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夜书所见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826852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夜书所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夜书所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夜书所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夜书所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夜书所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夜书所见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夜书所见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夜书所见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夜书所见教案.docx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夜书所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夜书所见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夜书所见教案.docx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夜书所见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夜书所见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夜书所见教案

夜书所见教案

一、亮“开门红”——激趣导入

首先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然后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之后我发出这样的感叹: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由此引出本课课题。

(设计思路:

因为教材安排的课文大都与实际季节相吻合,所以这样熟悉场景的再现,很容易勾起了孩子们对秋的感知,但在他们眼中、心中秋天是美丽的、丰收的季节,而我借由此过渡到秋天也是引人愁思的季节,与本诗主题吻合,也能在孩子头脑中设下一个小小的悬念:

秋天怎么会引起人们愁思呢?

这首诗又写出了诗人的什么愁思?

这样的导入,过渡自然,引人思索。

二、唱“重头戏”——合作探究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了解诗人,理解诗题;初读古诗,学习生字;品读赏析,感悟诗意;游戏练习,加深理解四步。

(一)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你了解他吗?

老师请诗人给大家自我介绍一下吧!

(出示作者资料)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

师:

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生1:

书本,在夜里读书嘛!

师:

“书”字有这个意思。

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

谁说一说?

生2:

写!

师:

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

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

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

很好。

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

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

“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生:

写!

师:

对!

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

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

生(齐):

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这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读懂诗,这一步就是为读懂诗做了初步的准备,明确诗题的含义,才能知道作者写的是什么,要写些什么。

通过对这首诗题目的理解,学生可以明确作者写诗的时间——“夜”及内容——“所见”。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过渡并出示学习提示:

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

听到什么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师:

刚才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

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

(师随机板书:

见:

梧叶促织一灯明听:

萧萧寒声)

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不懂呀?

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

(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

)(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居住在草地里的蟋蟀,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它们之所以名声在外是因为它们的住所及出色的演唱才华。

6.学习生字(促、深)

(1)这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师读一读。

(2)这首诗还有一个生字“深”,翘舌音,请读一读。

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3)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4)指名写生字。

7.师:

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

(课件出示全诗)

(由课题的理解很自然地引出了自读提示,这样的提示可以给刚刚迈入三年级的孩子们“一根学习的拐杖”,让他们有目的地去读诗,避免一头雾水的学习。

这首诗中要求掌握的生字不多,而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看,难度不大。

但是为了养成他们认真细致的书写习惯,我还是设计了生字的书写指导,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

(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

为什么说诗人是“客”?

(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萧萧秋风吹落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想念家乡,思念亲人)请你带着这样的情绪读读这两行诗。

(6)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

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们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

(板书:

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

(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再指名读,齐读。

(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

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说得好的给予表扬。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师:

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呢?

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

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师也可提出疑问:

在这里想问一问:

“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

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

(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

(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指名说)

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

(4)师:

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

(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

思乡之情)

(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

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指名说:

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

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

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

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指名说)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体悟诗情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我注重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他们深深地融入到诗中去。

(四)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刚才同学们对诗的大意基本弄懂了,那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

游戏的规则是:

我说诗句的意思,你们来猜相应的诗句,好吗?

(课件出示)

2.这个游戏好玩吗?

你们同桌来试试你说我猜。

(考虑到我班的孩子年龄偏小,设计游戏加深理解的方式很能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

三、品“音绕梁”——感悟升华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

师配乐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

(自由读)

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

(配乐,指名读)

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

生互相评一评。

5.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

(男女赛读)

6.师:

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被你们那深深的乡愁打动了!

(逐句理解诗句之后,带领同学们回顾整首诗感情朗读,我们常说“三分诗,七分读”,让孩子反复诵读,提醒他们将自己的理解带入朗读之中,进一步升华了全诗的思乡情感。

(五)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你们最喜欢玩游戏了,现在我们再来玩玩:

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

(课件出示:

萧、客、促、深)

2.同学们对于古诗掌握得很好,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3.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四、听“窗外音”——拓展延伸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

(指名读或背)

2.小结:

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3.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

(古诗教学要注重背诵积累,而中华五千年来的诗歌文化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因此在此环节中刺激孩子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体验,让他们吟诵其它有关思乡的古诗,丰富他们的积累。

而学后质疑,有利于引发新的思考、新的感受,使孩子们永远处于“学然后知不足”的境地,激发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望。

五、练“好功底”——个性作业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3.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

(个性作业是对全课的一个复习巩固,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课文拓展到实际生活,这样以来,本课的学习就被引入更深更广的空间,体现出“大语文”的理念。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见:

梧叶促织一灯明

叶绍翁听:

萧萧寒声思乡之情

感:

动客情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推荐阅读--教学反思

《夜书所见》是一首描写客游在外的诗人因秋风落叶,倍感孤独郁闷,加倍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

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

本诗景象鲜明,反衬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这份浓郁的思乡之情让本诗读来带着长长的惆怅,但又不失亲切感。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因此本节课我坚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将“读”贯穿到整节课堂中去。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感受,在读的基础上,通过图文结合、启发想象、练习说话、读背诗文等,大大增强了课堂上的学习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和积极性。

品词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重点,如何抓住文中的重点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我想法设法重现古诗中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将上下文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想象,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并且理解诗人的苦闷之情。

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感悟出了诗的内涵,更学会了阅读。

当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还有很多的不足:

如在备课时只备教材,对学生考虑的不够周到,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

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

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

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灌溉,夜书所见教案希望大家好好阅读哦,本册的内容三年级语文知识点、三年级语文同步练习里面含有很多精彩文章,收藏看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