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主观题复习指南.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76280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5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原理主观题复习指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教育学原理主观题复习指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教育学原理主观题复习指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教育学原理主观题复习指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教育学原理主观题复习指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教育学原理主观题复习指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教育学原理主观题复习指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教育学原理主观题复习指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教育学原理主观题复习指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教育学原理主观题复习指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教育学原理主观题复习指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教育学原理主观题复习指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教育学原理主观题复习指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教育学原理主观题复习指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教育学原理主观题复习指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教育学原理主观题复习指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教育学原理主观题复习指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教育学原理主观题复习指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教育学原理主观题复习指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教育学原理主观题复习指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原理主观题复习指南.docx

《教育学原理主观题复习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主观题复习指南.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原理主观题复习指南.docx

教育学原理主观题复习指南

教育学原理主观题复习指南

一、教育学原理试题的答题基本思路

1.选择题

会的题目:

排除法

不会的题目:

第一印象?

猜答案?

2.辨析题

判断正误:

正确or错误

说明理由:

(1)答出相关概念,说明关系,指出正确或错误之处。

或者

(2)指出正确或错误之处。

3.简答题

列出知识要点,并简单解释;

尽量多写要点;

注意逻辑。

4.分析论述题

按照题目要求回答;

一般思路为:

--材料反映了什么原理或问题?

--这个原理是什么?

--这个原理为什么?

--(材料中反映的问题错在什么地方?

--应该怎么办?

或者正确观点是什么?

二、辨析题举要

1.教育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产生了。

错误。

这是典型的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观点。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是一种在

人类社会范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产生的现象。

教育在人类社会中只是

不断改变和演进,获得某些新的性质,人类教育的本质则依然有如动物界。

生存

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动物正是基于天赋它们固有的保存自己种类的本能才

把“知识”、“技巧”传授给幼小的动物。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之于天生的、像

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

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因而是错误的。

2.教育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

错误。

这是典型的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观点。

美国著名教育史专家孟禄从心理学的观点去解释教育起源问题,认为教育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避免了生物起源说的错误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

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

但如

果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是

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

因而,这种观点仍然是错误的。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正确。

(1)学校教育是社会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是按照人的身心发展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

与遗传素质、环境(指家庭和儿童生活周围的社会环境)相比,教育在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包括:

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培养人的活动;第二,教育工作是由受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教师或教育工作者来进行的;第三,教育可以把遗传素质提供的可能性、自发的环境影响以及个人主观努力纳入教育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

正确。

所谓个体因素就是指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环境和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或条件性的因素,要使这种可能性的因素变成现实性的因素,只能通过学生的身心的活动才能实现,因为人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积极地、能动地反映外部环境的。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

①只有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才能发挥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②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

③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人不仅能反映客观环境,而且也能改造客观环境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5.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正确。

遗传素质是指通过某种遗传物质所传递的、父母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

人的一些解剖生理特点。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具体地讲:

(1)遗传素质是人

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生理

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

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6、教育目的就是教育方针。

错误。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亦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

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

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

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它一般包括:

教育的性质和指导思想,教育工作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原则。

可见,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

心和基本的内容。

科学的教育目的观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方针。

7、培养目标就是教育目的。

错误。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而培养目

标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既有一致性,又有区别。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

体化。

教育的总目的决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同时,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各级各

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现实操作和具体落实。

8.教学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订的。

正确。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提出的具体规格要求,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而培养目标是

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类型,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最基本的途径。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接受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规约;同时,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则以教学目标为中介而从观念设想转化为行动追求。

9.教育制度就是学制。

错误。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教育体系,以及为保证该体系

的正常运行而确立的种种规范或规定。

教育制度一般包括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和教育行政管理制度。

在有的国家把教育制度看作根据国家的性质制定的教育目

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各种教育设施的总称。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

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

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从二者的关系看,教育制度是一个大概念,学制是一个小概念。

