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11087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0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5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次综合练习

语文试卷

2015.5

本试卷共10页。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

清初书法家王澍在《瀚墨指南》中说:

“晋人书取韵,宋人书取意。

”在此以王羲之和苏轼为例,探讨一下晋人之“韵”与宋人之“意”。

王羲之经典作品《兰亭序》在当时并不是被作为艺术品来创作的,而是王与亲友同僚一次修禊聚会的产物,是一种日常的文化生活记录。

但王羲之以他审美的生活方式和艺术素养,将这本来生活性的节目艺术化了,于是诞生了这件书法杰作。

它优美灵动,既迅疾多变而又平和蕴籍,笔法精湛而又似乎毫不费力。

它是如此精采而又自然,即使是王羲之本人也无法重现。

王羲之本意并不在艺术创造,不是特意追求,而是在恬淡的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不经意地体现出一种端庄而又自然的美,这在后人看来就是一种真正的韵味。

此之谓“志气和平,不激不厉”。

宋人的“意”如何呢?

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向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

苏轼主张书法“自出新意”最重要,以其著名的《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甲](天衣无缝/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乙](变换/变幻),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等,都是[丙](信手拈来/信马由缰),毫无做作之迹。

然而即使是这样混然天成的作品,其韵味也与王羲之的《兰亭序》不太一样。

第一眼是强烈的个性,整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

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迭宕摇曳之姿,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

《兰亭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各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风韵。

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在其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同时在其笔法、字势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悠然自得,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

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取材于董春晓《晋尚韵、宋尚意与汉字之美》)

1.文中加点字的字形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瀚墨平和蕴籍B.旷达混然天成

C.精采迭宕摇曳D.欹侧一气呵成

2.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行云流水变换信手拈来

B.行云流水变幻信马由缰

C.天衣无缝变幻信手拈来

D.天衣无缝变换信马由缰

3.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这应该就是晋人之韵的特点,

②一般看来,草书是晋人潇洒的典范,

③又在挥洒自如的熟练中时有意外的创造,

④从而留下那种极有韵味的美,

⑤然而王羲之却在其中保持了严谨的法度,

⑥在不经意的潇洒中保持了汉字书写内在的法度,

A.⑥④③⑤①②B.②⑤①⑥③④

C.②①⑥④③⑤D.①②⑥⑤④③

4.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与上句对仗最恰当、意思最准确的一项是(2分)

A.笔圆而韵胜B.豪放寓婉约

C.刚健含婀娜D.意造本无法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羲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出身于东晋名门,即唐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提到的家族。

B.永和九年暮春,王羲之与亲友同僚在兰亭集会,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王羲之即兴挥毫作书,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

C.魏晋书法崇尚“韵”,质朴率真,但同时期的诗歌却追求华美典雅,讲究藻饰和用典,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等。

D.苏轼博学多才,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修禊:

古代风俗,每年的三月三日到河边沐浴,并在水滨流觞宴饮,祛除不祥。

B.佛老思想:

是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并称,佛家以佛陀为祖,道家以老子为祖。

C.中锋行笔:

指笔杆竖直向下,笔锋保持在行笔轨迹的中间运行,线条饱满有力。

D.无为而治:

是儒家的基本思想,指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从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7.下列“美”字书法作品中,是楷体字的一项是(2分)

A.B.C.D.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

“秦府①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前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

”太宗曰:

“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

丹朱、商均,子也,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周公诛之。

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

昔诸葛孔明,小国之相,犹曰‘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况我今理大国乎?

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此则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于下。

今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

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

凡一面尚且相亲,况旧人而顿忘也!

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

今不论其能不能,而直言其嗟怨,岂是至公之道耶?

贞观元年,文德皇后兄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

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

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

太宗从之。

大理少卿戴胄驳曰:

“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

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

‘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

’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理。

”太宗曰:

“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耶?

”更令定议。

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

胄又驳奏曰:

“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

”太宗乃免校尉之死。

长乐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

贞观六年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

魏征奏言:

“昔汉明帝欲封其子,帝曰:

‘朕子岂得同于先帝子乎?

可半楚、淮阳王。

’前史以为美谈。

天子姊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既加长字,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殊,义无等别。

令公主之礼有过长公主,理恐不可。

实愿陛下思之。

”太宗称善。

乃以其言告后,后叹曰:

“尝闻陛下敬重魏征,殊未知其故,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主之情,真社稷臣矣!

