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十年进程中学科教师的嬗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38176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十年进程中学科教师的嬗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十年进程中学科教师的嬗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十年进程中学科教师的嬗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十年进程中学科教师的嬗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十年进程中学科教师的嬗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十年进程中学科教师的嬗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十年进程中学科教师的嬗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十年进程中学科教师的嬗变.docx

《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十年进程中学科教师的嬗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十年进程中学科教师的嬗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十年进程中学科教师的嬗变.docx

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十年进程中学科教师的嬗变

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十年进程中学科教师的嬗变】

站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走过十年的十字路口,对学科教师在此进程中的嬗变做一梳理,不仅有助于我们看清过去十年发展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而且能让我们清醒地去应对未来十年面临的挑战。

●思想的嬗变:

从迷茫到积极投入

2000年10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迎来了事业发展的春天。

然而对于大多数学科教师来说,似乎对身边发生的变化并无多少触动,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事情,似乎与学科教师关联不大。

但是对此变化“嗅觉灵敏”的公司和企业,面对巨大的市场、丰厚的利润、持续的发展前景的诱惑,奋勇投入到信息技术教育的市场角逐中,在很短的时间内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教育软硬件产品,并且不断地升级换代,学校的信息化环境骤然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在贯彻落实《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__》文件精神下,加大了教育信息化经费的投入,购置设备,建设机房、多媒体教室及校园网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及乡村学校的信息化环境焕然一新。

xx年,国家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程,惠及全国乡村特别是西部地区乡村的中小学的信息化环境建设拉开了帷幕,三种模式的技术配备让农村的中小学生与信息化开始了亲密接触,缩小东西部基础教育数字化鸿沟的曙光开始显露,也让我们勾勒出用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的宏伟蓝图。

此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浪潮开始升温,各种信息化教学模式不断涌现,除了部分学科教师已经感受到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而带来的喜悦外,几乎所有的学科教师都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投身到这种浪潮中了。

到xx年左右,很多学科教师已经感受到课程教学资源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类教学课件、教学软件,如中国基础库、中国基础教育网、翰林汇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KI基础教育知识仓库、K12学科资源库、方正奥思多媒体创作工具等逐渐进入学校,由学科教师制作的教学主题网站似雨后春笋般出现。

仅在xx年12月在广东省佛山市举行的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育特色主题网站展评活动”研讨会上,就收到711个主题资源网站,几乎涉及中小学的各个学科,由此可见学科教师的参与度之广。

之后,伴随如概念图、博客、WebQuest、Moodle等新鲜概念的引入,越来越多的学科教师意识到自己对于信息技术的原有认识过于片面,亟待更新,不再把信息技术看成仅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自留地”,他们的视野在不断拓宽,越来越踊跃地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不断探究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从当初的迷茫到尝试直至投身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浪潮中,我们看到了学科教师的思想嬗变的过程,更看到了他们行动的历程。

●能力的嬗变:

从技能掌握到课程整合能力的提升

1994年,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立项,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领导,由何克抗教授、李克东教授等牵头组织了“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模式改革试验。

1996年,__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推广几何画板软件,并以此为平台,开始组织《CAI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实验研究。

在诸如此类的实验推进过程中,对于学科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训在全国各地中小学蔓延开来,这应该是学科教师与信息技术亲密接触的开始,有畏惧、不安,但更多的是兴奋,那种感觉也许会让许多学科教师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在组织这两个试验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在课件开发与推广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中所遇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引起了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工作人员的高度注意,他们对多年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教学软件开发与推广进行了反思和探讨。

1997年7月,根据对研究与实践的反思和总结,在《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媒体上连续发表《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再认识》系列文章,从此引发了国内对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课件的大讨论和大反思。

1997年,黎加厚教授发表的《从课件到积件:

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一文提出了“积件”概念。

1998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有关研究人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提法,第一次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并于1998年6月开始设立“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组,并将其列入“九五”重点课题的子课题进行立项研究。

2000年10月,时任__部长的陈至立同志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从而第一次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并由此引发了从政府到民间的全国性“课程整合热”。

“课程整合”在xx年持续升温,由何克抗教授、李克东教授等主持的“四结合”已经由最初的小学语文“识字、查字、编码、打字”,扩展到多学科的“学科教学改革、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训练、信息技术运用”。

据统计,当时设置的全国性的信息技术教育试验区、试验校,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验研究课题几乎全是关于“课程整合”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于学科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那种以为会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就能搞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念在实践中遇到了挑战,遭遇到困惑和挫败。

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校参与到课程整合的实验中去,对我国传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造成强大的冲击和影响,成为了影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育主管部门、研究者以及参与者敏锐地关注到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成为制约实践工作推进的瓶颈,纷纷采取一些计划项目来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1999年,英特尔公司推出了英特尔?

未来教育这一大型国际合作性教师培训项目。

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与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组织新版教材的编译工作,推出配套光盘,完成了教材的本地化工作,随后主持了上海市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

其完全不同于传统教育的理念与全新的培训方式,激起了教师心中的千层浪花,它对传统课堂的颠覆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学体验。

至xx年6月底,英特尔?

