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作文点评.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842801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高考作文点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东高考作文点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广东高考作文点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广东高考作文点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广东高考作文点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广东高考作文点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广东高考作文点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广东高考作文点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广东高考作文点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广东高考作文点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广东高考作文点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广东高考作文点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广东高考作文点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广东高考作文点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高考作文点评.docx

《广东高考作文点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高考作文点评.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高考作文点评.docx

广东高考作文点评

2011广东高考作文点评

【篇一:

2011广东高考作文点评】

2011广东高考作文点评

高考题目

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

“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

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认识,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含标点符号)。

【点评】这道作文题目最重要的是弄清“原点”的内涵,“原点”,词典给出的解释是出发的地方,题目中也举了几个例子。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人们习惯往前看,急着追寻名利、生活,很少回望过去,忘了最初出发的地方。

本道题旨在引导学生反思过去,属于写人生态度和生活感悟的范畴。

考生在审清题意后,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采取倒叙的写作手法,写自己经历的某件事,如果回到原点,你会选择怎么做,结果会不会和现在一样,从而抒发自己对“回到原点”的独特感悟。

另外,这道作文题其实跟时空有关,如要有所创新,可以尝试“穿越体”的写作模式。

但一定要慎用“穿越体”,因为要写一篇精彩绝伦的“穿越文”对学生来说难度还是很大,不好把握。

2011广东高考满分作文:

回到原点1

电影《让子弹飞》让人捧腹之余更予人一个耐人寻思的结尾,张麻子历经腥风血雨又重上马鞍,驰入山林。

也许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

电影的结局总是太蒙太奇,但我庆幸,英雄不是走回头路,他只不过是回到原点,那里才有刀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

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

难忘毕淑敏的一句话:

“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

”的确,生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自己不施粉黛的素颜,是不是已经遗漏了真性的原点?

我们习惯于挤出不由衷的笑容,习惯于对化妆品和面具的依赖。

殊不知我们暗自高兴以为岁月的痕迹和世故的表情统统遮去,却令自己最珍贵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热度一同抹去。

生命的原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围。

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点,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二万,翻越无数的高山?

?

每次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为乘客演示应急用品的使用方法。

面对乘客,本是机上空姐绽放最美丽一面的时机,但我却每每看见一张张木然而冰冷的脸,很规范却很敷衍。

我想,再动人的脸容也经不起随意的解读和虚伪的摆弄。

回到原点,虽不完美亦叫人亲切;远离原点,尽管精致但让人生厌。

回到生命的原点,是展现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轨迹上搏动着最和谐的节奏,是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演绎着真善。

于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

尽管在那个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学者为苟全学说已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老依然保持着不屈的姿态。

“宁鸣而死,

不默而生”。

造反者说他已丢掉立场的原点,我却谓马老回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原点。

“绝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

这个原点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载了人性的光辉和一个知识分子最倔强的底线。

原点不是起点,坚守原点者业已登上一个道德的高台,原点又是起点,坚守原点,回到原点者从这里再出发,再扬帆启航,最淋漓也最真实,最平平淡淡也是最轰轰烈烈。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满足于”枝枝叶叶外不寻”,但一个人人都标榜“金钱为原点”、“权力为原点”的社会又何尝不是一个迷失了原点的贫血社会?

惟有每个人都自觉地寻找原点的坐标,重获人性的庄严,才有“民德归厚”的一天。

回到原点,重拾本真,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点评

●点评人: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胡家俊

高考作文评分,看重学生独立思考与思维的能力,看重学生独立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情达意的能力,看重学生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能力。

文章从人的性情的角度,论述“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的观点,思路清晰,构思严密。

先是以电影《让子弹飞》中的张麻子为例,引出自己的观点,夺人眼球。

再引用毕淑敏的一句话,拓展开去,深化自己的思考。

接着以自己对空乘人员的体验作为例子,强化自己的观点,更加让人信服。

还以马寅初的事迹作为论据,加深对观点的认识。

最后,联系现实,以问句作结,引起反思,令人回味。

文章语言表达流畅,富有文采,而且相当多的文句很有意蕴,耐人品读。

【篇二:

2011广东高考优秀作文点评】

2011广东高考优秀作文点评(《回到原点》)

1.回到原点

壹文学创作是雨水缓缓渗入大地,再化作泉水泗泗流出的过程,而不是冷水直接装入冷饮车间,从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过程。

当我们看到评判一本书的好坏仅仅由其印数和销量来决定时,我们应该反思。

我们必须回到原点,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

?

