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历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74825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嘉定区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上海市嘉定区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上海市嘉定区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上海市嘉定区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上海市嘉定区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上海市嘉定区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上海市嘉定区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上海市嘉定区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上海市嘉定区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上海市嘉定区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上海市嘉定区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上海市嘉定区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上海市嘉定区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上海市嘉定区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历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上海市嘉定区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历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上海市嘉定区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历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嘉定区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历史.docx

《上海市嘉定区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嘉定区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历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嘉定区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历史.docx

上海市嘉定区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历史

2010学年嘉定区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有学者认为:

“在文字发明以前,它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只要加以科学的分析,便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可靠的历史信息,如果能与考古资料恰当的印证,那么其中的真实成分将逐步显现。

”“它”属于

A.文献史料B.图画史料C.口传史料D.实物史料

2、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认为:

“拥有近四千年文献历史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中国目前已知的有直接“文献”记载的历史始于

A.夏B.商C.西周D.春秋

3、“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

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

”——《尚书·牧誓》。

这场“恭行天之罚”的战争发生在

A.公元前16世纪B.公元前1046年

C.公元前770年D.公元前221年

4、有一种学说,主张“信奉者应抛弃志向,避开荣誉和责任,在沉思冥想中回归大自然。

理想的臣民有粗大的骨胳、强壮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脑袋;而理想的统治者则是‘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

——【美】斯达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这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有

A.孔子B.孟子C.韩非子D.老子

5、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琅琊台刻石上曾有“六合之内,黄帝之土。

……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等记功文字,但它们早已剥落。

现存的刻石仅剩秦二世增刻的部分文字,是我们了解秦史的

A.原始史料B.旁证材料

C.间接证据D.转手史料

6、据《汉书.地理志》载:

公元前2世纪末,西汉政府先后设置酒泉郡、张掖郡、武威郡和敦煌郡。

以上四郡的设置使西汉加强了对哪一地区的控制

ABCD

7、谥号是指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用以褒贬善恶的称号。

以下属于以谥号命名历史事件的是

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贞观之治D.康乾盛世

8、“至此,我国先贤一直倡导的‘学而优则仕’得到了组织人事上的落实。

”——《中国历代文官制度的演变轨迹》。

与材料所述的历史现象相对应的政治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B.军功爵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9、以下对唐宋时期对外贸易发展趋势评价正确的是

A.交通路径上:

由唐时的“水陆并进”到宋时的以海路为主

B.输出物品上:

由唐时的以手工业品为主到宋时的以农产品为主

C.港口分布上:

由唐时的江南地区居多到宋时的江北地区居多

D.贸易国家上:

由唐时的以东南亚各国为主到宋时的以西域各国为主

10、有资料记载,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朝代的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

整整这个朝代,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

这个朝代最有可能是

A.西周B.秦朝

C.唐朝D.北宋

11、右图是中国古代的一份科举考试答卷。

依据图片信息,以下推断可以成立的是

A.是研究隋唐科举制的一手史料

B.这肯定是一份誊录答卷

C.该答卷不可能早于宋代

D.该考生还将继续参加省试

12、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

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幅图最接近历史真实

 

ABCD

13、“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心。

”用反省内心的方式获得天理,与下列哪一观点的要义最接近

A.孟子的“人性本善”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C.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D.王守仁的“致良知”

14、清代开国不久,即厉行海禁,“寸板不许下海,界外不许闲行,出界以违旨立杀。

”当时这种严酷的法律首先是针对

A.荷兰殖民者B.台湾郑成功势力

C.沙俄侵略势力D.葡萄牙殖民者

15、以下各项中均有“中国”二字,其中指称范围与另外三项明显不同的是

A.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孟子·滕文公上》)

B.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

(《礼记·王制》)

C.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三国志·蜀书》)

D.凡岭南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

(中俄《尼布楚条约》)

16、下图是我国几个不同朝代的中央政府机构示意图,下列选项与史实相符的是  

 

①②③④

A.图②中的皇权不如图①中的皇权尊崇

B.图③中的皇权比图②的皇权更加分散

C.图④所示朝代的政权由少数民族建立

D.图①②③④的排列顺序符合历史时序

17、他说:

