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56422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docx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docx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

(一)理解散文的句意、段意、文意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是一个常考点。

更重要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把握。

一、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

1.从文章的内容看,不同层次的中心句是重要的句子。

在社会科学类的文章中,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在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指说明性的)中,揭示事物重要属性、说明主要事理的句子,在文学作品中,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句子,大致都属于这一类句子。

2.从结构上说,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重要的句子

3.从表达上说,富有特色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

所谓富有特色,一是指结构上超常组合,二是指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

二、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

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下列几种:

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

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起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

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关的语境。

4.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

用这种方法分析,便带有鉴赏的性质,因此留到“鉴赏”部分再作详细阐述。

三、理解句子应注意的问题

主要应注意两点:

1.不要人为地“拔高”

这是指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

这种“强加”于人,通常表现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把一些不着边际的“思想性强”的优美文词句往上加。

2.要学会多角度理解

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它的组合因素复杂,甚至是多侧面的综合体,所以理解的角度就不能是单一的。

 

四、理解散文的段意及文意主要还是为了理解散文的主旨。

在高考中,几乎很少有题目会涉及到单独考查段意,因而这里就不作详细分析。

(二)分析作品结构

“分析作品结构”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考点。

近几年对该考点始终不变的要求是: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串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

高考对作品结构的考查,大多与文章的段落、句群相联系,考查文章结构、段落结构、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浙江高考命题也从该点出发,经过三年的实践,形成了自定的命题特色:

1.命题切入口小。

试题往往不从全篇出题,而是选择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来考查,形成考查作品结构的特色题——句段作用分析题。

2.命题分为直接考和综合考两种。

直接考,就是直接问某一段(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综合考就是把结构分析与内容、主旨理解以及表达特点放在一起考查。

3.除“句段作用分析题”外,还有两个关注点:

一是总体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选材特点及线索。

二是对散文中穿插性材料作用的分析。

【整合与点拨】梳理知识,知道“考什么”

【知识整合】

1、在阅读中,要分析作品结构,先要对全文内容有个大致的把握,次要对全文谋篇布局上的特点如思路、线索、组材等有所把握,最后是分析句段及穿插性材料在内容和结构方面的作用。

2、在做题中,最主要的是做好“句段作用分析题”。

【阅读点拨】

在对散文结构的整体把握中,最要关注的是作者思路(顺序)和线索。

散文的一般思路是:

缘起→描述(对象)→联想→感悟。

不同的散文有不同的行文思路。

写景叙事类散文多按照时间、空间顺序进行,而状物抒情类散文多以某一事物、某种感情为线索安排思路,议论性散文多以逻辑认识为序。

贯串全文联缀人物和事物的顺序叫“线索”。

它是谋篇布局的主要方面。

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决定了它往往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由一些事件发展的片断或一些场面、景物组成的。

由此,准确把握结构上的行文线索至关重要。

散文的线索多种多样,有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或者时空线索;有物线(某一种事物作线索)、情线(以一种感情变化为线索)。

写景叙事类散文多以时、空或时空为线索。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类散文多以物线、情线为主。

抓住了线索,就抓住了散文的“形”与“神”。

对线索的把握,有时从标题或头尾处找到,更多的是根据行文上反复出现、交代的词语来决定。

布局谋篇的技巧: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在阅读分析过程中,最主要的是会分析句段和穿插性材料在结构上的作用。

句段的结构作用因位置不同而不同。

处在开头,一般是统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抑扬,引发下文关于什么的思考。

处在中间,一般为承上启下,前后呼应。

处在结尾,一般为总结上文、呼应开头,点明题意,升华主题,发人深思等。

散文中的穿插性材料是近年来频繁考查的欣赏点。

所谓穿插性材料,就是文中在主体材料之外,经常穿插一些其他的材料,就其类型而言,或是景物描写,或是事件叙述,或是诗词引用,或是细节描写,不一而足;就其位置而言,或开头,或结尾,或中间,视需要而定;就其作用而言,或对比,或铺垫,或象征,或暗示,或烘托,或渲染,或正衬,或反衬,或营造氛围,或表现风格,各尽其妙。

【技法总结】分析句段或穿插性材料的作用,在答题时应注意下列三个方面:

1.阅读区间的准确定位。

要对句段或穿插性材料在文中的位置准确定位,因为位置不同,其结构作用就不同。

2.从三个角度去思考:

(1)内容本身所写。

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

(2)上下文关联。

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

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

这时的答案应具体。

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

(三)概括段(层)意主题

【真题探究】

作品主题在阅读中十分重要。

《考试说明》对此的要求是:

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然而,实际的命题很少直接考查对作品主题的概括,多是考查对作品局部段(层)意的归纳和概括。

即便如此,因为概括归纳能力在论述类、实用类文本中是个重要的考查内容,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它也不是一个必考的内容。

从已有的命题实践来看,概括段(层)意的考查多以文中一个重要问题(或作者的一个重要观点)拎起对较大区域,乃至全文的信息筛选、提取和概括的形式出现,即“原因概括题”。

【整合与点拨】梳理知识,知道“考什么”

【知识整合】

1.作品主题在阅读中十分重要,它犹如人的神经中枢,所有的阅读题都像是它的神经末梢。

阅读鉴赏,必须有主题意识,必须从标题、首尾、文眼句及议论抒情语句中迅速把握主题。

2.对作品主题的概括,既可以是对作品部分中心层意、段意的概括,也可以是对整篇作品中心意思的概括。

在阅读训练中,应以前者为主,尤其是做好“原因概括题”的题型训练。

【阅读点拨】

散文阅读是从阅读开始的,不是从做题开始的。

而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通读全文,把握主旨(题)。

把握主旨的内容包括两点,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

概括、把握主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1.解读题目法

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

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题旨,也往往是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

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

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作品主旨。

4.联系背景法

有不少文章,只有了解它产生的背景,才有可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中心思想。

除了对作者和作品的写作年代予以关注外,还要特别注意在文后出现的注释等说明性文字。

概括作品主题有一套语言模式可供参考:

本文通过对……的叙述(描写),表现了……思想感

情(赞美了……/批判了……)。

5.因文而异法

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作出评价和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思想认识程度也深广些,更富于理趣;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生活尖锐的揭示或率直的评价,这类散文颇有论文的味道。

对局部的段(层)意的概括,最主要的是认真、仔细地阅读,弄清各个句子间的关系、段落之间的关系、层次之间的关系,并仔细分析,抓住各部分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

【技法总结】

在实际做题过程中,有这么几点需提醒同学们注意:

1.概括题首要的是确定阅读区间。

有的题干已明示了区间。

很好办,对于那些未明示区间的试题,首先要根据题干词语、句子出现的位置而定。

一般说来,题干词语、句子所在的段落及前后相邻的段落,是答题点最密集的区域。

此外,还应适当扩大筛选的范围,免得丢失要点。

2.以偏赅全,挂一漏万是做归纳概括题常犯的错误。

其原因在于分析不深不全。

分析粗略,浮光掠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点不是被遗漏,就是难以发现,而且难以完整、准确地转换。

对此,一定要注意隐含信息的捕捉,还要扩大筛选的范围,对结构较复杂的关键句注意拆分。

3.对“原因概括题”这种题型,可据果求因,用因果之间的合理与否来检测所找要点的正确性。

4.概括题对考生组织语言的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必须注意深思精写。

不可全用原文语言或自己的语言,宜以摘取原文关键词句加自己的概括语言合成答案。

5.回答赋分较高的概括题注意因分赋点。

分值越高,要点越多。

同时要分点作答,以使答案明了清晰。

(四)鉴赏表达特色

【真题探究】

对表达特色(艺术表现特点、表达技巧等)鉴赏的考查,是浙江卷的必考点。

《考试说明》一直不变的要求是:

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注意散文运用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

在鉴赏评价中还要求“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

纵观三年命题实践,发现在这一考点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1.命题角度有两种,一种是大处着眼,小处设题,即从某一句某一段的表达特色切入;一种是大处着眼,大处设题,即考查全篇的艺术表现特色。

2.鉴赏要求侧重于多角度切入,分析要求既包括对表达技巧的辨识,又包括对其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具体解释。

3.考查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重在常见常用的方法技巧上。

【整合与点拨】梳理知识,知道“考什么”

