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31695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财经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西财经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西财经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西财经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西财经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江西财经大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江西财经大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江西财经大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江西财经大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江西财经大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江西财经大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江西财经大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江西财经大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江西财经大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江西财经大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江西财经大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江西财经大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江西财经大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江西财经大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江西财经大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财经大学.docx

《江西财经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财经大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财经大学.docx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创新创业教育专项督导评估

自评报告

 

江西财经大学

2017年10月30日

学校简介

江西财经大学是一所财政部、教育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财经学府。

学校秉承“信敏廉毅”校训和“敬业乐群、臻于至善”的大学精神,形成了培养具有“信敏廉毅”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办学特色,走出了在欠发达地区办人民满意高校的新路子,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的目标迈进。

学校前身为创办于1923年的江西省立商业学校,1958年成立江西财经学院,文革期间几经更名并停办,1978年复校,1980年成为财政部直属院校,1996年更名为江西财经大学,2000年由财政部直属转变为江西省管理为主,2012年由财政部、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

现有蛟桥园、麦庐园、枫林园、青山园4个校区,占地面积2200余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9亿元,馆藏图书354.6万册。

目前设有16个教学学院、4个管理型学院,9个独立设置科研机构、4个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7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江西省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现有专任教师1229人,其中正高227人、副高419人,博士643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全国“百千万工程”人才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位,全国“模范教师”2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才3人,全国专业学位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4人,一大批优秀人才入选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省级人才项目。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2002年、2007年两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均获“优秀”等次。

近年来,在江西省招生投档线和录取平均分均为全省高校第一,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在全省名列前茅,就业质量居全国同类高校和江西高校前列。

2010年获教育部首批“全国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2012年获国务院表彰的“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

拥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种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52个本科专业。

产业经济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有3个江西省“十二五”高水平学科、7个省“十二五”重点学科、3个省“十二五”示范性硕士点、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学校成立了科协和财经智库,近年来10余项成果编入国家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并送中央领导决策参考,40余项成果获中央及省部领导批示。

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等150余项,主办的《当代财经》入选“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和新闻出版署“百强社科期刊”,“理论经济”栏目入选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江西财经大学学报》入选“全国优秀社科学报”,两刊均为CSSCI来源期刊。

学校与29个国家和地区的103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是国际交换生组织(ISEP)中国大陆首家成员大学、“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资格院校、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实施院校、“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

留学生学历教育层次实现本、硕、博全覆盖,生源拓展到58个国家和地区。

2015年10月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合作建立江西省在英国的第一所孔子学院。

社会声誉不断提升,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法制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军训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称号。

在近三年中国大学评价各类排行榜中,分别位列中国CFO大学排行榜第5名、中国财经类大学排行榜第7名、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第16名、中国高管校友大学排行榜第30名、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第51名、中国大学生创业竞争力排行榜第59名、中国大学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校友榜第60名、高考生最喜爱的百强大学榜第71名、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排行榜第84名、中国大学杰出校友排行榜第89位、全国毕业生质量排行榜江西省第1名。

1.组织领导

1.1领导重视

(1)建立领导机构。

2016年,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有关政策,统一协调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领导小组在创业教育学院设置办公室,负责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领导小组每学期定期召开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全校的创新创业工作。

(2)完善工作机制。

学校建立了由分管校领导具体主抓,创业教育学院和教务处牵头,各相关部门和教学学院参加的齐抓共管、协同创新、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并明确了各部门主要工作职责。

创业教育学院牵头设计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培训创新创业师资、组织创新创业类竞赛、建设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等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及评价工作;教务处负责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的总体规划和管理;团委负责大学生“挑战杯”(创青春)、大学生科研课题、暑期三下乡调研课题等实践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学工处负责管理和规划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创业活动;研究生院负责推动和管理硕士和博士的创新创业活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心负责组织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及创业模拟实验项目的开发,以及承担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建设等任务。

(3)制定实施方案。

学校立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部署,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相关内容列入综合改革方案及“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教师、要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学校出台了《江西财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方案》(江财党字〔2015〕55号),将创新创业工作放在服务学校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推进,切实融入学校办学特色,通过实施弹性学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改革考核方式和学籍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和加强师资建设,搭建实践平台,从政策、服务、资金、人才、体制机制五个方面进行保障。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建设创新创业型学校,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4)成立专门机构。

学校成立了创业教育学院,从机构、场地、经费和人员等各个方面重点支持全校的创业教育。

全校现有服务创业指导的专职管理人员26人,创业孵化中心1个,2016年共投入442万元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经费。

