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讲座.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8546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docx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心理健康讲座.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docx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

教师心理健康讲座

现代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养

一、教育的困惑——学生为啥越来越难教

1.案例:

一位新教师的独白

当我刚刚从师范毕业走入学校开始执教时,我感到兴奋和自豪,我把自己看成是学生的领路人,他们在我的引导下,喜欢学习,探索和发现。

可是事实却让我非常失望!

我现在是如此讨厌我的工作;我的学生常常不听我的管教,很多学生厌学,不守纪律,说慌,打架,漏交作业,不求上进,得过且过。

学校只要求我们班考出成绩,不关心我们班同学的具体情况。

我简直看不出这样一辈子当教师有什么意思。

2.学生“难教”的表现与原因

表现:

经常违规,违纪

   攻击别人

   伤害自己……

原因:

时代发展了,学生变化了,而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仍然没有变化。

对策: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现代教师角色内涵和角色定位

(一)教师角色内涵

现代教育提出了培养人“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的目标,教师则责无旁贷地担负着教书育人双重角色。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的育人工作必须以完整的人为工作对象,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以及促进未来社会的健康发展为工作目标,准确把握21世纪人才的心理健康素质、当今学生的心理动态以及个性化德育工作的艺术,充分体现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工作职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一)教育观念

(二)知识经验

(三)心理素质

(一)教育观念

首先,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上看,目前最大的误区在于: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因为现在学生心理不健康,所以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按照艾里克森的观点,人生每个阶段都有“危机”和需要完成的发展任务,这些“危机”得到顺利解决,就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如果没有解决这些“危机”或没有完成该阶段的发展任务,个体的心理发展就会出现迟滞或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是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并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知识经验

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是班主任科学、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学习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一方面可以更系统、更深刻地了解和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提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使教育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三)心理素质

首先,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难免也会出现问题。

我们在呼吁社会对教师多一些理解和多一份关爱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教师自身的修养和自我调节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自我调节,改善心理环境,保持心理健康。

其次,教师坚定的职业理想或职业信念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职业理想或职业信念的核心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爱,即“师魂”。

如果教师没有对教育事业和对自己学生的爱,只能称其为“孩子王”、“教书匠”,就不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更谈不上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再次,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动力。

一名优秀教师要有对教育事业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即“师德”。

有了这些,才能矢志不移,克服困难,完成所肩负的教育使命。

最后,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具备上述基本条件以外,还应具备适合自己职业的独特的人格特征。

比如;热忱关怀、真诚坦率、胸怀宽阔、作风民主、客观公正、自信自强、耐心自制、坚韧果断、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成就取向的人格和人际取向的人格以及魅力和组织才能等等。

除此之外,还应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和正确的自我意识。

四,学校心理辅导特点

1、发展性心理辅导为主

心理辅导可以分为发展性心理辅导和补救性心理辅导。

发展性心理辅导是指施教于未然,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面临的矛盾和个别差异进行心理辅导,促使其心理矛盾有效解决、心理潜能充分发挥、个性品质和谐发展。

补救性心理辅导是施教于已然,由心理辅导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疏导,乃至对有关的心理障碍进行诊断和矫治。

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就是发展性心理辅导。

班主任可以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来进行心理辅导,教师则可以充分利用与学生相处时间较多这一条件,在教育教学的自然情境中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春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境界。

五、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

——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是:

     增进心理健康

     优化心理素质

     开发心理潜能

(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包括六个方面,

     即智力发展水平、

     情绪稳定性、

     学习适应性、

     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

     社会适应性、

     行为习惯。

1.智力发展水平

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

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

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情绪稳定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

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指,当有了喜事时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

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3.学习适应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

对学习的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4.自我认识的客观程度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去向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动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知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5.社会适应性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往往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务能由自己来料理,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让自己融入集体生活,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来,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

七、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理念

     以了解学生为前提

     以建立关系为重点

     以全体学生为对象

     以班级活动为主要形式

     以助人自助为策略

八、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

建立良好的关系要从沟通开始。

一项研究表明,在教育工作中有70%的错误是由于不善于沟通造成的。

教师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与学生沟通;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来向学生表达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要求。

“沟通”是平等的,“沟通”是双向的。

案例:

一张广告牌

下面二幅画面给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校a:

校园里草坪上立有“不准践踏草地!

