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31813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0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docx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docx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病毒与蛋白质感染因子

病毒(Virus)是一类非细胞形态的介于生命与非生命形式之间的物质。

有以下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可通除滤菌器,大多数必须用电镜才能看见;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或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④具有受体连结蛋白(receptorbindingprotein),与敏感细胞表面的病毒受体连结,进而感染细胞。

一、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病毒的大小一般在10~30nm之间。

结构简单,由核酸(DNA或RNA)芯和蛋白质衣壳(capsid)所构成,称核衣壳(nucleocapsid),衣壳有保护病毒核酸不受酶消化的作用。

各种病毒所含的遗传信息量不同,少的只含有3个基因,多的可达300个不同的基因。

病毒衣壳由一至几种蛋白组成,组成病毒衣壳的亚单位称壳微粒(capsomer)。

病毒的形成不需要酶的参加,只要条件具备,核酸和蛋白质便可自我装配(selfassembly)成病毒。

其装配形式有二十面体对称、螺旋对称和复合对称三种类型。

二十面体对称型的衣壳蛋白形成二十面体,核酸包在其中;螺旋对称型的衣壳蛋白与核酸呈螺旋形排列,核酸交织在其中;复合对称型为同时具有或不具有两种对称性形式的病毒(图3-21)。

图3-21病毒衣壳的排列方式

一个成熟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病毒体”(Virion)。

电镜观察有五种形态;①球形(Sphericity):

大多数人类和动物病毒为球形,如脊髓灰质炎病毒(图3-21)、疱疹病毒及腺病毒等;②丝形(Filament):

多见于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病毒(图3-22),人类流感病毒有时也是丝形;③弹形(Bullet-shape):

形似子弹头,如狂犬病毒、疱疹性口炎(图3-23)病毒等,其他多为植物病毒。

④砖形(Brick-shape):

如天花病毒(图3-24)、牛痘苗病毒等;⑤蝌蚪形(Tadpole-shape):

由一卵圆形的头及一条细长的尾组成,如噬菌体(图3-25)。

其中①为二十面体对称;②、③为螺旋对称;④、⑤为复合对称。

图3-21脊髓灰质炎病毒。

图片来自

图3-22烟草花叶病毒。

图片来自

图3-23疱疹性口炎(vesicularstomatitis)病毒,形态与狂犬病毒相似,均为子弹形。

图片来自

图3-24人类天花病毒(图中深染的颗粒)。

图片来自

图3-25T4噬菌体。

图片来自

图3-26丝状有被膜的病毒(流感冒病毒)。

图片来自

有的病毒衣壳外面尚有一层被膜(viralenvelope,图3-26),这层被膜是病毒粒子脱离细胞时,包被上的宿主细胞的质膜,被膜中含有病毒融合蛋白(viralfusionprotein),如流感病毒。

病毒融合蛋白在病毒进入宿主细胞时起着关键作用。

病毒只有在侵入细胞以后才表现出生命现象。

病毒的生活周期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个是细胞外阶段,以成熟的病毒粒子形式存在;另一个是细胞内阶段,即感染阶段,在此阶段中进行复制和繁殖。

感染阶段开始时,病毒的遗传物质由衣壳中释放出来,注入宿主细胞中,然后在病毒核酸信息的指导控制下,形成新的病毒粒子。

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

根据病毒所含的核酸的性质和状态不同,可将病毒分为6类:

1)双链±DNA→+mRNA→蛋白质,如天花病毒、T-偶数噬菌体。

2)单链+DNA→±DNA→+RNA→蛋白质。

3)双链±RNA→+mRNA→蛋白质[3],如呼肠孤病毒。

4)单链+RNA→-RNA→+RNA→蛋白质脊髓灰质炎病毒。

5)单链-RNA→+RNA→+蛋白质,如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狂犬病毒。

6)单链+RNA→DNA→±DNA→+mRNA→蛋白质,即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又称RNA肿瘤病毒(oncornavirus)。

