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8663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docx

《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docx

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

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土壤墒情与旱情

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为了掌握土壤墒情变化规律,预测旱情发生的趋势,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防旱抗旱以及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和效益,在多点调查基础上,根据农业特点,建立华北区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大豆、马铃薯、花生、油菜、山芋8种主要旱作物土壤墒情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合理灌溉、保墒蓄墒、耕作施肥等农业生产措施,达到节水、降本、增效。

1主要工作方法

根据土壤墒情和旱情监测站多点采集的土壤墒情信息,收集科研单位的研究资料和国内的科研成果,召开专家座谈会研究制定本指标体系。

2术语

2.1土壤墒情评价

土壤墒情评价指标以土壤含水量与田间持水量比值的百分数表示。

根据墒情评价指标,把土壤墒情分为五个等级,即过多、适宜、轻度不足、不足、严重不足。

2.2旱情评价

在土壤墒情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旱情评价指标,把旱情分为轻旱、中旱、重旱、极旱四个等级。

2.3土壤含水量

指单位数量的土壤所保持的水量。

常用以下表示方法:

一是土壤中水分的重量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比,称为“重量含水量”,用重量百分比表示;二是土壤中所含水的体积占土壤体积的百分比,称为“体积含水量”,用体积百分比表示。

土壤重量含水量和体积含水量可以相互转换,重量含水量乘以容重即为体积含水量。

2.4田间持水量

指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是灌溉上限。

其大小受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结构、松絮状况等因素影响。

是农田灌溉水量的依据。

2.5土壤相对含水量

是土壤重量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

2.6毛管断裂含水量

土壤水分减少到一定程度(一般为田间持水量的70%时),较粗毛管空隙悬着水出现断裂呈非连续状态时的土壤含水量。

2.7凋萎含水量

植物因无法吸收水分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

其大小因土壤质地和作物种类不同发生变化。

2.8作物耗水量

耗水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使作物正常生长发育而获得一定产量的水分指标,它包括土壤蒸发、叶面蒸腾和地下渗漏水分总量。

3土壤墒情与旱情评价方法

土壤墒情与旱情评价主要依靠土壤水分测定结果和不同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要求,参照土壤田间持水量、毛管断裂联系含水量、凋萎含水量、土壤性状、降水和土壤水分同期记载,分别分析土壤墒情适宜程度、对作物生长及产量可能带来的影响、降水和同期土壤水分变化等。

3.1土壤墒情评价

把土壤墒情分为五个等级,即过多、适宜、轻度不足、不足、严重不足。

“过多”为高于相对适宜含水量;

“轻度不足”根据生产实际情况确定,介于适宜和不足之间;

“不足”为低于相对毛管破裂联系含水量;

“严重不足”介于不足和相对凋萎含水量之间。

3.2旱情评价

在土壤墒情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旱情评价指标,把旱情分为轻旱、中旱、重旱、极旱四个等级。

墒情“轻度不足”即为“轻旱”;

墒情“不足”即为“中旱”;

墒情“严重不足”即为“重旱”;

小于相对凋萎含水量即为“极旱”。

3.3评价作物

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划分,华北区主要是研究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作物土壤墒情和旱情评价指标体系。

4华北区土壤墒情与旱情评价指标体系

4.1冬小麦评价指标体系

4.1.1冬小麦需水规律

小麦的耗水量是指从播种到收获期间麦田消耗水分的总量。

据测定小麦一生总耗水量每亩约300立方米左右,每生产1千克小麦籽粒约耗水1200千克。

其中30-40%为土壤蒸发,60-70%为叶面蒸腾。

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需水量主要与气候条件及小麦不同时期对水分的要求有关。

在不同的产量水平下,需水量随着产量的提高略有增加,而各个时期的特点比较一致。

小麦不同生育期的阶段耗水量不同,一般趋势是:

苗期少,拔节以后逐渐增加,到孕穗期为小麦的需水邻界期,到抽穗开花期耗水量达到最高峰,灌浆以后又逐渐减少。

其原因是苗期正处在秋冬春气温比较低的生长季节,苗小叶少,因而田间蒸腾均小,需水量也少,从播种到拔节初将近5个半月的时间内,耗水量仅占总耗水量的1/3左右;拔节后,一方面由于气温逐渐增高,蒸发量大,另一方面,植株生长迅速,叶面积不断增大,蒸腾量也不断加大,因此,需水量也逐渐增加,从拔节至开花期约1个月左右的时间,耗水量也占到总耗水量的1/3左右;抽穗到灌浆期,由于气温更高,叶面蒸腾量很大,日平均耗水量达到最大值;灌浆以后,叶片逐渐枯死,蒸腾量也逐渐减弱,故小麦的需水量又有下降的趋势。