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妻,曲蒙礼敬,情义深重,每将有言,必俟颜色,尚不敢轻犯威严,况在臣下,情疏礼隔?

故韩非谓之说难东方朔称其不易良有以也忠言逆耳而利于行有国有家者深所要急纳之则世治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

”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征宅以赐之。

(取材于吴兢《贞观政要·公平第十六》)

注释:

①秦府: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前被封为秦王时所在的府邸。

后文的“前宫”和“齐府”分别指李世民的哥哥前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的府邸。

8.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人但问堪否堪否:

是否能够胜任

B.陛下若录其功录其功:

考虑他的功劳

C.便欲挠法耶挠法:

破坏法律

D.必俟颜色俟颜色:

梳妆打扮

10.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

B.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

C.校尉不觉,(则)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

D.令公主之礼有过(于)长公主,理恐不可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前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

秦府没得到官职的老部下,都抱怨前太子宫和齐王府的人先于他们被安排了官职

B.今不论其能不能,而直言其嗟怨

如今无论他们能不能做到,却都让他们说出抱怨的话

C.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

臣子对尊贵的帝王,犯了错不能辩称是失误

D.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主之情

现在听了他的谏言,竟然能够用道义来抑制帝王的私情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太宗认为,国君和臣子靠百姓供养,百姓的财力已奉献给了朝廷,要让朝廷的恩泽遍及民间。

B.长孙无忌误带刀入东上阁门,监门校尉失察,封德彝认为应严惩二人,戴胄则主张从宽处理。

C.按礼仪,皇帝的兄弟姐妹比皇帝的子女地位尊贵,皇帝给子女的封赏不能超过给兄弟姐妹的。

D.魏征对太宗敢于直言进谏,皇后非常赞赏他,特意请求太宗派人送五百匹帛到他家赏赐给他。

13.本文取材于《贞观政要》“公平”篇。

文中哪些事表现了太宗处事公平?

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6分)

 

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4.阅读下面两首汉乐府诗,完成⑴—⑷题。

(20分)

 

⑴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艳歌行》中,兄弟几人流浪他乡,孤苦无依,旧衣无人补,新衣无人缝。

B.《艳歌行》中,好心的女主人帮游子缝补衣衫,却被从外归来的丈夫误会。

C.《悲歌》中,游子以远望故乡代替还乡,排遣了思念故乡却不得归的痛苦。

D.《悲歌》中,游子内心的情感无法诉说,就像车轮在肠中转动般阵阵绞痛。

⑵古诗中“燕”的意象蕴含丰富。

下列表格中,对诗句中“燕”寄寓的感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诗句

“燕”寄寓的感情

A.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诗经•谷风》)

表现爱情美好,倾诉思念情人之切

B.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宋·欧阳修《采桑子》)

表现春光美好,传达伤感惜春之情

C.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

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D.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

(宋·李好古《谒金门·怀故居》)

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之慨

⑶《艳歌行》和《悲歌》两首诗都抒发了深挚的情感,采用的主要抒情手法却不同。

请简要赏析。

(5分)

⑷根据提示写出诗文的原句。

(10分)

“叠词”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字重叠构成的词,如《艳歌行》里的“翩翩”。

叠词可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富于艺术魅力。

如李密《陈情表》中“①,②,

③,④”写出祖母时日无多,呼吸微弱的样子,流露出作者对祖母的拳拳深情;杜牧《阿房宫赋》中,“⑤,⑥”用建筑物上钉头密密闪耀的细节,揭示了秦人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范仲淹《岳阳楼记》中“⑦,⑧”形象地描摹出壮阔的长江奔腾不息的样子;周敦颐《爱莲说》“⑨,⑩”,写莲花清纯芬芳,如佳人玉立在水中。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6题。

【材料一】

关于简化字问题的思考

简化字是指人们在运用中,对原本复杂的字进行改造、简化而产生的笔画结构简单的汉字。

繁体字是被简化字取代的,如今在一般场合已经不使用的笔画结构复杂的汉字。

有些汉字原本就简单,没有相应的繁体字,不能称为简化字,例如“人”“上”等。

复杂的汉字也不一定是繁体字,例如“疆”“冀”等。

所以,简化字和繁体字是相对而言的概念。

简化字是汉字发展的历史产物。

据统计,30%的简化字出现于先秦两汉。

汉字简化伴随着汉字发展的始终。

从复杂到简单,这是世界文字发展的共同规律,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

古代汉字属于表意性文字,随着需要表达的意思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汉字的笔画、结构也日益复杂起来。