“郑樵有史识而未有史学,曾巩具史学而不具史法,刘知几得史法而不得史意,此余《文史通义》所为作也。

”——《志隅·自序》。

“他”还主张

A.学术研究当“经世致用”B.历史学家“三长”说

C.治史当“有资于治道”D.进行一场“史界革命”

18、“在十九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西洋没有派遣驻华的使节。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这种状况在哪一条约签订之后被迫改变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19、“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略了。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更为可取的方面”包括

A.涉外机构B.军队建设C.政治制度D.文化教育

 

20、19世纪末,国人办报的热潮兴起。

其中一份报纸出版后,“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瞰,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该报还曾发表过这样的言论: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这份报纸是

A.《时务报》B.《民报》C.《申报》D.《新青年》

21、

以下图片记录了不同战争留下的伤痕记忆,按其所对应战争的先后顺序,排在第三位的是

22、2010年11月12日上午,一座高1.2米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在他曾入住过的青岛原海滨旅馆前安家落户。

该铜像可以作为研究哪一问题的一手材料

A.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事迹B.辛亥革命艰难曲折的历程

C.中国同盟会的具体章程D.铜像设计者对孙中山先生的评价

23、他不过是我国旧环境产生的一个超等的大政客。

在他的任内,他借了一批大外债,用暗杀的手段除了他的大政敌宋教仁,……幻想称帝。

最后“他”在哪一历史事件中倒台

A.二次革命B.护国运动C.五四运动D.北伐战争

24、曾纪鑫在《千古大变局》一书中,以洪秀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严复、慈禧、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袁世凯、宋教仁等十一个历史人物为载体,记述了一段中国的艰难历程。

据此你认为“千古大变局”应是

A.中西交汇B.制度改弦C.朝代更易D.战乱频繁

25、2005年1月15日,我国新建成的某陈列馆正式开馆,新馆建筑风格为青砖碧瓦的黔北民居式样。

陈列馆内用了三组群雕手段艺术地渲染了人物和历史,它们分别是《惜别苏区》、《历史转折》、《出奇制胜》。

该陈列馆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中共诞生B.井冈山会师C.遵义会议D.抗战胜利

26、对右图反映的历史史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入缅远征军是国共双方合作抗日的典范

B.该历史事件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

C.表明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

D.缅甸战场上中国面临的主要敌人是英日联军

 

27、关税自主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制定本国关税、管理本国的海关和处理海关收支的权力,关税自主也是一个国家主权独立的标志。

下列关于中国关税主权的说法正确的是

A.1840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B.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后,列强完全控制中国的关税权

C.1928年的改订新约运动,中国得到完全的关税自主权

D.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真正获得关税自主权

28、1976年,在贫穷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民一起劳动,一起分享劳动成果,但却普遍存在着“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劳动状态。

对这种劳动状态评价合理的是

A.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初期管理失误造成

B.是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

C.有利于在集体合作中提高劳动生产力

D.是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阵痛

29、对联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对下列对联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②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

③南海吹来改革风,九天降下开放雨。

④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②④③①D.④②①③

30、从近代最大的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的创办,到近代最有影响的报纸《申报》的诞生,再到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举行,可以看出上海是

A.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重要目标B.引领中国革命的一面旗帜

C.近现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头堡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中心

 

二、非选择题(共90分)

31、东周时期的根本变革

东周时期(公元前771-256年),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

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

(10分)

(1)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多事的时期”?

(不得照抄材料)(1分)

(2)“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6分)

(3)这一时期呈现出的哪些趋势决定着此后的“中国发展进程”?

(3分)

32、宋代的中国

当时(宋代),中国是世界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国家。

它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到工业企业的兴起和管理良好的农业,从普遍的教育和行政管理试验的传统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

中国衰败的原因在于它军事上的软弱,政府在一系列强敌压境的时候不是直接与之对抗,而是设法用贿赂的办法消除威胁。

忍辱退让的政策证明是灾难性的。

——摘自美国教授乔纳森·斯彭斯2000年1月刊登在《新闻周刊》杂志上的文章

问题:

(9分)

(1)请对材料中“领导地位因素”的相关观点分别用一个史实说明其可理解之处。

(5分)

观点

史实

技术上的发明

①:

工业企业的兴起

②:

管理良好的农业

③:

普遍的教育

④:

行政管理试验

⑤:

(2)你是否同意作者关于宋代衰败原因的解释,为什么?

