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标的历史演进及文化内涵探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803278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校标的历史演进及文化内涵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学校标的历史演进及文化内涵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学校标的历史演进及文化内涵探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学校标的历史演进及文化内涵探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学校标的历史演进及文化内涵探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大学校标的历史演进及文化内涵探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校标的历史演进及文化内涵探析.docx

《大学校标的历史演进及文化内涵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校标的历史演进及文化内涵探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校标的历史演进及文化内涵探析.docx

大学校标的历史演进及文化内涵探析

大学校标的历史演进及文化内涵探析

摘要:

大学校标是彰显大学精神和形象的重要载体,其本质属于大学文化的范围。

大学校标将大学文化和办学精神以艺术的形式集中地表现出来,是大学社会形象的代表。

大学校标自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探寻大学校标的历史演进过程,了解分析大学校标在历史发展中的变化和呈现出来的独特品格,深入发掘大学校标的文化内涵,对于我国高校重新认识和改进自身形象,进一步丰富大学文化的理论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

大学校标;历史发展;文化内涵什么是大学校标?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对此解释为大学校徽,其实不然。

大学校标是将高校的形象、办学理念、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用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文字等元素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平面设计方式。

大学校标作为一种标志象征,应用方面非常广泛,例如大学的书信、杂志、办公用品等等。

大学校徽则是代表学校形象的一种用于悬挂佩戴的图章形式。

准确的说,大学校标是把大学校徽包含在内的。

要真正深入的研究大学校标的文化内涵,我们必须首先从大学校标的发展历史、表现方式进行解读。

一、大学校标的历史演进现代意义的大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历程800多年。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出现为世界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它所提供的一系列的办学理念和模式,是世界近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发展的基础。

此后的大学都是在此基础上经历演变与发展建立起来的。

1.西方大学校标的发展概况大学的出现始于11~17世纪的西欧。

最早的大学产生于意大利,到15世纪,整个欧洲已有近80所大学,1600年大学发展到108所。

在这数目众多的大学中,最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的是萨莱诺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

继意大利和法国之后,英国于1168年和1209年创办了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从搜集到的当时的大学校标的资料得知,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建于12世纪后半叶,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

二校的办学模式对此后欧洲大学的建立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之后,又创办了以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为楷模建立的哈佛大学,大学由此在西方开始迅速发展。

追踪溯源,社会经济的发展,教会、封建统治者是大学产生发展的动力和源头。

宗教标志和家族徽章可以看作是大学校标的最好原型。

十字架、皇冠、雄狮、家族盾徽、荣誉绶带、书本、天秤等贵族标志,带有宗教色彩和代表知识的事物成为校标设计中最常使用的符号。

根据目前所查证到的资料来看,最早使用十字架和代表英国皇家“雄狮”图案的大学校标是剑桥大学。

最早使用书本图案的是牛津大学校标。

牛津大学校标上的书本图案为知识的象征,书页上用拉丁语镌刻着校训“上帝乃知识之神”,校标中的三个王冠则是圣经耶稣的代表。

牛津大学校标的形状为圆形,这在当时是借用了圆形印章的样式。

圆形印章在欧洲中世纪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经常被使用在贵族姓氏或者肖像图案中,它最初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并流行于文艺复兴之后,成为近代欧洲标志设计的主要样式。

牛津和剑桥这两所大学的圆形和盾形校标可以作为其后众多欧洲大学校标的模板,后来美国又衍生出盾徽外附加圆环的校标式样。

2011年英国泰晤士报和美国新闻周刊发布了最新的《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名》,我们选取前50名大学对其校标风格样式进行统计发现,除却3所亚洲大学及2所澳洲大学外,其余6所分校作为1所院校计算,分别使用盾形或盾形印章或圆形印章式样的大学有38所,约占总数的92%。

盾形徽章样式的大学校标共有21所,约占总数的51%;圆形样式的大学校标有17所,约占总数的41%;其他样式的有2所大学,占总数的8%。

在这些校标中,皆以盾形或圆形为主题,只是添加了不同的象征元素,如文字、缎带、书本等代表自身发展的标志性事物,或是设计方式稍有不同。

通过对抽样的50所大学校标在形式上的简单比较,不难发现,西方大学校标在历史演进中,呈现出较强的古典主义风格,对古典文化传统的继承比较显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着创新和发展。

这也反映了西方大学自身独特的发展和精神追求。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大学仍然固守着作为人类的“精神家园”,仍然保持着自身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品格。

2.我国大学校标的发展概况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指导下,一批本着“救亡图存”,以学习西方社会科技为主的高等学堂开始出现。

1895年10月,中国第一所大学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天津大学前身)成立。

1898年12月,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成立,①从此开始了近代中国高校的发展进程,有着较强西方文化背景的早期中国大学校标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

