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PPT.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78574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PPT 页数:108 大小:9.8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PPT.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08页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PPT.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08页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PPT.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08页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PPT.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08页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PPT.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8页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PPT.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8页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PPT.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8页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PPT.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8页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PPT.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8页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PPT.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8页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PPT.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8页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PPT.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8页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PPT.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8页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PPT.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8页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PPT.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8页
亲,该文档总共10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PPT.ppt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PPT.ppt(10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PPT.ppt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引言,民以食为天,吃饭之事从来就至关重要,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它逐渐积淀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饮食文化。

追根溯源,古人到底吃什么?

他们怎么吃?

古代餐具与烹饪方式遵循着怎样的演变规律?

本老师讲在这一讲里引领你品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还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

一个人出生时要吃,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是要吃,六十华诞时更要吃。

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活动方式。

饮食文化是指食物、饮料、饮食器具在生产、制做和食用过程中,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俗习惯、食用风格、礼仪常规、和消费观念总和。

它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鲜明标志。

主要内容:

概述中国的茶文化中国的酒文化关键词:

一、从茹毛饮血说起:

“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礼记礼运,“上古之时,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五蠹,“神农氏始教民播种九谷”,“神农耕而作陶”。

伏羲氏“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充庖厨,故曰庖厨氏”。

以前,人类只是利用自然界现成的食品,自神农氏发明原始农业,伏羲(牺)氏发明畜牧业后,人们认识了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利用这一规律把它再生产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神农氏、伏羲氏分别是中国植物食品和肉类食品的开创者。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

”礼记礼运篇,“黄帝作灶,死为灶神”,“黄帝作釜甑”,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

二、中国人的饮食观念,

(一)“民以食为天”,唯食忘忧“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汉书郦食其传“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礼记礼运,

(二)诸子百家的饮食观念“食者,国之宝也。

”又说:

“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

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

”墨子,

(二)诸子百家的饮食观念1.饮食男女,人之大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礼记礼运,

(二)诸子百家的饮食观念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3.饮食有节,过犹不及,三、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人类早年就有一个像其他灵长目动物一样以采集果实为食的阶段。

这个时期是以素食为主的。

后来随着冰河时期的到来,气候变冷,要生存就要向杂食方向转变。

用火的发明透露出人类文明曙光,它也使杂食得以巩固和发展。

“粒食”只要能对五谷之类的草本植物的种子稍作粗加工就可以了,而“粉食”则有待于石磨和筛子的发明。

能够吃到本地不出产的食物是交通和贸易发展的结果。

中国人的饮食主要包括:

主食,黄帝内经对于夏商周三代至秦汉的食物原料作了很好的概括: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谷物是人们的主食,其他皆可划入副食范畴。

副食,副食包括菜、果、肉及调料四项。

先秦时期的人已经懂得栽种蔬菜和水果,脱离了采集阶段,园圃业已经产生。

中国原产和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就食用的菜类和果类包括葵、韭、薤、葱、瓠、葑、笋、芹、苦菜、姜、桃、李、梨、杏、梅、木瓜、郁(山葡萄)、桔、柚、枣、栗、榛、瓜(甜瓜)等等。

肉类则有牛、羊、猪、狗、鸡、鸭、鱼、鳖等。

副食,调料最初只有盐(咸)、梅(酸)二味,春秋时期五味之说已很盛行。

“五味”有咸(用盐或酱)、酸(用梅或醯)、辛(用姜或葱、桂、花椒、蓼等)、苦(用酒或豆豉)、甜(用饴或蜜)。

点心和小吃,点心和小吃都是小食品。

它们包括面广,种类繁多,为平民百姓所喜爱。

这类食品虽然是在饮食商业繁荣以后发展起来的,但它却始于先秦。

周礼中提到“糗饵粉粢”,这是中原一带的点心和小吃。

外来食品,外来食品传入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两汉,这个时期以张骞通西域为开端,促进了中西交流。

