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57894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4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docx

《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docx

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

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第一编导论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文学作为活动

第二编文学活动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三编文学创造文学创造过程(发生、构思、物化)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真实、伦理与情感、美的创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第四编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叙事性作品

抒情性作品

文学风格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第五编文学消费与接受文学接受过程(发生、发展、高潮)

文学批评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学科归属

一、文学理论的性质对象任务

应有品格实践性---坚持和发展

价值取向为:

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二、文学理论的形态

文学哲学(文学理论的基石)

从文学的角度: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文学心理学

文学符号学

文学信息学

文学社会学

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文学价值学

文学文化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基石:

文学活动论(人类学)

文学反映论(哲学)

艺术生产论(经济学)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念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美学的社会学)

艺术交往论(媒介学)

2.根基: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

二、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新问题

当代性20C批评的挑战

新方法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动物性

人类生活的性质有意识的活动

两层面理解(发生学、认识论)

一、活动与文学活动a导致人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b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c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地展现,使人能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的存在价值)

a文学的再现(反映)活动

柏拉图:

(艺术最终是对理念的反应,对艺术

b西方:

模仿说存在的否定)

世界亚里士多德:

(艺术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

再现说

忽视主观心灵在创作中的重要,强调文学与世界的联系

c中方:

感物说、意境说、情景之论

a文学的表现活动—艺术表现论

b福柯—作者缺席

二、文学活动构成

作者c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表现论

再现论

文学本质上

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文学是世界的反映

文学批评问题上

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

强调了解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重考据式批评

文学创作上

将创作同科学研究对等,扬“文学天才”

强调创作应遵循客观规律

a文学的创造活动

作品b20C西方文论中:

(1)俄国形式主义:

“陌生化”

(2)英美新批评:

“文学本体论”

(3)结构主义

a文学的接受活动(再创造)

b对文本意义的能动再创造ex: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读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c从“重视作者和作品读者”的转变

A姚斯(接受美学创始人)B伊瑟尔(隐含的读者)

弗雷泽《金枝》相似律

发生

巫术发生说接触律

评价

a评价:

宗教产生晚于巫术,所以晚于艺术活动

宗教发生说所以该说法不成立

b宗教发生说与巫术发生说的区别

宗教

巫术

产生时间上

始于文明阶段

史前社会已有

世界观

人不能控制

人能控制自然,用相应的仪式

表现形态上

含人生价值探索和道德训诫

含许多技术操作问题

相同点

都相信超自然的力量

a康德:

艺术是“自由的游戏”

三、文学活动的发展

游戏发生说b席勒:

“过剩精力”说(艺术作为人精力过剩的发泄)

c评价

a原因A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B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减轻疲劳,

劳动说发表意见和交流等)

C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D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诗乐舞一体)

狩猎动作为舞

诗乐舞一体劳动号子为诗

劳动声音节奏为乐

A发展的根本力量:

劳动(生产劳动)发生时,起决定作用

发展时,起制约作用

B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

发展a有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的阶段

ex(古希腊神话和史诗)

b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呈正比

ex(18C德国19C俄国,经济下滑但文艺上上升)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化含义

审美含义+总结: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一、文化的含义通行含义

a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

b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

文学与非文学(标准为)形象具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

c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

d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一般意识形态

作为特殊意识形态

二、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表现目的:

无功利与功利

方式:

形象与理性

态度:

情感与认识

三、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话语及其五要素

话语蕴藉的蕴藉(名词解释)

文学蕴藉名词解释

两种典范形态(含蓄、含混)

 

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此章无需重点掌握,学生大致浏览一遍即可了。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一、名词:

精神生产

物质生产

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基础、独立性)

精神生产的特殊性a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

b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

c是富于个性化的自由创造活动

文学与科学、宗教

文学言语与科学言语、日常言语

二、A两种解释有:

自然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模仿说、为自然社会)

情感说(诗言志、艺术职责是表现心灵与情感于社会生活)

客体B真正客体为:

特殊的社会生活(把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相统一)

C唯一源泉为: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D客体与科学的不同(是否具认识价值、是否可转化为具审美价值

的事物价值为原则)

A两种解释为:

模仿者与创造者

主体旁观者与移情者

B真正主体为:

a存在与艺术生活中的艺术生产者

b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创造者

c是具体的社会人

三、A关系: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所构成的审美价值评价关系

B关系的特征:

创造主体对客体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

创造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C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客体是主体的客体)

主体始终受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主体是客体的主体)

(PS:

文学创作所追求的主客体统一:

是审美精神上的统一、是主体的审美追求与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的融合)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

一、1、材料(信息)储备:

获取a按作家精神专注的趋向和程度(有、无意获取)

b按作家获取渠道(实践、直接获取)

2、艺术发现(领悟)A名词解释(“艺术家的眼睛”)

B表现:

从习见的事物中发现新成分

从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发现潜藏的

从平凡平淡中发现不同的

C心理特征为:

a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b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

c是外在事物的某一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d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以独特的眼光在知觉中产生新创造

D地位和作用:

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

3、创作动机(内驱力)作用:

作家所有文学活动能否实现的枢纽

是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

二、1、艺术构思按层次推论法

2、心理机制:

回忆与沉思(回忆的方式:

挨次扫描法)

直接回收法

想象与联想(想象:

再现想象接近联想

比拟想象联想类比联想

虚构想象对比联想)

灵感与直觉(灵感的特征:

非预期性转瞬即逝性

亢奋性

创造性)

理智与情感(动力因素与约束规范因素)

意识与无意识(主从之分又相互补充)

3、构思方式有:

综合(定向性、选择性、刷新性)

突出和简化

变形和陌生化

三、1、“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过程:

转化、操作(语序、配字序等等)

常见问题:

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发展逻辑

作家创作动机中途的转换

2、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要为物化主要形象、意念的内在物理服务

要为作家们通过形象所要表达的中心意念服务

3、即兴与推敲:

A即兴:

特点:

趁热打铁

产生:

材料、情感的积累

气氛和契机

作家综合心力爆发、长久酝酿的产物

与作家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及后天技巧有关

B推敲:

精雕细琢

灵感

直觉

一种思维状态、随机性、偶然的

一种奇特的感觉能力、主体的能力(本领)、有一种稳定性一旦获得不容易失去

发生在百思不得其解后

第一次遇到对象时的突兀判断

是获取成熟的答案

是得到推测性的答案

突出

综合

以一个形象、意念为底稿

围绕一个意念

寻找材料使之有机融合达到立体、生动的效果

对材料进行摄取、再糅合、各材料地位是平等的

突出

简化

同:

都是为了使形象或意念更传神、更富于特点

以浓墨重彩、淡化背景来吸引读者注意力

只留下最核心、罪表现本质的要素

难度更大更能抓住读者

变形

陌生化

同:

都讲习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以获得一种新奇的最佳艺术效应

着重于改变的是“常形”

倾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

变形后赋予那事物变形后的特征

形象只以似乎见过、不得不以第一次见到时的新奇手法呈现出

更多作为一种艺术手法

不仅是艺术手法、更是作家观察生活和表现生活的总原则

 

第八章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一、

1、真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实现的基础

2、艺术真实名词解释

主观性、假定性、内蕴性、诗艺性

3、真实的发掘与表现(艺术发现)

 

二、

1、伦理与情感是文学的核心要素

2、“诗意的裁判”“善与美的统一”情感与善的价值追求高尚的品德

利他的取向

情感的表现方式诚挚的情态

艺术的呈现

3、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

三、1、审美理想名词解释

特征以理念形式存在的鉴赏的原型和最高典范

是直观形象与理性观念的结合

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是作家进行审美评价的最高标准

2、文学形式的升华内容的形式化和形式的内容化

化丑为美与美丽地描写悲哀

3、文学形式之美“有意味的形式”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一、

1、类型:

作品反映现实、表现审美情感的方式

2、体裁:

作品话语系统的结构形态

二、1、现实型文学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再现性和逼真性

作者不直接出面在作品中表露自己的主观倾向

以描写见长的

2、理想型文学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表现性和虚幻性

以形象呈现

以直抒胸臆表示

3、象征型文学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暗示性和朦胧性(超出本义得和多层不确定的意义)

4、演变古代初步形成

近代充分发展

现代多向演变

三、1、诗歌n:

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反映生活

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特点:

语词凝练

结构跳跃

富有节奏和韵律

2、小说n:

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特点:

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3、戏剧n:

以任务台词来塑造形象,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样式

特点:

浓缩的反映生活

集中表现矛盾冲突

以任务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4、散文n:

题材广泛,结构自由灵活,语言优美而短小精悍,抒写真实情感的文学样式

特点:

题材广泛

结构自由灵活

语言优美而短小精悍

抒写真实情感

5、报告文学n:

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

特点:

及时性

纪实性

文学性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

形象的理想形态

一、1、文学言语层面n:

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在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特点:

内指性、心理蕴含性、阻拒性

2、文学形象层面n:

指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想象和联想而在头

脑中唤起的一系列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特征: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意蕴层面n:

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

类型:

历史内容层面、哲学意味层面、审美意蕴层面

二、1、n:

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2、美学的特征

3、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的名词解释

典型环境充分地体现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两者的关系

三、1、n:

指抒情性作品中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

审美想象空间

2、特征:

情景交融--形象特征(表现特征)

虚实相生--结构特征

韵味无穷—审美特征

3、分类(刘熙载、王国维、樊志厚分类)

四、

1、审美意象:

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型和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

在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

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2、特征:

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表现特征是象征性

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3、分类从表意的方式寓言式意象

符号式意象

从形象特征分现实型意象

荒诞性意象

典型和意境的异同

典型

意境

典型和意境都是与形象相连,都以小见大,以少总多,通过个别反应一般

西方创立的概念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范畴

强调客体中心

强调主体中心

强调真

强调美

主要指单个人物形象

人、事、物、景、情等组成的一个形象体系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一、1、叙事性作品:

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

2、叙事n:

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特征:

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性及其结果

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构成:

叙述内容--讲什么

叙述话语--怎么讲

叙述动作--谁来讲

二、1、故事事件推动情节的为

塑造形象的基

情节:

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本

人物:

性格与情节的主次地位--根源于人物自身二重性行动元成

角色分

场景:

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场景

2、结构(两个向度为)历史性向度为存在形态

共时性向度

3、行动基本形式为:

三段式序列“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为根本

复合序列的典型形式:

首位连续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连式途径

三、1、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时序、时距、频率)

2、视角(聚焦)n:

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分类:

A传统上: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B热奈特:

内聚焦--故事中的某一人物

外聚焦--戏剧式,只描述人物对话等

零聚焦--是类似无所不知的上帝

四、1、n:

以什么样的方式讲述内容

2、两个因素为叙述者

叙述接受者

3、叙述者与作者(叙述者与真实的作者)

声音(显在的/隐在的)、独白、复调

接受者(隐含的读者)

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

一、1、抒情性作品:

指一种以形式化的话语来表现作家内心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

抒情

叙事

表现作者主观世界主观情

偏向于再现客观世界

用话语的声音、画面组织象征性表现情感

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抒情界定

2

3、

抒情与现实a抒情总包含着对现实的反映

b抒情是对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

反映对象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天狗》

抒情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

情人眼里出西施

抒情反应具有评价性:

赞美、歌颂或厌恶等等

c抒情是对现实的一种意识中的改造

通过创造性想象达到对现实的审美占有

抒情的根本特性具有超越时空的自由

4、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抒情是一种自我表现

抒情与社会密切联系a抒情包含普遍的社会内涵

b抒情也是一种社会交流

c抒情自我与社会的联系体现为

意识形态的联系

5、抒情与宣泄A抒情也就是情感的宣泄--宣泄是抒情重要特征,即内心情感释放

B文学抒情与普通情感宣泄的区别:

抒情主体把内心体验作为表现对象

文学抒情是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的活动

二、抒情内容

1、两个基本要素抒情话语

2、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

3、抒情作品的结构要素:

声音、画面、情感

A声音与情感诗与乐

声调与情调

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

B情与景诗与画

情景关系

真与幻

三、1、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比喻与象征

倒装与歧义

夸张与对比

借代与用典

2、抒情角色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式

借景抒情式

代言的抒情方式以他人口吻抒他人之情--代人抒情

借他人口吻抒自己之情--托人抒情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

一、风格的诸种观念和思路1、独特的言语形式

2、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

3、主体与对象相契合的特色

4、读者辨认出的格调

二、风格的定义和内涵1、n:

文学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2、定义的要点内在根据--创作个性

基本条件--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外部特征--语言组织和文体特色

3、文学风格、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

(日常个性经审美创造的升华转变为创作个性的)

4、风格是问题的最高范畴和体现:

体裁、语体、风格

三、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1、分类:

简分法、繁分法

2、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a文学风格有不同的审美价值

b风格的审美价值可以超越时代,但它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却往往受到时代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制约

四、文学风格与文化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民族文化

地域文化

流派文化

 

第十四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一、1、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文学生产广义

狭义

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

文学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见表格)

2、消费的二重性作为一般的商品消费

作为特殊的精神产品的消费消费需求与目的不同

消费价值不同

消费方式不同

消费实现不同

3、文学消费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文学消费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文学消费作为意识形态消费的特殊性

4、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二、1、文学接受作为审美活动文学接受的审美属性

审美属性的原因

文学接受审美价值属性的三层次悦耳悦目

悦心悦意

悦神悦志

2、文学接受作为认识活动文学接受的认识属性

文学接受的认识价值方面认识社会现实

认识人类自我

3、文学接受作为文化价值阐释活动文学接受的文化价值阐释属性

具体诸方面:

民俗学价值

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

宗教价值

哲学价值(最为深刻的)

4、文学接受作为交流活动文学接受的交流属性

诸方面表现: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

一、1、期待视野姚斯

名词解释

层次:

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

原因:

接受者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

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

分类:

个人期待视野、集体期待视野

2、接受动机分类审美动机

求知动机

受教动机

批评动机

借鉴动机

3、接受心境接受心境形成的原因

三种情况为:

欣悦、抑郁、虚静

影响

4、隐含的读者伊瑟尔

名词解释

原因创作动机与隐含读者

选材与隐含读者

文本内涵与隐含读者

二、1、第一文本与第二文本

2、填空、对话与兴味填空、对话

兴味

产生的原因

3、还原与异变异变的原因

异变的类型作家形象的异变

情感的异变

思想观念的异变

异变与读者的期待视野某些政治观念会导致异变

某些预定文化观念会导致异变

文化视野会导致异变

个人经验会导致异变

文学欣赏能力会导致异变

社会共通性(两个涉及点:

异变、期待视野)

4、理解与误解正解与误解前理解

正误

反误

5、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顺向相应

逆向受挫

完全遇挫

文本艺术魅力

三、1、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

2、共鸣名词解释

产生的原因从接受客体来说

从接受主体来说思想观念想通

情感经验相似

意志愿望相近

历史处境相类

3、净化名词解释

净化的表现

审美教育的特征

4、领悟名词解释

领悟的特征基于理解的体味

基于体味获取人生教益

5、余味名词解释(又称之“延留”)

影响

PS:

判断一部作品价值高低:

期待视野的扩充

余味的长短和效果的性质

 

第十六章文学批评

一、1、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文学接受鉴赏性接受

诠释性接受

批评性接受

关系鉴赏是批评的基础

批评则不仅是鉴赏的提高,也是对鉴赏的指导

2、标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文学批评的标准名词解释

思想标准:

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

(反映历史真实,坚持知人论世)

运用要注意三个点:

a就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考察其是否具有高度的真实性

b就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考察其是否是具有进步的倾向性

c就作品影响人的特殊途径考察是否具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艺术标准:

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

(遵循艺术规律,揭示审美价值)

运用要注意三个点

a文体的构成的完美性

b艺术形象的评价:

鲜明性、主动性、独特性、概括性

c意蕴的深刻与丰富

二、1、传统批评模式伦理道德批评

(出现在20C之前)社会历史批评

审美批评

2、现代批评模式心理学批评

(出现在20C之后)语言学批评

文化批评

 

三、1、了解对象(基础)

2、选点切入

3、确定要旨

4、布局安排三个有联系的环节根据批评内容选择批评文体

根据批评文体决定文章章法

根据章法运用行文笔法

5、力求创见发前人之所未发--指全新见解

发前人之所已发--指对前人发现的深化、推进和修正、补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