回到原点,要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使命,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印数与销量。

文学创作本肩负着触及灵魂、涤荡思想、感召人性的使命,然而我们却看到,它已经渐渐变为一种只需要类型标准、只需要印数与销量的纯技术活动。

从一年出一本书,到一年出几本书,再到杂志书的出现,有些作家为了保持读者的关注度,持续吸引读者的眼球,已经将出书速度化,将文学创作的使命这个原点全然忘却。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他带着使命周游列国的见证。

白居易也说: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先人的理念,却是绕着这个原点,带着使命来创作。

如今,我们已经偏离了这个原点,如果我们再不回到原点,那这种姿态必然阻止文学创作走向深刻,走向宽广辉煌的文学圣殿。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

“我们要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

确实,现在我们的文学创作已经偏离了原点,远离了文学创作的根本。

我们需要放慢脚步,少一些急功近利,不要再闭门造车,去看看先人们是怎样做的,回归文学创作的根本。

回归原点,还文学一份厚重与深刻?

?

【点评】

主题明确批判性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周小蓬)

本文取“原点”作为“源头”、“根本”的意义,联想到文学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把生活作为文学创作的原点,非常中肯。

接着,作者指出现实中一些作家或“写手”远离生活“闭门造车”写“无病呻吟”的东西,写有数量无生活的“作品”的现象是“离开原点”的作为,显示了作者一种社会批判意识。

作者批评了这种现象之后紧扣题目正面立论,阐述了文学创作必须“回到原点”。

文章结尾一句“回归原点,还文学一份厚重和深刻”,再次强调主题,给人留下回味的空间。

2.回到原点

电影《让子弹飞》让人捧腹之余更予人一个耐人寻思的结尾,张麻子历经腥风血雨又重上马鞍,驰入山林。

也许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

电影的结局总是太蒙太奇,但我庆幸,英雄不是走回头路,他只不过是回到原点,那里才有刀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

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

难忘毕淑敏的一句话:

“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

”的确,生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自己不施粉黛的素颜,是不是已经遗漏了真性的原点?

我们习惯于挤出不由衷的笑容,习惯于对化妆品和面具的依赖。

殊不知我们暗自高兴以为岁月的痕迹和世故的表情统统遮去,却令自己最珍贵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热度一同抹去。

生命的原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围。

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点,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二万,翻越无数的高山?

?

每次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为乘客演示应急用品的使用方法。

面对乘客,本是机上空姐绽放最美丽一面的时机,但我却每每看见一张张蓦然而冰冷的脸,很规范却很敷衍。

我想,再动人的面容也经不起随意的解读和虚伪的摆弄。

回到原点,虽不完美亦叫人亲切;远离原点,尽管精致但让人生厌。

回到生命的原点,是展现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轨迹上搏动着最和谐的节奏,是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演绎着真善。

于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

尽管在那个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学者为苟全学说已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老依然保持着不屈的姿态。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造反者说他已丢掉立场的原点,我却谓马老回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原点。

“绝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

这个原点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载了人性的光辉和一个知识分子最倔强的底线。

原定不是起点,坚守原点者业已登上一个道德的高台,原点又是起点,坚守原点,回到原点者从这里再出发,再扬帆启航,最淋漓也最真实,最平平淡淡也是最轰轰烈烈。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满足于“枝枝叶叶外不寻”,但一个人人都标榜“金钱为原点”、“权力为原点”的社会又何尝不是一个迷失了原点的贫血社会?