传入的食物与调料有豌豆、芝麻、核桃、黄瓜、葡萄、大蒜、石榴、芫荽等。

二是唐宋时期,这时传入的有高粱、菠菜、胡萝卜、西瓜、洋葱等,另外用甘蔗制糖法也从印度传入。

三是15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原产于南北美洲的各种农作物,如玉米、番薯(即白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菜豆、西红柿、花菜、辣椒、甘蓝、菠萝等相继传入中国。

四、中国人的饮食方式,

(一)“食不时不食”先秦时人们一般吃两顿饭,早餐是10时至11时,叫作“饔”;晚饭是下午3时至5时,叫作“飧”或“哺”。

战国时期农家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实际上统治者那两餐与老百姓的两餐是天差地别的。

汉代皇宫与上层社会里大多是吃三餐或四餐,平民百姓一般还是两餐,劳动紧张时,早上加上一顿早点,称之为“寒具”。

日常饮食:

朝食(饔yng,专指早餐)餔食(飧sn,晚饭,亦泛指熟食,饭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孟子滕文公。

注:

“饔飧,熟食也,朝曰饔,夕曰飧。

”昼食(午饭)宴请饮食:

钟鸣鼎食:

餐饮器具带有政治化的特征,饮具成为一种政治的手段和工具。

礼记礼器:

“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

(二)分餐制与合餐制:

(三)筷子的使用:

筷子古名“箸”,“箸者,助也”,也就是帮助吃饭的工具。

后流行到南方水乡,水乡驶船忌讳顶风船住,“箸”与“住”音同,便改作“快”,加上形旁就成了“筷”。

五、中国人对饮食的艺术追求,人们食有余裕时,在饮食生活中追求精神满足甚至胜过了物质上的需求。

这时吃饭不仅要填饱肚子,而且讲求饮食的味道、形状、色彩和入口时所给食者的感觉;不仅对食物本身提出要求,而且还对餐具、进餐次序、进餐环境、进餐伙伴等等许多与吃饱肚子并没有多大关系的事情提出了要求,但这些大多属于追求精神满足的层次。

(一)五味调和,“五味调和”最早是指做羹,古代的“羹”比现在的“羹”要浓稠一些,它是自古到隋唐期间最重要的菜肴。

说文中把“羹”解释为“五味盉(后通作“和”)羹”。

这意味着人们懂得使用五味调料后,首先把它使用在制作羹汤之中,后世称做羹为“调羹”也就是这个道理。

(一)五味调和,善于调味的大厨烹饪祖师彭祖;宰相名厨伊尹;调味专家易牙;,

(一)五味调和,花样繁多的炒菜作为一种烹饪法,“炒”加工的范围极广,蔬菜中的果类、叶类、块茎、块根、茎类都可以用“炒”的办法烹制,其他如山珍海味、家畜家禽、面筋豆腐,乃至粥饭糕饼无不可炒。

炒菜营养丰富,不仅因为它是由多种原料配合而成,也由于它加工时间短,各种营养成分流失少。

炒菜可荤可素,也可以荤素合炒,少量的肉与较多的蔬菜就可以炒出一个菜,这是水煮、火烤、油炸、汽蒸等烹饪法做不到的。

(二)色、形、味、触相统一,中国菜肴烹制的理论核心是调味,但也兼及菜肴的“色”、“形”、“触”,一个成功的菜肴可以说是这四者的统一。

(三)食具,“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丽人行,西周的火锅,战国的烤炉,西汉的烤炉和煎炉,豪强大族家的厨房和陶灶模型,汉画像石酿酒图,汉代的宴饮与席间娱乐,粮食加工机械舂碓,斗茶图,宋代的茶具,1、炊具鼎,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

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

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

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鬲(l):

古代煮饭用的炊器。

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

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

宋沈括梦溪笔谈,镬:

镬是古代煮牲肉的大型烹饪铜器之一。

古时指无足的鼎。

今南方称锅子叫镬。

有三个足架空,可以燃火,两耳用铉(铜钩)和扃(横杠)抬举。

传世的大镬有高达三尺的。

西汉以后,灶的使用日益广泛,炊具逐渐变成无足的釜了。

烧肉用镬,食用时还配套有鼎、刀、匕等。

镬内的熟肉、鱼肉与羞鼎的美味肉羹调和后,用匕(长柄汤匙)取出放在俎“zu”(长方形木案,两端有足支撑)上用刀割着出吃。

甑(zng):

甑就是底面有孔的深腹盆,是用来蒸饭的器皿,它的镂孔底面相当于一面箅子。

甑只有和鬲、鼎、釜等炊具组合起来才能使用,相当于现在的蒸锅。

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产生后,甑便绵延不绝,今天的厨房中仍能见到它的遗风。

甗(yn),古代蒸煮用的炊具,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体称甑,用以盛粮,下体为鬲,用于煮水,即现代的蒸锅,鬶(gu)将鬲的上部加长并做出流,一侧再安装上把手就成了鬶,这是中国古代炊具中个性最为鲜明独特的一种,只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其他地域罕有发现,同鬲一样,鬶也是利用空袋足盛装流质食物而烹煮的,但它因有可以外泄的流和鋬而显得功能更齐全。

斝(ji)外形似鬲而腹与足分离明显。

陶斝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也是空足炊具之一。

进入夏商周时期的斝变为三条实足,且多青铜制成,但已是酒具而不是炊具了,作为炊具的陶斝只存在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几百年间,作为酒具的斝则盛行于商周两代。

2.食具簋,专指商周时期的青铜盛食器。

在青铜器产生之前,此类器物是陶质或竹木质,被称为塯,或称土簋,功能与碗相同。

簠簋之称仅存在于夏商周时期,当时除作为日常用具外,更多地用作祭祀礼器,且多与鼎连用,以偶数出现,用来表示使用者身份地位的不同。

与豆不同的是,簋专盛素食,秦汉之际,作为实用器的簠簋已不复存在。

簋,簠(f):

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

盘:

新石器时代已广泛使用陶盘作为盛食器皿,自此而后,盘一直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用具,直到今天仍与我们朝夕为伴。

作为中国古代食具中形态最为普通而固定、流行年代最为久远的品类,盘包括了陶、铜、漆木、瓷、金银等多种质料。

最为常见的食盘是圆形平底的,偶有方形,或有矮圈足。

碗、盂、钵碗似盘而深,形体稍小,也是中国炊食用具中最常见、生命力最强的器皿。

碗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历久不衰且品类繁多。

商周时期稍大的碗在文献中称为盂,既用于盛饭,也可盛水。

碗中较小或无足者称为钵,或写作钵,也是盛饭的器皿,后世专以钵指称僧道随身携带的小碗,是佛教梵文钵多罗(PATRA)的省称,故有托钵僧之谓。

碗或写为盌,如同钵写作钵一样,反映了同一类用具的不同质料。

盂,钵,盆:

盘之大而深者为盆,从“锅碗瓢盆”这一习语中可知,盆是用于炊事活动的。

但“金盆洗手”的说法,又表明盆也可以作盥洗用具,不过后一种意义的盆古代常写为鉴,形态上与盛食之盆也略有差异,新石器时代的陶盆均为食器,式样较多,秦汉以后食盆的质料虽多,但造型一直比较固定,与今天所用基本无别。

豆:

盘下附高足者称为豆,豆即是此类物品的泛称,也专指木质的豆,陶质豆称为登,竹质的豆则做笾,都是盛食的器皿。

新石器时代晚期即已产生陶豆,沿用至商周时期,汉代已基本消亡。

青铜豆最早产生于西周而不见于商代。

商周时期,豆均是专以盛装肉食的,广泛用于祭祀场合,故后世以笾豆之事代指以食品祭神,豆类器皿因此被称为礼食之器,用途甚明。

敦(du):