中国农科院农田水利灌溉研究所在新乡地区的测定结果表明:

在小麦从播种到拔节近150天的时间内,耗水量仅占总耗水量的1/3左右。

4.1.2土壤墒情与旱情评价指标体系

冬小麦在不同生育时期对适宜的土壤水分要求不同,小麦出苗需要充足的水分,但是土壤水分过多,超过田间持水量的90%以上,则土壤通气不良,种子的发芽出苗均受到影响。

出苗到返青,一般要求在70-80%之间,拔节到抽穗营养生长很快,结实器官也急剧形成,对土壤水分反应敏感,要求也高,一般要求在70-90%。

土壤水分不足,会影响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严重时会形成“卡脖旱”。

保证这段的土壤适宜湿度是小麦丰产的关键。

灌浆到成熟阶段,对土壤水分的要求虽不象中期那样多,但一般仍不宜低于70%,土壤含水量低于65%以下,就会影响有机养分的合成和向籽粒中输送,是秕粒增多,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产量。

因此,抽穗、灌浆期保证不受旱是达到增粒增重,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

 

表1华北区冬小麦土壤墒情与旱情指标体系

主要

作物

生长

时期

测定土壤深度(cm)

墒情、干旱等级(%)

过多

适宜

轻微不足/轻旱

不足/中旱

严重不足/重旱

极旱

冬小麦

 

 

 

出苗期

0-20

>85

70-85

70-75

65-70

55-65

<55

幼苗期

0-20

>85

65-85

50-65

40-50

30-40

<30

返青期

0-40

>80

60-80

50-60

40-50

30-40

<30

拔节期

0-60

>85

65-85

55-65

45-55

35-45

<35

灌浆期

0-80

>80

65-80

55-65

45-55

35-45

<35

4.1.3气候特点

华北区地处季风气候带,小麦墒情的变化深受地域气候的影响,降雨和小麦生育期需水不同步,尤其旱地小麦表现得更为突出:

降水量少,全年降水500—650mm,并多集中于7、8、9三个月。

4.1.4推荐措施

小麦是粮华北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小麦产量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备好底墒水,足墒下种是小麦高产的基础。

在只能浇一水的麦田,以浇在起身、拔节期效果最好。

在两水条件下,群体小的麦田以起身水配合孕穗水最好;群体大的麦田以拔节水和灌浆水相配合最佳。

在三水条件下,冬前干旱年型以冻水、拔节水、灌浆水相配合,能使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方面均衡发展,一般年份以起身、孕穗、灌浆三水为宜。

在不同灌水组合中,中低产条件下起身到拔节水特别重要,无论哪种组合,凡与拔节期浇水配合的增产效果均很好。

高产麦田,在冬前浇足浇冻水,早春保墒壮苗情况下,早春应控水肥,蹲住基部节间,注意在拔节后灌水促进,有利于形成壮秆大穗。

(1)播种期

小麦足墒下种是保证全苗、促进幼苗健壮、根系发育良好、增加年前分蘖的先决条件。

播种期灌溉补墒是本区小麦第一个关键水。

大量的试验和生产实践表明:

本区小麦播种的足墒标准是0-20cm的土层(耕层内),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5%-80%,低于70%即应灌水。

在播种适期的前期,宜先灌水后耕地,以保整地与播种质量;在播种适期的后期,则宜播种后灌水,以免灌后遇雨,不能及时整地,延误适期播种,是否灌溉和灌水定额视土壤墒情而定,一般灌水定额每亩30-40m3,过小则不能保证小麦发芽出苗,播前灌水定额过大,影响及时整地播种,播后灌水定额过大,地面易板结,影响出苗。

(2)越冬期

小麦进入越冬前期,于12月下旬前后,如果麦田0-20cm土层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5%,需要进行灌溉。