惟有每个人都自觉地寻找原点的坐标,重获人性的庄严,才有“民德归厚”的一天。

回到原点,重拾本真,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点评】

文章从人的性情的角度,论述“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的观点,思路清晰,构思严密。

先是以电影《让子弹飞》中的张麻子为例,引出自己的观点,夺人眼球。

再引用毕淑敏的一句话,拓展开去,深化自己的思考。

接着以自己对空乘人员的体验作为例子,强化自己的观点,更加让人信服。

还以马寅初的事迹作为论据,加深对观点的认识。

最后,联系现实,以问句作结,引起反思,令人回味。

文章语言表达流畅,富有文采,而且相当多的文句很有意蕴,耐人品读。

3.回到原点

盛夏的夜晚蝉声聒噪,仿佛永无休止地宣泄着对热气的不满。

风拢起了清凉的裙摆,明晃晃的白炽灯照着蒸笼般的教室。

我随手翻开一本杂志,上面矫情的文字朝着我挤眉弄眼,空洞泛滥的描写令我的胃一阵翻江倒海。

忽然,教室后方骚动起来,同学们不怕炎热,挤作一团,各不相让。

我好奇地挤过去一看,啊,竟然是两只萤火虫!

有多久没见过萤火虫了呢?

在童年记忆中,每逢夏夜,我都会在老家的田边抓萤火虫。

在潮湿的泥土中,在浓密的苇草中,在清澈的小溪旁,小半夜就能抓到大半袋。

有时恶作剧地拨拉一下草丛,那瞬间飞舞起来的流萤就像繁星,带着萤绿色的柔光一直向上飞、向上飞,直至投入漆黑的苍穹,成为浩瀚星河中的一分子?

?

我从回忆中回过神来,大家都散了,只剩下我还盯着萤火虫。

然而它们的情况都不甚乐观:

一只卧在盒子底纹丝不动,溅出的萤火已经很暗了;另一只虽说拼命地想逃出这个囚笼,但始终是有心无力。

我的心一阵抽搐:

怎么办?

难道它们会死吗?

我真不希望予我以美好回忆的流萤化作尘埃。

我鼓起勇气对抓萤火虫的同

学说:

“你能把这两只萤火虫送给我吗?

”“怎么?

你喜欢?

你这种埋头用功的人也喜欢玩虫子?

随便你拿去,又不是什么贵重东西。

我如获至宝似的抱着盒子往楼下冲去。

告别了刺眼的灯光,当我踏入花圃时,植物独有的生命气息刹那间把我包围,我的心开始平静下来。

我小心翼翼地把两只萤火虫放在一片宽阔的绿叶上。

当它们呼吸到自然的气息时,燃起了那熟悉的萤绿色光芒,那么纯粹,又那么充满着生命力。

它们缓缓地前进,伴随着雨声清脆的坠落声,两朵萤火没入到黑暗的草丛中去了,但我仿佛还能看见那如脉搏般跳动的一明一灭,一明一灭?

?

我直起身来,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清凉的空气,顿时暑热全消。

我忽然觉得我们就像是萤火虫,飞进了水泥森林,从此告别了宁静的自然,耳边充斥着迷离的电子音乐,放眼过去多是无病呻吟的文字,我们渐行渐远,似乎离自然这个原点越来越远?

?

但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到了原点,在浮华中回归自然的状态,在喧嚣中回归宁静的心境,更好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各种环保活动、社区文体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

风起了,鼓动着我的衬衣与思绪,我下定了决心暑假要回到告别了七年的老家。

我祈望着夜风能把一朵萤火吹入梦中,让我回到自然的这个原点。

是夜,流萤入梦,我回到了原点。

【点评】

刻画精妙别具匠心(执信中学曾湖仙)

本文是一篇记叙性散文,由在教室争看萤火虫,由“我”讨要萤火虫,再放飞萤火虫,最后梦入萤火虫等几个主要情节构成,融入作者的议论、抒情,生动地表现了都市人渴望回到原点的集体心理。

