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1讲先秦秦汉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801952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9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初高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1讲先秦秦汉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小初高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1讲先秦秦汉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小初高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1讲先秦秦汉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小初高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1讲先秦秦汉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小初高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1讲先秦秦汉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小初高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1讲先秦秦汉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小初高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1讲先秦秦汉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小初高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1讲先秦秦汉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小初高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1讲先秦秦汉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小初高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1讲先秦秦汉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小初高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1讲先秦秦汉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小初高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1讲先秦秦汉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小初高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1讲先秦秦汉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小初高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1讲先秦秦汉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小初高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1讲先秦秦汉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小初高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1讲先秦秦汉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小初高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1讲先秦秦汉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小初高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1讲先秦秦汉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小初高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1讲先秦秦汉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小初高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1讲先秦秦汉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初高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1讲先秦秦汉教案.docx

《小初高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1讲先秦秦汉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初高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1讲先秦秦汉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初高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1讲先秦秦汉教案.docx

小初高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1讲先秦秦汉教案

【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1讲先秦、秦汉教案

中国古代史通史图览

世界古代史通史图览

第1讲 先秦、秦汉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

ks5u阶段特征]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时期,中华文明基本定型。

先秦至秦汉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ks5u坐标通览]    

ks5u整体感知]

—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科学技术则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

先秦时期(原始社会至公元前221年)

1.原始社会

政治上 传说中的黄帝和尧舜禹时代,政治权力的传承实行禅让制。

经济上 ①农业: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创制出耒耜等农具。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②手工业:

纺织原料最初为麻和葛,后来学会养蚕、缫丝、织绸;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青铜器。

文化上 出现原始的绘画和刻画符号,同时出现原始舞蹈。

2.夏商西周时期

政治上 ①王位世袭制:

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夏朝,首创王位世袭制。

②分封制:

西周时盛行,主要目的是确保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以同姓亲族为主体进行分封,在初期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一些诸侯国开始实行郡县制。

③宗法制:

以血缘为依据,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有效规范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对中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经济上 ①农业:

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

土地制度:

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

②手工业:

完全官营;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高超,青铜器主要作为礼器使用;商朝时出现原始瓷器。

③商业:

商朝时职业商人产生;周朝时手工业和商业均由官府统一管理,即所谓的“工商食官”。

文化上 “学在官府”,即官府垄断教育;西周时期实行礼乐制度,即周礼。

3.春秋战国时期

政治上 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灭六国。

经济上 ①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包括国家、地主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

②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逐渐趋向瓦解。

③农业:

井田制被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改进;重农政策出现。

④手工业:

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

⑤商业:

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出现。

文化上 ①思想:

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主要有儒、墨、道、法等学派,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②科技:

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战国时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算筹计算法。

③文字、文学艺术:

商代,汉字的完整体系形成,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和楚辞体的《离骚》;帛画《人物龙凤图》。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1.秦朝的大一统

政治上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秦朝。

秦始皇建立的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基本的政治制度。

经济上 统一货币等措施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的交流。

文化上 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儒学受到沉重打击。

小篆成为官方文字。

2.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政治上 ①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时解决王国问题,并设立刺史以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②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汉承秦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得以沿袭,并发展成了中外朝制度。

③选官制度:

汉武帝时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经济上 ①农业:

牛耕普及,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耧车和代田法;兴修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②手工业:

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③商业:

国家统一和政治安定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受重农抑商政策等影响管理严格;西汉时开通海陆丝绸之路。

文化上 ①思想:

由“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更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科学:

造纸术、《九章算术》(数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医学)和《氾胜之书》(农学)等。

③文学:

汉赋代表了汉代文学的最高水平,司马相如等人是比较著名的赋作家。

主题1|政治上:

从周代“天下共主”到秦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与发展

1.(2016·全国丙卷)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导学号:

02792000】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B ks5u题干反映的是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字数、格式和内容情况。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意味着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项符合题意。

周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与商代一样,都是“金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故排除A项。

题干没有涉及宗法制度,故排除C项。

商周青铜器多用于祭祀,题干信息不能说明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故排除D项。

]

