

仅产融水县元宝山。

主要价值:

元宝山冷杉为珍稀濒危植物。

它在中国广西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国南方古代植物区系的发生和演变,以及古气候、古地理,特别是对第四纪冰期气候的探讨有学术价值。

物种现状:

濒危种。

元宝山冷杉是近来首次在广西境内发现的冷杉属植物之一,仅产融水县元宝山。

为古老的残遗植物,现存百余株,多为百龄以上的林木。

由于结实周期较长(3-4年),松鼠为害和林下箭竹密布,天然更新不良,林中很少见到幼树。

极需采取保护措施,以利物种的繁衍。

 

中文学名:

资源冷杉

拉丁学名:

Abiesbeshanzuensis var. ziyuanensis (L.K.FuetS.L.Mo)L.K.FuetNanLi 

分类:

松科PinaceaeLindl.

冷杉属AbiesMill.

保护等级: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

主要分布:

分布于中国广西东北部、湖南西南部。

主要价值:

资源冷杉对研究中国南部植物区系的发生和演变,以及古气候、古地理,特别是有关第四纪冰期气候有一定科研意义。

可做南方中山上部造林树种。

植物现状:

濒危种。

资源冷杉是近年来在广西东北部,湖南西南部局部山区发现的冷杉属植物,生于海拔约1700米的中山地带。

由于植株较少,又多属老龄林木,结实间隔期长,林内箭竹密生,天然更新不良,若不采取保护措施,有可能被阔叶树种所更替。

已在广西资源银竹老山、湖南新宁舜皇山相继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城步县也采取了保护措施。

中文学名:

银杉

拉丁学名:

Cathayaargyrophylla ChunetKuang

分类:

松科PinaceaeSpreng.exF.Rudolphi(1830)

银杉属Cathayaargyrophylla

保护等级: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主要分布:

分布于中国广西北部及东部、湖南东南部及西南部、贵州。

主要价值:

银杉为古老的残遗植物,该种的花粉在欧亚大陆第三纪沉积物中发现。

其形态特殊,胚胎发育与松属植物相似,对研究松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古植物区系、古地理及第四纪冰期气候等,均有较重要的科研价值。

同时,银杉也是一种优良的材用树种,它的材质坚硬,纹理细致,是制做家具的上等材料。

植物现状:

银杉生于交通不便的中山山脊和帽状石山的顶部,故未遭到过多的人为破坏。

银杉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光照,在荫蔽的林下,会导致幼苗、幼树的死亡和影响林木的生长发育,若不采取保护措施,将会被生长较快的阔叶树种更替而陷入灭绝的危险。

中文学名:

水松

拉丁学名:

Glyptostrobuspensilis (Staunt.)Koch

分类:

杉科Taxodiaceae

水松属Glyptostrobus Endl

保护等级: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易危(VU)。

主要分布:

广东东部及西部、福建西部及北部、江西东部、四川东南部、广西及云南东南部也有零星分布。

此外南京、武汉、庐山、上海、杭州等地有栽培。

主要价值:

木材淡红黄色,材质轻软,纹理细,耐水湿,比重0.39-0.42。

供建筑、桥梁、家具等用材。

根部木质松软,浮力大,可做救生圈、瓶塞等软木用具;球果、树皮含单宁,可提取栲胶;枝、叶及球果入药,有祛风湿、收敛止痛的效用。

根系发达,可栽于河边、堤旁或田埂作固堤护岸和防风之用。

树形优美,可作庭园树种。

 

中文学名:

异形玉叶金花

拉丁学名:

MussaendaanomalaLi

分类:

茜草科RubiaceaeJuss.(1789)

玉叶金花属MussaendaLinn.