(2分)

(3)根据以上分析,你认为当代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史可能存在哪些有利和不利因素?

(2分)

3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问题:

(12分)

(1)下表反映了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过程,请按示例完成表格。

(2分)

商朝

周朝

秦朝

(1)

(2)

郡县制

(2)上表反映出当时中央与地方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2分)

(3)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各朝统治者对地方管理也各有创新。

请分别列举西汉、元、清三代在地方管理中的创新之处。

(6分)

(4)请对我国中央集权体制下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作出简要评价。

(2分)

34、中国历史上的一块界碑

这场战争,自1514年西方人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炮声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块界碑。

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对于亚洲,战争改变了原有的格局。

……(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后胜利。

从此,中国同周围国家的传统关系日渐改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问题:

(10分)

(1)“这场战争”具体指什么战争?

“1514年西方人到中国”的重大世界背景是什么?

(2分)

(2)你如何理解“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块界碑”?

(4分)

(3)“中国同周围国家的传统关系”是怎样的?

请用史实说明这种关系发生了“改变”?

(4分)

35、孙中山眼中的新文化运动

材料一:

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

材料二:

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

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

倘能继续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

吾党预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之故。

材料三:

……从速设立一大印刷机关,诚不可谓非急务矣。

果能成事,其利如左:

凡关于宣传吾党之宗旨、主义者,如书籍、杂志等类,可自由印刷,免受他人制肘。

……

——孙中山《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

问题:

(13分)

(1)该信函的原文落款是“孙文,九年一月二十九日”,据此推测,该信函应写于哪一年?

(1分)

(2)依据材料一,可以看出五四运动有何影响?

(不得照抄材料)(2分)

(3)依据材料二,孙中山认为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原因的理解。

(5分)

(4)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认为写此函时孙中山与新文化运动者们的政治理想是否相同,为什么?

你如何评价孙中山的认识?

(5分)

36、复兴之路

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问题:

(11分)

(1)列举“解放思想”的重要史实。

(3分)

(2)列举“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

(3分)

(3)通过“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站牌可以看出,当前中国的发展又被赋予了哪些新的内涵?

(2分)

(4)以“改革开放”中的一项举措为例进行剖析,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

(3分)

37、对西汉帝王刘彻的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皇帝刘彻,谥号“孝武”,《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

材料二:

对汉武帝,司马迁一方面肯定其“歪攘夷狄,内修法度”的历史功绩,一面也在《平淮书》里揭露他晚年穷兵黩武、奢侈浪费、财政困难而加紧搜刮人民的情况,并在《封禅书》里无情地抨击他一味迷信、梦想会见仙人的荒唐事情。

材料三: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

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

——(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

材料四:

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

信惑神怪,巡游无度。

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

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

晚而改过,顾托得人。

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五:

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夏增佑先生说,“武帝时为中国极强之世,故古今称雄主者,曰秦皇汉武”,他还说,历史上有的皇帝是一代之帝王,比如汉高祖刘邦;有的皇帝是百代之帝王,比如秦始皇和汉武帝。

所谓百代之帝王是说他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影响并没有因为他的朝代结束而结束,他们所产生的影响延续到此后很多代。

——孙家洲《中国文化统一为何始于汉武帝?

材料六: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当代历史正剧《汉武大帝》

问题:

(25分)

(1)上述对汉武帝的评价综合起来看有哪些不同的视角?

(6分)

(2)汉武帝在位期间有哪些开创性的作为?

(4分)

(3)你如何看待以上对汉武帝的不同评价?

(15分)

2010学年嘉定区高三历史第一次练习卷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C

2

B

3

B

4

D

5

A

6

C

7

B

8

D

9

A

10

D

11

C

12

B

13

D

14

B

15

D

16

C

17

A

18

B

19

C

20

A

21

B

22

D

23

B

24

A

25

C

26

C

27

D

28

B

29

B

30

C

二、非选择题(共90分)

 31.东周时期的根本变革(10分)

(1)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封国之间连年战争,社会动荡。

(1分)

(2)生产力的变化:

以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随着技术的进步,土地买卖禁令失效,逐渐转为私有制;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全面繁荣,社会呈现出追逐利益的局面。

(6分)(其他合理亦可)

(3)政治上:

从分裂到统一;从“封邦建国”体制到中央集权体制(帝制);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等。

