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西南大学《教学论所有作业.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813512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西南大学《教学论所有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春西南大学《教学论所有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春西南大学《教学论所有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春西南大学《教学论所有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春西南大学《教学论所有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春西南大学《教学论所有作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春西南大学《教学论所有作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春西南大学《教学论所有作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春西南大学《教学论所有作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春西南大学《教学论所有作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春西南大学《教学论所有作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春西南大学《教学论所有作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春西南大学《教学论所有作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春西南大学《教学论所有作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春西南大学《教学论所有作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西南大学《教学论所有作业.docx

《春西南大学《教学论所有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西南大学《教学论所有作业.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西南大学《教学论所有作业.docx

春西南大学《教学论所有作业

2016年春-西南大学《教学论所有作业

2016年春《教学论》 

第一次作业 

1.班级教学:

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把一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序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2.行为目标:

是以具体的、可操作、可观测的行为的形式来陈述的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活动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3.形成性评价:

是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为使教师的专业水平继续提高、不断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而进行的系统性评价。

它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目的是为了找出教师工作中的不足,为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4.表现性评价:

对学生在实际完成某任务或一系列任务时,所表现出的在理解与技能方面的成就,以及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问题解决能力等的评定,称为表现性评价。

  

5、档案袋评价:

是指教师和学生有意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材料收集起来,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以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努力、进步状况或成就。

  

6.课程评价:

是对老师一堂完整的教学课程的综合评价。

  

7、发现式教学:

是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

  

8、个别化教学:

是为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而设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9、隐性课程:

是指在学习环境,即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习得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种环境就是非正式的、潜在的课程。

  

10、区分度:

又叫试题的鉴别力,是指测验能否拉开分数距离的指标   

11、座位模式:

是指为满足教学活动对教学空间的不同需要,将教室内课桌椅按照一定的形式的排列,它是一种教学空间的组织形式  

12.教学方法:

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

  

13.教学设计:

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

简言之,教学设计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

  

14、活动课程:

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15、校本课程:

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以本校教师为主,充分利用所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所开发的课程。

  

16、研究性学习: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性的研究和探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是一种学生的学习方法,就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形式进行学习.  

17、教学评价:

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分析和评定。

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的过程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18、课堂:

是在一个大教室内设计若干个功能不同的活动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不同的活动区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形式不固定。

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并布置好学习环境,并提供指导  

19、教学:

是指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教材为中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中,通过沟通、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与自我发展的活动。

  

20.难度:

难度指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方面的各种问题的难度。

  

21.综合课程:

是指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而成为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总结性评价:

是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它的目的在于评判活动的效果。

  

第二次作业 

1.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答:

(1)传播知识与发展能力;

(2)形成技能和培养能力;(3)培养与发展个性。

  

2.什么是教学内容的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答:

纵向组织又称序列组织,是指按照一定的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教学内容。

 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现,将各门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将各门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

  

3.教师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答:

教师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大致要经历四个阶段:

模仿性教学阶段、**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艺术性教学阶段。

  

4.教学设计的程序有哪些?

 

答:

教学设计作为对教学活动系统规划、决策的过程,其程序包括:

教学设计背景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评价。

(1)确定教学目标;

(2)进行教学任务分析;(3)起点行为分析;(4)编写教学具体目标;(5)设计标准参照试题;(6)开发教学策略;(7)设计教材选择与开发;(8)设计与实施形成性评价;(9)进行教学监控与调整;(10)设计与实施总结性评价。

 

5.上好一节课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

一堂好课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教学目的明确。

即教师要明白这堂课要掌握哪些知识、技能,要养成哪些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

 

(2)教学内容正确。

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

 

(3)教学方法恰当。

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

 (4)课堂组织得当。

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节奏紧凑,不同任务变换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5)师生积极性高。

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自始至终是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教学效果显著。

  

6.形成性目标的含义和优点。

 

答:

形成性目标是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逐渐形成的教学目标。

 

其优点是形成性目标强调教学目标的过程性、逐渐形成性,这克服了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之间的二元对立,同时可以带来教学活动的丰富性、拓展性,使得教学目标更加切合教学的实际情境。

  

7.程序教学的原则要求是怎样的?