作者擅长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体会深切,刻画精妙;环境描写亦别具匠心,开头“热气”的渲染为“回归”的渴望做了形象的铺垫,并与结尾“风起了”自然呼应,不着痕迹。

不足的是文章第六段交代都市人的回归过于直接,显得生硬,与其文含蓄优美的特点相悖。

4.回到原点

头顶灰白的天空,翻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终于可以停下脚步,伫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

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点”———那条打从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

那条充满西

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

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

深红的趟栊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家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

偶有微风拂过,老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

我知道,这是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

而我人生的起点就始于这一片祥和中。

趟栊门后,原本掩着的木门已敞开。

借着屋内微弱的光线,我看见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躺在摇椅上看报纸。

忽然,一个小皮球“嘭”的一声打在了摇椅上,紧接着一个年纪大约只有两岁的孩子屁颠屁颠地走到摇椅旁,揪着爷爷的衣角:

“爷爷,球球!

”老人摘下眼镜,笑着起身,把孩子揽入怀抱,细声细语地说着:

“哦,球球去哪儿啦!

在这里吗?

不是!

啊?

?

在这儿!

”只听,一阵铜铃般的笑声传入我耳儿,我仿佛看见早已过世的爷爷也曾这么抱着我。

是的,在我人生刚开启的那几年,这条老巷确承载着来自亲人的无数关怀,西关人特有的温情。

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景致冲击着我的视网膜,也敲打着我心。

可是,忽然地,一个红得早已褪色却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我老屋的墙壁上。

这一“拆”字与周遭之景,周遭平和的氛围是何等的不相符。

这时,我方惊醒:

早在十一年前,这条老巷便已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

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

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

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

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开始。

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

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百广州老街坊的根!

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

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

这夜,我又梦见了久违的老巷———不同的是,这次当我回到人生的“原点”时,红红的“拆”字竟然不见了踪影。

【点评】

文情并茂考场佳作(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吴敏)

这是一篇文情并茂的议论性散文。

文章以第一人称角度,书写“我”回到孕育自己的“人生第一课”的西关老屋的所见所感,将个人生命的“原点”与岭南文化的“原点”融为一体,讲述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认识。

【篇三:

2011年福建卷高考高考作文题及优秀高考作文点评】

2011年福建卷高考作文题及优秀作文点评写作教学

07170734

2011年福建卷高考作文题及优秀作文点评

真题呈现——

根据以下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袁隆平说,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了个好身体?

?

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要求:

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篇典型的“供料作文”!

“供料作文”的说法源自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

在潘老师看来,“供料作文”既能考查学生从材料中选择角度的能力,也能考查形成观点、概括立意的能力,这是“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所不具备的优点。

诚哉斯言!

所供之料,不论来自古代经典,还是取自当下生活,都属于“公共知识”或“公共话题”的范畴,且具备“感性化”“肉身化”的特征,很容易成为学生想象、情感、思维等心理机能活跃的触媒,从而使他们的言语表达与创造成为可能。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供料作文,无论是供“料”之人,还是“料”中之人,都带有极强的生命气息、情感温度,很容易在尺幅之间营造出一种温和、亲切的“气场”,拉近彼此的距离,使心灵的真诚对话,甚至是深度对话成为可能。

譬如本次的供料作文,“将困难酿造成快乐的琼浆”,“青春因梦想而常驻”,“有梦想(也可衍生为热爱、执着、勇敢?

?