青铜质盛食器,存在于商周两代,盛行于春秋战国,进入秦汉便基本消失。

敦呈圆球状,上下均有环形三足(或把手)两耳(或无耳),一分为二,盖反置后把手为足,与器身完全相同,同样用来盛装黍、稷、稻、粱类谷物食品。

俎(z):

平板下安有足谓之俎。

俎即可用来放置食品,也可用作切割肉食的砧板,故鸿门宴上张良自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其意昭然。

新石器时代的此类食具尚无确切的发现,但夏商周时期的俎却多有出土,既有石俎、又有青铜俎。

当时的俎也是祭祀用的礼器,用来向神荐奉肉食,所以常常“俎豆”连用,代指祭仪。

3.酒具人类的饮食是由“饮”和“食”两部分组成的,“饮”的远古起源是酒(茶的起源要比酒晚许多,一般也不作为饭食的组成部分),因此说起古代的饮食文化,自然离不开的是酒和酒具。

盛酒的器具有:

尊、壶、卣、彝、罍、缶等。

饮酒的器具有:

爵、觯、觚、斝、觥等等。

尊是酒器的总名,凡酒器都可以叫做尊。

尊,四羊方尊,曾侯乙青铜尊盘,壶:

盛酒器和水器。

流行于商至汉代,用于装酒和装水。

彝:

古代盛酒的器具,亦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爵:

古代饮酒器的通名,三足,以不同的形状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左:

兽面纹觚,通高15.1cm,宽10.7cm,重0.37kg右:

受觚,通高26.4cm,宽14.8cm,重0.93kg,觥,耳杯是饮酒器,古称“羽觞”,出现于战国时期,一直延续使用至汉晋,多为漆器。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流传的一种游戏。

夏历三月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

饕餮纹觯(zh),商代晚期,通高19.8,口最大径9.3,底最大径9.1厘米,椭圆。

(四)菜品命名,先秦肴馔的名字是朴实简单的,命名大概包括两重意思,一是用什么食物原料制作的,二是制作的方法。

有的两重意思皆有,有的只是强调一面。

六、饮食生活交响曲,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人们的饮食生活不单纯是生理现象,更是个文化现象。

经济地位、社会环境、文化教养、宗教信仰对人们的饮食有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不仅食用的肴馔和进餐时使用的器具有很大区别,更重要的是贯彻其中的心理需求和文化精神存在着更大的差异。

(一)宫廷饮食生活皇帝富甲天下,不论多么昂贵的难得之物,只要皇帝愿意,由这些制作的食品必先在宫廷里流行。

技艺最高的厨师也多被搜罗到御厨,因此历代宫廷还是留下许多著名筵席和名肴名馔。

如能表现周代烹饪水平和中原食风的“八珍”,唐代的百花糕、青精饭、遍地锦装鳖、浑羊殁忽等,宋代的烧羊肉、羊舌签、螃蟹羹等。

(一)宫廷饮食生活慈禧的菜肴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应节的吉祥菜;第二类是贡品菜;第三类是寿膳房按照节日膳谱做的例菜。

(二)贵府的饮食生活中国第一部关于饮馔的著作食经出于北魏豪门大姓崔浩之手。

他在书中总结的烹饪经验主要源自其母亲卢氏,卢氏娘家也是北方大姓,崔卢两姓都是历经数代的贵族。

后代食单、食谱许多出于贵府,如隋朝的谢讽食经、唐代韦巨源食单及“红楼”美食等。

(三)士大夫饮食生活,(三)士大夫饮食生活,名都篇曹植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脍鲤臇胎虾,寒鳖炙熊蹯。

鸣俦啸匹侣,列坐竟长筵。

连翩击踘壤,巧捷惟万端。

注释:

臇(jun),蹯(fn)。

(三)士大夫饮食生活将进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三)士大夫饮食生活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三)士大夫饮食生活菜羹赋无刍豢以适口,荷邻蔬之见分。

汲幽泉以揉濯,抟露叶与琼根。

爨铏锜以膏油,泫融液而流津。

汤蒙蒙如松风,投渗豆而皆匀。

覆陶瓯之穹崇,谢搅触之烦勤。

屏醯酱之厚味,却椒桂之芳辛。

(三)士大夫饮食生活李渔认为人应该取天地之有余,以补我之不足,决不能“逞一己之聪明,导千万人之嗜欲”。

那样不仅会毁掉许多有益于人类的动物,而且还会危及到人类自己。

他认为人类口腹的要求就在于对美味的欲求,而美味的获得不一定非得食必五鼎或食前方丈。

俭约的生活中一样能获得肴馔的精美。

(三)士大夫饮食生活随园诗话是袁枚总结自己40年钻研得出的经验和理论而写成的一部饮食理论著作,具有极高的实践价值,直到今天仍然具影响力。

(四)市井饮食生活,(四)市井饮食生活,七、中国人的饮食礼仪,“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礼记礼运,

(一)宴饮之礼宴饮决不单纯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是要联络感情。

一起吃饭是最便捷、最省力的一种手段。

不同规格、形式的宴饮各有其特殊的目的,但他们的共同点是亲合。

宴席上的佳肴美馔点燃了每个人的神经上的兴奋点,酒一落肚,更是火上浇油。

如果再有歌舞助兴,与宴者不知会表演出多少丑态来,有时甚至破坏了饮宴的最初的目的。

为了避免这类情态的出现,便要靠“礼仪”。

(一)宴饮之礼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

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互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右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一)宴饮之礼桌次排列在中餐宴请活动中,往往采用圆桌布置菜肴、酒水。

排列圆桌的尊卑次序,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由两桌组成的小型宴请。

这种情况,又可以分为两桌横排和两桌竖排的形式。

当两桌横排时,桌次是以右为尊,以左为卑。

这里所说的右和左,是由面对正门的位置来确定的。

(一)宴饮之礼桌次排列,

(一)宴饮之礼桌次排列当两桌竖排时,桌次讲究以远为上,以近为下。

这里所讲的远近,是以距离正门的远近而言。

(一)宴饮之礼桌次排列由三桌或三桌以上的桌数所组成的宴请。

在安排多桌宴请的桌次时,除了要注意“面门定位”、“以右为尊”、“以远为上”等规则外,还应兼顾其他各桌距离主桌的远近。

通常,距离主桌越近,桌次越高;距离主桌越远、桌次越低。

(一)宴饮之礼桌次排列,

(二)进食之礼礼记曲礼记载的仅是之礼:

(1)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2)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

(3)客若降等,执食兴辞。

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4)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殽之序,遍祭之。

(二)进食之礼(5)三饭,主人延客食,然后辨殽。

主人未辨,客不虚口。

(6)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

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三)待客之礼首先要发请柬,而且一般要在三日之前发出,所谓“三日为请,两日为叫,当日为提溜(捉)”。

请柬上还要写上这次与宴之人,使被请者知道,免得遇到客人不想见的人,使得双方尴尬。

主人还应该了解客人的食性,从而准备适合他们口味的食品。

(一)待客之礼位次排列方法一:

是主人大都应面对正门而坐,并在主桌就坐。

方法二:

是举行多桌宴请时,每桌都要有一位主桌主人的代表在座。

位置一般和主桌主人同向,有时也可以面向主桌主人。

方法三:

是各桌位次的尊卑,应根据距离该桌主人的远近而定,以近为上,以远为下。

方法四:

是各桌距离该桌主人相同的位次,讲究以右为尊,即以该桌主人面向为准,右为尊,左为卑。

八、中国人的饮食禁忌,饮食是人们生活中最为频繁、也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其中的祸福也与人们关系最大,所以这方面的禁忌也就最多。

特别是逢年过节的饮食生活中,禁忌更要成倍地增长。

禁忌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方性,有的在某个地方是禁忌,换个地方说不定是受欢迎的行为呢!