2.(2015·全国卷Ⅰ)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C ks5u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

材料中说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年幼,执政大臣也从他们中选择,反映了母族亲属(外戚)在两汉时期的地位极高,由于皇帝年幼,很容易被外戚所控制,导致汉代经常出现外戚干政,故选C项。

]

3.(2015·全国卷Ⅱ)汉宣帝曾称:

“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

【导学号:

02792001】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A ks5u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

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

材料体现了汉宣帝高度重视郡太守的作用,而郡太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所以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郡太守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没有提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汉宣帝的观念而非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故排除C项;D项内容在材料中未提及。

]

4.(2014·全国卷Ⅱ)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B.河北

C.陕西D.山东

C ks5u“雅言”是周王室使用的语言,而西周的统治中心镐京在今陕西省境内,故本题选择C项。

]

1.理解“家国同构”

(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嫡长子世袭王位,是君主,也是宗族的大宗。

其他诸子分封为诸侯,是臣子,也是宗族的小宗。

(3)“家”是小“国”,“国”是大“家”。

“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洽。

这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

2.先秦、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

时期

中央体制

地方体制

选官体制

西周

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内外服制度和分封制:

地方具有较强独立性

世卿世禄制,中央官员的职权分工不明确

秦朝

首次建立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体制

创立郡县制,用封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推行军功制度,秦朝以吏为师

西汉

首创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由郡国并行到推恩令,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

首创察举制,有利于人才选拔,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多角度理解以血缘为纽带的早期政治制度

ks5u命题猜想] 

中国传统社会的实质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

宗法社会的形成与演变,与中国古代独特的社会结构相适应。

从奴隶时代到封建时代,由于社会组织没有根本变化,原来适应奴隶制的宗法制,又发展演变为封建宗法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复习备考时,注意从整个古代社会结构的角度去分析早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

一要重视分封制对中国姓氏起源、地名来历的影响等;二要重视宗法制对“家国同构”的影响;三要重视宗法观念对当今社会风俗、思想观念(如崇拜祖先、重视亲情、重男轻女等)以及国家统一、民族凝聚力的深刻影响。

1.(2016·邯郸模拟)先秦时期的社会管理者通过对节庆时间、场合、仪式的安排等有意或无意地对治下百姓进行管理和教化。

夏商周三代的岁时节庆一脉相承,在人们参与节庆活动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产生了共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体验。

由此可见,先秦节庆(  )

A.束缚了百姓的思想及其生活

B.提升了人们的族群认同

C.宣示了夏商周政权的合法性

D.娱乐性取代了教化功能

B ks5u材料叙述的是商周时期不同地方的人都参与了共同的节日,没有提到束缚人们的思想,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由于实行了宗法制,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加强民族的凝聚力,故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政权的合法性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着重讲述娱乐性,故D项错误。

]

2.(2016·河南三市调研)《宋史·陈兢传》记载:

“(陈)防家十三世同居,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阖门之内,肃于公府”、“陈家财产公有,共同劳作,并适当照顾老弱病残”。

宋仁宗追赐陈氏先祖五世公爵,朝廷也蠲免陈家杂课徭役。

朝廷表彰“义门陈氏”的主要原因是(  )

A.利用宗法关系维护封建统治

B.“义门陈氏”在社会上有着巨大影响

C.进一步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D.彰显朝廷教化百姓的功绩

A ks5u材料中“(陈)防家十三世同居,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表明“义门陈氏”主要体现了宗法关系。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故A项正确。

B、C、D三项无法从题干中得出,排除。

]

ks5u备选习题]

3.(2016·淮南模拟)《春秋大事表》记载了大量“弑君”、“出君”事件,到了战国时期这种现象已较为罕见。

材料反映战国时期(  )

A.诸侯国推行了郡县制度

B.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C.中央集权有了较大发展

D.社会矛盾逐渐缓和

C ks5u春秋时代已出现郡县制,至战国时代这种制度逐渐为各强国采用,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分裂动荡时期,故B项错误;“弑君”“出君”现象的减少反映了国君统治的稳定,这说明中央集权的发展,故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是矛盾激化下的产物,故D项错误。