)就会有创造”,“诗意栖居的秘诀”等不计其数的话题,都可以在这段言语的“肉身”中找到。

深刻也罢,单纯也罢;求实也罢,务虚也罢,都可以调动自我的生命体验,参与言说。

较之其他省貌似公允,实际独断;貌似蕴藏丰富,实际命题人自己都可能一头雾水的命题或话题作文,福建的供料作文,提供的不仅仅是思想、情感驰骋的巨大空间,还有言说的莫大自由。

用声望极高的科学家朴素而生动的生命体验,激活学生的言语表达欲望,也体现了润物无声的生命化教育题旨。

说它润物无声,主要是指言说的平等性,亲切性,而非冷若冰霜的说教,或者霸气逼人的言语征服。

在工具理性日益泛滥,物质欲望甚嚣尘上的今天,用著名科学家对精神家园守望的鲜活例证,引领学生参与思索和对话,实际上也体现了命题专家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

也许这种力量仅是沧海一粟,但谁又能否认不会就此播下理想、诗意、责任、幸福的心灵之种呢?

自2003年拥有单独命题权以来,福建省除了在2007年直接命题《季节》,2009年半命题:

《这也是一种》,其余皆为供料作文,比例高达78%。

尽管“料”在形式上有的多,如2003年以《韩非子》中的寓言“智子疑邻”(被翻译成现代汉语)为料,要求考生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字符数为232;有的少,如2004年要求从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霍金、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等人物或文学形象中选一个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字符数仅79,但是以精选的感性而丰富的材料为言说的切入点,调动学生或提炼生命感悟“照着说”,或动用精神的能量,独具匠心地“接着说”,已经成为命题的惯性。

结合2010年福建省另类艺考中即兴演讲题,如“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请谈谈中美大片的差别”,还有潘新和老师注重的“素素养本位”“存在本位”,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断言:

从古今中外的精神营养中寻觅资源,作为写作的突破口,引领学生立足现实,关注体验,注重学生言语个性的张扬和言语智慧的表达,将会一如既往地成为命题的价值取向,或者说“闽派语文”的恒久追求!

清代学者章学诚说:

“夫识生于心也,才出于气也。

学也者,凝心以养气,炼识而成其才者也。

”今年的福建省高考作文题,虽然也惹来争议,比如材料太诗意化,难以立论,推演;设计难度偏大,因为材料触及了“自然之子与自然之‘神’的矛盾统一”,或者“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也有认为本次材料较为传统,容易导致立意雷同,但不管怎样,要求学生借这个思想的引子,炼“见识”、炼“胆识”,以充分彰显言语生命的活力,这种真诚而殷切的瞩望不容否定。

附2011年福建高考一类作文样卷

【按语】这里所选的4篇考场作文,分别被列为今年福建高考一类作文样卷中的上、中、下。

其中,《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是今年高考唯一的满分作文。

在评卷中,各类等级作文都提供一些“样卷”,供评卷老师参考,让他们对自己批改的作文到底要定位于几类,必须心中有数。

一类作文的最低标准是在59分或59分以上。

据介绍,今年有14篇作文为65分以上。

不过,今年并未公布优分作文,主要的原因在于:

往年公布的优秀作文,非但没有一鸣惊人,反倒引来一片嘘声。

这使得教育部门在今年高考作文上格外小心翼翼。

在19日举行的作文总结会上,评卷组老师介绍说,在今年全省25万多名普通高考考生中,约18%的考生

作文成绩在42分以下,40分-49分的考生占67.75%,60分以上的仅占0.4%。

1、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70分)

纪德有言:

“我为美好的事物消耗着自己的感情,它们的光辉来自于我不断地燃烧,但这是一种美妙的消耗。

”这美妙的事物,便是我们创造的事业,这消耗便是我们的热爱。

若不是有了那些关于水稻的梦,若不是有了那种投入其中的热爱,袁隆平何以从田间完成伟大的创造?

何以用枯瘦的双肩担起全球的饱食之忧?