保护等级: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

主要分布:

中国广东陆丰县、广西大瑶山及贵州东南部的从江、黎平、榕江、乐里、荔波等地区。

生长环境:

异形玉叶金花是喜光植物,多生长在光照充足的次生林缘、路边及农地周围;在密林下或较大的灌木丛中少有分布,偶有植株,长势也很弱;它的小枝常攀援在其他小乔木上借以获得阳光。

异形玉叶金花不耐干旱贫瘠,萌生性强,遭受砍伐后萌发的植株枝干长势反而更好。

所在地年平均温17℃,1月平均温8.3℃,7月平均温24℃,年雨量1800毫米左右。

土壤为黄壤,pH值4.5-5.5。

主要价值:

1.科研方面,异形玉叶金花是中国玉叶金花属中极少见的种类。

玉叶金花属多数种类萼檐的裂片常是1枚扩大成花瓣状,而异形玉叶金花萼檐的5枚裂片全都扩大成白色花瓣状,形态特殊,对研究其分类位置及种内种间亲缘关系等,有一定科学意义。

2.药用方面,异形玉叶金花的藤、根可入药。

茎性味甘、淡,凉,民间又称为“山甘草”、“凉口茶”、“凉藤子”等,用于中暑、感冒、支气管炎、扁桃体炎、咽喉炎、肾炎水肿、肠炎、子宫出血、毒蛇咬伤等的治疗。

3.观赏方面,异形玉叶金花四季常绿,姿态优雅,花形美观,装饰性强,非常适宜于园林造景、花坛点缀、庭院美化和家庭盆植,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观赏树种。

保护现状:

濒危种。

1936年在中国广西大瑶山首次采得标本,截止到1998年多次去大瑶山调查采集、均未找到。

截止到2011年,科学家在中国贵州黔南经多次调查及样地资料分析后确认,异形玉叶金花在贵州分布区的植株总数不超过60株。

许多原有的分布地点已找不到野生植株,也没有发现新的分布地点,这意味着在上述地区的野外,异形玉叶金花很可能已经灭绝。

中文学名:

单性木兰

拉丁学名:

KmeriaseptentrionalisDandy

分类:

木兰科MagnoliaceaeJuss.(1789)

单性木兰属Kmeria(Pierre)Dandy

保护等级: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18米,胸径40厘米,树皮灰色;小枝绿色,初被平伏短柔毛。

叶革质,椭圆状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8-15厘米,宽3.5-6厘米,先端圆钝而微缺,基部阔楔形,叶两面无毛,或叶背嫩时基部有稀疏柔毛,上面亮绿色,侧脉每边12-17条,干时网脉两面凸起,叶柄长2-3.5厘米,初被灰色柔毛,后变无毛,托叶痕几达叶柄先端。

花单性异株,聚合果近球形,果皮革质,种子外种皮红色,豆形或心形,花期5-6月,果期10-11月。

主要分布:

中国广西北部、贵州东南部。

生长环境:

生长在海拔300-500米的石灰岩山地林中。

主要价值:

单性木兰是常绿树,生长繁茂,且开花结果,是速生用材树种和庭院绿化观赏树种。

濒危原因:

导致单性木兰濒危的原因主要有2个:

一是自身生物学特性的限制,二是动物的取食和危害。

自身生物学特性方面,单性木兰存在大小年结实现象,且种子具有休眠特性,红色假种皮能强烈抑制种子的自然萌发,天然散播时种子发芽率很低;在自然更新过程中,由种子转化成幼苗这个阶段还存在着严重的障碍,加之开花授粉时,同花期植物与单性木兰同时竞争访花昆虫的现象时有发生,以及不利于传粉的花期天气的影响,使访花昆虫种类减少、访花频率降低,传粉量下降、结实率低。

动物取食和危害方面,单性木兰假种皮和胚乳含有鼠类喜爱的丰富油质,常吸引鼠类对种子进行长期性的取食,大大降低了种子的留存率,严重影响了单性木兰种群的天然更新。

另外,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单性木兰种群数量的减少。

 

中文学名:

单座苣苔

拉丁学名:

MetabriggsiaovalifoliaW.T.Wang

分类:

苦苣苔科GesneriaceaeRich.&Juss.(1816)

单座苣苔属MetabriggsiaW.T.Wang

保护等级: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

主要分布:

广西(那坡、靖西和环江三县)、贵州(荔波)和云南。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

茎高20-40厘米,被褐色长柔毛。

叶具短或长柄;叶片草质,两侧稍不对称,卵形,长5-25.5厘米,宽2.5-17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斜圆形,边缘有浅波状小钝齿,两面被贴伏短柔毛,下面脉上及边缘有密的柔毛,侧脉每侧5-10条,与中脉成钝角或直角展出,在近边缘时向上弯曲;叶柄长0.3-7厘米,被与茎相同的毛。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100米得石灰山山坡林下。