 

答:

把教材分为小步子,学生对所学内容作积极反应,反应后即刻反馈,尽量降低错误率,教学应自定步调。

  

8.分层次教学的优点是什么?

 答:

(1)充分照顾了学生的发展差异,能够因材施教。

 

(2)消除了智力歧视,易被学生接受。

 

(3)分层次教学内含的竞争机制,使得学生在不断流通的过程中,接受挑战,实现跨越,从而易形成生动活泼、互帮、互助、互赶的教学局面,形成多向互动的课堂教学局面,而且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提高了学生学习成绩。

  

9.教学艺术的共性特征有哪些?

 

答:

教学艺术的共性特征有:

形象性、情感性、独创性、个性化、实践性。

  

10.为什么说教育目标包含教学目标?

 答:

(1)教育目标是一个关于教育活动之预期结果的总的概念,是指一定的教育活动所要促成的预期的身心变化。

  

11.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答:

(1)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基础性。

 

(2)教学内容应该贴近社会生活。

 (3)教学内容应该符合学生实际。

  

12.课堂管理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

课堂管理的内容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课堂教学管理和课堂纪律管理。

  

13.为什么说教学设计不同于传统备课。

 答:

(1)传统教学中的备课往往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以教师为中心,凭借教学经验、主观意志进行安排和策划,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较低。

 

(2)教学设计,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在最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树立了崭新的教学理念,即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的"学”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遵循了学习的内在规律。

  

14.教学环境的特点是什么?

 

答:

教学环境的特点是具有特定的环境区域、具有特定的环境主体、具有特定的环境内涵。

  

15.贯彻与实施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

⑴发挥教学原则的整体性功能和作用。

 ⑵运用教学原则要处理好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⑶实施教学原则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引进与吸收的关系。

  

16、课的基本操作程序是怎样的?

 

答:

课的基本操作程序是: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教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1)组织教学,既是课堂管理又是指示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和引起学生注意的过程。

说它是课堂管理,是指教师要了解学生出勤情况,维持课堂纪律和秩序。

 

(2)检查复习,是指检查学生的课外预习或复习情况,已学过的内容的掌握情况,适当复习旧知识等。

检查复习可起到旧课向新课过渡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这是课的结构中最重要的一个程序。

 

(4)巩固新教材,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新教材的基础上,当堂能牢记或熟练掌握新教材。

为了巩固新教材,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复述、自学辅导、练习或概括性讲授等方法。

 

(5)布置课外作业,一方面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新教材的理解,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课或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为进一步发展做准备。

预习是教学取得主动的重要保证,不可忽视。

教师布置课外作业,要注意学生的用脑卫生,练习要少而精,不搞题海战术折磨学生。

  

17、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包括哪几种形式?

 

答:

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有以下五种形式:

 1.领导评价。

2.学生评价。

 3.同行评价。

 4.教师自评。

5.专家评价  

18、运用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

以问题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的探究和研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1)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的教学情境。

 

(2)要依据学科教学目标的整体要求,依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依据学生实际已有的和可能的发展水平,选择和确定探究发现的问题(课题)与过程。

 (3)有序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发现活动。

 

第三次作业 

1.研究性学习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答:

错误。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的学习方法。

就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形式进行学习。

  

2.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很低,教学评价应以教师的外部评价为主。

 

答:

错误。

教师的外部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应该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仅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强调外部评价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而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教学就很难发展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自我教育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3.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不能由教师教的活动所取代的认知活动。

 

答:

正确。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其他任何人无法替代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

学生唯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认识客观世界、认识社会,把课程、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纳入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唯有发挥主观积极性,才能在主动探究的学习中锻炼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学生唯有经过自己的体验,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教学目标的表述包含行为动词、情境或条件两个要素。

 

答:

不全面。

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当包含四个要素: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情境或条件、表现水平或标准。

  

5.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答:

正确。

所谓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会形成和改变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论中的一个基本教学规律。

首先,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各门学科知识,总会使学生在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同时,形成相应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从而对学生的价值观、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旨在掌握特定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性。

