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885648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5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精品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精品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精品解析安徽省A10联盟届高三下学期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

A10联盟2019届高三开年考文科综合试题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悬符合题目要求的。

1.墨家的创始人墨翟熟悉多种手工技巧,精通器械制造,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所记载,墨子砍削竹木做成飞鸢使之飞高空,几日不落,还说他曾经顷刻之间削三寸之木制成一个能载六百斤重的轴承。

这说明

A.研究历史需结合特定的环境

B.应审视史料信息的真实性

C.史书不能客观再现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评价愈客观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人们心目中,墨子具有高超的手工技巧,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人造木鸢居然能飞几天,这未免过于今张,缺乏科学依据,因此这一记载的可信性大打折扣,故B项正确。

这些传说缺乏依据,与特定的历史环境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项;历史史书也能反映历史真相,C错误;历史评价客观与否与历史远近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

2.秦和西汉时期郡守拥有行政处置、赏罚、司法、监察和财权。

如果因事发兵,须有皇帝虎符。

东汉初郡守有了发兵、领兵之权,后来更增加了募兵权。

这反映出

A.专制皇权逐渐削弱

B.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C.郡县制度遭到破坏

D.汉代出现割据隐患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叙述的是郡守权力越来越大,特别是不仅拥有财权,东汉时还拥有兵权,这使地方很容易形成割据势力,故D项正确。

专制皇权并未削弱,排除A项。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是说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汉朝在继承的同时也进行了变化创新,而题干材料是用东汉与秦西汉对比,排除B项。

汉代时郡县制只是出现破坏的隐患,但还没破坏,排除C项。

3.唐高祖明确规定“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太宗两次颁布敕令,禁止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出入市场;武宗亦强调:

“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人争业,然后利可均布,人可家足。

”这表明唐代

A.官员经商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

B.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

C.政府力图维护社会的商业秩序

D.注重维持社会的等级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禁止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出入市场”体现的是政府限制官员经商,是力图维护社会的商业秩序,C正确;材料只是说明政府政策,但并没有说明结果,排除A。

B既不符合材料,也不符合史实,排除;政府限制官员与商争利,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商业秩序,与等级制度无关,排除D。

4.广东三饶城隍庙始建于明代,庙内文物信息如下表。

这体现出

A.儒释道融合的文化景象

B.文化重心向南迁移完成

C.统治者借神权强化统治

D.民间信仰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忠义图”宣传儒家的忠君、节义思想,“孟婆神”“人山修真”体现了道家文化,“菩萨”属于佛教,三教文化同时出现在同一城隍庙内,反映出儒释道融合的文化传统,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南北比较信息,无法得出B项结论;材料中没有涉及“统治者”和“神权”,不能得出C项结论;D项“根本变化”缺乏依据,排除D项。

5.下表为1840-1894年中国棉纺织业统计表。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传统手工业不断衰落

B.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C.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

D.西方列强在华大量设厂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洋纱在纺织业中的使用比例上升,这说明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故C项正确;土布的产量与用棉纱量在1860年都有所上升,而且仅凭棉纺织业,不能得出传统手工业不断衰落,可排除A项;土布不是机器生产,因而土布生产情况不能反映近代工业发展,可排除B项;1895年《马关条约》后,西方列强在华大量设厂,不符合题干时间,可排除D项。

6.武昌起义爆发后,“那时帝国的最大官僚一个接着一个地开始转到共和国方面。

对自己政府的普遍背叛开始了,纷纷抹去自己衙门上的‘大清’字样”。

这一现象

A.减缓了革命成功的进程

B.客观上减少了革命阻力

C.瓦解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D.消除了与革命派的分歧

【答案】B

【解析】

【详解】面对革命的蓬勃发展,清廷官吏采取附和态度,顺应革命形势,混进革命队伍,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减少了革命阻力,故B项正确,A项错误。

材料现象只是导致清政府众叛亲离,“瓦解封建根基”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D项“消除分歧”说法绝对,排除D项。

7.五四运动后,许多并非共产主义者的报刊也用相当大的篇幅讨论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以见好于读者。

这体现了

A.社会主义的影响力较大

B.新文化阵营出现分化

C.马克思主义被普遍接受

D.十月革命道路成必然

【答案】A

【解析】

【详解】“许多并非共产主义者的报刊”刊登文章讨论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以迎合读者,反映了当时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国的影响增大,但不能得出马克思主义被普遍接受,故A项正确,排除C项。

材料没有反映新文化阵营情况,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人们对十月革命的关注,但不能因此得出十月革命道路成必然,排除D项。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联系五四运动后各种思想来到中国,结合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以及在五四运动后得到广泛传播可知答案。

8.1956年5月18日,九三学社召开座谈会。

30多位参加制定全国科学发展规划的科学家提出在学术上一定要争,争论才能发展;要学习一切国家的科学成就;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科学家的讲话