该种为喜阴植物,生长较迅速,为良好的庭园林荫观赏植物,其生态适应性较强,能适应多种土壤类型,在环境潮湿的石灰岩山地郁闭度较高的林下生长良好。

主要价值:

1.单座苣苔为石灰岩地区特有植物,对研究苦苣苔科植物的系统演化具有科学价值。

2.为良好的庭园林荫观赏植物,可作为室内盆景花卉栽培。

3.在产区常被当地居民用作猪饲料。

中文学名:

瑶山苣苔

拉丁学名:

DayaoshaniacotinifoliaW.T.Wang

分类:

苦苣苔科GesneriaceaeRich.&Juss.(1816)

瑶山苣苔属DayaoshaniaW.T.Wang

保护等级: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极危(CR)。

主要分布:

瑶山苣苔为中国广西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广西金秀大瑶山。

广西金秀老山自然保护区是瑶山苣苔仅存的分布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境内。

植物学史:

瑶山苣苔(DayaoshaniacotinifoliaW.T.Wang))是1983年由王文采命名发表的瑶山苣苔属植物种。

根据采集记载,钟济新于1932年在原广西蒙山县古仆村云徙山(现金秀县共和村古仆屯)首次采到瑶山苣苔标本,存放于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K,采集号为90913);大瑶山综合考察队和覃德海于1981年在金秀老山林场的青年工区和独木桥采到标本(大瑶山综合考察队10930,覃德海64865),并发表新种。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

根状茎近圆柱形,顶端粗约7毫米。

叶9-17枚,均基生;叶片纸质,宽椭圆形、圆卵形或近圆形,长2.5-5.5厘米,宽2.3-4.8厘米,顶端微尖、钝或圆形,基部稍斜,圆形或宽楔形,偶尔浅心形,边缘近全缘或有不明显小浅钝齿,两面稍密被白色短柔毛,侧脉每侧4-7条,下面稍隆起;叶柄长0.8-6厘米,密被贴伏短柔毛。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860-1200米的山地林中或路边林下。

分布区地处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过渡带上,加之保护区地形复杂、森林广布,具有明显的山地气候特征,即冬暖夏凉,阴雨天多,日照少、湿度大。

主要价值:

瑶山苣苔为单种属植物,在研究植物的系统进化上有重要意义。

濒危原因:

1.内部原因:

植物种群的规模影响着种群的生活潜力,种群规模小是种群趋向濒危的特征之一。

小种群的数量少,其自身的数量变化随机性大,而且易受环境的波动、灾害和遗传漂变等随机因素的影响,所以灭绝率较高。

2.外部原因:

外部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导致其濒危的最主要原因。

长期以来,大面积的天然林被砍伐,资源被过度开发利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等都使不少稀有物种濒临灭绝。

 

中文学名:

望天树

拉丁学名:

ParashoreachinensisWangHsie.

分类:

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Blume(1825)

柳安属Parashorea

保护等级: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濒危(EN)。

主要分布:

中国云南(勐腊、河口)、广西(那坡,巴马,龙州等)。

形态特征:

望天树是大乔木,高40(-60)米,胸径60-150厘米;树皮灰色或棕褐色,树干上部的为浅纵裂,下部呈块状剥落。

幼枝被鳞片状的茸毛,具圆形皮孔。

叶革质,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6-20厘米,宽3-8厘米,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长5-12厘米,密被灰黄色的鳞片状毛或绒毛;果实长卵形,密被银灰色的绢状毛;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长环境:

生于沟谷、坡地、丘陵及石灰山密林中,海拔300-1100米,在湿润沟谷、坡脚台地上,组成单优种的季节性雨林。

望天树的所在地,大部分为原始沟谷雨林及山地雨林。

主要价值:

1.药用功效:

叶解毒,外用治湿疹。

2.经济价值:

木材坚硬、耐用、耐腐性强,不易受虫蛀;材色褐黄色,无特殊气味,纹理直,结构均匀,加工容易,刨切面光滑,花纹美观,为制造各种家具的高级用材。

保护现状:

云南南部产地已建立自然保护区,由森林派出所进行保护;残存于云南东南部及广西西南部的大树应加强保护。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热带植物园已有栽培。

 

中文学名:

膝柄木

拉丁学名:

Bhesarobusta(Roxb.)D.Hou

分类:

卫矛科CelastraceaeR.Br.(1814)

膝柄木属BhesaBuch.-Ham.exArn.