九、中国人的饮食特征,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1.科学性科学性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身体素质。

首先,选料广泛。

荤素兼备,飞禽、走兽、游鱼无所不有,尤其汉族无宗教性的禁忌,营养的平衡性更强。

其次,饮食习惯与地理、气候密切联系,以食补身。

如四川多雾阴,湿气重,川菜以油重味重麻辣抵挡潮湿;岭南炎热,为祛热开胃,粤菜生脆清淡多粥;鲁地天寒,鲁菜擅长高热量、高蛋白。

再次,重视精工细作。

各菜系均重火工,擅调味,这有利于清除食品表面的不良物质,食之安全卫生,利于营养吸收。

而中国饮食中独有的“药膳”,以药为食,以食祛病,更是食之科学性的直接、集中体现。

科学性在茶、酒方面表现更为明显:

古人提倡饮春茶,且强调水温及煮茶方法,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茶叶中的维生素及其它营养成份。

夏季茶可以解暑祛湿却易变质,紫砂茶具则又解决了这一向题。

饮茶时讲究环境、氛围、心情,实质是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健康;古人嗜酒但却强调冬饮夏停。

而药酒更是吸收有关营养成份直接输送到人体的脏器之中,每日少量,日久见效。

2艺术性十分讲究精巧美观,审美情趣。

各菜系都讲究色彩的搭配,还要加上必要的堆叠、雕刻、切削,以创造赏心悦目的形象。

除食品本身的艺术性外,盛菜的器皿、菜名都有充分体现。

唐宫廷食鱼汤时用青瓷碗,碗内皆绘有水草,外皆绘有礁石,给人以鱼游水中之感;一碗清水,两片青菜,本难登大雅之堂,但取名青龙过江后任何席面都可畅通无阻。

几片红罗卜,一盘炒蛋清取名“红梅傲雪”,一下子就给人以高雅脱俗之感。

茶、酒之饮也无不体现出浓烈的艺术气息。

3人文性设宴请客,开始于周代,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邀客用请柬,客人来后敬茶、敬酒。

入席时要以长幼、尊卑排座次,这一点非常重要。

清稗类钞载:

“若有多席,则以在左之席为首席,依次递推。

”孔府菜系是这种人文性的集中体现。

其选料既重“珍”又重“正”,口味上追求不薄不邪。

造型命名上也尽显诗书礼仪之意蕴。

如将大青虾保留中间一段壳后下油锅炸,炸后仁变白,壳环呈红色,取名“御带虾仁”,以仿御带横腰的上卿名臣。

还有“带子上朝”、“御笔猴头”、“当朝一品锅”等,无不显示公侯府第的无上威严。

再如清宫御膳。

皇帝每餐必有太后赐菜,妃嫔进菜,餐后还要给妃嫔赐菜。

这都是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在饮食上的反映。

慈禧每天正餐两顿,小吃两次。

每顿饭主食50多种,菜120多种。

每天用肉500斤,鸡鸭100多只,每顿饭要450多人伺候。

平日喜欢吃的放在最前面,只尝几样,其余都是摆排场。

中、西、南、北的饮食观念之差别?

中国饮食习惯之缺陷?

参考书目,逯耀东著:

寒夜客来:

中国饮食文化散记之二闲趣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王仁湘著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济南出版社2004年版王明德著中国古代饮食中国风俗文化集萃,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林乃燊著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参考书目,杜莉,姚辉编著中国饮食文化,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张征雁,王仁湘著昨日盛宴: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华文明之旅,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宣炳善编著民俗文化民间饮食习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王仁湘著珍馐玉馔古代饮食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赵光荣著中国饮食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思考题(任选一题),1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中西饮食文化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4中国酒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5.请简要归纳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