二、类病毒

类病毒在结构上比病毒还要简单,没有蛋白质外壳,仅为一裸露的RNA分子。

由于它们具有感染作用,类似于病毒,故称为类病毒(viroid)。

它们不能像病毒那样感染细胞,只有当植物细胞受到损伤,失去了膜屏障,它们才能在供体植株与受体植株间传染。

例如,马铃薯锤管类病毒仅由一个含359个核苷酸的单链环状RNA分子组成,链内有一些互补序列。

分子长约40~50nm,不能制造衣壳蛋白。

三、病毒的进化地位

无论是病毒还是类病毒都不具有独立进行生物合成的能力,它们都是细胞的寄生物,因此在进化上病毒的出现不可能早于细胞。

病毒的前身很可能是在宿主染色体外独立进行复制的质粒(plasmid)。

质粒既有DNA型的,也有RNA型的。

它与病毒相似之处主要在于,它具有专一的核苷酸序列作为复制的起始部位。

但它又不同于病毒,不能制造蛋白质外壳,不能像病毒一样从一个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细胞。

当DNA质粒获得了为衣壳蛋白质编码的基因时,即意味着病毒出现了。

病毒能在种间传递核酸序列,因而它在生物进化上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病毒核酸往往可同宿主染色体重组,所以病毒核酸就有可能连接上一小段宿主染色体,一同传递到另一种细胞或有机体中。

更有甚者,病毒DNA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中,变成了宿主基因组的一部分,这部分DNA称为前病毒(provirus)。

通过病毒在宿主细胞基因组间传递DNA序列的过程称为DNA转导(DNAtransduction)。

在生物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常通过这种途径来转导目的基因。

病毒的某些属性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也具有普遍意义,通过对病毒活动的研究有助于对生命现象的理解。

例如:

1.自我装配。

病毒成分有限,结构简单,但只要成分齐备,条件适宜,即可自动装配成有活性的病毒。

2.装配信息来自分子本身。

3.遗传密码的统一性。

病毒和细胞携带的遗传物质是相同的,使用了同一套遗传密码。

4.自我复制。

病毒进入细胞后,能够自我复制和繁殖,具有生命特征。

四、蛋白质感染因子

1982年S.B.Prusiner以叙利亚仓鼠为实验材料,发现羊瘙痒病(scrapie)的病原体是一种蛋白质,不含核酸,命名为prion,意即PROteinnaceousInfectionONly,译为蛋白质感染因子或朊病毒,Prusiner因此项发现更新了医学感染的概念,获1997年的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图3-27病羊神经组织的海绵状损伤图片来自

羊瘙痒病发现已有200年的历史,羊得了这种病就会浑身发痒,不断在坚硬物质上搓擦身体,最后死亡。

它是一类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spongiformencephalopathies,TSE)。

疯牛病,即牛海绵状脑病(bovinespongiformencephalopathy,BSE)也属于此类疾病,发现于1986年,是由于牛被喂以由死羊骨粉制造的饲料而被感染,病牛脑内灰质及神经元都有典型的海绵状退化(图3-27、28),出现淀粉样(amyloid)蛋白沉淀(图3-28),与羊瘙痒病相似。

同类型的prion也会使鹿、貂及猴子患病,人类也具有类似的疾病。

图3-28vCJD病人大脑组织切片,左、海绵状病变及周围的沉淀斑,右、淀粉样蛋白沉淀,短线表示50um。

引自StanleyB.Prusiner1997

Prion是一种结构变异的蛋白质,对高温和蛋白酶均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它能转变细胞内的此类正常的蛋白PrPC(cellularprionprotein),使PrPC发生结构变异,变为具有致病作用的PrPSc(scrapie-associatedprionprotein)。

PrPC存在于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其它一些细胞,属于糖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集中在膜上的脂筏中,对蛋白酶和高温敏感,可能和细胞信号转导有关。

PrPSc与PrPc的一级结构相似(图3-29),均由253-4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33-37KD。