未来教育项目已累计培训中国的中小学教师逾158万名,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占全球该项目培训教师总数的20%。

这种培训模式,能让更多的参训教师分享他们的技能、心得和从英特尔?

未来教育项目获得的创新思维与教学模式。

英特尔?

未来教育提高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力,并成为同类计划中规模最大且最为成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项目之一。

xx年,英特尔公司在中国启动了“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模式。

作为试点,当年英特尔公司曾向北京、上海、青岛、深圳以及一些中西部城市捐赠了学生电脑(ClassmatePC)进行试点。

xx年1月,国家“十一五”规划课题《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应用研究》在上海正式开题,这正式拉开了此实验研究的帷幕。

xx年11月20日,__和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了“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合作框架”协议,支持中国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启动了__―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以下简称“携手助学”)。

根据该协议,在__的指导下,微软公司将在之后5年内提供价值1000万美元的捐助,用以支持中国基础教育和师范教育。

微软公司将首先从师资培训与技能培养、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以及教育信息技术管理培训等具体项目展开合作。

xx年11月4日,__和微软公司在北京签署了“携手助学”二期的合作协议,继续支持中国教育事业,助力教育信息化、教育研究水平的发展及人才培养。

二期签署的5年合作主要围绕创新教师、创新学校和创新学生三方面展开。

“创新教师”项目的重心是帮助教师提升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拓展教学空间,提高教学效益和教育质量。

xx年12月15日,__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我国第一个有关教师的能力标准。

xx年4月,__发布了《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__》,决定从xx年开始,组织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先行试点。

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从xx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开。

到xx年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使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普遍接受不低于50学时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并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认证。

自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实施以来,已有260余万名中小学教师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参加培训,有力地促进了“计划”开展。

上述项目的实施,提升了中小学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水平,使得他们能够自如地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达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也成就了他们徜徉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学的快乐。

●境界的嬗变:

从学科能力发展到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

中小学教师的学科能力一直是考量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因素,历来受到学科教师的重视,但无论是传统的对于学科能力的界定,抑或是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对它的再解读,都摆脱不了它的静态性特征。

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发展脉络来看,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并成为教师学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被大家所认可,人们谈论的仅仅是在学科能力发展的层次上,并没有把它放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下看待,更不用说放在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下考量,这无疑成为了发展的困惑和阻碍。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颁布相关标准,实施一系列计划,教师专业发展出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了一个研究的命题和热点。

首都师范大学提出了大学支持下的校本研修模式。

以学校为基地,通过校外专家和校内有经验教师的专业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持续性发展以及提高学校质量的有效途径。

提出了四种具体的模式,分别为咨询诊断模式、项目研修模式、网络共同体模式以及大学支持下的同侪互助模式。

华东师范大学丁钢教授积极倡导并提出的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使日常教育经验的研究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式”,“主要目的在于关注日常教育实践与经验的意义”。

通过教育叙事、讲故事的方式,教师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通过真实故事的描述,追寻教育参与者的足迹、倾听教育参与者的内心声音,发掘教育个体或是群体行为中的隐性知识,揭示其所蕴涵的价值与意义。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为教育叙事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与信息技术的支撑。

基于Blog的教育叙事研究发展应用最为广泛,为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思路。

xx年3月,《博客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我国教育技术领域中第一篇研究教育博客的论文。

教育博客不但引起教育技术领域中许多研究人员的关注,也同时激起了一线中小学教师的关注与兴趣。

通过教育博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热潮不断迭起。

xx年,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建立起了“东行记”教育博客,并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和广大一线中小学教师交流与共享思维火花的信息环境,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超越时空的发展平台。

xx年2月,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建立起了“天河部落”教研博客平台。

它同山东淄博学科博客、苏州教师博客、海盐教师博客等共同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教育博客群。

这些博客群不断推进教师化专业发展,促进家校的沟通与交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探索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教师的成长,开创教师教育在新时期的新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认为博客将会“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苏州教育博客共同体很好地诠释了Blog:

通过博客这一社会性软件,给广大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提供一个网上学习和生活的平台,教师们用心灵书写日志,构建了一个彼此交流和共享思维火花的教育信息化生命环境。

自xx年以来,一场“魔灯”的旋风刮到了我们的面前,在教育技术类的许多刊物上,几乎每一期都可看到对“魔灯”的介绍以及其应用情况。

上海市闵行区于xx年2月开始启动《基于Moodle的信息化课程设计与应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课题,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建立了区域信息化课程设计平台----“魔灯闵行”,课程建立101门。

平均每日在线访问人数约有500人次,高峰时达到850人次,近1000个用户,11所实验学校也建立了相应Moodle课程平台。

较为著名的Moodle网站有东行记Moodle、魔灯中国、上海崇明魔灯、广东中山教师魔灯、淄博教育Moodle、上海仰高Moodle课程联盟、南昌中学魔灯、上海外国语中学Moodle等。

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十年历史中,发生的事情很多,对于学科教师的影响深远,本文的回顾难免挂一漏万,有失全面,但希望对我们总结信息技术教育十年的发展历程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有所裨益。

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