”的小牌子,可旁边赫然有脚印串串;在立有“不准乱扔杂物”的小牌子下依然杂物横行……

学校b:

校园里的草坪葱绿如茵,人们不由自主地欲抬腿踏入,摹然发现一精致小牌,上面写道:

“已有曲径通幽,何必另僻蹊径。

”于是,欲入境者略有所思,改变了主意。

A.教师常见的三种沟通方式

 一是解决式:

指教师告诉学生应该如何来调整其行为:

作为一个学生他:

     “应该”怎么做,

     “最好”怎么做,

     “必须”怎么做,

     “可以”怎么做。

具体方式有:

命令,指挥,控制。

“不许你谈恋爱了,去把学习搞好”

警告,威胁。

“如果你这次不交作业,我就要罚你……”

训诫,说教。

“你应该很清楚中学生不能染头发”

教导。

“书是用来念的,不是用来乱涂乱画的”

忠告。

“考试的时候要先做容易的题目,再做难的题目”

分析: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快速解决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缺点是频繁使用后会失效。

二是贬抑式:

打击学生的自尊心,贬低学生的人格。

责备,不以为然。

“你总是在班上捣乱!

中伤,归类。

“你今天的举止像动物一样!

揭露,分析。

“你这样大声叫嚷是为了出风头!

分析:

这种方式明显贬抑学生,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由于学生无法明白教师对他问题的感受,也就不会改变原先的行为或心态。

三是迂回式:

不直接指出学生的问题,而是通过旁敲的方式暗示学生。

另还包括逗趣,戏弄等语意。

“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觉得我在教一个猴子班”你的脚发出的声音比你的嘴中读书的声音还要好听一些”

分析:

学生经常会不明白这些言外之意,有时候即使明白,也会认为“老师太做作”而失去对教师的信任。

B.有效沟通的方式

   变“你向信息”为“我向信息”“你向信息”例句:

     “你”不可以这样做!

(命令)

     “你”应该更懂事。

(训诫)

     “你”照我的话去做!

(提供办法,命令)

     “你”的行为像个小孩子!

(中伤)

     “你”最好安静,否则……(警告)

     “你”以为你是爱因斯坦啊!

(讽刺)

分析:

上述语言为不接受语言,会损坏双方的关系。

“我向信息”的表达:

教师对学生说的话是有关他对学生行为的感觉,以及这个行为对他的实质的影响,这样的信息叫“我向信息”。

“我向信息”使学生把老师当作一个真实的常人来看,促使学生反省和改变自己的行为。

发送“我向信息”的原则——准确地表达内心感受。

教师对学生不可接受的行为,用非责备,非判断的口吻来叙述,这样的语言表达是以“我……”开头。

“我向信息”例句:

“当我带的班被其它教师认为是一个没有好纪律的班级时……”

“当我发现地上满是纸屑的时候……”

“你们的行为让我觉得……”

“当你不把门锁上的时候,我担心大家的东西会失窃……”

④理论依据:

人本主义理论

主要理论观点

a.人是理性的,独立的。

b.如果在尊重和信任的气氛中,人都能以积极和建设性的态度发展和改变自己。

c.辅导员的责任是为当事人提供建设性的充满真诚,尊重,信任的人际关系。

d.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核心在于辅导员的态度:

同感,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

⑤同感

     同感包括三个要素:

     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

     了解导致此情形的因素/

     将自己的感受表达给对方。

     它包括理性与感情两部分。

同感不等于了解。

了解是以个人的,主观的参照标准去看事物。

同感不等于同情。

同情是“局外人”,交往双方的地位是有高低,感受程度也不同。

同感不等于认同与赞成当事人的行为与看法。

“你怎么能哭呢?

而且一哭就是一两天。

哭,能解决什么问题,能把分数哭多出来吗?

能把你爸爸哭得笑起来吗?