]

4.(2016·绵阳三诊)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

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

这反映了(  )

A.秦国经济较其他诸侯国落后

B.秦国政权的集权趋势加强

C.秦国盛行残酷的人殉制度

D.秦国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

B ks5u题干中“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并未体现出秦国经济与其他诸侯国经济的比较,故A项错误;题干中“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说明当时的秦国国君能够将国家的财富集于一身,体现出了集权的趋势,故B项正确;题干中只提到秦景公墓的情况,因而不能说明当时所有秦国墓葬的形式都是如此,故C项错误;题干中“墓内……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体现不出秦国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

从制度创新角度命题考查秦汉政治制度

ks5u命题猜想]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华民族是个善于创新的民族,古代中国人民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许多先进的政治制度,如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和中外朝制度等。

解题时可以从文明史观角度分析。

郡县制的创立,是秦朝地方管理体制的创新,实现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是官僚政治向贵族政治转变的标志。

解题时注意结合郡县制的特点进行作答。

郡国并行制是一种不成功的创新,解题时注意结合中央集权的特点和汉武帝的解决措施加以分析。

5.(2016·黄冈模拟)《史记》载,秦始皇每天“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而清雍正帝也曾说:

“各省文武官员之奏折,一日之间,尝至二三十件,多或至五六十件不等,皆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

”对这种状况的描述比较准确的是(  )

A.“皇帝之功,勤劳本事”

B.古代帝王“以文书御天下”

C.“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

D.“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C ks5u材料表面信息反映古代帝王繁重的批阅奏章的工作,实际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皇帝集权于一身。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意为皇帝功劳在于本分做事,故A项错误;“以文书御天下”反映的是皇帝治国的一种形式,故B项错误;“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强调四海之内都受到中央和皇帝的节制,故C项正确;“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意为太子僚属与官署官员要一视同仁,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

6.(2016·武昌调研)西汉后期大臣王嘉称赞汉文帝时,“吏居官者或长子孙,以官为氏,仓氏、库氏则仓库吏之后也。

其二千石长吏亦安官乐职,然后上下相望,莫有苟且之意。

”东汉初年大臣朱浮也赞叹其时的做法“吏皆积久,养老于官,至名子孙,因为氏姓。

”这主要体现了汉文帝时期(  )

【导学号:

02792002】

A.宗法与皇权结合促进了国力强盛

B.官僚队伍的稳定增强了中央权威

C.官吏任用制度化形成良好的吏治

D.官员久任其职推动国家长治久安

B ks5u宗法体现的是血缘,宗法与皇权相结合,应该指封国制,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以官为氏”“安官乐职”“吏皆积久,养老于官,至名子孙,因为氏姓”等信息,可知官员队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以官为氏”“仓氏、库氏”“养老于官,至名子孙,因为氏姓”体现了一种荣耀与感恩,故B项正确;“吏治”指官吏的作风和政绩,在材料中没有充分体现,故C项错误;“推动国家长治久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

主题2|经济上:

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1.(2016·全国乙卷)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D ks5u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片信息。

图片反映的是集体生产,故排除A项。

仅依据题干图片无法说明农业的“不断发展”,故排除B项。

汉代,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故排除C项。

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身控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

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生产情形的反映,故D项正确。

]

2.(2015·全国卷Ⅰ)《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导学号:

02792003】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A ks5u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分析问题。

战国时期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民会努力改进耕作技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农业收益的增加,会进一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

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之一,故排除C项。

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B项说法错误,排除。

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大土地所有者通过多种形式尤其是土地兼并,来不断扩大地产,故排除D项。

]

3.(2012·全国卷)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  )

【导学号:

02792004】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C ks5u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田宅逾制”说明当时存在土地兼并现象,兼并土地的往往是地方豪强大族,因此政府通过抑制豪强来缓解土地兼并,故选C项。