思想上:

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法家文化成为此后影响中国政治的主要思想。

经济上:

小农经济和重农思想影响久远。

民族关系上:

多民族的统一。

(任二,3分)(其他合理亦可)

32.宋代的中国(9分)

(1)①: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或火器的发明、《梦溪笔谈》中的记载);②:

纺织(或制瓷和造船)业有较大发展;③:

农具的改进(或农耕技术的成熟、稻米轮作的推广);④:

对科举考试形式、规则、内容的完善(或书院制);⑤:

确立“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5分)

(2)不同意。

因为军事上的软弱根源在于“重文轻武”的国策。

(2分)

(3)有利:

从中西文明比较的角度、从当代工业文明的角度出发,视野更加宽广等。

不利:

由于对中国古文字的阅读障碍和中国古文献及考古资料等的涉猎较少,可能导致看问题的片面等。

(各一,2分)(其他合理亦可)

3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与演变(12分)

(1)方国联盟(或内外朝制);封邦建国体制(或分封制)。

(2分)

(2)从松散的联盟关系到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的从属关系。

(2分)

(3)西汉:

创设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

元:

创置行省制度、宣政院、巡检司。

清:

设驻藏大臣、台湾府等。

(6分)

(4)利:

有利于加强统治,防止分裂,发展经济,维护统一。

弊:

中央对地方管得过多过细,不利于地方自主权的发挥。

(不同视角,2分)

34.中国历史上的一块界碑(10分) 

(1)鸦片战争。

新航路开辟。

(2分)

(2)社会性质:

由独立自主国家转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结构: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主要矛盾:

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化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建成为主要任务;社会思潮:

由闭目塞听到向西方学习;对外关系:

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

(任四,4分)

(3)传统关系:

政治上的藩属关系、经济上的朝贡贸易体系;思想上的儒家文化圈。

(任二,2分)改变史实:

日本由学习中国改而学习西方,明治维新后发动甲午战争,击败中国后签订《马关条约》。

(也可以朝鲜、越南为例)(2分)

35.孙中山眼中的新文化运动(13分)

(1)1920年。

(1分)

(2)五四运动促进了青年的觉醒,促进了革新思想的传播。

(2分)

(3)出版界人士的提倡。

不同意。

原因:

辛亥革命成果给国人带来希望;帝国复辟和军阀混战使人们希望破灭;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彻底改变旧思想,引进民主和科学。

(5分)

(4)不同。

孙中山只是想通过办印刷业促进革命思想的传播,进而实现民主共和的政治理想。

而新文化运动者们在十月革命后致力于宣传马克思主义,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理想。

评价:

孙中山从新文化运动中吸取经验用于坚持自己的革命理想,精神值得肯定;但他没有看到新文化运动的实质。

(5分)

36.复兴之路(11分)

(1)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从根本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大会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分)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

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对外方面:

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基本国策,并试办“经济特区”等。

(3分)

(3)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人文主义理念。

(2分)

(4)举例分析如:

通过试办“经济特区”,借西方资本主义的有效做法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实际结合,走自己的道路。

(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3分)

37.对西汉帝王刘彻的评价(25分)

(1)正面的和反面的;军事的或文化的;当时的或以后的;短时段的或长时段的;专业的或艺术的等。

(任六个视角,6分)

(2)形成内外朝制、创设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西域纳入统治范围等。

(任四,4分)

(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

(15分)

第一层:

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

(0分)

第二层:

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

(1-2分)

第三层:

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纬度的解释。

(3-5分)

如运用多个材料证明汉武帝对历史的贡献非常大(或其他单一观点:

如消极作用是主要的、武功是主要的、文治是主要的、对后世的积极影响更大等)。

第四层:

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

(6-12分)

能运用多个材料从不同视角对汉武帝作出评价(如正面的和反面的;军事的或文化的;当时的或以后的;短时段的或长时段的等视角),并作出合理解释(如汉武帝本来就是多面的、评价者的处境、目的、立场和时代不同等,都会对历史人物作出不同的评价。

此处要求结合具体材料来谈)。

第五层:

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

(13—15分)

在第四层的基础上,抽象提炼出更高层次的观点。

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都是主观的,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历史是一种解释,不同的作者对相同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会做出不同的解释;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价会受到时代需要的影响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