或者是因为一个字从单义变成了多义,出于字形区分意义的需要,往往在原有的汉字上增添成分。

例如“益”是会意字,本义是指水在器皿上,表示溢出。

后来又产生了“更”的意义,本义就另外创造一个“溢”字来表示,这样汉字的结构就复杂起来了。

有些字的结构叠床架屋,越来越复杂。

俗话说物极必反,汉字结构繁化到极致时,其不便书写的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

于是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开始省改笔画,形成了一大批简化字。

实际上,敦煌汉简等许多出土文物上都有简化字,虽然没有得到政府的承认,但在民间却非常盛行。

新中国政府把这些流行于民间的简化字统一搜集整理,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把历来不登大雅之堂的简化字扶为正体,取代相应的繁体字,顺应了汉字发展的趋势,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得民心。

只要汉字在使用,就会发展,就会不断产生新的简化字。

简化汉字工作取得的巨大社会效益是无法估量的。

它给人们的日常使用带来了极大方便,在普及群众科学文化知识、减少文盲比率、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人提议,把所有复杂的汉字都简化到十画甚至五画以下,理由是:

第一,字体结构的简化是汉字发展的方向,是汉字几千年发展的主流;第二,简化字笔画少,结构简单,提高阅读清晰度的优势明显;第三,现代汉字还有很多字结构复杂、笔画多,应该简化到十画以下,便于运用。

诚然,汉字简化有利,但也要适度,不是越简越好。

否则区别特征减少,混同的可能性就增大了,结果仍不便运用。

例如“几”和“儿”,笔形近似,手写体很容易混淆。

所以,简化汉字不能一蹴而就,应根据汉字自身发展的情况,顺应潮流,因势利导。

从现实情况看,汉字简化还有很大的空间。

汉字部件的组合还有很多没有使用,这些偏旁部件是具有潜在的相互组合能力的,只要在适当的条件下使用,就可以创造出新的简化字。

例如“艹”和“丈”是没有组合关系的,但有群众把它们组合为上下结构,代表“藏”字。

类似这种传统汉字没有的新组合还有很多,只要能够合理利用,汉字的进一步简化是完全可行的。

(取材于胡吉成的同名文章)

1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繁体字是结构复杂、笔画多的汉字,由于不便记忆、书写麻烦,现在已经被简化字取代,不再使用了。

B.简化字由来已久,文字的简化也不是汉字独有的,汉字的发展过程一直包含着从复杂到简单的变化。

C.古代汉字通过字形表示意义,或者一个字由单义演变成多义的情况,使得汉字的笔画结构逐渐复杂。

D.新中国政府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尊重汉字的发展规律,顺应历史的潮流,确立了简化字的合法地位。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土的敦煌汉简上就有简化字,说明简化字在古代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

B.汉字简化有诸多益处,充分证明了复杂的汉字简化到十画以下是必要的。

C.笔画过于简单的字,区别特征就会不明显,因此汉字简化不是越简越好。

D.汉字的很多偏旁部件还没有使用过,所以汉字简化还有更大的组合空间。

根据下面题目要求,观察“材料二”的漫画,完成17题。

17.“材料二”的漫画表现了简化字的哪些优势?

请结合“材料一”分条简要概括。

(6分)

【材料二】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

老牛

他嘴巴紧闭,一声不吭,只有磨动槽牙的时候,才能感到嘴里还有牙齿和一条沉默的舌头。

他牙齿咬得咯咯作响,目光锐利的黑眼睛怒气冲冲地眨动着。

他那双毛茸茸的大耳朵里一片嗡嗡声,那是压榨机在转动。

河水流过水轮,变成破碎的泡沫,发出闪闪的银光。

女人杜娜坐在桥边的台阶上,没有看他,只希望听他说点什么。

她眨着泪汪汪的双眼,想起了孩子们。

阿纳和赛拉昨天傍晚就进了山,他们不愿意落在大兵的手里。

这伙外乡佬,抓住人,不问青红皂白,一律都给毙了。

她男人老牛太固执了,偏要留下。

天刚亮,她就催他快走。

她把手指头掰得嘎嘣直响,坐立不安,还不停地叹气,终于忍不住了:

“都收拾好了……”确实,在他们的小茅屋里只剩下四面墙壁、屋顶和泥土地了。

“什么都收拾好了,我把东西都包好了放在篮子里……”

①一向温顺的老牛面色铁青,脸上的筋脉暴胀,完全是另一个脾性的人了。

他用恶狠狠的目光打量了一下自己的女人,像一只被激怒的猛兽。

“老头子,你是当爹的,你有儿女,你不能这样……”

“你怕什么,瞎操心!