豪强大族只是汉代地方上的一股强大势力,中国古代封建政权的经济支柱是农业,排除A项;汉代豪强大族不仅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且往往在政治上也拥有很大的权力,排除B项;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不仅有经济手段,还有政治手段、思想手段等,题干中“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就属于政治手段,排除D项。

]

ks5u备选真题]

4.(2016·浙江高考)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人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C ks5u本题的题眼是“家给人足”“妇人纺织,男人桑蓬”,体现了古代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故选C项。

从材料中看不出土地兼并与集中,排除A、B两项。

从材料中看不出土地所有权问题,排除D项。

]

1.古代的小农经济与政治、思想、科技之间的关系

(1)与政治:

小农经济影响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封建小农经济需要一个专制集权的制度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地主阶级也需要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保护其土地所有制。

(2)与思想:

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从而形成重视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的伦理观念和“重男轻女”的尊卑思想。

(3)与科技:

一方面,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等领域,使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特点;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技。

2.正确认识“重农抑商”政策

(1)充分肯定“重农”思想,“重农”是古代王朝政权立政之本,其实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改善了百姓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增强了国力,巩固了统治;同时也为工商业发展、科技进步、文化发展等奠定了基础。

因此,“重农”在各个时期,乃至当今时代,都是可取的。

(2)对“抑商”的辨别与分析

①“抑商”主要是“抑制私营工商业”,而非不加区别的绝对抑制,汉唐时期官营工商业的发展就是这一政策的典型体现。

这一时期的官营工商业,精工细作,不计成本,从而在冶金、丝织、制瓷等行业有许多技术一直领先世界。

通过盐铁官营、酒类专卖以及严格的坊市制度等措施,政府从中获得相当可观的财政收入并保证工商业有序进行。

②“抑商”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取,比如西汉初年的“抑商”在当时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取的。

从文明延续角度考查农耕文明的发展

ks5u命题猜想] 

(1)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反映出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

高考命题往往运用图文材料从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变化角度命题。

解题时注意从图文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史实分析。

(2)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具有精耕细作、自给自足、脆弱性等特点,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需要。

但是从长远来看,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高考往往从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角度命题。

解题时需把材料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分析思考。

1.(2016·潍坊模拟)《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

”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

A.需要大量劳力B.适时增加肥力

C.提倡精耕细作D.善于积累经验

C ks5u材料没有强调劳力,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勤谨则亩益”“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等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积累经验,故D项错误。

]

2.(2016·广元统考)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

“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小农经济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小农经济生产工具简单

B ks5u小农经济靠天吃饭,容易受到自然条件、国家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小农经济可以通过简单的劳动工具就能够组织生产,正体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生产工具简单是材料的表象,而非实质,故D项错误。

]

ks5u备选习题]

3.(2016·宜春二模)西汉早期的王侯墓,大多仿战国风格,注重高大坟丘,深邃墓室,多重棺椁,随葬品多为铜陶器。

文景之后,模拟地上豪华府第建筑的风气开始流行,随葬品有玉衣、丝织品、金银器等。

王侯墓风格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奢靡之风逐渐扩散开来

B.官营手工业日益进步

C.王侯拥有高贵的政治地位

D.政局稳定和生产发展

D ks5u社会奢靡之风逐渐扩散开来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官营手工业进步不是王侯墓风格转变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王侯的政治地位在汉代早期和文景时期都很高贵,与王侯墓风格转变无关,故C项错误;汉代初年国家统一,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文景之治,推动文景以后王侯墓风格的转变,故D项正确。

]

从发展角度考查先秦至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措施和目的

ks5u命题猜想] 

“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且每一王朝“抑商”措施不同、程度不同。

高考命题多运用原始史料,考查不同时期“抑商”政策的表现、特点。

解答时应注意紧扣所给情境,抓住历史阶段特征分析思考。

4.(2016·永州模拟)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大将军霍光以昭帝名义,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六十余人,讨论盐铁官营、酒类专卖等问题。

这次盐铁会议(  )

【导学号:

02792005】

A.反映了汉朝朝议的民主作风

B.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