……”这是一位老师的辅导。

“哭吧,考试考砸了,又挨了爸爸的骂,够伤心的……”这是另一位老师的辅导。

     面对同一位学生,不同的辅导老师作出了上述不同的反应。

哪一种反应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更为有效呢?

答案是后一种反应。

⑥真诚

真诚是指带领者要表现出开放的,诚实的态度,敢于分析自己,表达自己。

真诚不等于什么都可以随便说。

带领者的所感所想如果不经分辨就直言不讳,有时会伤害他人,破坏辅导关系。

真诚不等于容许自己完全自由地表达。

如果对当事人成长无利,就不必将所有的思想与感受与成员分享。

表达真诚的技术

     ①走出角色。

你不要心里总想着“我是老师”、“我是你爸爸”、“我是辅导你的”。

     ②不设防。

心里由什么,口里就说什么。

即便遇到当事人的误解与埋怨时,也能冷静对待,理解当事人的心情,以建设性方式处理事情。

     ③自我揭示。

向对方谈出自己的私人信息,愿意让对方知道你的个人经验、内心活动,尤其是那些消极的东西。

这样,给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之心。

⑦无条件积极关注

     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指无条件地关怀,尊重与接纳。

     无条件积极关注包括身体的关注与心理的关注两方面。

     无条件积极关注并不决定于当事人的行为。

     无条件积极关注不等于必须同意当事人的不良行为。

     无条件积极关注不等于带领者要放弃自己的价值观。

     积极关注,即不断发现当事人身上的价值和力量,帮助当事人自己去寻找这种价值和力量,把当事人的注意力向发现自己的长处、谋求个人的成长。

     要做到积极关注,辅导者就必须建立一种信念:

他是有力量的,他是能够成功的,他是有不少优势的。

辅导者有了这种信念,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把这种信念传给当事人。

     对学生积极关怀,就要在咨询与辅导的过程中,努力引导学生思考:

我的长处是什么,优势在哪里,哪些方面导致了我的成功,我有没有尽力去做。

给予尊重与温情

     有两种表达尊重的语言方式,即增进和赞赏歧异。

     增进,就是对对方的意见和观点直接进行表扬,直接表示对对方的欣赏之意。

如,“你这样的表达非常好”、“你很有领悟力”等等。

     赞赏歧异,是指在不理解、不同意或不接受对方的观点时,仍然表示尊重对方。

如,“我不明白那种想法,不过我可以感受你是如何产生那种想法的”、“我也许并不同意你所说的,但是我支持你说出来”。

以尊重的态度坦诚地讨论问题。

温情是通过非语言方式所表现地一种情绪态度。

目光、声调、姿势、面部表情,都可以表达辅导者对对方的温情。

重视问题的具体性

     学生说:

“我觉得老师偏心……”

辅导者就应该引导他:

“你能不能说出一两件具体的事……”这样就容易帮助当事人理清:

他的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的情绪到底与什么事有关。

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就是要引导学生以特别详细的内容来澄清事实:

疏导情感。

当一个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和情感发生的原因弄清楚了,可能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大半。

适时地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问题策略,并通过提问反馈当事人

任何方法必须由当事人接受才能成功,辅导者可以采取商量的口吻:

“如果你能把注意力转到学习上来,看看情况会怎么样?

你是否愿意试一试?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积极的方面看,会看到什么呢?

试试好吗?

”越是以提问的方式让当事人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越能增强他的自信心和自由感。

经过选择,策略更容易得到落实。

以助人自助为策略

     问题辨析:

     辅导就是给学生一些意见与建议。

     辅导就是为学生解决问题。

     教导与辅导有什么不同。

心理辅导的实质

     陈龙安(台湾):

学校心理咨询

     不是说教,是聆听;

     不是训诫,是接纳;

     不是教导,是引导;

     不是控制,是参与;

     不是侦讯,是了解;

     不是遏止,是疏导;

     不是做作,是真诚;

     不是解答,是领悟;

     不是解决问题,是协助成长;

     不是表面服从,是内心转变。

辅导案例分析

“今天我找你来是要和你讨论你这次考试失误的事情。

经过我对你的试卷的分析,我发现你存在的问题是粗心。

你说是吗?