他因胸怀天下苍生而热爱他的事业,他因热爱而诞生创造的婴孩。

圣埃克苏佩里曾言:

“创造,是以有限的生命去交换无限的事物。

”一个热爱创造的人,往往是因为他执着追求于某种恒久的价值。

这价值,在袁隆平心中便是天下人皆饱,在爱因斯坦那里便是“科学的美感”,在乔治奥威尔那里便是揭破一切的谎言。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曾有讲述这样的寓言:

“一个工匠想做一柄最完美的权杖,于是他日夜不息,任时空流转百年,最终那权杖,成了梵天世界最美的作品。

”梭罗在这里暗示我们:

一旦我们认定了某种创造有值得我们付出一切的价值,我们就应完全投入其中,热爱并坚定地追求。

回望历史长河,又有哪一个伟大成就不是源于创的爱?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汹涌而来,凡高的火焰色向日葵,乃至牛顿的三大定律,又有哪一个不是饱含着创澎湃的激情,穿越千古破空而来?

我已无法历数古今中外多少因热爱而造就的伟大创造,可这种繁盛,恰与当下创造之光的暗淡形成触目惊心的反差。

我们有袁隆平,有王选,有钱学森,可这些科学巨匠已垂垂老矣,而后起之秀乏善可陈,为何?

我想正是因为当下已绝少对科学本身有着痴爱的年轻人,我们有的,只是一群又一群为了名利,为了一纸证书而在实验室里苦干的学生,他们一旦获得了所求的名利,便裹足不前,再不愿在黑暗中前行。

同样,在文学领域,如今又有几人能如桑塔格一般从容说到:

“我写作不是因为那里有读者,而是因为那里存在着文学”?

一个一个作秀者,只看见红地毯和金钱,比作品更有名的情况比比皆是。

在看似繁盛的文学世界里,我们只见得浮光掠影般的“商品文学”,吾不见哪怕只是一个有着创造之光的作品。

科学,文学,乃至其他种种事业,我们早已丢失了一往无前的热忱。

于是创造的婴孩夭折于腹中,岂不痛哉!

幸而我们还有幸存者明了这个道理,“成败得失,悲欢沉浮,在死亡面前终将逝去,我们看见的是那些恒久不变的东西。

”乔布斯,主宰it行业的先驱者曾如是说道。

是的,那些恒久的事物,人类的普适价值,抑或是科学艺术的真、善、美,才是创造的起源与归宿。

当我们受困于一时得失,不思是否前进时,但想一想那些因热忱而永葆鲜活的灵魂,默念这句话“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

惟有此,我们才能以自己的创造,超越那有限而平庸的生命。

高分关键词:

言语智慧“含金量”、提纯、针砭

点评:

这是一篇言语智慧“含金量”较高的作文。

从所给材料中提纯出“热爱”与“创造”的精神因子,并断言创造源于热爱,不易;在袁隆平热爱以创造的基础上,又用9位外国名人的话语或事例,酣畅地加以引证,不易;10位人物,言语各异,事迹不同,却被统领到热爱与创造的旗帜下,如从“美妙的消耗”“恒久不变的东西”见出热爱,不易;在名人生命体验的基础上建构自我的生命感悟,如“以自己的创造,超越那有限而平庸的生命”,且不忘针砭现实中“只看见红地毯和金钱”,而忽略对“人类的普适价值,抑或是科学艺术的真、善、美”的追求,更不易。

引证过多,便会失去对人物精神“深度分析”的耐心和细心,如袁隆平把烈日下暴晒当做享受,功成名就后依然抱有“非分之想”,这些细微之处的精神乾坤,完全被宏大的论述冲得不见踪影了,这不能不说是白璧微瑕。

2、让我们拥有宁静朴素的心(65分)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以及愿望,真诚朴实得令人动容。

在他的梦里,杂交水稻获得了巨大成功,水稻如高粱般高,颗粒如花生米般大?

?

这是多么简单明快而又朴素的愿望啊,美好却有点儿遥远。

而就是这朴素的愿望,这宁静致远的心境,使他勤恳工作,最终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海子曾说: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袁隆平的愿望,是纯粹得让人起敬的。

作为一名科学家,他深知自己所肩负的任务,深知自己的本分是替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造福。

至于追名逐利,在这位可敬的科学家身上无法存留。

我想,袁隆平是宁静致远的,他拥有朴素、勤恳以及脚踏实地的精神,名利对于他是极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