A.表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变化

B.贯彻执行了“百花齐放”的方针

C.响应了国家发展科技的远景规划

D.奠定了“科教兴国”的理论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1956年年初,我国组织一批科学家,制定发展科学技术的远景规划,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有计划的蓬勃发展新阶段,材料中的座谈会印证了这一背景,故C项正确。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即1956年底,故A项错误;“学术上一定要争”体现出的是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在艺术问题上实行的是“百花齐放”,故B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

9.在智者学派的影响下,古希腊著名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对神和命运之类的观念提出了异议。

他所表现的神往往是荒谬的。

在他看来,命运不是生前注定的,取决于人们自己的行为。

据此可推知,欧里庇得斯

A.揭露雅典民主的弊端

B.反对人们对神灵的信仰

C.强调个人的利益至上

D.鼓励人们追求个性解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对神和命运之类的观念提出了异议”“他所表现的神往往是荒谬的”“取决于人们自己的行为”,可知欧里庇得斯敢于突破传统,凸显个性,强调个人力量,故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雅典民主,排除A项;材料只是对神的看法提出异议,非反对人们对神的信仰,排除B项;材料涉及个人意义、价值,但非强调个人利益至上,排除C项。

10.美国在内战后的“南方重建”过程中,国会曾一度取得压倒总统的优势地位,但克利夫兰在第一次任总统期间(1885-1889年)就否决国会法案314项,而在1789-1885年的近100年间,总统一共才行使否决权131次。

这说明

A.总统的权势呈增强趋势

B.三权分立体制不断完善

C.工业革命推动政治变革

D.政府行政效率日趋低下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总统否决国会法案增多,这说明总统在立法中权势在增强,故A项正确。

总统权势的强弱和三权分立体制是否完善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排除B项;1789-1885年、1885-1889年处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但总统权势大小不一并不能说明工业革命推动政治变革,排除C项;仅凭题干材料,无法得出政府行政效率的高低,故排除D项。

11.据有关资料显示,到1846年时,德国织布行业还几乎闻不到机器的隆隆声,即便是纺织业最发达的普鲁士,其棉织机使用动力的仍不到40%。

这表明德国当时

A.国家分裂阻碍经济发展

B.与英关系紧张制约技术传播

C.近代机器工业发展缓慢

D.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1846年”“几乎闻不到机器的隆隆声,即使是纺织业最发达的普鲁士,其棉织机使用动力的仍不到4%”等信息可知,在英国等国已完成工业革命的前提下,德国棉纺织业中手工生产仍占据着统治地位,故C项正确。

“国家分裂”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不是说明德国与英关系紧张制约技术传播,B项错误;材料中显然不是说明德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D错误。

12.苏联1929-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中生产资料生产年均增长28.5%,消费品生产年均增长速度也达11.7%,比西方国家高得多。

例如,即使在“繁荣”的1925-1929年间,美国的消费品生产年均增长只有1.4%,德国为3.1%,英国反而缩减1.9%。

这反映出,苏联

A.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B.经济发展存在潜在危机

C.国力赶超欧美发达国家

D.已经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苏联1929-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斯大林模式开创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题干材料体现了这一问题,说明经济发展存在潜在危机,故B项正确。

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劳动者的利益,没有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排除A项;经济危机期间苏联的国力显然不会超越欧美发达国家,排除C项;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才基本实现工业化,排除D项。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

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岁时节日体系萌芽于先秦时期,成长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定型于隋唐两宋时期。

先秦时期不仅形成了以春社(春耕前祭祀土神)伏日(三伏中祭祀的一天)秋社(秋季祭祀土神)腊日(腊八祭祀百神,祈求丰收吉祥)为主的节曰序列,为后世丰富节日文化奠定了一个框架,而且这一时期积累的包括二十四节气和干支记日的历法以及包括祖先崇拜、天地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也为后世创设繁富的节日民俗准备了大量的文化素材。

——摘编自高丙中《民族国家的时间管理——中国节假日制度的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材料二

1912年9月24日北京临时政府所拟“国庆日和纪念日案”被参议院通过:

以10月10日为国庆日,1月1日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纪念日,2月12日为宣布共和、南北统一纪念日。

到1929年,这种纪念日已经增加到28个。

大致说来,中华民国的主要节日有元旦、国庆、革命先烈纪念日、国耻纪念日、国父诞辰、国际妇女节、儿童节、国际劳动节、学生运动纪念日、教师节、植树节等。

政府部门和国有部门按照公历建立了一个新的节日体系,并在这些日子举行自己的新式仪式。

——摘编自《中国春节溯源》

材料三到1979年1月17日,《人民日报》以分别题为“为什么春节不放假?