记住:

下次考试要专心!

好,我的话讲完了,你可以回去了!

你回去要好好想想我的话!

“不许你谈恋爱了,去把学习搞好!

“如果你再这样下去的话,我就要对你采取一系列措施了!

”,“如果你再不改,我就打电话给你家长,叫你的家长来见我!

“你以为你很聪明吗不要自认为你懂得很多了!

“你应该…”,“你必须…”,“如果…,你就会…”

什么是幸福

——感悟与体验

案例

“幸福是什么?

在同学们回答之后,老师提议:

让我们感受一下吧——

每位同学写出与自己幸福最密切相关的5个人。

同学们有的写哺养自己成长的爸爸妈妈,有的写辛苦教育自己的老师,有的写在危难之时救助自己的警察叔叔,有的写捐助自己上学的叔叔阿姨。

接着,老师引导同学回忆与这些人在一起的最快乐的时光。

(看得出许多同学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之中)。

然后,老师告诉大家由于一些无法预料的缘故,与你幸福密切相关的一个人离你而去,请你用笔在他(她)的下面画上一横;又告诉大家由于一些无法

预料的缘故,与你幸福密切相关的另一个人离你而去,请再画上一横;过了一会儿,又一个人离你而去……当画到第三个人时,就看到一些同学脸色沉重了;画到第四个人时,许多同学眼含泪花;画到第五个人时,不少同学哭了,哭得好伤心。

待同学们情绪稍许稳定之后,老师把同学们从想象拉回到现实中来:

同学们,与你们幸福密切相关的亲人,他们仍然生活再我们的周围,时时给我们带来幸福。

最后,一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欢快地摇摆在同学们的心中……

这是一位李老师上的一次五年级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实况。

体验心理进步、心理成熟的喜悦。

怎样促进学生的感悟和体验?

在创设的情境中或想象的情境中感悟和体验。

此案例中,辅导者引导学生想象与自己幸福密切相关的五个人相继离开,使学生体验到失去幸福的痛楚,感悟到珍惜幸福的重要。

感悟心理科学知识。

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他们不容易理解抽象程度较高的心理科学理论知识。

因而在小学心理教育中,只有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在游戏中、在活动中,感受之,领悟之,而不必明确表达之。

感悟自己的心理现实。

自己的性格怎样,自己有哪些烦恼,自己的观察细致不细致,这些都能够逐渐让小学生自己领悟到。

感悟心理调控技能。

心理调控技能是复杂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规范性,

要求小学生能够熟悉、掌握是不现实的,但可以通过具体的方式领悟。

解读

感悟,就是感受与领悟,就是借助过去的经历,主要运用直觉来理解事物。

体验,主要运用情感来感受事物。

感悟什么?

体验改善、完善心理品质的过程。

面对某种事物,原先无动于衷,在老师的诱导下,产生了审美的情绪。

再把这个审美情绪产生的过程体验一下,会进一步强化、升华审美的情绪。

体验什么?

体验曾经的或即时的心理状态。

曾经经历过的紧张、恐惧、兴奋、愉悦,都可以通过联想等手段,重新体验,如临其境。

体验改善、完善心理品质的愿望。

面对榜样,面对问题,会产生改善、完善自己的愿望,会强化心理自我教育的动力。

在真实的情境中感悟和体验。

让学生回家留意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的言行:

端上热饭,买来新衣,叮嘱安全。

引导学生体验“被爱”的感受,进一步强化对“幸福”的认识。

在社会性学习中感悟和体验。

让学生去采访关爱别人的典型人物,并和他们一道去实践关爱别人的行为。

在实践中,向他们学习,体验他们的美好心灵,体验什么是幸福。

在心灵的交流中感悟和体验。

师生之间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亲子之间交流,交流幸福的感受,交流幸福对自己心灵的叩动。

在交流中加深体验,促发感悟。

如果说心理教育与学科教学、与品德教育有一些区别的话,我认为,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学科教学和品德教育往往较多地关注认知,关注理解、技巧、能力;而心理教育则较多地关注直觉,关注感悟与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