学校建立创业教育网站,融合全校各类教学资源,发布创业教育信息,交流创业经验,为学生开展创业学习提供帮助。

为推动全校创业教育,学校培养创业师资100多人次。

2016年接受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参与创新创业社团、培训、讲座、相关赛事等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开展创新创业实训实践的学生约为7000余人次。

1.2宣传总结

学校充分发挥横幅标语、电子显示屏、宣传橱窗、网站等各种宣传阵地作用,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宣传,营造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良好氛围。

各大媒体把创新创业活动的宣传作为贯穿全年的重要任务,通过开办专栏专题、开展公益宣传等方式,及时报道创新创业活动动态、扶持政策,充分宣传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和涌现出的先进典型,通过持续不断的宣传发动,形成强大声势,营造浓厚氛围。

我校还多次召开经验交流会,制定了鼓励师生参与创业创新教育活动的激励措施和奖励办法。

(1)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动。

充分利用新闻网、校报、广播、电视台、“双微”等全媒体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发现、培育、挖掘、宣传身边典型,通过典型引路指导面上工作。

新闻中心开设“点赞江财人”“学在江财”“财大人物”等栏目对创新创业典型进行宣传,如【点赞江财人】郭泽楷:

手绘江财,绘写精彩;黎清:

弄潮儿向潮头立;王冬新:

畜牧行业的“领头羊”;孟鑫:

吃过的苦是未来的路;章蕴晖校友获伦敦天使投资等我校校友创业典型人物宣传;《江西财经大学报》开设专栏,刊登主题鲜明、影响重大的“双创”新闻;江西财经大学官方微信、微博发布也有计划地宣传了“双创”典型,营造了良好地创新创业氛围。

(2)新闻报道与专版报道结合。

新闻网刊发了刘彪文获“江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导师”称号、郭泽楷获评江西高校首届“大学生创新创业标兵”、我校召开迎接省创新创业教育专项督导评估工作会议、我校获“2017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授牌、江财众创空间喜获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我校入选教育部2017年度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等新闻报道。

校报刊发了《江财众创空间:

江财学子的“创业摇篮”》、《创新创业时代精神》《提高普通本科培养质量造就一流创新创业》《让创新创业成为你的人生主旋律》《以五个“有机结合”开启创新创业教育新局面》《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等专题报道十余篇。

对涌现出的“创新创业”先进典型事例进行重点宣传;《江西财大报》出专刊深入挖掘报道了我校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的有效工作。

(3)内宣报道与外宣报道结合。

我校一直非常重视“双创”工作的内外宣工作。

近年来,分别在人民网、江西日报、中国教育报、江西卫视、凤凰网、中国江西网、中国教育网、江西教育电视台、江西晨报等媒体发表相关报道。

尤其是《中国教育报》的“今天江财的五四,主题就是创新创业!

”,《江西日报》的“创新创业,江西高校在路上”,人民网的“王乔:

让创新创业成为你的人生主旋律”引起广泛关注。

在对内宣传方面,充分利用新闻网、校报、广播、电视台、“双微”等全媒体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宣传。

1.3校级督导

学校围绕人才培养总目标,坚持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创新创业教育业绩纳入了二级学院、职能部门年度督导考核,制定了《江西财经大学创新创业考评办法》。

《考评办法》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了量化考核,并制定了对教师和学生量化考核办法。

为了鼓励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学校每年以《考评办法》为依据,对学校各教学院、职能部门及全体师生进行考核评比,获得优秀等级的部门和个人,学校给予表彰奖励。

学校还建立了在校离校学生创新创业信息的跟踪机制,每年在《江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网》上填报了在校大学生和离校5年之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引领计划,大学生毕业后,学校还向每一位毕业生发放《创业问卷调查表》,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创业情况。

2.人才培养机制

2.1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1)制定培养目标。

学校把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坚持用井冈山精神等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突出诚信教育、法治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形成与社会互动、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校以培养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为人才培养总目标,形成了“通识型”、“融合型”、“精英型”和“职业型”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2)制定培养方案。

学校制定了完整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采取了多种切实可行及有效的举措,积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从2014年起,学校开始实施“学院招生、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结构为“通识课程+学科大类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其中创新创业与就业教育课程共有14个学分,作为一个重要模块纳入到通识课程,与其他模块融合为一体。

2.2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从2007年开始,学校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普及型”与“精英型”两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普及型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

在教学设计上,加强通识教育,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注重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