就是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什么方法进行学习会极大地左右他们的态度和性格。

比如,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或机械地模仿教师所传授的东西,则往往养成盲从的态度和性格;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唤起学生积极的探究精神,引导学生逐步自主地解决问题,就有可能养成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实现目标的态度和性格。

第三,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班级社会气氛和人际关系的性质也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和性格。

  

6.在"教”和"学”这一主要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即教师的教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

  

答:

错误。

学生的学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教师的教应围绕学生的学展开。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其他任何人无法替代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

学生唯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认识客观世界、认识社会,把课程、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纳入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唯有发挥主观积极性,才能在主动探究的学习中锻炼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学生唯有经过自己的体验,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7.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观就是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不全面。

 所谓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观,所强调的是课堂教学是师生真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有学生生命的成长与发展,而且有教师的专业成长。

  

8.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不能由教师教的活动所取代的认知活动。

  

答:

正确。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其他任何人无法替代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

学生唯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认识客观世界、认识社会,把课程、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纳入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唯有发挥主观积极性,才能在主动探究的学习中锻炼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学生唯有经过自己的体验,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9.教育目标即教学目标 

答:

错误。

教育目标是一个关于教育活动之预期结果的总的概念,是指一定的教育活动所要促成的预期的身心变化。

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所要达到的标准、要求所作的规定或设想.  

10.课堂气氛对学生学习及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不大。

 

答:

错误。

课堂气氛,又称课堂心理气氛,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状态。

课堂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态度、行为及学习结果,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起着维持、定向的作用。

  

11.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是把学生考试分数和考场表现作为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一个部分,从根本上让学生更有效地思考,并为自己的见解提出证据。

这是一种质性评价的方法。

 答:

错误。

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是把“班级参与”和“课堂讨论"中表现行为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一个部分,从根本上比学生更有效地思考,并为自己的见解提出证据,这是一种质性评价的方法。

  

12.教学模式即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程序。

 

答:

错误。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围绕某一教学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和活动程序。

教学模式的要素包括:

教学理念、结构、程序。

  

13.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是有区别的。

 

答:

正确。

教学设计作为对教学活动系统规划、决策的过程,其程序包括:

教学设计背景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评价。

  

14、分层次教学模式是落实"因材施教”的有效策略。

 答:

正确。

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在思维发展水平、智力和认知结构方面存在的差异,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照顾了优秀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又解决了一般学生"吃不了”的问题,同时也为学生个性发展与选择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其最佳水平。

   

第四次作业 

1、如何为学生布置合理的作业?

 答:

(1)布置有意义的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应该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经验水 

 

 

平相适应;学习任务应该与训练目标相关,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应该是巩固新知识的过程;学习任务应该是积极有效的。

(2)布置学习任务应该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3)学习任务的内容与形式应该多样化。

(4)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

  

2.如何理解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观?

 答:

所谓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观,所强调的是课堂教学是师生真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有学生生命的成长与发展,而且有教师的专业成长。

 从学生的角度看,课程教学活动是他们学校生活的最基本的构0成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主动的参与、积极的探究,达到对世界的认识,使自己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也使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求知**得到满足,使自己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锻炼,从而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

 从教师的角度看,课堂教学是教师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教师在课堂上不只是完成外界所交付给他的任务,不只是为了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单向付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逐步加深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形成责任感和使命感,产生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愿望和动机,意识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于搞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性等,而这些对于教师的发展完善而言,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教师能够在自己事业追求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同时也提高自己,不断进步。

  

3.如何理解教学过程的本质?