中国的大学校标,是从对西方校标的模仿借鉴进而意识到结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情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表现出强烈的西化风格。

(1)早期模仿借鉴西方盾形和圆形校标的发展。

近代中国大学校标中校标图形样式的选择,主要是模仿和借鉴有着较强西方文化传统的盾形和圆形。

在笔者收集到的23所高校的校标资料中,使用或含有盾形造型的高校有:

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校标使用圆形印章式造型的高校有:

国立中央大学1930年以前使用的标志、国立台湾大学、中山大学20世纪30年代的标志、民国南开大学、民国国防大学、复旦大学1920年的标志、北京高等师范的校标等。

这些校标或盾或圆,还有高校校标将盾圆结合,这以最早的交通大学校标和1921年由华侨首领陈嘉庚创办的厦门大学的校标最为特色。

交通大学为我国最早建立的大学之一,前身为创办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1921年始称交通大学。

校标为圆形齿轮印章式样,内为一盾形徽,上面为沿用至今的交通大学校标图案——铁砧、铁锤和书籍,表示工程教育以及工读并重,学重中西之意。

厦门大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

厦门大学校标样式为圆形,整体为盾与缎带的组合,校标整体风格明显呈现西方化。

(2)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圆形校标的发展。

随着大学的发展,近代中国大学文化与传统文化开始结合,个别的大学校标开始有意识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校标设计从形状、文字、内容方面开始体现中国特色。

圆形逐渐取代盾形成为近代中国大学校标最主要的校标样式。

中国自古讲究“天圆地方”的说法,追求圆满、团圆的处世哲学,使中国人崇尚“圆”的审美文化心理,圆形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

我国大学校标发展到以圆形为主要样式,自觉区别于西方大学校标盾形设计,就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结果。

笔者根据统计到的24所早期中国大学校标发现,有11所大学校标为圆形。

如北京大学校标、复旦大学校标、1930年以前的国立中央大学校标、厦门大学校标、东吴大学校标、1932~1949年使用的中山大学校标等。

其中1917年由鲁迅先生设计的北京大学校标为鲜明代表。

校标使用圆形印章式样,上用篆体书写“北大”校名,又暗含三个紧密依靠的“人”,寓意深刻。

(3)政治运动影响下的校标发展。

近代中国大学还有许多采用倒三角样式的校标,部分院校校标中还有太阳的图案。

倒三角在当时国民党统治时期代表三民主义,还有国民党党旗为青天白日旗。

此类校标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被广泛使用,后几近绝迹。

如西南联合大学校标、20世纪30年代的国立中央大学校标、20世纪40年代的清华大学校标等。

此类校标当属于政治运动的产物。

建国以后的高等教育较民国时期有所变化,因为强调为社会主义国家服务,当时的中国大学走的是“以俄为师”的模式。

但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使得西方文化被全盘否定,当时有着较强西方文化背景的早期大学校标,几乎全被长方形的金属牌所取代。

(4)改革开放后大学校标的发展高峰。

改革开放以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特别是大学扩招以来,促使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同时大学文化建设得到重视并有了新的发展,也使得大学对自身形象的代表——校标的设计重视起来。

许多大学纷纷设计好的校标,创作好的校歌、校训并将其宣传推广,扩大自身影响力。

民族优秀文化、时代精神与大学的办学理念开始有了进一步的融合,许多优秀的大学校标相继出现。

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成为大学校标迅速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据笔者统计,目前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约1559所,本科院校642所,其中包括“985工程”大学39所和“211”大学100所。

校标为圆形样式的约占总数的80%;使用椭圆形、菱形、盾牌形状标志的占8%左右;使用其他形状如字母、多边形、不规则图形标志的大约占12%。

二、大学校标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中西方大学校标历史发展状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学校标自身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反映大学校标的科学文化内涵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是大学最基本的职能,大学是知识传播和创新的场所。

大学自中世纪产生发展至今,被人们称为“象牙之塔”,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精神传统对现代大学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这在西方许多著名大学的校标设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以追求“科学和真理”为主旨的校标非常普遍。

哈佛大学的校标,是用盾牌图案中间摆放的三本分别印有“真理”语意的拉丁语书,体现哈佛大学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教育理念。

同时这也与哈佛大学的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相呼应。

19世纪的哈佛大学校长昆西对此做出了明确的解释:

“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追求真理,真理本身,而不是去追随任何派别、时代或局部的利益。

”②哈佛大学校标中体现出来的这种追求真理的执著和勇气,吸引了全世界的学子。

它所秉承的做学术追求真理的理念让世人敬仰,也确立了哈佛大学世界一流名校的地位。

耶鲁大学校标的主体设计是一本翻开的书,在书本和缎带上分别用希伯来文和拉丁文书写着校训“光明与真理”。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校标中央是一本翻开的书,书的下面在一条飘动的绥带上用英文写上校训“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