”、“让农民过个安定年”的两篇读者来信为信号,表明政府对春节休假制度的回归态度,几天之后,部分省区宣布恢复春节放假,次年全国恢复旧制,即重新实行政务院于1949年12月23日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摘编自王一《新中国成立后节假日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节日体系的特点。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民国时期节日体系的显著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恢复春节休假制度的意义。

【答案】

(1)特点: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植根于农耕文明;重伦理观念礼节仪式;影响深远,传承后世。

(2)变化:

突出革命或政治色彩。

原因:

辛亥革命引起社会巨变;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国政府试图强化其政权的合法性和社会影响力;西力‘文化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意义:

有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有利于纠正“左”倾错误,解放思想。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中国传统的岁时节日体系萌芽于先秦时期”可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依据材料“为主的节曰序列,为后世丰富节日文化奠定了一个框架”归纳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祭祀土神”“祈求丰收吉祥”可以得出植根于农耕文明;依据材料“包括祖先崇拜、天地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可以得出重伦理观念礼节仪式;依据材料“为后世创设繁富的节日民俗准备了大量的文化素材”可知影响深远,传承后世。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国庆日和纪念日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纪念日”“宣布共和、南北统一纪念日”可知变化突出革命或政治色彩。

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二信息和所学从民国时期政治、经济发展以及思想变化思考回答。

(3)依据材料三“表明政府对春节休假制度的回归态度”和所学可知恢复春节休假制度有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以及有利于解放思想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图西方描绘的有关中国的政治漫画

——摘编自施爱东《辫子龙:

19世纪西方漫画的中国元素》

从上述漫画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可以选择一幅漫画进行解读,也可以提取两幅漫画的完整信息综合说明。

【答案】示例一

论题: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取决于其自身利益要求。

论述:

19世纪以来,西方对中国的态度出现明显的变化。

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后,西方实力增长,为满足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侵略要求,在坚船利炮下打败了古老封闭的

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因此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较差,以负而为主。

到了20世纪40年代,西方社会对中国形象认识发生了变化,对中国的评价比较积极,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民坚持抗战,成为抵抗口本法西斯的主战场,减轻了美英等反法西斯同盟的压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因此对中国的印象比较正面,这符合反法西斯同盟国国家利益的需求。

总之,西方如何看待中国不仅取决于中国本身的实际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本国政治和军事的考虑,并受本国学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参考示例二

论题:

19世纪,西方对中国的形象以负面为主。

论述:

19世纪西方社会是以征服者的姿态看待中国,中国政治卜-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政治腐败,西力已经确立并完善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经济上中国仍是落后的自然经济,西方已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经济上实现飞跃;中国社会思想保守,愚昧无知,西方自启蒙运动后,民主自由思想一直不断发展。

总之,当西方列强进行殖民扩张,积极开拓世界市场时,中国仍处于封建礼会晚期,各方面呈现出衰落态势,受到西方侵略并最终被西方打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对中国的评价比较消极。

(以卜“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是唯一答案。

如学生提出其他论题,言之有理亦可赋分。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题型,解答该试题要依据材料中漫画信息提取观点,然后依据所学对于提取漫画信息主题进行解读。

如本题可以依据漫画信息从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取决于其自身利益要求提取论点,第二小问论证依据所学从19世纪以来,西方对中国的态度出现明显的变化。

以及20世纪40年代,西方社会对中国形象认识发生了变化的原因分析阐述,此外本题还可以从19世纪,西方对中国的形象以负面为主提取论点,阐述依据所学从19世纪西方社会是以征服者的姿态看待中国,结合所学从中西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等对比分析回答。

【点睛】开放式论述题确定论题至关重要,拟定论题的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对所选论题非常熟悉,自己头脑中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来支撑自己所选论题。

自己掌握的史实越多,论证起来就越容易、越充分,得分率也就越高,如本题可以联系19世纪以来以及20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形象并分析原因回答。

(二)选考题:

共25分。

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98年,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重点解决政企不分、权责不清、“大锅饭”现象严重,粮食队伍庞大、费用高、效益差,市场体系和法规体系不健全、市场调控手段不完备,企业机制不活、历史包袱沉重等深层次问题。

主要改革内容是:

一是“四分开一完善”,即政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中央与地方的责任分开、新老粮食财务挂账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

二是“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坚持敞开收购,实行顺价销售,做到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自身改革。

为规范粮食交易行为,促进有序流通,国家制定颁布了《粮食收购条例》和《粮食购销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粮食管理开始进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摘编自卢彦超《对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历程的简要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义。

【答案】

(1)特点:

侧重于解决权责不分的深层次体制问题;坚持市场取向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逐渐走向法制化管理轨道。

(2)意义:

规范了粮食交易行为;促进了粮食的有序流通;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等。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政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中央与地方的责任分开、新老粮食财务挂账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归纳出侧重于解决权责不分的深层次体制问题,依据材料“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坚持敞开收购,实行顺价销售”归纳出坚持市场取向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依据“粮食管理开始进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归纳出逐渐走向法制化管理轨道。