 答: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一方面,教师与学生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以课堂为主渠道展开。

 

(2)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人类的一般认识总是始于对事物和现象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通过实践检验所获得的理性认识。

教学认识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学生认识的特殊性与教师认识的特殊性两方面。

 

(3)教学过程是教养与教育的统一。

"教养”是指体现于各门学科中的学科知识,"教育”道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会形成和改变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

教学过程中的教养与教育彼此具有相对关联性,又互为基础、互为前提、相互制约。

  

4.当前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

发展趋势是:

(1)以质性评价整合与取代量化评价。

质性评价是对量化评价的补充与革新。

(2)既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映方式,又倡导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

新的教学评价在功能上突破了传统评价那种甄别与选择的倾向,建立一种旨在促进每一位学生进步与提高的发展性评价。

(3)强调评定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

(4)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

  

5.分组教学的优点。

 

答:

分组教学的优点有:

 

(1)有利于因材施教。

分组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甚至不同的兴趣分成几个小组,对不同的组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能适应学生的能力和要求,照顾了学生的差异。

 

(2)有利于“英才教育”。

班级授课,教师组织教学时更多是面向中等学生,优生常感到“吃不饱”和太容易而厌倦学习。

分组教学能较好照顾尖子学生的特点,满足其强烈的求知欲和

需要,有利于英才的培养。

 

(3)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6.如何优化师生人际关系?

 

答:

优化师生人际关系要做到以下几点:

 

(1)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是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的根本保障; 

(2)深入了解学生,从内心深处作学生的良师益友; (3)解决好相关师生问题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4)掌握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  

7.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优缺点及二者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是怎样的关系?

 答:

学科课程的优缺点:

 

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

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

  学科课程的优点在于:

 

(1)以浓缩的形式集纳人类在各个基本学科领域探索的成果,间接经验的容量较大,有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 

(2)便于按知识逻辑顺序组织教材,使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3)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学科课程的主要缺点有以下几点:

 

(1)科目繁多的学科课程导致总体课程体系臃肿不堪,同时也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2)学科课程以分门别类的方式组织和编排,而学生的现实生活却是完整的,这种课程上的人为的割裂,造成学生认知结构的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3)由于学科划分过细,造成知识面过窄,内容偏深偏难。

 

(4)各学科相互分离,彼此孤立,造成学习内容相互分离甚至脱节。

 

(5)具体的某门学科课程对于该学科的一位未来专家或专业工作者来说是必备的,但对于其他学生来说也许是多余的,因为它们与日常生活和学生的经验缺乏联系。

学科自身的需要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往往有冲突,学科教师面临这种冲突时,往往容易牺牲学生的利益,迫使学生服从学科的要求。

 活动课程的优缺点:

 

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

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

因此,活动课程也称动机论。

 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发扬了这一思想,杜威的课程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相对于学科课程而言,活动课程具有以下优点:

 

(1)重视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2)强调教材的心理组织,有利于学生在与文化,与科学知识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人格的不断发展; 

(3)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重视课程的综合性,主张以社会生活问题来统合各种知识,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活动课程的缺点主要有:

 

(1)过分地夸大了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忽视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容易导致“功利主义”; 

(2)忽视儿童思维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往往把儿童日常生活中个别经验的作用绝对化而不顾及这些经验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果学生只能学到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降低了学生的系统知识水平; 

(3)对于习惯了学科课程的讲授方式的教师而言,活动课程的组织较困难。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关系:

 

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两部分,活动课程和学课程都以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只是二者发挥作用的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学科课程的目标侧重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系统文化知识,具备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活动课程的目标则在于通过各类实际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第一,两类课程在目标上是一致的。

第二,两类课程在内容上是互补的。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不同内容的知识的互补。

二是不同形式的知识的互补。

第三,两类课程在学习活动方式上是互促的。

第四,两类课程在功能上是整体优化的。

 

综上所述,可以把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概括为:

两类课程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所占的课时比例有多少之分,但在功能上无轻重之别。

也就是说,两类课程既相互统一,又各有自己独特的育人功能,又有机结合,为共同的培养目标服务。

同时,因为教学过程的特殊性,学科课程占课时总量的绝大部分,活动课程占课时较少。

但是活动课程的功能与学科课程同样不可或缺,无论缺少哪一类课程,学校的培养目标都难以实现。

  

8.教学过程的功能有哪些?

 答:

(1)教学功能 

教学功能是指以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武装年轻一代,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形成他们智力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技能和熟练技巧,即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

在三者中,知识是中心环节,它是形成技能和技巧的基础。

 

教学功能是教学过程最主要的功能。

教学功能也是教学过程最原始的功能。

 

(2)发展功能 

发展功能是指教学过程中注意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