从以上世界名校校标的列举可以看出,追求知识、探索真理这一理念在大学校标设计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追求真理是大学的终极目标。

大学文化的本质是育人,大学校标属于大学物质文化的一部分,为大学文化的育人发挥作用,为促进科学的发展、真理的探索服务。

2.服务国家与社会的实用性反映大学校标的社会文化内涵二战以后,大学进入了发展的春天,在美国表现的尤其突出。

“美国的先进大学,一方面承继德国大学重研究之传统,一方面也承继英国大学重教学之传统。

……由于知识与信息的激增及社会各业发展对知识之依赖与需要,大学已成为‘知识工业’之重地。

学术与市场已经结合,大学已自觉不自觉的成为社会的‘服务站’。

”③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强调大学要培养对国家和社会具有实用知识的专业人才。

大学由在社会边缘的“象牙塔”逐步转变成为现代社会的“中心机构”。

在研究大学校标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教育理念的转变。

麻省理工学院校标形状为圆形。

上面分别为劳动者和学者,并用书本象征知识。

校标整体象征着麻省理工学院的办学理念:

“为了商业利益,为了文化本身,也为了大众教育,真正的文化教育应该和工业研究很好地结合。

”图案上下分别用拉丁语标明“既学会用脑,也学会动手”的校训和“科学与技术”,这表明了麻省理工学院要求知识实用性的办学理念。

而美国西点军校的校标也相当具有代表性,校标样式为盾形,上面镌刻山鹰、军人的标志钢盔和荣誉绶带,在绶带上则写着“西点,美国陆军军官学院”的英文缩写校名,左边则刻着举世闻名的西点校训——“国家、荣誉、责任”。

3.人文精神和宗教性反映大学校标的道德文化内涵自大学产生以来,大学就一直成为教会和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和巩固统治地位争相利用的工具。

大学深受世俗文化和宗教的影响,人文性和宗教性在大学校标中得到明显体现。

大学不仅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同时受到教会的束缚,表现出浓厚的人文性和宗教性。

牛津大学的校标图案为三颗皇冠,皇冠团是牛津大学漫长建校历史的特色呈现。

这在当时代表了大学高贵的地位。

校标中间为展开的书本,上写“dominusilluminatiomea”(“主照亮我”),强调“上帝”是知识和真理的源泉。

牛津大学校标具有浓郁的宗教气息,体现了中世纪宗教对大学的影响。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校标同样体现了宗教对大学的深厚影响。

校标为盾形,整体图案为盾牌和书本的组合。

盾牌下面是书写在缎带上的拉丁文“没有道德,法律一无用处”。

书本上的海豚设计是富兰克林的家族徽章,三个圆盘代表费城的基督徒创校者。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我国大学校标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进程中逐步摆脱了西方校标的传统模式,大学在校标设计上偏重于人文精神的表达。

许多优秀的大学校标将民族传统文化和办学理念完美融合,展示自身独特的个性魅力。

清华大学校标中的“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校训,出自于《易经》乾坤两卦的大象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④清华大学借用《易经》不仅发扬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同时也体现了学校办学精神,即为培养君子。

北京大学校标为“北大”两个篆体字构成的人字图像,突出了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北京大学独特的校标设计展示了北京大学独特的人文魅力,让人有“家国天下,责任在肩”的使命感,大批优秀学子为做一名“北大人”而骄傲、自豪。

中国人民大学的校标由3个并列的篆书“人”组成,寓意“人民、人本、人文”,即:

“人民的大学”、“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以人文为主的特色”,三“人”并列隐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⑤表明该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用简洁通俗的手法准确体现大学的文化内涵。

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校标还有很多,我们不能一一赘述。

但从以上列举的中外著名大学的校标可以看出,中西方校标各有千秋。

但是这些大学校标都是围绕追求知识,探索真理,弘扬道德,服务社会这些主题,只是由于各自学校的具体情况,稍微各有侧重而已。

注释:

①苏春.我国大学校标文化的解读[d].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2010.②徐素芬.我国大学校训文化解与优化研究读[d].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2007.③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④高金锁.大学校徽设计中的汉字应用分析[j].包装工程,2007,(4).⑤苏春.我国大学校标文化的解读[d].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2010.参考文献:

[1]吴崇恕.世界知名大学校训校标[m].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2]潘道忠.中国高校标志设计研究[d].苏州:

苏州大学,2007.[3]巴斯图鲁.纹章学:

一种象征标志的文化[m].谢军瑞,译.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6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