这次灌溉不仅可以满足麦苗需水要求,且平抑地温,疏松表土,起到巩固分蘖作用。

但由于该区冬季气温相对华北地区较高,有时小麦越冬期并不明显。

为避免麦苗过旺、封行过早、甚至倒伏、成穗率低、粒少粒轻,一般旺苗不进行冬灌。

但对于苗情较差的瘦弱苗,结合追肥提前冬灌,以促进根系发育和麦苗健壮,抵抗寒流冻害。

(3)返青期

小麦越冬期田间耗水量小,日耗水量只有0.7mm左右,同时地下水的补给量相对较大,所以小麦根际土壤水分消退慢,每日只消退0.1%(占干土重)左右,一般不会出现干旱,可不灌返青水,以免土壤湿度过大,抑制土温回升,不利于小麦返青。

如天气持续干旱,且小麦缺肥长势差,可结合追肥进行适量补灌,定额以不超过每亩30m3为宜。

(4)拔节孕穗和抽穗扬花期

两个生育期从3月下旬到5月上旬,约50天左右,为小麦耗水强度最大的阶段。

根据多年降雨资料统计,很多年份此期的降雨量不能满足小麦需水要求,而这两阶段耐旱程度不同。

拔节孕穗期受旱减产严重,抽穗开花期比拔节孕穗期耐旱。

拔节孕穗期发生干旱,0-40cm土层含水率降到田间持水量的70%以下时,应及时进行灌溉,可以提高小麦成穗率和粒数,灌水定额30-40m3/亩。

小麦进入抽穗开花期以后,耐旱而怕涝渍,发生干旱时应进行灌溉。

由于抽穗开花以后的耐旱程度提高,灌溉的土壤水分指标(0-40cm的土壤含水率)应以田间持水量的60%为宜,灌水定额宜小,每亩30-40m3。

(5)成熟期

小麦灌浆成熟期比小麦抽穗开花期的耐旱性增强,耐渍的能力减弱。

低于土壤水分适宜下限值时已发生干旱,应实行补灌,灌水定额一般30-40m3/亩,严重干旱可为40-50m3/亩。

50%保证率时灌溉次数1-2次,灌水时期为播种和分蘖期。

75%保证率,灌水次数2-3次,灌水定额同上,灌水时期为播种、分蘖或冬灌、拔节或抽穗。

90%保证率,灌水次数3-4次,灌水定额同上,灌水时期为播种、分蘖或冬灌、拔节和抽穗。

4.2玉米评价指标体系

4.2.1玉米的需水规律

玉米在整个生育期内是需水量较大的作物,不同的生育期对水分的要求不同:

发芽出苗阶段和苗期阶段生长慢,需水量小。

拔节孕穗期生长旺盛,叶面积增大,温度升高,需水增多,特别抽雄前后,是玉米一生中需水最多、耗水量最大时期,是水分“临界期”,此期缺水造成“卡脖旱”,灌浆到成熟仍要求较多水分,促进灌浆,增加粒重。

各生育阶段对水分地需求差异较大。

出苗期:

玉米在播种后需要吸取相当本身绝对干重40-50%的水分,才能膨胀发芽。

如果墒情不足即使发芽,也会由于顶土出苗力弱,造成缺苗。

当土壤水分过多时,种子也会霉烂造成缺苗。

在这个时期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70%左右,玉米从播种到出苗由于时间短,耗水量也比较少,只占全生育期的耗水量的3—6%。

幼苗期:

在这个时期需水量相对较少,耗水量只占总耗水量的16—18%,在这个阶段要控制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左右有利于蹲苗。

拔节孕穗期:

该期玉米耗水量大,对水分的要求也比较高,耗水量约占全生育期耗水量的23-30%,这一阶段适宜土壤的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

抽雄开花期:

玉米抽雄期是玉米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对水分十分敏感,是玉米需水的临界期。

如果水分不足,空气干燥,气温高就不能正常抽雄,这个时期必须供给充足的水分,这个时期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80%左右。

这个生育期的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14-28%。

灌浆成熟期:

该期是玉米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仍需要相当多的水分,灌浆至腊熟期,适宜土壤的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成熟阶段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70%。