教育制度包

括学制,学制是教育制度的一部分。

10.终身教育就是成人教育。

错误。

终身教育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从纵向上讲,终身教育包括一个人从生

到死的各个阶段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指学校教育阶段的教育,既包括普通教育,

也包括成人教育,它强调教育的不间断发展,强调教育的连续性。

二是从横向讲,

终身教育包括教育的各个方面、各项内容,强调各种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

教育的整体性。

由于社会为每个人提供的校外教育机会的不断增加,每个人所接

受的教育也不再限于学校教育,它包括学校教育、进修培训、社会教育、家庭教

育、经验、闲暇等各个方面,终身教育就是要建立一个涵盖各种教育机会和内容、

彼此相互联系的教育体系。

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实施终

身教育的突破口,但不是终身教育的全部。

11、课程目标是根据培养目标制订的。

正确。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

培养

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需要设置

若干课程,因此,课程目标要依据培养目标,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12、课程目标就是教学目标。

错误。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

而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

由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课程目标指导教学目标,是确定

教学目标的基础。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13.教学就是教育。

错误。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

动。

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学与教育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

向学生进行教育。

14、教学就是智育。

错误。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

动。

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

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

智育是教

育者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智育

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

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

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15、教学就是上课。

错误。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

动。

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

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

上课是教

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

教学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后辅导、评价等环节,上课只

是其中一个环节。

16.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正确。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

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

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

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但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学生主要通过学习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来认识世界。

社会实践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途径,但不是主要途径。

17.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正确。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其特殊性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

18.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错误。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是指学生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具有教育性与发展性、

交往性与实践性的特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但是教学过程并不是学生的身心

发展过程。

19、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就自然促进了智力的发展。

错误。

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又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

一方面,学生的智力、能力,要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否则,学生

能力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

另一方面,学生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

必须具有一定的智力、能力为基础;智力、能力的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知识的

增长。

一般来讲,知识的积累和智能的发展是一致的,同步的。

但有时候却是不一

致的,不同步的。

有了知识不等于就能自然而然地发展了智能。

“知识多”并不

等于就是“能力强”。

这是因为知识的发展和智能的发展遵循着不同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掌握知识,又要重视发展智力,防止单纯抓知识教

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20、在教学过程要实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

正确。

学生的发展受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影响。

非智力因素依赖于智力

因素,并积极作用于智力因素;按教学需要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才能

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防止忽视智力因素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偏向。

21、在教学过程只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够了。

错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是密切联系的,应该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22.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的方法。

错误。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具有双边性的特点。

把教学方法完全归结为教师教的方法,忽略了学生学的方法,容易影响教学

质量。

23、德育过程就是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

错误。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

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就是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与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从联系来看,德育只有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而青少年的品德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从区别来说,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因素。

24、德育过程就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

成。

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并在这种矛盾运动中推动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

德育过程就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这是德育过程基本规律之一。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和交往中能动地实现的,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和交往。

25.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正确。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又由道德的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所以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就是知、情、意、行交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

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

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

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

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学生品德的发展。

其中知是前提和基础,它可以使学生在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基础上,有选择

地行动;情和意是在知的基础上形成的精神力量,它对学生品德的发展起着巨大

的调节作用;行是人的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外部表现,是衡量学生认识与修养水

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首先,德育要注意全面性;其

次,德育要有针对性;第三,要注意多开端性;第四,要注意长期性和反复性。

26.德育过程就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正确。

(1)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各种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

(2)德育要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

(3)德育要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

27.德育过程就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正确。

(1)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

(2)德育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三、分析论述题举要

1.分析下列材料所揭示的德育原则,并论述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子路问:

“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就去做吗?

”孔子曰:

“家里有父兄,

怎么能听说什么就去做呢?

冉有问:

“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就去做吗?