纯化的Prion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发现PrPc的高级结构中具有43%的α螺旋,极少的β折叠(3%),而PrPsc具有34%α螺旋,43%的β折叠。

动物被感染后,发生错误折叠的PrPSc蛋白堆积在脑组织中,形成不溶的淀粉样蛋白沉淀,无法被蛋白酶分解,引起神经细胞凋亡(Apoptosis)。

图3-29Prion的结构模型,左PrPc,右PrPSc图片来自

编码PrP蛋白的基因称为Prnp,该基因位于人第20号染色体的短臂,小鼠第2号染色体。

敲除小鼠的Prnp基因,小鼠仍能正常发育,并对瘙痒病完全免疫,但出生后很快会出现共济失调、小脑皮层颗粒细胞退化。

目前对蛋白质感染因子的增殖方式有两种解释(图3-30),一是重折叠模型(refoldingmodel),认为PrPSc分子起分子伴侣(molecularchaperone)的作用,能与PrPc分子相结合,诱使PrPc转变成PrPSc,从而形成了PrPSc二聚体,于是一个PrPSc分子就变成了2个PrPSc分子,如此倍增不已。

另一种解释是晶种模型(Seedingmodel),认为PrPc分子本身有向PrPSc转变的倾向(一种平衡反应),PrPSc能像晶种一样,稳定PrPc的构象,形成淀粉样蛋白沉淀,然后碎裂后又变成新的晶种。

图3-30PrPSc的增殖图片引自FrankL.Heppner等2001

蛋白质感染因子的增殖既不是由于基因过分表达,也不是因翻译量增加,而是由于正常分子的构象发生转变造成的,所以亦称朊病毒。

目前已知的人类PRION疾病主要有:

1.克-雅二氏病(Creutzfeldt–Jakobdisease,CJD):

Cruetzfeldt和Jakob1920年发现于六例患者,大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人,是自身PrP蛋白发生变异引起的。

2.变异型克-雅氏病(vCJD):

患者都处于以往CJD未曾出现的年龄段,为十几岁至三十岁的年轻人,是由于取食病牛产品而感染。

患者首先出现忧郁症的病状,继而不能行走,并呈现精神障碍等痴呆症状,最后死亡。

3.GSS综合征(Gerstmann-StrausslerScheinkerdisease)):

是一种遗传的的慢性脑病,由Prnp基因缺陷引起,PrP蛋白的102位亮氨酸被脯氨酸取代或117位的缬氨酸被丙氨酸取代。

4.克鲁病(Kuru):

发现于新几内亚一个叫Fore的部落,当地人称作kuru,意即颤抖。

病人大多数是妇女及小孩,病症有言语含糊及无意识地狂笑,最后不省人事并死亡。

一名美国医生D.C.Gajdusek到了当地,发现那里的妇女及小孩具有吃死者尸体的习惯,结果受到感染。

5.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atalfamilialinsomnia,FFI):

也是一种遗传性疾病,Prnp基因变异,PrP蛋白178位的天冬酰胺被天冬氨酸取代。

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失眠,并有CJD的症状。

对于蛋白质感染因子引起的疾病,目前尚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

这类蛋白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对抗生素和消毒剂不敏感,134-138℃持续1h的病牛脑组织匀浆,以及10%福尔马林固定过的病羊脑组织,仍有感染性。

据报道,自1996年以来,共有106人得了疯牛病,其中仅有七人还活着。

[3]病毒RNA的碱基序列与mRNA完全相同者,称为正链RNA病毒。

这种病毒RNA可直接起病毒mRNA的作用,附着到宿主细胞核糖体上,翻译出病毒蛋白。

从正链RNA病毒颗粒中提取出RNA,注入适宜的细胞时有感染性;病毒RNA碱基序列与mRNA互补者,称为负链RNA病毒。

负链RNA病毒的颗粒中含有依赖RNA的RNA聚合酶,可催化合成互补链,成为病毒mRNA,翻译病毒蛋白,从负链RNA病毒颗粒中提取出的RNA,因提取过程损坏了这种酶,而无感染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