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19-32%

4.2.2玉米土壤墒情与旱情评价指标体系

表2玉米土壤评墒情与旱情价指标体系

作物名称

生育期

墒情/旱情等级%

过多

适宜

轻微不足/轻旱

不足/中旱

严重不足/重旱

极旱

玉米

播种期

>85

75-85

65-75

55-65

45-55

<45

苗期

>80

65-80

55-65

45-55

35-45

<35

拔节期

>90

70-90

60-70

55-60

45-55

<45

抽穗期

>90

65-90

55-65

50-55

40-50

<40

灌浆期

>85

65-85

55-65

45-55

35-45

<35

成熟期

>70

60-70

55-65

50-60

40-50

<40

 

4.2.3气候特点

华北区种植的玉米主要为夏玉米,在玉米生育期内,天气高温多雨,蒸发量大,但在玉米播种期天气炎热少雨,秋旱和秋涝灾害时有发生。

4.2.4推荐措施

灌好底墒水,在华北区春播玉米常受春旱威胁,夏玉米播种时又高温少雨,影响播种和出苗,因此,浇好底墒水对保证出苗快、出全苗、培育壮苗具有重要意义。

浇底墒水的时间,春玉米在冬耕后进行冬灌,夏玉米在麦收后立即冲沟浇水,施肥、播种;也可在麦收前灌水,麦收后贴茬播种根据土壤墒情灌溉,浇好底墒水。

(1)播种期

6月上中旬为玉米适宜播种期,在适宜播种期的6月中上旬如遇干旱,0-20cm的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5%时,不能等雨播种,应及时灌溉保证足墒播种,确保齐苗全苗。

(2)苗期

时值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此间的降雨量相对较多,且玉米苗期耐旱不耐涝渍,一般不需灌溉,以免灌后遇雨加重涝渍而减产,而且“蹲苗”时期促进根系下扎,有利于增强耐旱能力。

(3)抽雄至灌浆期

抽雄至灌浆阶段是夏玉米生长期灌溉次数最多,灌溉增产效果最大的时期。

因为这一时期需水强度大,是争取穗大、粒多、粒重的关键时期,如土壤水分不足,0-50cm土层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应及时进行补灌。

抽穗期补灌要做至水肥结合,以发挥更大的效益。

生产实践表明:

攻穗水应与追穗肥结合。

玉米穗期既是需水的高峰期,也是需肥的高峰期。

抽雄前后水肥齐攻,先追肥后灌水,既可提高肥料利用率,又可提高灌溉水的生产力,充分发挥灌溉的增产效果。

玉米是不耐涝的作物,尤其是种子发芽出苗阶段和幼苗期,表现更为明显。

应注意灌水适量,并与排涝防渍相结合。

在玉米处于成熟期,也常因在高温多雨条件下根际缺氧而窒息坏死,造成植株生物活力加速衰退,甚至青枯死亡,严重影响产量。

因此,玉米播种前,整地时必须做好畦田沟,以利雨量过大时清沟沥水。

其次,灌水定额要适宜,避免灌水量过大而灌后遇雨加重涝渍为害,一般一次灌水定额以30m3/亩,具体视土壤墒情而定。

4.3棉花评价指标体系

4.3.1棉花需水规律

棉花的田间耗水量,是指棉花从播种到收获,全生育期内本身所利用的水分及通过叶面蒸腾和地面蒸发所消耗水量的总和。

棉花一生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分。

据研究,亩产50千克皮棉的棉田总耗水量为300—400立方米,亩产100千克皮棉则总耗水量为450立方米左右。

棉花不同生育时期需水量也不同,总趋势是与棉花生长发育的速度相一致。

苗期株小生长慢,温度低,耗水量较少;随棉株生长速度加大而耗水量也不断增加,到花铃期生长旺盛,温度高,耗水量最多;吐絮后,棉株生长衰退,温度较低,耗水量又逐渐减少。

棉田的水分消耗,在苗期约有80%-90%是从地面蒸发的,而棉株蒸腾耗水仅占10%-20%;蕾期地面蒸发和棉株蒸腾耗水各占50%左右;花铃期地面蒸发和棉株蒸腾耗水分别占25%-30%和70%-75%;吐絮后地面蒸发和棉株蒸腾耗水又基本趋于一致。

4.3.2土壤墒情与旱情评价指标体系

棉花不同生育时期对土壤适宜含水量的要求不同。

发芽出苗期,土壤水分以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左右为宜。

若土壤水分过少,容易造成种子落干,影响发芽出苗;若土壤水分过多容易造成烂种,影响全苗。

苗期土壤水分以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5-60%为宜,若水分过多,则棉田扎根浅,苗期病害重,土壤水分过少,影响棉苗早发。