精英型则是面向具有明显创业倾向或较高学术追求的学生,分为创新精英型人才、创业精英型人才。

(1)开设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

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行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选拔具备创新潜力、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学生组建创新实验班,实行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组成的“一制三化”培养模式。

(2)开设普通本科创业教育实验班。

从2009年开始,分别在工商管理学院和国际经贸学院开设创业教育实验班,面向全校择优选拔学生,突出创业精神、创业理论和创业能力培养。

工商管理学院开办了市场营销专业(项目投资与营销策划方向)创业实验班、国际经贸学院开办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贸易与财务管理方向)创新创业实验班。

创业教育实验班采用“通识教育+跨学科(专业)教育+校企联合培养+创业孵化实践”的全新培养模式,采取双导师制、专项训练的个性化培养和精英化教育,目前已经连续招生6年。

2.3加快学科专业转型发展

(1)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依托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和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分别在法学、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新闻学等专业开设卓越人才培养班。

在培养过程中,坚持需求导向,强化校政、校企、校所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具有较好行业背景知识及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2)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按照省厅的部署,2014年以来,我校与江西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签订职教本科合作协议,联合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和会计学专业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已经连续招生3年,目前有“职教本科”在校生600名左右。

2.4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1)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目前我校拥有52个本科专业,其中8个国家管理专业、6个国家特色专业、17个江西省品牌专业、10个江西省特色专业。

近五年,我校有16个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专业停招,增设8个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发展定位的专业,完成专业建设的新陈代谢。

(2)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创佳绩。

从2015年开始,江西省组织开展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我校共有15个专业参评,其中9个专业排名第一,3个专业排名第二,排名第一和第二的专业占比80%。

2.5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1)搭建交叉融合平台。

依托学分制管理,实施“辅修专业”、“双学位制”和“学院招生、大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设跨学科交叉课程,为培养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跨学科人才创设了良好条件和实现环境。

(2)设置交叉专业。

学校出台《促进我校专业交叉融合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文件,按照“立足财经、交叉融合、适应形势、突出特色”的原则,立项建设交叉专业,引导学院在遵循学科专业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学科专业的横向交叉与嫁接,整合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内容,凸显我校办学特色,培养具有交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3.课程改革

3.1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丰富课程体系。

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模块,注重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

根据“通识型”、“融合型”、“精英型”和“职业型”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置了创业教育知识基础性课程、技术提高性课程和素质拓展性课程,这些课程分布在理论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和活动性课程之中,分必修与选修两种。

理论性课程包括创业管理、小企业管理、创业团队管理、创业融资、创业营销、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就业指导等方面的课程。

实践性课程包括创业模拟与实践、企业营运实训、财务管理实训、纳税业务、电子政务等。

活动性课程包括各类项目活动和专题活动。

项目活动主要以学科竞赛、科研课题、创新创业训练和学生创业孵化项目为主。

专题活动主要有“创业论坛”、“创业技能竞赛月”、“大学生学术节”和“体育艺术节”等活动。

(2)建立课程认证制度。

学校建立了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

学校自主建设了创业管理、创业法学、创业模拟与实践I等创新创业教育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其中创业模拟与实践I选课人数达到3000余人次,教学效果良好。

(3)加强教材建设。

学校鼓励并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创业通论》、《创业法学》等一批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建立了适合本校学生层次特点和学科专业特色的案例库,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成果。

(4)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和教学资源库。

打造精品,根据“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学校实施《百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深入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提升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质量,我校《创业管理》课程2009年及2010年分别获批省级及国家级精品课程。

积极推进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学校引进超星尔雅平台,将《创业概论》《创造学》《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创新方法学》《设计创业团队管理》《创意营销传播》《设计营销》《创业财务管理》《设计创业融资》《创业模拟与实践》《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等10多名课程上传平台,拓展了教学时空,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

同时,按照“专业提高性课程+专业口径拓展性课程+专业技能性课程”构建了专业选修课程体系,嵌入了创新创业类课程。

如,会计学专业开设了《全国财务决策分析竞赛集训》《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模拟法庭》等17门专业选修务实技能性课程,金融学专业开设了《金融数据模拟与仿真》《个人理财》等15门专业选修务实技能性课程。

3.2优化课程教学过程

(1)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整合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三个现代化手段,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自学与辅导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个人授课与团队教学相结合等“六个结合”的方式,加强过程控制和过程考核,建立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实现创业教育方法的不断升级。

积极推动教学范式改革,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如《会计学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等课程使用“翻转课堂”实行小班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思政课”开展体验式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确定选题,深入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体验革命先辈创业的艰辛,自主开展社会调查和撰写报告。