保护等级: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极危。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植物部分)2004年——极危。

主要分布:

广西合浦。

形态特征:

乔木高达10米以上;小枝粗壮,紫棕色,表面粗糙不平,并常有较大的叶痕和芽鳞痕。

叶互生,在小枝上有时近对生,近革质,有光泽,长方窄椭圆形或窄卵形,花小,黄绿色;聚伞圆锥花序多侧生于小枝上部,常呈假顶生状;蒴果窄长卵状,种子1,基生,椭圆卵状。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50米近海岸的坡地杂木林中。

产地位于热带北缘,年平均温22℃,最冷月平均温14℃,最热月平均温28℃,极端最低温-0.5℃,极端最高温38℃,年积温多在7819℃以上,年降水量1200-1575毫米,相对湿度82%。

主要价值:

1.绿化及生态:

膝柄木是生长在滨海生态过渡带的常绿高大乔木,在维系海岸植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健康和抵御台风自然灾害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膝柄木树形优美,叶色油亮,叶脉美观,是良好的绿化树种。

2.研究:

膝柄木属植物分布于东南亚的热带地区,在中国广西南部发现的膝柄木是该属分布最北的种类,对研究中国植物区系有科学意义。

 

中文学名:

伯乐树

拉丁学名:

BretschneiderasinensisHemsl.

分类:

伯乐树科Bretschneideraceae

伯乐树属BretschneideraHemsl.

保护等级: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

主要分布:

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等。

形态特征:

乔木,高10-20米;树皮灰褐色;小枝有较明显的皮孔。

羽状复叶通常长25-45厘米,总轴有疏短柔毛或无毛;花序长20-36厘米;总花梗、花梗、花萼外面有棕色短绒毛;花淡红色,直径约4厘米,果椭圆球形,近球形或阔卵形,长3-5.5厘米,直径2-3.5厘米,被极短的棕褐色毛和常混生疏白色小柔毛,有或无明显的黄褐色小瘤体,种子椭圆球形,平滑,成熟时长约1.8厘米,直径约1.3厘米。

花期3-9月,果期5月至翌年4月。

生长环境:

生于沟谷、溪旁坡地。

分布区的年平均温为15℃以上,1月平均温4.8℃,极端最低温可降至-8.4以下,而南缘低平地区或西部干热河谷虽可高达22℃。

伯乐树多见于中山(海拔1000-1500米)地带,气候温凉,年降水量约1000-2000毫米,多云雾,气候潮湿,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

成土母质一般以流纹岩,凝灰岩为主体,土壤属红壤类中的黄红壤,呈酸性,pH值4.5-6.0,有机质4.8%或以上(浙江龙泉分布点资料)。

伯乐树常散生于湿润的沟谷坡地或溪旁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

为中性偏阳树种,幼年耐荫,深根性,抗风力较强,稍能耐寒,但不耐高温。

生长缓慢,天然林中立木30年前生长较快。

主要价值:

伯乐树系伯乐树科惟一的种,中国特有的第三纪孑遗植物。

该种冠大荫浓,树干通直,材质优良;其花大型,总状花序顶生,初夏盛开时满树粉红如霞,格外引人注目;果实成熟时暗红色果实挂满枝头,形如小仙桃,在绿叶的衬托下,十分耀眼,独具特色,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优良的园林观赏和绿化造林树种。

因主根直伸,侧根发达,为深根性树种,抗风力强,生长较快,为中低山区的一个优良的速生树种。

保护现状:

零星分布于亚热带低山至中山地带,为偶见成分。

长期以来,由于人为的破坏和结实稀少、更新困难,而处于濒临绝灭的境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