蕾期以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若水分过多,会引起棉株徒长;水分过少,会抑制发棵,延迟现蕾。

花铃期是棉花需水最多的时期,土壤水分以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为宜,若水分过多,棉株徒长,增加蕾铃脱落;水分过少,会引起早衰。

吐絮以后,田间最大持水量以55-70%为宜,有利秋桃发育,增加铃重,促进早熟和防止烂铃。

表3棉花土壤墒情与旱情评价指标体系

作物名称

生育期

墒情/旱情等级%

过多

适宜

轻微不足/轻旱

不足/中旱

严重不足/重旱

极旱

棉花

苗期

>70

60-70

50-60

40-55

35-50

<35

蕾期

>75

65-75

55-65

50-65

40-50

<40

花铃期

>85

75-85

60-75

55-65

40-55

<40

吐絮期

>70

60-70

55-65

50-60

40-50

<40

 

4.3.3气候特点

棉花是个比较耐旱的作物,但它的生育期长,枝多叶大,生育盛期正值炎热的夏季,所以耗水量较大,能否有足够的土壤水分保证各生育期的需要,是影响棉花正常生育、结铃的重要因素。

华北区大部分棉区春旱常常影响出苗;正常年份夏季雨水充足,但开始降雨有早有晚,有时大面积棉田较长时间持续干旱;秋季多阴雨连绵,也影响棉铃的发育,降低纤维品质。

4.3.4推荐措施

(1)要浇好底墒水,在播种前要灌水蓄墒,整地保墒,浇好底墒水,确保全苗。

(2)苗期灌溉

棉花苗期约40-45天,土壤水分一般保持田间持水量的55-70%比较适宜,有利于根系生长,苗期需水较少一般不需灌溉。

若播前未进行灌水或遇干旱,应进行苗期灌水,一般在5月下旬到6月初进行,灌水量不宜大,一般为15-20立方米/亩。

(3)蕾期灌溉

蕾期是棉株由营养生长为主转为生殖生长的并进阶段,为使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协调,水肥条件甚为重要。

华北区棉花现蕾时正值春旱,一般雨量偏少,影响棉苗生长,使现蕾延迟,这时应在6月下旬至7月初浇水要小水隔沟轻浇,每亩灌水量20-30m3,严禁大水漫灌,浇一水后,如继续干旱,可再浇一水,因浇水量不大,不至于形成旺长。

群众总结了“头水晚,二水赶,三水四水连续灌”的经验。

(4)花铃期灌溉

花铃期一般50天左右,这是棉花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

要保持棉株不早衰,蕾花不断,成桃率高,关键是充分满足棉株对水肥的需要,促进根系生长,大量滋生新根,以防棉根早衰,使积累更多的营养物质,满足蕾、铃的需要,此时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70-80%,如水分过多,会引起棉株徒长,也会导致蕾铃大量脱落。

花铃期正逢雨季,如果降雨过多,棉田渍水严重时,会引起蕾铃大量脱落甚至死株,因此要及时开沟排水,以免影响棉花的正常生长。

棉花发生伏旱时,要及时浇透花铃水,灌水量不宜过大,一般沟灌30-40m3/亩,宜在早晚进行,避免中午高温浇水。

(5)吐絮成熟期

此期棉田根系吸收能力大大减弱,田间耗水量减少。

棉花生育后期如遇秋旱(土壤水分降到55%以下),要及时浇水,每亩浇水30m3左右,采取小沟浇水。

如发生秋涝要及时排水降湿。

4.4夏大豆评价指标体系

4.4.1夏大豆需水规律

农谚有“旱谷涝豆”的说法,说明大豆是需水量较多的作物。

据研究,每形成1克干物质需水600-800克,全生育期需水250立方米/亩,相当于大400mm上下的降水量。

大豆生育期不同对水分的需要量不同,幼苗期需水较少,抗旱力强,如土壤水分过多,不利于根系深扎和培育壮苗。

此期土壤水分不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时就不必灌溉。

分枝期植株生长加快,需水较多,遇旱及时浇水,有利于增加株高,促进分枝发育和花芽分化。

此期土壤水分以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为宜。

开花期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旺期,需要大量水分,需要大量水分,土壤水分以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为宜,最高不超过80%。