(2)建立多方参与的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

学校重视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质量的监管,利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对教学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考察和评估。

教师、学生、学校职能部门、毕业生、用人单位、家长等都可以作为评价主体参与教学质量的评价和反馈活动,形成对教学质量多角度的考量,以保证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合理性。

在实际工作通过包括教学例会、督导、领导、学生、同行等多个渠道的反馈,实现教学质量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方位反馈、全力整改的动态闭环评价模式,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有利于准确发现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有利于指导、整改和调控,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得到规范,教师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成效得以提高。

(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学校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图书馆、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向全体学生开放,并面向学生开设文献需求分析、论文设计研究、开题报告前沿查新等资源利用指导讲座、举办信息检索技能竞赛,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校还充分利用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在人才培养中引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行为。

另一方面,学校以教学资源为基础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并面向社会开放。

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三个现代化手段,打破传统教学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学生进行多视角、大容量的信息传输,课程全程贯联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自学与辅导、理论性与实践性、个人授课与团队教学、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等六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全程连动与监管;根据实践课程体系要求,采用真实实验、校外现场实践和课外创新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实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以学科竞赛为依托,设立项目,通过学科竞赛服务平台,推动互联+开放性学科比赛,通过各类大赛,实现了以项目为驱动、以社团为平台、以实验中心为依托,落实了实践教学活动体系,推动了学生自主学习。

(4)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

坚持开展“课程考试质量月”活动,强化考试规范工作。

建立了校院两级考试管理工作责任制,通过考前诚信教育、考试过程管理以及考试违纪行为严格处理等举措,有效地保持了优良考风和学风。

针对传统考试存在的弊端,会计学院、外国语学院探索过程考核方式,促进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实验教学中,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心突出“实战演练”,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对学生个人和团队、模拟企业经营结果与分析等进行全程评价。

2014年至今,已有50个教学班参加无人监考考试。

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无人监考”考出诚信与自信》入选教育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

4.教学科研管理体制

4.1整合教学科研资源

在工作机制方面,学校成立了创业教育学院,融合各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统筹全校的创新创业工作。

同时建立了由分管校领导具体主抓,创业教育学院牵头,各职能部门协调、各教学学院参与的齐抓共管的就业创业工作联动协调机制。

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方面,从2014年起,学校开始实施“学院招生、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学校又出台《江西财经大学促进专业交叉融合若干措施》、《江西财经大学交叉融合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学校将融合互联网+等新技术打造一批经管融通、“经济+”、“管理+”,“+经济”,“+管理”等多形式交叉专业,整合学校教学、科研和人力资源,有效促进我校专业交叉与融合,推进交叉融合课程建设,培养具有强竞争力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4.2加快实施学分制改革

实施弹性学制,建立学分积累用于转换制度。

实施弹性学分制度,鼓励大学生创业。

学校从1994年开始实施“学分制”,经过20多年的实践,已建立起较完善的学分转换、弹性学制。

规定每个学生必须修习6个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可以通过创业实践、发明创造、模拟竞赛、讲座课堂学习等方式转换学分。

允许大学生在6年内修完学分,鼓励创业,弹性完成学业。

制定激励措施。

学校设立了创新创业奖学金和相应的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在评先评优、提前毕业、免试保研等工作中予以认定加分,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

学校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了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了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

学校建立了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

学校自主建设了创业管理、创业法学、创业模拟与实践I等创新创业教育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其中创业模拟与实践I选课人数达到3000余人次,教学效果良好。

4.3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根据《江西省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若干规定》要求,我校制订了《江西财经大学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实施细则(试行)》,主要从三个方面鼓励科技人员开展创新创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第一,科技成果收益管理方面,细则规定,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的60%到95%奖励给参与研发的科研团队和科技人员。

第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方面,细则规定,支持科技人员离岗创新创业,离岗3年内保留其人事关系。

第三,科技成果推广宣传方面,细则规定,成果完成人在取得成果后,有义务及时擦写成果介绍,并报送学校,为成果转化提供更多先进技术。

按照省教育厅要求,我校在江西校企合作信息服务平台信息管理由科研处负责,已于2016年12月及时上传了我校专家和技术人员数据,以及上传了科研平台服务。

根据学校科研发展信息做了及时更新。

5.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以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不断创新师资培育机制,建立鼓励老师创新创业机制,打造了一支创新型师资队伍和一批创新团队。

5.1创新师资培育机制

(1)建立创新创业专任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学校创新创业专任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已经初步形成教学和指导、专职和兼职、理论和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