“我只觉得心里不安稳,怕你出事。

最好还是进山吧……”

“我出不了事。

“那你在犯什么愁?

老牛没有回答。

他站了起来,伸直了身子向远处望去。

“唉,我真糊涂!

我只顾着快点走,把西红柿都给忘了。

”她转身向茅草屋跑去,后面是一片菜园,还种了些果树。

她脸上热泪淌下,巨大的泪珠流过面颊,沉甸甸的就像手里的西红柿一样。

她虽然不明白究竟为什么,但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土地已经失去。

这土地是政府分给他们的,被这伙大兵蛮不讲理地强行夺走了。

突然,一股冷气从脖根直冲到脑门,弥漫在头顶和毛发之间,好像落下了一阵冰雹,她感到阵阵的心冷:

她的男人和孩子该不会出事吧?

她哆哆嗦嗦地抽出一把儿子阿纳留下的砍刀,向新近栽下的果树砍去。

她自言自语,声音微微颤抖:

“我们不能让那些入侵者白占便宜!

我可不想留下这些橘子树,让那些该死的去尝甜头!

早知道他们会把这些抢走,真该下些毒药种子……”

老牛没看见她砍小树,他的泪水也和树叶一样,唰唰飘落下来。

他痴呆呆地站在桥边,出神地想着什么。

她舞动着砍刀。

不一会儿,幼小的树苗在她的面前倒下一大片。

这里的一切曾经饱含着她的希望,她希望收获果实,快乐,幸福。

如今她只有一个念头:

“全部砍掉,一个也不留!

她笑了,两排牙齿在那张晒得黑红黑红的脸上显得格外显眼。

她在滴血般地苦笑,露出尖利的牙齿想咬碎什么,撕裂什么……

她独自忧心忡忡,因为这一切确实令人担忧。

太阳已经很高了,剧烈的破坏使她汗流满面,还夹杂着眼泪。

当他们分到土地,领到土地证时,她高兴得哭了。

可不是吗,她内心充满喜悦,情不自禁地拍起巴掌——总算有了自己的土地。

突然,远处传来了一声巨响。

杜娜震得砍刀都脱手了。

没等她伸手去捡,又是一声巨响。

这次似乎更近了些。

她连忙跑进空屋子里去躲避。

②晴天霹雳,天都要塌了。

她从屋里探出头来看了一眼老牛。

她男人还在原地纹丝不动。

每当听到响声,他就摘下帽子,用砍刀把搔搔头,即使搔头的时候,他也不愿放下砍刀。

河水似乎并不关心周围发生的一切,一个劲儿地卷起透明的浪花,咕咕地欢唱着,穿过压榨机水轮的叶片。

一串串水球翻滚向前,飞散成晶莹闪烁的泡沫,然后随着水轮低沉的咔咔声,又汇成一股轰然泻下的急流。

这滂沱大雨般的水流很快又被接踵而来的水轮叶片截断,在哗哗的碰撞声中形成飞速回旋的涡流,喷射出团团的泡沫和条条的彩虹。

又是一声巨响。

转眼功夫,一切都消失了。

杜娜在小屋里目睹了这突发的灾难。

她揉了一下眼睛,然而她却什么也看不见了……

一切都消失了:

磨坊,水轮,那座桥,还有她的男人。

她吓得两腿发软,口干舌燥,眉头攒起了一个大疙瘩。

老牛在哪里?

听到这一声巨响之前,她明明还看见他在那儿,现在什么也没了。

倒塌的桥身横在水中,企图挡住它的去路,河水也不示弱,渐渐漫上了这堆残骸,向下流去。

头顶上……头顶上,是一个巨大带翅膀的黑影和一阵钢铁猛兽的怒吼,一眨眼间,在头顶飞掠而过。

杜娜惊惶失措,发疯似的从茅屋里跑出来。

她穿过烧焦的树木,绕过散乱的石块,跨过倒塌的桥栏杆,漫无目的地乱窜。

她屏住呼吸睁大了两只眼睛,焦急地四处搜寻着,希望看见一点痕迹,一块破布,或者其他任何能帮助她找到老牛的东西。

天黑了,可她什么也没有找到。

四周伸手不见五指,她在黑暗中像瞎子一样摸索着,不停地喊着,叫着:

“乃凯·老牛·奎凯——”她喊着男人的全名,“乃凯·老牛·奎凯——”