【知识整合】

对于这个高考必考点的复习,要做好“一、二、三、五”项工作:

“一”,指必须构建一套关于各类表达技巧的名称、特征和表达效果以及实例的知识网络。

“二”,指两个结合。

第一个结合是指解答艺术技巧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第二个结合是指解答艺术技巧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

“三”,指三个步骤:

确认所用的技巧→具体解释→简述好处。

“五”,指五个切入,在“确认所用技巧”中大致可以从五个角度切入: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语言表达。

【阅读点拨】

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有:

(一)表达方式:

记叙(记叙详略、记叙人称、记叙方法)、描写[景物描写(白描、渲染烘托,近看远看,俯视仰视,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方面的描绘,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描绘,点面结合,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结合,细节描写等)、人物描写(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议论、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1、记叙

(1)记叙详略:

记叙应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进行,详写不是漫不经心地多写,它往往突出细节,注意渲染烘托,多用铺陈手法;略写也不是可有可无地硬凑,而应一丝不苟。

(2)记叙人称

第一人称的作用:

1、我是故事的见证人,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2、我是小说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

3、小说借我的情感态度表现人物性格或揭示作品的主题。

4、引起读者的反思,触动读者的情感。

5、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

6、能使故事情节更为简洁,内容更为集中。

第二人称的作用:

①便于作者与捕蝶者直接对话,易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②增加亲切感,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激发读者深进思考。

第三人称的作用:

①能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

②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叙述则显得比较客观公正,更具客观性。

(3)记叙方法:

顺叙:

眉目清晰。

倒叙: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波澜起伏。

插叙:

为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铺垫,与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形成对比。

2、描写

(1)景物描写:

①白描:

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②渲染烘托:

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③近看远看、俯视仰视

④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方面的描绘

⑤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描绘

⑥点面结合:

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⑦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⑧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⑨虚实结合

⑩细节描写

(2)人物描写:

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

3、议论

散文里的议论很讲究艺术性。

它是在记叙过程中自然融入自己的倾向和评价,故形成了夹叙夹议、叙议水乳交融的特色。

4、抒情

(1)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

借景、物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二)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表现手法(小类):

对比、衬托、渲染烘托、象征、托物言志、联想想象、抑扬、以小见大、寓褒于贬、明褒实贬、虚实结合

1、对比。

把……和……作对比,表明了一种……的现象或突出某种形象的特点。

2、衬托。

更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形象更突出。

衬托分为正衬(也叫烘托)和反衬。

如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如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3、渲染烘托。

更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

烘托,也叫正衬。

4、象征。

使形象含蓄而具体,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象征手法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比喻和修辞的区别:

比喻系字句修辞;象征系篇章修辞

5、托物言志。

使形象含蓄而具体,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6、联想想象。

联想想象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7、抑扬。

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观点。

8、以小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寓褒于贬、明褒实贬。

突出强调作者褒扬或贬斥的观点。

10、虚实结合。

虚实相生,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三)修辞手法及其修辞效果

它是命题者考查考生对语言运用特色赏析的重要方面。

因为技巧、特色均依附于语言,鉴赏时特别要与揣摩、品析语言相结合。

平时应储备考纲规定的九种修辞方法方面的知识。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拟人拟物)、排比、借代、夸张、反复、对偶、设问反问、双关

1、比喻:

使描写对象更形象生动、具体可感。

答题格式:

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比拟(拟人拟物):

把物人格化或把人当作物,使描写对象生动活泼、亲切动人。

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比拟与比喻的分别:

比喻是打比方,重点放在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上,不管哪一种比喻形式,喻体都一定出现在句子当中。

比拟是把人当做物来写或把物当做人来写,作为拟体的人或物在句子中不出现,是直接拿甲物写乙物,使某一人或物具有它本来所不具备的另一种事物的特征。

3、排比。

增强文章气势。

用来状物,景象迭起;用来叙事,有条不紊;用来说理,充分全面;用来辩论,气势磅礴;用来抒情,酣畅淋漓。

4、借代。

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引人联想,具体生动。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借代的两个事物具有相关性,而非比喻的相似性。

采用替换法,能够将其替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替换的是借代。

5、夸张。

能更鲜明地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一特征。

答题格式:

更鲜明地突出……的……特征。

6、反复。

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旨或句意。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7、对偶。

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律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

8、设问反问。

加强语气。

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

强调,加强语气等;

9、双关。

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

(四)谋篇布局技巧

开门见山、设置悬念、制造波澜;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烘托铺垫、前后照应;首尾呼应、卒章显志、设置线索;

(五)语言表达

鉴赏语言角度

词语的锤炼 

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叠音

词、拟声词、有表现力的动词、

形容词、副词等

句式的选择 

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

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

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

辞格的选用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

偶、排比、设问、反问、顶真、

互文、反语

整体的语言风格

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

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

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

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

上述五个角度在具体题目切入时,一般先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考虑,其次是表达方式。

而从“结构技巧”和“语言表达”两个角度切入时一般会在题干中有提示。

【技法总结】

1.要特别注意题干中“表达特色”“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概念的异同,因为它们决定了答题的方向。

前三个概念问的是同一回事,只是要求分析“表现手法”时,答题思路应先“狭”后“广”,即先从狭义的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考虑,后再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考虑。

如问“修辞手法”,绝不可同“表达特色”等术语混用,只能答“修辞手法”。

2.多角度切入和分析。

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止一个,不止一种角度,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尽的,在没有字数的限制、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的更全面详尽些。

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④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广度和深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解答的点可以多一些,以增加保险系数。

3.熟悉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模式。

先看清问法:

(1)请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2)本文(本段)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加以分析。

要特别注意这样问: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实际上包含了对写法、表达技巧的考查。

作答时分两步:

第一步,确认该句(段、篇)所用的表达技巧(若问“哪些”,切不可只答出一种);第二步,依据表达技巧的作用并紧扣内容、文句作答。

在分析作用(表达效果、好处)时,一定要把它自身的作用和它在文中的作用结合起来分析。

“作用”一般包括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要看清叫你分析的是哪方面的作用。

4.用一点术语。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注意表达效果的术语。

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等

(四)散文探究题

【真题探究】

高考探究题是新课程理念下应运而生的题型,是新课标卷命题的着力点和亮点。

1.探究形式有明探究(题干直接出现“探究”字样)和暗探究(题干不出现“探究”字样)两种。

2.关于探究的考试说明有三点: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丰富意蕴的发掘”;“对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探讨”;“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三个考点中重点放在第一点。

3.如就第一考点再深入探究的话,就会发现探究题主要是基于文本内的探究,而探究点可以涉及散文内容和形式的方方面面,或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意象,或主旨选材和技巧,只要是作品的关键处和丰厚处,皆可拿来作探究。

【整合与点拨】梳理知识,知道“考什么”

【知识整合】

对探究题型的掌握,可整合为三个层面:

(1)题型层面

(2)方法层面(3)答题层面

【阅读点拨】

一、考点探究

1.角度和层面

所谓“角度”,是指看事情、问题的立足点或出发点。

总的角度便是读者的角度。

较具体说,散文有具体材料、结构和情感角度等。

所谓“层面”,是指某一层次和某一方面。

它与“角度”有交叉、包含关系。

例如,时代背景层面(角度)、细节描写层面(角度),语言表达层面(角度)等。

概括地说,角度和层面是指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为表达此内容而选用的艺术手法,即“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在这两大方面内,又包括较多的具体的角度和层面。

面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的考点要求,同学们答题时既要对某一角度和层面进行深入探究,又要思路开阔,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多想想。

2.作品的意蕴

作品的意蕴是指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属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构成“意蕴”的主要方面。

就主题思想来说,很多作品的思想又不是确定的,甚至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读者感受到的思想有时也是不同的。

更有随着读者不同视角和层面的转换,更能发现作品的新意蕴。

不过,考试中的“意蕴”是实实在在的,有明确的答案和得到答案的依据的。

3.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什么是民族心理?

具体说来,如中华民族的勤俭持家的心理,大和民族的“武士道”心理,美国人共有的珍爱生命、生命至上的心理等,而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具体有: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官本位心理,道家文化影响下的消极遁世心理,佛学文化影响下的舍已为人心理。

还有爱面子心理,天人合一追求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心理,阿Q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