水分不宜过高,以免引起徒长倒伏而影响产量。

遇旱浇水可增加花数,减少落花。

结荚期新陈代谢最旺盛,光合作用最强,也需要大量水分。

此期遇旱浇水可减少落荚和增粒,土壤水分以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为宜。

鼓粒期营养生长停止,生殖生长仍在旺盛进行,籽粒干物质积累最多,需水量虽逐渐减少,但在鼓粒前期仍需要较多的水分。

合理灌水可显著提高粒重和产量,改进品质。

此期土壤水分以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左右为宜。

鼓粒后期,种子全部形成,光合作用逐渐停止。

此期减少土壤水分可促进早熟。

如土壤水分过多,则会引起贪青,籽粒成熟不良。

因此,大豆不但需要充足的水分,而且需要分布较均匀的降雨量。

特别是大豆开花、结荚和鼓粒前期如遇干旱,会显著降低产量和品质。

4.4.2土壤墒情与旱情评价指标体系

表4夏大豆土壤墒情与旱情评价指标体系

作物名称

生育期

墒情/旱情等级%

过多

适宜

轻微不足/轻旱

不足/中旱

严重不足/重旱

极旱

大豆

播种-分枝

>75

65-75

60-65

55-60

45-55

<45

分枝-始花

>80

70-80

60-70

55-60

45-55

<45

始花-结荚

>85

75-85

65-75

60-65

55-60

<55

结荚-鼓粒

>80

70-80

60-70

55-60

50-55

<50

鼓粒-成熟

>80

70-80

60-70

55-60

45-55

<45

 

4.4.3气候特点

在大豆生育期间内,华北区6-9月份的降雨量比较充足,但由于地区及年份之间的降雨量分布不均,容易给大豆造成旱涝灾害,6月份因缺雨对大豆播种不利,7月份常有涝害,高温和光照不足,影响大豆生长,8月份因干旱影响大豆结荚和籽粒干物质积累。

4.4.4推荐措施

(1)播种期

大豆出苗对土壤水分要求较高,大豆种子需吸收水分为其质量的1-1.5倍,才能正常萌发。

0-20cm土层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80%左右,才能达到出苗整齐和全苗。

农业实践证明,播种期必须有一次20mm以上的降水量,才能达到大豆下种的足墒准备。

夏大豆适宜播种期为6月上、中旬。

多年的气象资料表明,6月上旬一次降雨量20mm以下的年份达60%以上。

因此,即使小麦收后板茬大豆耩种,也可能有很多年份因土壤墒情不足,大豆不能全苗,甚至不能适期播种。

另外,大豆苗期易受涝渍危害,播种愈晚受害愈重。

大豆受涝渍危害一般发生在7月份,因此大豆应在6月上旬及时抢墒播种,7月份进入花芽分化期甚或开花,耐涝渍的能力渐增强。

可见,大豆的播种期土壤干旱,应及时补灌造墒整地播种或整地播种后灌水出苗。

灌水定额每亩30-40m3。

(2)苗期和花芽分化期

大豆的苗期和花芽分化期,耗水强度较小,此阶段的6月中、下旬和7月份,多年的平均降雨量多超过大豆的田间耗水量,旱少涝多。

同时大豆苗期耐旱不耐涝渍,应“蹲苗”促进根系下扎。

形成强大根系,增强大豆吸水吸肥能力。

所以大豆这两个生育阶段不需要灌溉,应注意排涝防渍。

如遇特大干旱年,苗期和花芽分化期,0-60cm土壤水分降到田间持水量的55%,亦需进行灌水。

灌水量不能大,每亩25-30m3为宜,以免灌后降雨加重涝渍。

(3)开花结荚期

此期,对土壤水分要求很高,是大豆灌水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非常耐渍,农谚有“大豆开花,墒沟摸虾”,说明大豆开花结荚期怕旱不怕涝渍。

此时如干旱会造成大量花荚脱落而减产。

多年的气象资料表明,8月份大豆开花结荚期,大豆需水量超过降雨量40mm左右。

因此,一般年份大豆的花荚期,0-60cm土壤含水量降到田间持水量70%时需进行灌溉,都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