她累极了,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只有窸窸窣窣的碎石般的回音在响:

乃凯·奎凯……乃凯·奎凯……这才是他的真名,“老牛”是他服兵役时在军队里的绰号,因为他力大如牛,脾气又好。

她脸上的泪水已经干了,留下一条条醒目的斑痕,清晨的雾气吹皴了她的脸。

儿子阿纳和赛拉躲进山里去了。

她的男人不见了,她种下的庄稼没有了,只剩下空洞洞的屋子和她自己。

谁也不知道那些日子她是怎么过来的……

现在她已经有孙子了。

他们多像爷爷,分明是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

一个已经上学的孙子说:

“奶奶,这都跟做梦一样。

“这都写在历史书上了……”

“没有,书上没有这个……”

“好孩子,那准是又给人去掉了,可事实确实像我讲的那样。

孩子,你懂的。

你们老师讲的历史,也会撒谎的,不过希望你们不要忘记这一切。

(取材于[危地马拉]阿斯图里亚斯的同名小说)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是一篇战争题材的作品,却不着意描写战争场面,而是独辟蹊径,描写了突如其来的战争给一对平民夫妇的生活带来的毁灭性影响。

B.小说中写老牛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家园,他执意留下,自认为“出不了事”,表现了他对严峻的战争形势的错误估计和盲目的乐观自信。

C.杜娜抽出儿子阿纳留下的砍刀,挥汗如雨,泪流满面,狠心砍掉了自己新近亲手栽下的小橘树,表明了她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无比珍惜。

D.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如杜娜栽橘树的艰辛和收获的幸福、获得土地的喜悦和失去土地的悲哀,表现了对侵略者的愤恨和对家园的热爱。

E.小说中综合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手法,如肖像、动作、语言以及心理等,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老牛夫妇的性格特点,形象鲜明,跃然纸上。

19.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6分)

①一向温顺的老牛面色铁青,脸上的筋脉暴胀,完全是另一个脾性的人了。

②晴天霹雳,天都要塌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分)

河水似乎并不关心周围发生的一切,一个劲儿地卷起透明的浪花,咕咕地欢唱着,穿过压榨机水轮的叶片。

一串串水球翻滚向前,飞散成晶莹闪烁的泡沫,然后随着水轮低沉的咔咔声,又汇成一股轰然泻下的急流。

这滂沱大雨般的水流很快又被接踵而来的水轮叶片截断,在哗哗的碰撞声中形成飞速回旋的涡流,喷射出团团的泡沫和条条的彩虹。

21.小说的结尾,杜娜对孙子说:

“你们老师讲的历史,也会撒谎的,不过希望你们不要忘记这一切。

”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启示。

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6分)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2.微写作(10分)

从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150字。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①离高考还有一个月,请你简要分析自己目前在语文学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并制订相应的复习计划。

要求内容具体,重点突出,切实可行。

②某著名高校招生面试题包括以下内容:

番茄炒蛋怎么做,遇到不法侵害时如何报警,足球比赛有哪些规则。

你对这样考试怎么看?

请简要评论。

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③高考后,你即将步入新的集体,结识新的伙伴。

请写一段自我介绍的文字,让别人对你产生深刻的印象。

要求特点突出,有感染力。

23.作文(50分)

从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①文题一

近期,一位年轻人写的简短辞职信引起热议。

她在信中写道: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有人赞叹她的情怀,有人佩服她的勇气,有人为她的未来担忧,有人对她的做法不以为然,有人思考该怎样去看看这么大的世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②文题二

孩子说:

“我之所以得穿秋裤,还不是因为我妈觉得我冷!

”妈妈说:

“我这都是为了你好呀!

设身处地为你着想难道不对吗?

”爸爸说:

“孩子有孩子的理,妈妈有妈妈的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联想、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次综合练习

2015北京朝阳二模语文参考答案2015.5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16分)

1.(2分)D(A瀚-翰、籍-藉,B混-浑,C采-彩、迭-跌)

2.(2分)A(行云流水:

形容自然不受约束,就像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天衣无缝:

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变换:

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变幻:

指没有规律,难以揣测的变化。

信手拈来:

形容写作诗文时运用材料、驾驭语言随意自如;信马由缰:

比喻随便走走)

3.(3分)B

4.(2分)C

5.(3分)C(“但同时期的诗歌却追求华美典雅,讲究藻饰和用典,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等”有误)

6.(2分)D(应是道家基本思想)

7.(2分)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