”孔子说:

“听说了就做。

公西华对此不解,问为什么。

孔子回答说:

“冉有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

鼓励他去做;子路遇事轻率,所以要抑制一下使他审慎些。

【参考答案要点】:

(1)因材施教原则(6分)

(2)因材施教原则,也称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原则,是指

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

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6分)

(3)学生的身心在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等各个阶段的发展具

有共同的一般特点,但同一年龄阶段学生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能力、兴趣、性

格和气质等又都有个别差异。

德育活动要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与个别特点,方能

取得良好效果。

(6分)

(4)贯彻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1)全面

深入研究各教育阶段儿童、青少年的特点,同时注意掌握各个不同对象的需要、

兴趣、观点、愿望、理想等方面的情况;

(2)教育要求和活动内容,形式同学生

的年龄、生活经验、能力、可能性相适应,并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

(12分)

【试题解析】:

1)知识点:

因材施教原则。

2)答题思路:

首先写出反映了因材施教原则,然后回答什么是因材施教原

则,为什么要贯彻这一原则,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回答这样的题目注意结合材料

以及联系我国教育实际。

2.分析下列材料所揭示的观点,并运用所学原理加以分析。

给我一打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培

养,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

家一一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或窃贼,而无论他的才能、

爱好、倾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是什么。

【参考答案要点】:

(1)这种观点反映了环境决定论。

(6分)

(2)环境决定论,又称外铄论、外塑论或经验论,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

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

(8分)

(3)环境决定论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否定了生理的遗传性和人

的主观能动性,是错误的。

(8分)

(4)人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社会影响以

及主体在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的交互作用的统一,人在身心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

基本特点,不是其中某一种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

(8分)

【试题解析】:

1)知识点:

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2)答题思路:

首先写出反映了环境决定论,然后回答什么是环境决定论,

指出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正确的观点应该是什么。

回答这样的题目注意结合材

料以及联系实际。

3.分析下列材料所揭示的观点,并运用所学原理加以分析。

“我的基本教育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

人。

说实在,在我们的辩证法里,这两者是一个东西:

对我们不尊重的人,不可

能提出更多的要求。

当我们对一个人提出很多要求的时候,在这种要求里也就包

含着对个人的尊重,因为我们向他提出了要求,正因为他完成了我们的要求,所

以我们才尊重他。

【参考答案要点】:

这段材料反映了德育的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

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

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是辩证的统一。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以社会

主义教育目的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为依据。

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1)在尊重信任学生时,

坚持严格要求,防止无原则的迁就和放任;在严格要求学生时,相信他们的力量

和能力。

(2)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原有道德水平提出合理、明确、具体、适度的

要求。

(3)有统一的要求,同时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强求一致。

4.阅读下述材料,谈谈你对班主任做法的认识。

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遂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

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

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

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3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

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

子头上。

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

当天下午初二

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

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

手中。

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

随后,

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

“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

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

”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脑

筋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

“自尊心时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

说他们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

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

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

【参考答案要点】:

(1)该班主任用无记名方式评选了3名“坏学生”,其用意是想以其严格

要求学生,让学生引以为戒,想用此对学生进行教育,但这种做法违反了德育原

则中“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的原则,致使消极因素增长,

其做法是错误的。

(8分)

(2)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

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

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5分)

(3)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的根据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

和发展要通过自身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

(4分)

(4)贯彻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1)全面

了解学生,既看到优点,也看到缺点;

(2)一视同仁,不偏爱优秀生,不讨厌后

进生,对后者尤须热情、诚恳、耐心;(3)把发扬优点作为教育的依据,鼓励甚

至是微小的积极因素,借以克服消极因素;(4)根据学生特点,发挥所长,培养

优秀品德。

(5)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

(8分)

(5)身为一名班主任,他应该在教育中因势利导,长善救失,运用名种形

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落后的一面。

(5分)

【试题解析】:

1)知识点:

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2)答题思路:

先对班主任的做法定性,然后说明他违背了什么原则,并指

出在这个德育原则的意义和要求。

回答这样的题目注意结合材料以及联系实际。

5.请以下述材料为基础,运用所学原理分析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做法。

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杨朗同学有许多毛病。

陈老师心想,像杨朗这样的

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

“你有缺点,

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

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

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

”第三天,杨朗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

满脸通红地说:

“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

”陈老师听了说:

“这就

是了不起的长处。

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

你力气大,想当兵,

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

不过当兵同样需要科学文化知识,

需要有真才实学。

”听了老师的话,杨朗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

【参考答案要点】:

(1)陈老师的方法用得恰到好处,树立了学生的信心,挽救了一个后进生。

(6分)

(2)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原则。

该原则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