(2)依据材料中改革内容和所学可知规范了粮食交易行为、促进了粮食的有序流通、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点睛】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的改革题一般都由两问组成。

(1)问基本上都是归纳改革的措施,第

(2)问大都是分析改革的作用、影响。

归纳措施时主要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作答,分析影响时一定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到1979年12月24日为止,入侵阿富汗的军事准备已基本完成。

侵阿苏军共有6个摩托化步兵师、2个空降师、3个武装直升机团和2个运输直升机团,共12.5万人;装备有坦克、步兵战车、各种火炮、汽车、各种固定翼飞机、直升机。

三天后,苏联入侵阿富汗,侵占喀布尔。

但是,阿富汗各地武装蜂拥而至,尽管苏联现代化装备的军队到1985年增加到15万人.却丝毫看不到取胜的前景。

1988年5月25日,苏军总政治部主任利济切夫宣布:

在阿富汗战争中,苏军死亡12210人,伤35478人,失踪311人。

耗资多达400亿美元。

1980年1月,联合国全体紧急特别会议通过要求苏军从阿撤军的协议。

1988年5月,苏联根据由联合国主持,由巴基斯坦、喀布尔政权、苏联和美国四方达成的日内瓦协议,开始撤军。

1989年2月15日,驻阿苏军完成从阿富汗撤军。

——摘编自《入侵阿富汗:

红色帝国陷入战争泥潭》

(1)根据材料,指出苏联发动的阿富汗战争的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苏联在阿富汗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答案】

(1)特点:

苏联出兵规模比较大,装备精良;持续时间较长;苏联损失大。

(2)原因:

苏联入侵阿富汗是非正义的;长久战争,苏联不堪重负;阿富汗地形复杂,苏军不适应山地作战;阿富汀民众、游击队的抗击;国际社会的反对。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侵阿苏军共有6个摩托化步兵师、2个空降师、3个武装直升机团和2个运输直升机团,共12.5万人”可以得出苏联出兵规模比较大,装备精良;依据材料中起止时间可知持续时间较长;依据“1988年5月25日,苏军总政治部主任利济切夫宣布:

在阿富汗战争中,苏军死亡12210人,伤35478人,失踪311人。

耗资多达400亿美元”可知苏联损失大。

(2)依据材料“阿富汗各地武装蜂拥而至”“联合国全体紧急特别会议通过要求苏军从阿撤军的协议”的信息和所学从苏联入侵阿富汗性质、阿富汗地形以及民众抗击和国际社会态度等分析答案。

【点睛】选做题的答题要求一般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这就要求考生既要从材料中搜寻要点,又要结合教材知识和考生个人储备的知识。

最低要求是把材料中的要点概括全面,保证得分率。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颜师古(581-645),祖父颜之推为南北朝时的著名学者,著有文集30卷、《颜氏家训》20篇,父亲颜思鲁,以儒学显名,撰有《汉书决疑》。

颜师古不论为官还是赋闲,都能遵循家训坚持读书,研习学问,所以能胜任经史的考定和注释。

太宗尝“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诏令颜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颜师古多所厘正。

贞观年间,颜师古还参与了《五礼》的修撰。

后又奉太子承乾之命,为《汉书》作注。

颜师古在广泛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多有创新,解释翔实明晰,深受时人称许,誉其为班孟坚忠臣。

颜师古所注《汉书》《急就章》大显于时,又有文集40卷传世。

永徽三年,其子颜扬庭将其遗作整理成《匡谬正俗》8篇奏于朝廷。

——摘编自《唐朝史学家颜师古传》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颜师古的重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颜师古取得重要贡献的原因。

【答案】

(1)贡献:

参与考定“五经”和修撰《五礼》,推动儒学发展;为《汉书》作注,促进了《汉书》的解读;著有文集40卷等。

(2)原因:

唐初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统治者的支持与推动;家学渊源深厚,自身好学,学问深厚,具有创新精神;前人成果奠定基础。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诏令颜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颜师古多所厘正。

贞观年间,颜师古还参与了《五礼》的修撰”归纳出参与考定“五经”和修撰《五礼》,推动儒学发展;依据“后又奉太子承乾之命,为《汉书》作注”归纳出为《汉书》作注,促进了《汉书》的解读;依据材料“有文集40卷传世”可知著有文集40卷等。

(2)依据材料“祖父颜之推为南北朝时的著名学者”“颜师古在广泛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多有创新”“诏令颜师古于秘书省考定”和所学从唐初社会安定、统治者推崇以及颜师古个人学识等回答。

【点睛】原因类解析题在新课标高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做到角度全面。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等角度分析,有时还需要从国际角度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